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3930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

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

“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

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

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

第2段写什么?

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

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

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

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

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

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

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

“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

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1)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

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冠冕

(2)完成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

(3)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

)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指名朗读第5、6、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

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

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

“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

“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

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

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

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

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

“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

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

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第2句话:

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第3句话:

拿来主义的结果。

第4句话:

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第5句话:

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

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

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

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

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

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师:

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1:

不喜欢,读不懂,也没意思。

 

   生2:

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生3:

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

 

   师:

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后来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

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请大家先认真地默读一遍。

(生读5分钟) 

   师:

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你来。

 

   生1: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师:

概括得挺简洁的。

能具体说说吗?

 

   生1:

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生笑);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

 

   师:

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

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生1:

从譬如吧往后举例子说明怎样拿来。

 

   师:

你说的很不错。

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

 

   生4:

老师,穷青年得了大宅子,是举例还是比喻?

 

   师:

你怎么看?

 

   生4:

我觉得应该是比喻。

 

   师:

说说理由。

 

   生4:

一般举例子应该是实实在在很典型的事,可是这个譬如好像是虚构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怎么能做例子呢?

 

   师:

有道理。

你怎么就想到这是比喻呢?

 

   生4:

凭感觉。

 

   师:

哪个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5:

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

 

   师:

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生5:

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

 

   师:

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不过有点机械照搬。

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

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

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

 

   (生读书) 

   生6:

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

 

   师:

依据?

 

   生6:

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

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

 

   师:

从外国“拿”什么呢?

 

   生6:

说不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

 

   师:

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

……好,你来。

 

   生7:

最后一句: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

 

   师:

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说的太好了。

大家鼓励一下。

(生鼓掌) 

   生8:

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师:

很有道理。

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9:

“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应该“送去”。

 

   师:

鲁迅反对“送去”?

 

   生10:

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的文化交流的,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

(生鼓掌) 

   师:

说得太好了。

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生10:

但是我不明白,怎么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么就成了了媚外呢?

 

   师: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

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好,哪个同学?

 

   生4:

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生11:

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国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师:

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生10:

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师:

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

 

   生12:

我觉得就是讽刺。

“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师:

可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

刘海粟、徐悲鸿,可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13:

抗战期间曾经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

 

   生12:

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

(生笑) 

   师:

大家课下可以查查资料。

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骂错了人呢?

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所反对的。

但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思想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但若了解了相关史实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

 

   生14:

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就是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为什么要提到尼采?

  

   师:

哪个同学给解释一下?

……好,你说说吧。

 

   生15:

……我对尼采不太了解,课下注释说他以太阳自命,后来发疯而死。

鲁迅的意思好像是尼采整天沉迷于幻想中以至疯死,是不是说自诩太阳就是疯话。

 

   师:

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有什么关系呢?

 

   生15:

说不好。

 

   师:

看书。

 

   生15:

“中国也不是”,是不是说中国也不是太阳,不能只是给予,也就是不能只是送去,还应该拿来。

 

   师:

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这种说理方法叫做“类比分析”。

当然,鲁迅是很崇拜尼采的,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幅对联:

“托尼思想,魏晋文章。

”鲁迅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思想影响是很深的。

 

   生16:

老师,我突然有个想法,鲁迅先生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实际上是批判“送去”行为背后的一种心理。

 

   师:

什么心理?

 

   生16:

中国人的自大心理。

以天朝上国自居,心理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人不屑向西方学习。

 

   师:

能具体分析吗?

 

   生16:

外国有什么,我们也有,而且比外国早多少年。

外国有象征主义,我们中国也有象征主义,京剧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的象征主义比你们早多了。

 

   师:

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中,往往就不能正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

你分析得也有道理。

鲁迅曾说过,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

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吧。

好,你来。

 

   生17:

把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就越能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师:

按常规,议论性文字必须有正面说理的文字。

前半部分从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接下来应该谈—— 

   生:

(小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师:

看看鲁迅是怎么阐述的吧。

(生读书) 

   生18:

举了大宅子的例子。

 

   生5:

是比喻。

 

   师:

准确地说是比喻论证。

先看看有没有高度概括如何拿来的词语或句子。

 

   生5:

“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 

   生18:

占有,挑选。

 

   师:

“占有”就是“要拿来”。

“挑选”就是—— 

   生:

(小声)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 

   师:

看书,请大家从关于大宅子的两段比喻论证中找到对“占有”“挑选”的形象阐释。

 

   生19:

“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这说的是“占有”,也就是要敢于“拿来”。

 

   师:

拿来什么?

 

   生19:

文化遗产。

 

   师:

我的理解应该是对外国的文化要敢于“拿来”。

这外国文化包括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外国现代的文化。

鲁迅批判了三种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做法,哪三种?

 

   生:

(小声)“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一把火烧光……是昏蛋”;“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是废物”。

 

   师: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敢于拿来,有所选择。

如何选择?

 

   生20:

看见鱼翅,吃掉;看见鸦片,送到药房;烟枪和烟灯,大部分毁掉;姨太太,各自走散。

 

   师:

刚才说这是比喻论证,谁能从这个角度再具体分析一下?

 

   生21:

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指有毒的东西,其他的指腐朽落后的东西。

 

   师:

鸦片是只是有毒吗?

 

   生21:

有害又有益,所以要让其发挥有益的一面。

 

   师:

鲁迅所阐述的拿来主义思想不只适用于对待外来文化,也适用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不只在当时有震撼作用,今天同样有意义。

现在讲开放,讲多元,讲与国际接轨,“拿来主义”的思想仍是人们要借鉴的。

课下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生:

(小声)唉!

 

   师:

怎么?

有意见?

通过如上的解读,我们对《拿来主义》这一课做了宏观与微观的了解。

但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文章更是常读常新,下面请大家再读这篇杂文,希望能有自己的新理解,或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读书) 

   生6:

老师,有一处我不太明白。

说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的时候,举了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等,这里面除了美国的电影属于文化外,其他的都不是,这样举例是不是有问题呢?

 

   师:

很好的问题,敢于挑战大师,需要勇气,更需要思想。

 

   生12: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是不是病句?

 

   师:

是不规范的句子。

 

   生16:

说大宅子为什么要说“做了女婿换来的”?

课下注解说,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不太理解。

 

   师:

这种写法被人称作“挂角一将”的写法,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其是优是劣,大家可以去评价。

鲁迅与邵洵美之间的论争文学史上早有定论,但课下关于邵洵美的注解明显是不公正不实事求是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会印发给大家的;有一本书《鲁迅和他骂过的人》,有时间大家找来可以读一读。

鲁迅的文章不是完美无瑕,有不足,也有争论,我们读鲁迅,要把他做为一个人去读;读他的文章,要按文章阅读规律去读。

这样,才会发现一个真实的鲁迅,才会读出文章的滋味,进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