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7107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docx

优选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6 将相和

精读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和廉颇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故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联系紧密。

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故而有了第三个故事。

课文借助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在品析人物形象时,最主要的依据就是他的语言。

写蔺相如与秦王的斗争时,强势的秦王居然也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可见作者在刻画蔺相如时独具匠心。

而对廉颇的刻画虽用笔不多,却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将一个威震朝野、坦诚直率、勇于改过的武将形象展现了出来。

本课主要学习用“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

学习提示中点明了本课阅读的方法——“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课后第二题是对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题中的两位学习伙伴分别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情况,一位同学一眼看到一个词语,另一位同学一眼看到了一句话。

通过对比,说明“连词成句地阅读”就是扩大视域,能一眼看到多个词语甚至一句话。

这个练习旨在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本课的另一项教学任务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课后第三题要求借助小标题的提示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第四题要求通过具体事例谈对蔺相如、廉颇的看法,以把握人物形象。

这两个练习旨在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根据“提高阅读速度”的任务要求安排了一道选做题,引导学生借助卡片练习一眼阅读词语和句子,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如何扩大视域,逐渐改变逐字阅读的不良习惯。

1.会认“璧、臣”等生字,会写“召、议”等生字和“无价之宝、召集”等词语,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时间;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4.结合具体事例,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

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1.字词教学

对于生字的学习,以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本课词汇丰富,朗读时不容易上口,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初读训练,特别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时跳过难读的词句。

教师要提出初读要求:

全神贯注,一目十行,准确抓取段落中的关键内容;再读课文,关注初读时跳过的地方,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圈画出的生字词。

“召、议、诺、抄、怯、拒、荆”都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教学“臣、宫”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臣、献、典、罪、荆”等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顺序。

“议、诺、抄、怯、拒”等字,注意部首要正确,可列举形近字与之区别。

词语理解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的方法。

其中,“机智、理亏、绝口不提、怒发冲冠、完璧归赵”等词语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理解,“无价之宝”等词语可以用图示法进行理解。

2.阅读理解

教学时,关注阅读速度,先复习前面学过的不回读的阅读方法,再学习“连词成句地读”,然后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训练。

读通课文,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之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理清全文脉络,弄清三个故事的要点及其之间的联系。

3.表达运用

本课讲的是三个历史故事,三者之间关系密切。

教学时,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借助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让学生借助提示语、插图、关键语句等,了解人物性格特征,通过语言表达对文中人物的评价。

1.搜集《史记》的相关知识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片段。

2.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尽量连词成句地快速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4.再读课文,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及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璧、臣”等生字,会写“召、议”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并能理解字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板块一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游戏。

(1)出示词语。

你记住了几个词语?

(计时5秒)

信用 诚意 和氏璧 秦国 推辞

(2)阅读下文,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

(计时15秒)

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

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

①交流:

比较自己之前的阅读方法,说说这次你是用什么方法来阅读的。

②提示:

阅读时运用扫读法,即连词成句法,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

(3)再来读读这段话,圈出关键语句,这次你看到了多少内容?

(计时10秒)

2.过渡:

今天学习的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到了汉代,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本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成的。

3.介绍作者司马迁,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司马迁(约前145—?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创作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史记》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默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2)读的时候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3)圈画标注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完成记录。

①本文约有1600余字,我的阅读时间约________分钟。

②要想加快阅读速度,除了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外,我的诀窍是________。

(4)默读完成后,完成判断。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蔺相如和廉颇都是赵国的重臣,且两个人的官位一样高。

(  )

②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所以秦王不敢来攻打赵国。

(  )

③廉颇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是他为之前和蔺相如争权而惭愧的表现。

(  )

④和氏璧并不值十五座城池,这才是秦王不想真心换璧的主要原因。

(  )

2.运用扫读法再读课文,与默读进行对比。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召、臣、抄、擅”是翘舌音,“罪、辞”是平舌音,“献、蔺”是前鼻音,“荆、卿”是后鼻音;“召”读zhào,不要读成了zào;“强、划、削”是多音字,在“强逼”一词中“强”读qiǎnɡ,在“划归”一词中“划”读huà,在“削弱”一词中“削”读xuē。

4.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

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注意“召”先上后下,下部的“口”略扁平;“臣”第二画与第五画是短竖,且在一条竖线上;“抄”最后一笔是撇;“罪”最后一笔是短横;“拒”最后一笔是竖折。

强调书写的正确,“宫”下面的两“口”勿相连;“献”右边的“犬”不要少写一点;“诺”右下不要写成了“石”;“典”里面不要多写一横;“怯”右边勿漏写一竖,不要写成“忶”。

5.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无价之宝 召集 大臣 商议 解决

完好无缺 称赞 商量 允诺 典礼

得罪 胆怯 示弱 拒绝 职位

同心协力

6.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7.默读,要求边读边思考:

课文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

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从文中圈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三个故事之间能否调换顺序?

为什么?

8.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1)“将”指廉颇。

“相”指蔺相如。

(2)故事一:

第9自然段原句——“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小标题——完璧归赵。

故事二:

第10自然段原句——“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

第11自然段原句——“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

第14自然段原句——“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

小标题——渑池会面。

故事三:

第17自然段原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小标题——负荆请罪。

(3)三个小故事不能调换顺序。

“渑池会面”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而“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通过三个故事的叙述,具体回答了“和”的重要性。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在结构上是为后面写“将相和”与进一步表现人物埋下伏笔,起铺垫作用。

第二个故事“渑池会面”写之所以能维护国家尊严,是廉颇配合蔺相如一起与秦国作斗争的结果,这说明“和”的重要性,突出了文章中心,也为后面解决矛盾做了铺垫。

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是整个故事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表现人物性格和说明“和”的重要性的高潮。

人物都在故事中出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忍让,使得计较个人得失、居功自傲的廉颇内疚自责。

尖锐的个人矛盾,最后服从于国家利益,更进一步说明“和”的重要性。

所以,由“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将相和”的故事。

板块三 品味语言,探究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可以在文段旁边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学生对朗读要求的落实情况。

(2)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无价之宝”“完好无缺”“绝口不提”“完璧归赵”的意思。

无价之宝:

指极珍贵的东西。

完好无缺:

十分完好,没有残缺。

绝口不提:

因回避而不说。

完璧归赵:

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3)交流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引导学生带入情节。

①“战国时,秦国很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很强大”表明秦国当时的霸主地位;“常常进攻”说明秦国自恃实力强大,经常肆意发动战争攻打他国,这也导致了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

②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设下以城换璧的骗局,这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

2.全班交流,引导感悟。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合答案,课件依次出示下列句子,并一一引导感悟。

句段1: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1)朗读句子,结合背景和上文内容说说蔺相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2)再读句子,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①蔺相如是赵王与群臣“正在为难”的时候被人举荐的。

他的出现成了事件转折的一个契机。

②以“有人”之口点明蔺相如勇敢机智的特点。

句段2: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

“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

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1)指名读,课件出示句段,加粗“想了一会儿”和“一定”,并进行理解。

(2)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从中能感受到人物怎样的形象。

“想了一会儿”一是说明这是一个事关国家存亡的大问题,必须深思熟虑;二是说明这是一个难题,无法轻易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一定”一词体现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

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

蔺相如临危受命,他的策略能进能退,与前面赵王和大臣进退两难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的自信、胸有成竹、深谋远虑、智慧过人。

(3)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说的第四句话,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再进行仿写。

这里连用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说明蔺相如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也想好了对策。

仿写示例:

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4)学生交流自己仿写的句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句段3: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说: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1)快速默读这部分内容,体会秦王和蔺相如的形象。

(2)抓住人物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

这块璧真的有毛病吗?

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谎?

(3)充分发挥想象,如果蔺相如不这样说,场面会是怎样的?

秦王手捧玉璧却绝口不提以城换璧之事,可见秦王的贪婪、狡诈。

蔺相如巧妙要回玉璧,可见他足智多谋。

这块玉璧没有任何毛病,蔺相如说谎是因为他通过察言观色,知道秦王根本没有诚意拿城换璧,故而说璧“有点儿小毛病”,如此才能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来。

如果蔺相如不这样说,是拿不回和氏璧的。

当时和氏璧在秦王手里,假如蔺相如去抢夺,既非常失礼,也会遭到秦王左右的阻拦。

同时,秦王非但不会承认不想还璧,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取闹和小家子气,更甚者会牵连赵国。

句段4: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怒发冲冠,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1)指名朗读,读准多音字“强”;结合上下文体会蔺相如的“怒发冲冠”。

(2)拿城换璧是秦王提出来的,蔺相如将和氏璧给秦王送来了,秦王却不交城。

蔺相如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指名读: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

(3)蔺相如有理有据,他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指名读: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

(4)小组讨论交流:

蔺相如真的会撞吗?

要点1:

蔺相如因对方不守信用而“怒发冲冠”,赵国占了上风,定能想一个保全自己的方法。

要点2:

蔺相如提出条件,合情合理,考虑周全,必能全身而退。

句段5:

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

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

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1)过渡:

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秦王时才会这样说。

(2)引读:

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说——(学生接读:

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

(3)出示课件,学生边接读边思考。

①蔺相如用了哪些计谋“完璧归赵”?

看看谁能先找出来。

②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

认真揣摩秦王当时的心理。

③从中能体会到蔺相如怎样的形象?

(4)自由交流,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①蔺相如使用的计谋有“金蝉脱壳”“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②蔺相如怕秦王杀他,但他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他有理由相信秦王不会杀他。

秦王的心理: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会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会让天下人耻笑。

③从中能体会到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自信的形象。

3.小结: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

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他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

这个“完”仅仅指的是和氏璧完好无损吗?

还有什么被完好地带回了赵国呢?

“完”不仅仅指和氏璧完好无损,还让秦国按兵不动,最终将赵国的尊严完好地带了回去。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将相和》,看看蔺相如是否只会耍嘴皮子?

他的官职到底该不该升呢?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学习第二、第三个小故事,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体会三个故事间的联系,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同学间相互交流上节课学习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谈谈自己运用了这一方法后在阅读方面有怎样的提高。

3.学生概括上节课所学内容,谈谈哪个部分的内容让自己印象深刻。

4.过渡:

(板书“和”字)一个简单的“和”字,不仅渗透着几千年来国人待人接物的处世智慧,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我们已经了解,这个历史故事由“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构成,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渑池会面”“负荆请罪”这两个小故事,探讨“将”“相”由“不和”到“和”的过程,感受“以和为贵”的博大胸怀。

板块二 挑起冲突,聚焦言行

1.自由朗读第10~14自然段,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任务。

①“渑池会面”这个故事中写了哪几个人物?

你喜欢其中哪个人物?

②谈谈你对秦王和赵王的看法。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指导。

①“渑池会面”这个故事中写了秦王、赵王、蔺相如和廉颇。

示例:

我最喜欢蔺相如,因为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②看法示例:

秦王——蛮横、小气、恃强凌弱。

赵王——软弱、胆怯。

2.全班交流,结合多媒体的画面展示,课件出示下面的语段,师生共读共悟。

句段1:

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

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这句话是否多余?

能不能删掉?

为什么?

(指名答)

不多余。

不能删掉。

这句话引出大将军廉颇,说明“渑池会面”廉颇也有功劳,为下文“不和”做铺垫;点明廉颇在边境上作好抵御秦军的准备,解除了后顾之忧,这也为下文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埋下伏笔。

句段2: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

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1)学生齐读,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并理解这段话的作用。

这段话写在渑池会面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这段话交代了“渑池会面”这个故事的起因。

同为大王,秦王却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命令赵王为其“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以此羞辱赵王,借机报“完璧归赵”之仇,而这对赵国来说是奇耻大辱。

(2)过渡:

秦王如此羞辱赵王乃至赵国,蔺相如又会怎样做呢?

句段3: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

“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

”秦王很生气,拒绝了。

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竟不敢上前。

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但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会面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便宜。

(1)教师引读: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学生接读:

“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

”)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学生接读: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

(2)抓住“向前走了几步”“再次上前”“怒目圆睁”“厉声呵斥”“毫不示弱”这些词句,想象画面,感受人物护国态度的坚决、不妥协。

(3)结合《史记》原文,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上的表现。

(课件出示《史记》原文,教师范读)

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4)抓住蔺相如的言行,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的气势,体会人物形象。

蔺相如以一种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与秦王针锋相对,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通过蔺相如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反映了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毅然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格,表现出他非凡的勇气、智慧及其爱国精神。

句段4: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

(1)学生齐读,抓住“不敢”“只好”两个词语,体会秦王的无可奈何。

(2)小组交流,思考:

渑池之会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第14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指名答)

赵国再次占了上风;蔺相如又立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这是渑池之会的结果。

这里蔺相如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廉颇的功劳也不能忽视。

因为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

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廉颇在边境作好了准备。

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杀过来,保护赵王,到时危险的是秦王。

因此,赵王能安全回赵国,廉颇功不可没。

第14自然段是过渡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交代了“渑池会面”的结果,又引出下文“负荆请罪”的故事。

(3)通过蔺相如与秦王针锋相对的情节,引导学生总结理解句意的方法——抓关键词。

理解句意的方法——抓关键词法

关键词主要指:

①句子中准确、生动和极富表现力的词语;②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③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过渡词;④具有特殊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词语。

理解方法一般有:

把词语还原到原文中,结合语境分析其特定含义和隐含义;借助修辞的知识和词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来理解;联系文章中心理解词语的转化义和语境义。

如理解本课蔺相如与秦王交锋的语句,就要抓住描写蔺相如和秦王动作、神态、语言等的词语,从而体会秦王的毫无诚意和蔺相如的有勇有谋。

(4)过渡:

蔺相如“完璧归赵”,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会面”,想要侮辱赵王,结果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回国后,蔺相如被赵王封为上卿。

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课文中还有哪些人物描写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

把它们找出来,用心体会,相互交流。

3.自由朗读第15~17自然段,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任务。

①廉颇前后态度的变化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②说说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成语“负荆请罪”的意思。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指导。

①廉颇前后态度的变化体现了他坦诚、直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一句直接写出了“负荆请罪”的意思。

4.全班交流,结合多媒体的画面展示,课件出示下面的语段,师生共读共悟。

句段5: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1)学生朗读,抓住“不服气”“就”“反而”“下不来台”等词句,体会廉颇的无礼言辞和不满情绪。

(2)抓住对廉颇的语言描写,把握“将”“相”不和的原因,体会廉颇的形象。

(3)结合事例,谈观点:

赵国人说蔺相如“勇敢机智”,廉颇却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你同意谁的观点?

画出能说服他人的句子,并批注。

(学生交流)

不和之因:

廉颇屡立战功,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官职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

人物形象:

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观点:

蔺相如勇敢机智。

原因:

“完璧归赵”一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