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7106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8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8页
亲,该文档总共9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docx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教材简析

本册内容概要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在“沉和浮”单元里,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在“热”单元里,将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在“时间的测量”单元里,感受时间的长短,了解古时候人类计时仪器,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认识钟摆及其原理并制作简单的计时工具。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在“地球的运动”单元里,让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认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一单元沉和浮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

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

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

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

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

相同体积下,比液体重的物体会下沉,液体轻的物体会上浮。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

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材分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沉浮》单元的起始课,生活中那些物体在水中下沉,那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如何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是本单元也是本课开始探索的任务,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等一步步探索,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

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

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

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

1、谈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

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

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生自由发表

 

2、观察木块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出示7种物体:

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1、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2、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3、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

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

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组织交流:

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

(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3、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

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

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4、组织交流,概括: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5、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1、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2、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3、学生实验。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

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材分析】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沉浮》单元第二课,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自身的重量和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变,本课继续探究影响沉浮的其他原因,对学生来说,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是最直观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因此本课的探索就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切入,意图通过特定的材料,探究影响沉浮的因素,得到有关物体沉浮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

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

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

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

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比较、思考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

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3、组织交流:

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1、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2、交流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

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

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3、组织讨论:

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

1、学生小组合作。

2、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

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 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材分析】

前两课已经研究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学生也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

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

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预设:

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

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学生想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2、讨论:

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组实验

讨论交流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

方法是:

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

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3、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

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1、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

2、分析得出结论

3、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4、造一艘小船

【教材分析】

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制造一艘橡皮泥小船,研究相同重量下,怎样增加船排开的水量,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通过举办船展回忆船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

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

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教材处理】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

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

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3、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

1、学生分小组制作

2、测试:

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

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2、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

三、造个性船

1、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

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

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

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2、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3、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

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画图、制作、改进、完成)

板书设计:

4、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造个性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越容易浮 装载量增大

 

5、浮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和体积大小对沉浮影响的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浮力上,来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

本课教材编排有四个部分,分别是感受浮力、测量一块泡沫块的浮力、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块的浮力和解释上浮的原因。

测量物体浸入水中部分不同时受到的浮力以及排开的水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内容容量较大大,可把教学内容精简为两大部分:

一是让学生感受浮力,二是指导学生测量浮力大小。

通过测量泡沫块浸入水中不同部分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排水量不同,认识到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后面探索物体沉浮的秘密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记录数值,并分析物体浸入水中不同部分时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物体受到浮力过程中,感受到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浸入水中部分不同时,受到的水的浮力大小不同,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教学难点】

讨论、思考测量泡沫块受到浮力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

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块1、弹簧测力计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水槽一个。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一、

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师取乒乓球问:

松手会怎样?

2、在不倾斜量筒的情况下如何取到乒乓球?

 

思考交流

 

 

二、

实验探究

活动一:

感受浮力

1、让学生体验把泡沫块放入水中按压,体会手有什么感觉?

同时观察水槽水面有什么变化?

3、出示浮力概念。

讲解P12页浮力和重力示意图。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4、判断浮力与重力、压力之间的关系(把泡沫压入水中不同位置保持静止、泡沫除了受到重力和水的浮力以外,还多了一个什么力?

保持静止状态浮力、重力和压力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

活动二:

测量浮力

1、提问:

泡沫块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受到的浮力大小一样吗?

会变化吗?

说说你的猜想。

2、引导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1)你有办法测量出浮力的大小吗?

(测量出重力和压力的大小,相加就是浮力的大小)

(2)测量重力大小需要什么工具?

(测力计)单位(牛顿N)

(3)测量压力可以把压力转化为拉力在杯子底部装滑轮,再利用一根细线绕过滑轮,一端系住泡沫块,一端挂在测力计挂钩上。

3、探究实验前指导。

(1)设计方法指导:

每小组泡沫大约是0.04N,只要用测力计测量出泡沫小部分、大部分、全部浸入水中的拉力大小就行,然后加上它的自重,就能知道这三种情况下泡沫受到的浮力大小。

(2)测力计使用指导:

用测力计测量的时保持静止状态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相平。

(3)排开水量的观察指导:

在测量拉力大小的同时,要求观察排开的水量,老师已在每个小组的烧杯上贴了一张刻度表,测量前,先观察水位高低(400ml)。

测量时,把水位上升的格数记录下来。

(4)合作意识引导:

出示记录表,要求学生分工合作,一人测量压力的大小、一人观察排开的水量,一人记录、一人监督。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1、体验操作,感受浮力。

2、交流感受。

 

3、理解浮力重力的关系。

 

1、猜测

 

2、小组讨论,探求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三、

交流研讨

1、实验数据汇报交流。

2、小结:

从实验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

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有怎样的关系?

1、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水量之间的关系。

2、交流得出结论(浸入水中体积越大、排开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四、

拓展应用

1、如果把大小不同的两块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他们所受的浮力相同吗?

2、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生尝试解释

板书设计:

5、浮力

浮力↑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重力

浸入水中的物体浮力=重力+拉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材简析】

本科继续引导学生探索浮力与物体沉浮之间的关系。

通过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引导学生发现,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这与前一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可以形成完整的概念: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问题导入

1、提问: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

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1、联系生活推测

2、体验浮力

 

二、实验探究

1、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2、组织学生交流计划。

3、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2、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

a、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b、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C、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

三、交流研讨

1、组织全班交流(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3、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

(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交流发现

测量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

 

四、拓展小结

1、概括: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