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6530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介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新教材共安排了九个单元的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认识方向》、《认识万以内的数》、《分米和毫米》、《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期末复习》。

两个实践活动:

《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

(一)教材编排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数与代数”部分:

一共安排了4个单元,包括《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认识万以内的数》和《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图形与几何”部分:

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和《角的初步认识》。

“统计与概率”部分:

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

“综合与实践”部分:

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教材编排特点

1.把握起点,联系生活,精选素材。

本册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注意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呈现教学内容,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之中。

例如: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设计了分铅笔、摆正方形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另外,教材还注意利用不同的素材不断拓展知识视野,感受数学与社会、自然的广泛联系,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

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时,提供了图书的页码、门牌号码、世界上最大峡谷的深度、我国五岳的高度等。

2.灵活多样地呈现数学活动的线索。

本册教材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有效地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主动地展开数学学习。

教科书教学活动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探索和交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例如: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大小不同的角,启迪学生在“做角”和“比角”的活动中领悟角的大小的内涵,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此外,本册教材还注意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交叉安排,既促进了不同领域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又能使学生避免由于长时间学习单一内容可能引起的厌倦心理,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3.循序渐进,设置台阶,分解难点。

本册教科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设置台阶,分解了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

“认识万以内的数”这部分内容分三段。

第一段是认识千以内的数。

用方块、计数器和算盘表示数和数数,突出了数是表示数量的多少和计数的位值原则,更突出了“满十进一”;第二段是认识万以内的数,根据已有的经验,再结合算盘数数认识万以内的数;第三段是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简单的近似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理解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在这样有层次的认数活动中,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的数,积累了认数的经验,获得了良好的数感。

又如“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时,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习难度也比百以内的相关计算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材在这个单元采用加、减法分开编排的方式,适当分散了难点,让学生在不同阶段集中精力,各有侧重地学习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又以小步渐进的方式安排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加法先教学不连续进位加和加法验算,再教学连续进位加;减法先教学退位减和减法验算,再教学隔位退位减。

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还有利于学生体会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本质,分解了难点。

4.多种渠道,多样形式,培养数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是新课标的主题,也是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例如:

教学数的认识时,教材在选择认数素材上,既注意了学生熟悉的事物,也注意了学生能够理解的、感兴趣的事物;既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重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

把素材的趣味性、前瞻性及其数学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多种形式,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等,多渠道地增强学生的数感。

又如: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选取典型的物体,让学生观察。

这些物体上的角要尽可能符合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

如,教材中选择的张开的剪刀、五角星、三角形纸片、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等。

然后从物体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并明确指出:

角是图形,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的。

再利用对角的初步认识在生活情境中找角时,要指导学生从顶点起依次指明角的两条边。

这样一步一步地让学生体会角的本质特征,也让学生掌握了在具体活动中体验认识几何图形的一些基本方法。

5.重视实践与综合应用,巧妙安排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又能巩固有关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本册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实践和综合应用,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在各部分知识教学之中。

教材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教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结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灵活地呈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则可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除此之外,并注意结合各领域知识的教学相机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如:

教学“分米和毫米”时,启发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橡皮的厚度、铅笔的长度、课桌的高度、定时测量生长中的“蒜叶的长度”等,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体验实际应用价值。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使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更加有利于其他各方面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本册教材还十分重视实践与综合运用,教材除了在各单元中注意加强实践活动和综合运用知识外,还单独安排了2个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既能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技能,拓宽思路发展思维,又能够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6.潜移默化中渗透数学思想。

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以致于到中高年级,乃至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运用数学思想意识,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而在低年级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思想,本册教材中非常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如符号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迁移思想等。

在教学“三位数加法的笔算(连续进位加)”时,教材放手让学生先试一试,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运用了迁移的思想,把三位数加法的笔算(不连续进位加)的方法迁移到这节课中,学习新知。

7.精心设计练习和复习。

本册教材中一共安排了10个练习和2个单元复习,这些练习和复习是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安排的,其目的侧重于让学生在联系和整理反思中,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形成必要的技能。

教科书在设计练习时,还注意了练习的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和开放性。

单元复习时,则把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整理作为主线,反思学习相关内容的收获与困惑,完善认知结构。

8.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设有弹性的教学内容。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教科书结合基础知识,相机安排了一些思考题,以及“你知道吗”和“动手做”等弹性的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10道思考题,6则“你知道吗”和6个“动手做”的活动。

这些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除上述特点外,本册教材还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科学常识等方面的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

二、教学建议

1.认真钻研教材,领会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本册教科书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钻研教材,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既不能降低思维训练水平,也不能随意拔高要求。

如“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中的一个规律。

但严格说来,“余数要比除数小”其实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一条法则,是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

教者不能强行灌输这一法则,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用小棒摆正方形,通过操作发现当余数小于4时不能摆成正方形,再通过对刚才几道题的计算过程的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再进一步的思考中理解这一规定的合理性。

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安排。

此外,还可通过一些典型错例的比较,以及类似□÷□=4……2这样的填空题让学生巩固认识、加深理解。

2.恰当运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启发学生在动手动脑中领悟知识和方法。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知识,领悟知识和方法。

比如:

在认识时、分时,先让学生互相说说在钟面上看到了什么,明确时针和分针,再通过交流明确看时间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动手拨一拨整时,画一画相对应整时时缺少的时针或分针,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时间的个体经验,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当的操作活动,及时的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3.关注教学细节,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教学细节更为重要。

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由一些教学细节组成的,看似微小的细节,在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中或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时,不仅要告诉学生“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同时要示范竖式的写法,讲解每一步的含义以及学习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这样抓住细节、捕捉细节,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除了关注设计教学环节中的细节,也要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那也是细节,更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

4.加强计算教学,夯实基础。

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本册教科书的一个重点内容,本册教学中要加强计算教学。

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设计好每次的练习,避免低效、机械的重复。

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想,拓展学生的解题策略,增强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

5.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

“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知识内容的精髓,是对数学的本质认识,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使用的方法。

它是发展智力的关键所在,更是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在数学学习中自觉运用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本册教材中涉及到的主要有符号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迁移思想、模型思想、统计思想等,教师要在教学中巧妙地加以渗透。

如在教学“分米和毫米”这一单元时,可以渗透模型和符号思想,先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模型,再根据模型去估测其他物体的长度或是填写长度单位等。

又如:

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这里运用符号思想,让分米、毫米写起来更加简洁、方便。

如能及时渗透,有利于学生以后遇到较难表示的物体或文字时,用字母表示,运用符号的思想。

这里的渗透也为后面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这个单元用符号用“√”、画“正”字等其他表示方式进行统计作下铺垫。

6.精心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能力。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数学发展与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空间与时间,使学生的数学发现与探索活动得以真正开展起来。

因此在实践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操作实践过程,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技能,拓宽思路、发展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合作、多交流,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各单元的教学注意点(供参考)

1.有余数的除法。

(1)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平均分”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

(2)“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中的一个规律,也是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

教者不能强行灌输这一法则,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用小棒摆正方形,通过操作发现除数是4时,余数的周期性规律,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再进一步的思考中理解这一规定的合理性。

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安排。

此外,还可通过一些典型错例的比较,以及类似□÷□=4……2这样的填空题让学生巩固认识,加深理解。

(3)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要让学生借助直观进行理解,同时教者要示范竖式计算过程,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强化“余数要比除数小”。

另外,要提醒学生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写横式得数时不能忘记写余数,正好整除的不能在横式得数后面写余数。

(4)区分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类型,如:

“45个皮球装在盒子里,每盒装6个,如果全部装入盒子,至少要多少个盒子?

”和“45个皮球装在盒子里,每盒装6个,最多装满多少个盒子?

”,理解这两种类型题目的思考过程。

2.时、分、秒

(1)从钟面上的整时入手,引入对钟面的认识,再探索时和分的关系,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方法,突破相应的教学难点。

(2)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不同角度体验、感受1时、1分和1秒的实际长短。

(3)可以编成儿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比如时针儿歌:

“时针老大真正强,一走就是一大格,一格就是一小时,几个就是几小时。

”分针儿歌:

“分针分针小弟弟,一走就是一小格,一格就是1分钟,几个就是几分钟,如走几大格就是几个5分钟。

”等等,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时、分、秒”的相关知识。

(4)画出缺少的时针或分针时,先要提醒学生弄清钟面上缺少的是什么针,以及这个针的特点,再根据时间补画出来。

(5)认、读和表示钟面上时间时,特别要注意比几时少5分和比几时多5分这两种情况,比几时少5分时要注意究竟是几时多,比几时多5分时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能漏写5前面的“0”,以及如是“()时()分”,这时的“0”应该写语文字“零”。

3.认识方向

(1)注意方向具有确定性和相对性的双重属性。

东北、西北、东南、西南都是指一个区域,是对一类方向的粗略描述。

(2)教学“认识东、南、西、北”,可以让学生根据方向的相对性,先根据前面确定后面的方向,再根据方向的顺序,确定右面的方向是什么,最后根据方向的相对性确定左面的方向。

(3)在做有关方向的题目,可以提醒学生在空白的地方画出八个方向的图,再根据这个图,完成题目,特别注意区分()的东面是()和()在()的()面这两类题目,想清楚究竟以什么为观测点。

(4)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规范的句子表达行走路线,不要求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行走路线。

4.认识万以内的数

(1)加强动手操作,多形式培养学生数感。

(2)掌握读数和写数的基本方法,要注意中间、末尾有0的情形,特别要注意中间的0是一个0还是2个0。

在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为什么这些数位上用0表示。

(3)写出算盘或计数器表示的数时,不能忘记写末尾的0,还要注意区分算盘或计数器表示数的不同之处,算盘的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而计数器一个珠子就表示1。

(4)数数时,可以顺着数,也可以倒着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五个五个地数等,不管怎么数,要注意拐弯的情况。

(5)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最好总结出规律,都是先看位数多少,位数相同时从高位起一位一位比,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6)不管是用几个珠子在计算器或算盘上表示数还是用几张数字摆不同的数,都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写出符合条件的数,适时渗透有序的数学思想。

5.分米和毫米

(1)让学生形成和获得单位的正确表象很重要,要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正确单位表象,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1毫米的大概长度,这样学生就能在今后的测量或计算过程中,脑中便会浮现相应的空间意义,这样学生就能正确解答相关问题,减少错误。

(2)既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十进关系,也要掌握他们之间的区别。

可以借助儿歌帮助理解。

“老大老大他是米,张开双臂约一米。

老二老二是分米,跨开两指一分米。

老三老三是厘米,食指宽约一厘米。

小弟小弟是毫米,指甲厚约一毫米。

(3)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要借助数的组成理解单位换算的方法。

不管是把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把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都要让学生说清楚换算单位的思考过程,并将这两种单位换算进行对比,总结出方法。

(4)注重估计意识的培养,对长度的估计要突出“单位选择”和“数量级”的把握。

6.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1)要注意迁移数学思想的渗透。

从表内加、减法的口算,类推出整十(百)数加(减)整十(百)数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

笔算加法可以利用加法笔算方法的迁移,重点是计算过程中进位的处理,笔算减法同样也可以用迁移的数学思想,难点是隔位退位,结合加、减法的验算,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加、减法的关系。

(2)计算时,从提高计算正确率出发,如果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最好把进上来的“1”写下来;如果遇到退位的情况,也最好点上退位点,防止因遗忘导致错误。

(3)注重练习中错题的分析,错误的原因,避免学生在计算时再发生这样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注重验算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估算意识,发展估算能力。

(4)求两步计算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这里的两步计算加减法的实际问题中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只要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相对容易了,注意最后的检验过程,帮助学生养成按规范步骤解题的良好习惯。

7.角的初步认识

(1)让学生经历角和直角的抽象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辨别比较中丰富对角的认识。

(2)注意指角的规范性,先指顶点,再指两条直直的边。

(3)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最后总结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开的大小有关。

(4)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钝角,可以用观察法,如果观察法看不出来,就用重叠法,即用直角去比,注意比的方法,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的顶点去和所给的角的顶点重合,再用直角的一条边和所给的角的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和另一条直角边的位置。

(5)数角的个数时,可以标数字或是做记号,可以采用有序的数学思想,进行有序地找一找,数一数。

(6)在找角的过程中,要及时帮助学生明确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概念的区别。

如,牛角不是数学上所讲的角,眼角也不是数学上所讲的角。

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调查、实验和测量等收集数据的方法,运用自己的方式(文字、符号、图形和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最后反思统计的过程。

(2)注意虽然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但分类出来的总数是一样的。

9.综合与实践

(1)“测定方向”中判断不同方向景物的依据是图中指南针所显示的结果,选择的观测点不同,观测的结果也随之变化,强化学生对物体间位置关系相对性的认识和体验。

(2)“了解你的好朋友”这次活动分4个部分,分别是:

了解什么、实际调查、分类整理和回顾反思。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重视活动过程的完整性,通过回顾反思明确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进度

本册教材共安排50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4课时的期末复习,全学期大约还有25%左右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的安排教学。

周次

日期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2.13~2.17

讲评寒假作业

(1)有余数的除法(3)机动

(1)

2月13日上课

2

2.20~2.24

有余数除法

(1)单元复习

(2)时、分、秒

(2)

3

2.27~3.3

时、分、秒

(2)单元复习

(2)机动

(1)

4

3.6~3.10

认识方向(4)单元复习

(1)

5

3.13~3.17

认识万以内的数(4)机动

(1)

6

3.20~3.24

认识万以内的数(4)机动

(1)

7

3.27~3.31

认识万以内的数(3)单元复习

(2)

8

4.3~4.7

分米和毫米(3)机动

(1)

清明节放假

9

4.10~4.14

单元复习

(2)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3)

10

4.17~4.21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4)机动

(1)

阶段性测试

11

4.24~4.28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4)机动

(1)

12

5.1~5.5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3)机动

(1)

劳动节放假

13

5.8~5.12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3)机动

(2)

14

5.15~5.19

单元复习(3)机动

(2)

15

5.22~5.26

角的初步认识(3)复习

(2)

16

5.29~6.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4)机动

(1)

端午节放假

17

6.5~6.9

单元复习

(2)机动(3)

18

6.12~6.16

期末复习(5)

19

6.19~6.23

期末复习(5)

20

6.26~6.30

期末检测

7月1日

放暑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