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6399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docx

部编版《将相和》优秀版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将相和人教(部编版)

6将相和

文本分析:

本文以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文中讲述的故事虽然离我们很久远了,但今天让学生学习,他们仍然觉得趣味无穷,仍然能深受教益和启发。

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的方法与技巧,在默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还要注重读、说、写的结合,以读促说、以读促写,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的故事,能用自己的话改编古代的文言小故事。

此外,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感受到“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对家庭、集体、国家的重要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养成机智勇敢、心胸开阔、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璧、臣、蔺”等16个生字(包括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议”等12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掌握快速默读课文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复述故事。

3.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从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人物的美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明白“和为贵”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2.运用抓住人物的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

2.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用学习本文的方法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故事并讲给同学们听。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认“璧、臣、蔺”等16个生字(包括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议、”等12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层次,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信息,理清结构层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负荆请罪”的视.频片段,出示战国中晚期七国并立的图片,出示和氏璧、渑池会、负荆请罪的图片,出示蔺相如、廉颇的图片。

导语:

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

当时的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由于他们两人精诚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赵国暂时得以保全。

那么,蔺相如和廉颇一开始就那么团结,就那么同心吗?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又是怎么来的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改编的故事《将相和》,一起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看看赵国的将相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提问:

“将”指的是谁?

“相”指的是谁?

怎么理解“和”?

预设:

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弄清楚题目中的“将”和“相”分别是谁,理解课题的难点主要在于“和”字,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查字典和自.由讨论的方法来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采用逐字理解法理解题目的含义。

明确:

“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3)教师由题目过渡到课文学习,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二、默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原著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渡:

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不胜枚举,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这部名著是什么吗?

(学生答:

《史记》。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根据里面的故事改编而来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这部名著及其作者。

(教师出示司马迁及其所著《史记》的图片。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

司马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起漫游各地,足迹几乎遍及全国。

司马迁每到一处即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及不同阶层的人物。

归来后,司马迁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

其父死后,他承袭父亲官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

42岁开始写《史记》。

公元前99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司马迁被捕入狱,受宫刑。

出狱后他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

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创作。

《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合传”。

《史记》中的“合传”有两类:

一类是将同类型的人物的传记合在一起;一类是将事业上密切相关的人物合在一起。

前者一般按时代先后排列,如《孙子吴起列传》;后者要先介绍两位主人公的身份、经历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属于后一种类型。

其前半部分以写蔺相如为主,后半部分以写廉颇为主,而兼及赵奢、赵括、李牧。

统观全传,写蔺相如可谓用墨如泼,淋漓酣畅,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而于其余诸人大抵是依史直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末的“太史公曰”独赞蔺相如之智勇,而不及其他。

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做此传的意图。

2.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①快速默读课文,记录自己默读课文所用的时间。

②将生字、新词、重点句子在文中标注出来。

③默读后尽量多地说说自己默读时获取的信息。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词语的学习情况。

(1)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加色字的字音和字形。

教师纠错,学生手、脑、嘴并用识记。

zhào召集大chén臣商yì议进ɡōnɡ宫xiàn献上允nuò诺diǎn典礼

chāo抄小路得zuì罪胆qiè怯jù拒绝jīnɡ荆条和氏bì璧

lìn蔺相如qiǎnɡ强逼huà划归lián廉颇dǐ抵yù御推cí辞侮rǔ辱shàn擅长

上qīnɡ卿xuē削弱战páo袍

(2)教师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

进攻召集大臣商议机智解决难题称赞绝口不提

诚意怒发冲冠交付地图允诺举行隆重典礼约定

日期思量客舍信用示弱随行军.队边境会面胆怯职位碰见

将军乘机负荆请罪同心协力保卫

(3)理解成语,学会运用。

预设:

本课中的成语较多,有些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查词典了解成语的含义,再联系上下文来加深理解,最后结合生活实际造句加以运用。

(教师出示词语的意思,学生填写恰当的成语。

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完璧归赵)

②完完整整,没有欠缺。

(完好无缺)

③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怒发冲冠)

④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同心协力)

⑤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无价之宝)

词语运用: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文中的成语造句或说一段话。

(4)学生在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根据默读时获取的主要信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考:

(1)全文主要写了哪两个人之间的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人之间的事。

(二十字左右。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写的是廉颇(将)和蔺相如(相)之间的故事,主要写了他们俩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故事。

(2)全文围绕中心事件写了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件事。

(每件事五个字左右。

预设:

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围绕“将相和”这一中心事件,分别写了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三件事,即“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3)弄清楚每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

教师先引导学生将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句子画上记号,明确每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然后在表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句子下画上记号,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如果文中没有这样的句子,可引导学生自己概括。

比如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起因是廉颇寻衅,经过是相如回避,结果是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理清思路,把握层次。

(1)速读与思考:

标上段序,弄清每件事的起止,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每层大意。

(2)讨论后交流。

预设:

本文层次分明,只要抓住三件事中每件事的起止,就很容易准确地划分层次了。

归纳层次大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主要信息,弄清每件事的矛盾双方及起因、经过和结果。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

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地保护了国宝和氏璧,立了大功。

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

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

写廉颇看蔺相如的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

蔺相如为顾全大局避让他,廉颇深受感动,背上荆条登门请罪。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

同学们,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千百年来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廉颇和蔺相如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

作者是怎样刻画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下节课上,我们将重点探究这些问题。

小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用最快的速度默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还提取了课文的主要信息,弄清了故事之间的关系,划分了文章的层次。

大家的表现都很好,

(示例:

读写生字又快又准;不仅理解了几个成语的意思,还会运用;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简洁明了,归纳层次大意时按照“某人做某事,结果怎样”的模式,十分准确;的发言最出彩,他把三个故事之间的顺序说得有理有据,让同学们刮目相看。

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积极发言,大胆表达,学会分享。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抓住故事要点,复述故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3.读写结合,用自己的话讲一个古代史书上的故事。

1.复述故事。

2.分析写法,把握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点。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听写上节课中出示的词语卡中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结指导。

预设:

教师在词语听写时仍要把文中出现的成语作为检测的重点。

2.教师指名说出文中的三个故事的名称,探讨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明确:

课文主要讲述了有关蔺相如和廉颇的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

这三个故事各有因果,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其中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这三个故事的共同结果是——将相和。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到“和”,他们精诚团结、同心协力,共同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换来了赵国的安宁,谱写了一段佳话。

同学们,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

他们的故事为什么影响深远?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古代的杰出将相。

二、合作交流,复述课文

分组讨论,准备复述。

(1)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准备复述一个故事,并推举一人发言。

(2)分工合作,弄清每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生评价。

预设:

让学生练习复述故事,一是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交流的环节,教师要适时巡视,指导疑难。

在复述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复述故事,尽量让更多的同学展示;然后推荐复述得最好的同学代表展示。

在师生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奖项,如“复述故事能手”“最佳音色奖”“最佳表现奖”等,以此激发学生复述故事的兴趣。

明确:

①完璧归赵

时间:

有一回;地点:

赵国——秦国;人物:

赵王、秦王、蔺相如、蔺相如手下人。

起因: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

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就骗他说璧上有瑕疵夺回了和氏璧,以毁璧相逼。

(或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用计从秦王手中要回和氏璧。

)结果:

蔺相如安排手下人化了装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被封为上大夫。

②渑池会面

时间:

完璧归赵后过了几年;地点:

渑池;人物:

秦王、赵王、蔺相如、廉颇。

起因: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准备赴约。

经过:

秦王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

蔺相如以死相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并记入史册。

结果:

秦王没有占到便宜,又知廉颇在赵国的边境上有所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国。

③负荆请罪

时间:

一天;地点:

路上和蔺相如门上;人物:

蔺相如、廉颇等。

起因: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廉颇不服气,要寻衅滋事。

经过:

蔺相如躲避廉颇并说出理由。

结果:

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后,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如初,文武共治,保卫赵国。

三、深入阅读,研讨文本

(一)学习“完璧归赵”

1.故事的起因(第1~4自然段)。

预设:

学生自.由朗读第1~4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①赵王遇到了什么麻烦事?

他为什么着急?

②大臣给赵王出了个什么主意?

他为什么出这样的主意?

③课文开头写赵王和写大臣给赵王出主意,这对写蔺相如有什么作用?

2.合作交流,在课本上圈画出相关语句。

3.汇报展示,解决问题。

交流后明确:

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后,恃强凌弱的秦王假意要以城换璧,赵王不想按照秦王的要求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来侵犯赵国。

正在赵王不知所措的时候,大臣推举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来解决这个难题。

这是“完璧归赵”故事的起因,从中可见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4.故事的发展(第5~8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5~8自然段,了解故事的经过。

预设:

这几段详细记叙了蔺相如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智斗秦王并完璧归赵的过程。

教师可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故事的经过。

明确:

奉命出使、进宫献宝、设计取回、完璧归赵、据理力争。

(2)读思结合,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的经过。

①蔺相如“奉命出使”。

思考:

从“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这句话是蔺相如分析的两种可能性和对策,目的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王变被动为主动。

从蔺相如的话中可见他深谋远虑,智慧超群。

②蔺相如“进宫献宝”。

示例:

师:

蔺相如奉命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为秦王献上了和氏璧,秦王对和氏璧喜爱至极。

秦王会信守诺言,拿城来换和氏璧吗?

生:

不会。

师: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

秦王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绝口不提”一词将秦王“骗宝”的丑陋嘴脸暴露无遗。

师:

蔺相如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③蔺相如“设计取回”。

预设: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小组交流感悟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A.蔺相如怎样用计从秦王手里要回了和氏璧?

B.取回了和氏璧后,蔺相如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

请将重点动词做上记号,然后说说这些动词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C.蔺相如是不是真的要举着和氏璧撞柱子?

为什么?

D.蔺相如要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目的是什么?

预设:

学生在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时,不仅要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更要抓住他的动作,如“上前一步”“捧着”“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

这些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④蔺相如“完璧归赵”。

预设:

蔺相如用计拿回和氏璧以后,便悄悄地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就……”这组关联词体会蔺相如果断、机智的性格特点。

⑤蔺相如“据理力争”。

预设:

教师指名朗读蔺相如的话,分小组讨论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话。

交流后明确:

蔺相如洞悉秦王的本性,料定他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并且以“信用”作为法宝来震慑他,使得秦王即便想杀他也不能,只好将他送回赵国。

5.故事的结局(第9自然段)。

明确:

“完璧归赵”故事的结局是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思考: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和“将相和”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

教师在这里不必要求学生给出答案,可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后面的内容。

6.创设舞台,情景再现。

过渡:

同学们,我们刚刚梳理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整体上把握了故事的内容。

我们也从秦王和蔺相如的动作、语言中感悟到了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现在,同学们有没有兴趣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呢?

(1)学生根据自己的标注,再次品味文中描写秦王和蔺相如的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

(2)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3)教师指名朗读表现优秀者分角色来表演,学生评价。

(二)学习“渑池会面”

过渡:

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束手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秦国毫无惧色,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赵国挽回了无价之宝。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蔺相如将如何与秦王争斗呢?

请大家借鉴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方法,与同学自主学习“渑池会面”这个故事。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的结果。

明确:

故事的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见;故事的经过是会见的过程中秦王百般刁难赵王(要赵王为自己鼓瑟),蔺相如挺身而出,保护赵王(要秦王为赵王击缶);故事的结局是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让赵王回去。

2.分析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预设:

学生画出描写蔺相如的言行的词句,思考、讨论、交流这些句子

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重点句子。

(教师出示描写蔺相如的言行的语句。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

“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

”秦王很生气,拒绝了。

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朗读指导:

赵王被侮辱,蔺相如十分气愤,为了维护赵王的尊严,他宁愿以死相拼。

因此蔺相如的话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要重读。

赏析:

这几句话描写了蔺相如与秦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

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映了他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将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他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3.教师点拨疑难问题,助力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1)疑难一: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①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②全班讨论。

交流后明确:

蔺相如看到秦王用让赵王为他鼓瑟的方法来侮辱赵王,特别气愤,所以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以后,之所以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他知道大将军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2)疑难二:

大将军廉颇在渑池会面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初步概括廉颇的人物形象。

①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②全班小结。

交流后明确:

秦王听说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说明廉颇英勇善战,就连秦王也惧怕他几分。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之间练习讲一讲“渑池会面”的故事。

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体会“渑池会面”这个故事和“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学习“负荆请罪”

过渡:

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

秦王很不甘心,几年后又约赵王在渑池会面,企图羞辱赵王。

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王的尊严。

蔺相如一再立功,连受嘉奖,被封为上卿,职位高于廉颇,引发廉颇的不满,于是有了下面的故事。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画出重点语句,记录自己的感触。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5~17自然段,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

故事的起因是廉颇不服气,想羞辱蔺相如;经过是蔺相如处处回避退让;结果是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学生画出描写廉颇的言行的句子,并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廉颇的性格特点。

明确:

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

(3)学生朗读自己圈画的句子,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4)教师相机整理小结。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故事内容。

(1)“我廉颇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想一想:

廉颇的话说明了什么?

(蔺相如因为在“渑池会面”上又立了功,所以赵王加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廉颇心里不服气。

(2)“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

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

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蔺相如的几句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②听了蔺相如的话,你有什么感触?

预设:

蔺相如的这番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这体现了一种爱国情怀,启示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国家利益自己受点委屈算不了什么。

其二是将相和与不和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这说明了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3)精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17自然段。

②“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这句话表现了廉颇怎样的品质?

(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

3.小组内练习讲一讲“负荆请罪”的故事。

4.学生回顾全文,讨论交流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师小结: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这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因此,“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是因。

四、整体感悟,深化认识

1.讨论交流,理清关系。

(1)讨论:

“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互换?

为什么?

(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弄清这三个故事之间的顺序(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引导学生弄清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引导学生弄清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和内在原因,弄清将相和的表面原因及内在原因。

(2)交流明确。

预设:

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明确:

①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个完整曲折的故事。

②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

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原因,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这些原因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

2.思考感悟,获得启发。

(1)思考将相和的原因,感悟人物形象特点。

①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原因是什么?

(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上立了功。

②廉颇心有怨气,原因是什么?

(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位居自己之上。

③将相又和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