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7240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2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docx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

英文简称

中文名称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肾脏疾病检验

Urea、BUN

血尿素

儿童:

1.8~6.3mmol/L;

成人:

2.3~7.8mmol/L

1.增高:

⑴生理性升高:

高蛋白饮食。

⑵肾前因素或全身性疾病:

如急性大出血造成低血压和休克、脱水症(呕吐、幽门梗阻、长期服泻等),或循环功能衰竭引起尿量显著减少,甚至尿闭症,使血中尿素氮升高;严重的急性传染病累及肾功能、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蛋白分解代谢过甚,也可使BUN升高。

⑶肾脏疾病:

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中毒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症及肾结核晚期等。

⑷肾后因素:

如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膀胱肿瘤等使尿路梗阻,因尿液排出障碍而使BUN上升。

2.降低:

⑴生理性降低:

妊娠。

⑵病理性降低:

见于重症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Cr

血清肌酐

儿童:

27~62μmol/L;

成人男性:

44~133μmol/L;女性:

50~105μmol/L

通常情况下人体内形成的肌酐量是恒定的,肌酐在体内不能重复利用,并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后随尿排出,因此血液循环中的肌酐含量完全依赖于肾的排泄速度。

测定肌酐主要用来评价肾功能状态。

1.增高:

⑴严重肾功能损害或尿液排泄障碍:

如急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尿潴留、尿毒症等。

⑵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

⑶其他:

如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治疗、Ⅱ-Ⅲ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降低:

常见于肌肉量减少(如营养不良、高龄者)、白血病、多尿等。

CCR

内生肌酐清除率

1.3~1.7ml·s-1/1.73m2(80~120ml/min/1.73m2)

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

1.当患者CCR低于80ml/min时,表示肾功能有损伤。

2.当患者CCR低于50~80ml/min时,表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3.当患者CCR低于25ml/min时,表示肾功能衰竭期。

4.当患者CCR低于10ml/min时,为尿毒症终末期。

UA

血尿酸

儿童:

0.12~0.32mmol/L;

成人 

男:

0.118~0.420mmol/L;

女:

0.15~0.35mmol/L

1.增高:

常见于痛风、子痫、慢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重症肝病、铅及氯仿中毒等。

2.降低:

常见于恶性贫血、乳糜泻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

CystatinC

胱抑素

0.59~1.03mmol/L

1.不受年龄、身高、体重、性别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标志物。

2.监测肾小球滤过率不用考虑炎症、药物及饮食影响,比内生肌酐清除率更准确、直接。

3.其他同内生肌酐清除率。

mAlb

尿微量白蛋白

成人:

2~20mg∕L;

儿童:

1.7~22.9mg∕L

病理性增高:

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是肾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

NAG

尿NAG酶

10.3~10.9U/L

1.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肾脏损害升高,早于肾功能的改变。

2.对药物毒性反应强烈,用药后升高,提示有肾脏损害。

3.尿中浓度升高反映肾病综合症、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等的发生发展。

4.肾移植后,排异反应的敏感、可靠指标。

β2-m

β2-微球蛋白

尿:

0.03~0.14mg/L

血:

1.28~1.95mg/L

1.近端肾小管损伤,尿β2-m升高。

2.肾小球虑过功能下降,血中β2-m升高

3.恶性肿瘤和各种炎症时血尿β2-m均升高。

体液免疫学检验

IgG、IgA、IgM

血清免疫球蛋白G、A、M检验

见表3

增高:

⑴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

血清中各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增高,常见于①各种感染,特别是慢性细菌感染如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时血IgG可升高,宫内感染时,脐血或新生儿血清中IgM含量可增高;②慢性肝病、肝硬化、淋巴瘤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以IgG、IgA升高较多见,类风湿性关节炎以IgM增高为主。

⑵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

某种免疫球蛋白显著增高,而其他种类免疫球蛋白含量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多为IgG型、其次为IgA型)、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和良性单株丙球血症等。

降低:

⑴常见于各类先天性体液免疫缺陷病(三种免疫球蛋白全缺或缺1~2种)、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如剥脱性皮炎、肠淋巴管扩张症、肾病综合征、淋巴网状系统肿瘤、中毒性骨髓疾病等)、联合免疫缺陷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

⑵单一IgA降低常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

⑶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体液免疫功能尚未成熟,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较成人低。

IgE

血清免疫球蛋白E检验

0~100IU/ml(速率散射比浊法)

增高:

⑴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药物及食物过敏等IgE常升高。

⑵部分与IgE有关的非过敏性疾病也可升高,如IgE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⑶急慢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有时也可见血清IgE升高。

降低:

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CSFIgG、IgA、IgM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G、A、M检验

IgG 5~61mg/L

IgA 0~15mg/L

IgM 0~19mg/L (速率散射比浊法)

CSFIgM升高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感染的指标;多发性硬化症及血脑屏障功能发生损害的疾病(如急性脑血管病、脑血栓等)CSF中IgG升高,SLE脑病的CSF中IgG、IgA正常,IgM升高。

血清M蛋白检验

阴性 (蛋白电泳法,免疫比浊法或免疫电泳法)

血清中检测到异常增多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见于:

⑴多发性骨髓瘤:

以IgG型最常见,其次为IgA型;IgD和IgE型罕见。

多发性骨髓瘤中约50%的患者尿中有本周蛋白(BJP)即免疫球蛋白轻链(κ或λ)存在。

⑵巨球蛋白血症:

血液中存在大量的单克隆IgM。

⑶重链病:

其M蛋白的实质为免疫球蛋白重链的合成异常增多。

现已发现有α重链病、γ重链病和μ重链病等。

⑷轻链病:

出现单克隆游离轻链(κ或λ)。

⑸半分子病:

由免疫球蛋白一条重链和一条轻链构成的半个Ig分子的单克隆蛋白片段异常增生而导致的疾病,现已发现有IgA类和IgG类半分子病。

⑹恶性淋巴瘤:

血液中可发现有M蛋白。

⑺良性M蛋白血症:

是指血清或尿中存在单一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原因不明,长期观察未发现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症证据。

老年人中发现良性M蛋白血症者较多,应注意与多发性骨髓瘤相鉴别。

血清总补体CH50检验

50~100U/ml

主要反映补体九种成分(C1~C9)的综合水平。

CH50活性增高:

常见于急性炎症、急性组织损伤、某些恶性肿瘤及妊娠等。

CH50活性降低:

常见于各种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肝病、肝硬化、Graves病、艾滋病、严重烧伤、冷球蛋白血症、重度营养不良和遗传性补体成分缺乏症等。

血清补体C3检验

900~1800mg/L(BNProSpec)

880~2010mg/L(IMMAGE) (速率散射比浊法)

增高:

补体C3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如皮肌炎、关节炎、心肌梗死等)、传染病早期(如伤寒、风湿热急性期等)、急性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移植物排斥反应时增高。

降低:

更有意义,见于:

①补体合成能力降低,如慢性肝病、肝硬化、肝坏死;②补体合成原料不足,如营养不良(多见于儿童);③补体消耗或丢失太多,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基底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疟疾、冷球蛋白血症、白血病化疗后、血液进行体外循环后、大失血、大面积烧伤等;④先天性补体缺乏,如遗传性C3缺乏症。

血清补体C4检验

100~400mg/L(BNProSpec)

160~470mg/L(IMMAGE) 

(速率散射比浊法)

基本与C3相似,其含量降低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IgA肾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遗传性C4缺乏症、遗传性IgA缺乏症等。

C1q

血清补体C1q检验

0.197±0.04g/L (单向免疫扩散法)

基本与C3相似,其含量降低还见于活动性混合结缔组织病、重度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ESR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男:

0~15mm/h;

女:

0~20mm/h

儿童较成人略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略有增快。

1.增快:

(1)生理性:

妇女月经期、中晚期妊娠至产后1个月及60岁以上高龄者,可因生理性贫血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而血沉加快。

婴幼儿血沉也常轻度增快。

(2)病理性:

结核病和风湿病的活动期,恶性肿瘤,胶原性疾病,铅中毒等。

在各种血沉增快的病例中,往往器质性疾病高于功能性疾病,炎性疾病高于肿瘤,恶性肿瘤高于良性肿瘤。

(3)观察结核、风湿病、内脏慢性出血等病理变化,以及中医进行活血化淤治疗过程中的疗效。

血沉增快表示病情活动或复发,病情稳定或好转时,血沉逐渐恢复正常。

2.减慢: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酸中毒、支气管哮喘等。

细胞免疫学检验

淋巴细胞亚群检验

免疫荧光法 FACS:

CD3﹢T细胞:

61%~85%;CD4﹢T细胞:

28%~58%;CD8﹢T细胞:

19%~48%;CD4﹢/CD8﹢细胞比值:

1.66±0.3

1.T淋巴细胞总数变化的意义:

CD3﹢分子表达于所有成熟T淋巴细胞的表面,是总T淋巴细胞的重要标志。

CD3﹢T淋巴细胞升高:

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以及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CD3﹢T淋巴细胞降低:

主要见于免疫缺陷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以及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亦可见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某些病毒感染(如麻疹、流感等),采用放疗、化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时。

2.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意义:

⑴CD4分子是辅助、诱导T细胞的标志:

CD4﹢T细胞下降,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AIDS、巨细胞病毒感染、严重创伤、全身麻醉、大手术、恶性肿瘤、遗传性免疫缺陷征、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A)等。

而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CD4﹢T淋巴细胞则T升高。

(2)CD8分子是抑制、杀伤性T细胞的标志:

CD8﹢细胞下降,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Sjögren综合征、重症肌无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膜型肾小球肾炎等。

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期、巨细胞病毒感染以及慢性乙型肝炎,CD8﹢T细胞常升高。

(3)CD4﹢/CD8﹢细胞比值,更能反映免疫调节的变化。

比值下降:

常见于AIDS(显著降低)、瘤型麻风病、恶性肿瘤进行期和复发时,也见于部分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血吸虫病等。

比值升高:

则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jögren综合征、重症肌无力、膜型肾小球肾炎以及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等,若移植后CD4﹢/CD8﹢的比值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则预示可能发生排斥反应。

CDC

淋巴细胞毒检验

死细胞占0%~10%为阴性

淋巴细胞毒试验用于器官移植前判断受者对供者有无预存抗体。

在器官移植前检验受者是否具有抗供者抗原的预形成抗体(由于多次输血、妊娠和二次移植前),如有细胞毒抗体,能引起受体的超急性排斥反应,造成移植失败。

因此,在移植前检验受者血清中有无抗供者淋巴细胞的抗体,是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必需的试验。

HLA-B27

组织相容性抗原B27检验

免疫荧光法 FACS:

HLA-B27为阴性

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发生高度相关,其阳性可提示AS。

SmIg

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测定

免疫荧光法:

 SmIg﹢细胞总数:

均值21% (16%~28%)                SmIgG﹢细胞:

 均值7.1% (4%~13%)

SmIgM﹢细胞:

 均值8.9% (7%~13%)

SmIgA﹢细胞:

 均值2.2% (1%~4%)

SmIgD﹢细胞:

 均值6.2% (5%~8%)

SmIgE﹢细胞:

 均值0.9% (0%~l.5%

(1)SmIg﹢细胞增高:

常与B细胞恶性增殖有关,主要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以及巨球蛋白血症等,且巨球蛋白血症以SmIgM﹢细胞增高明显。

(2)SmIg﹢细胞减低:

主要与体液免疫缺陷有关,常见于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B细胞分化抗原CDl9测定

FACS:

CDl9﹢细胞:

11.74%±3.73%

CDl9为全部B细胞共有的表面标志,B细胞活化后不消失,因此是最重要的B细胞标记分子。

CDl9﹢细胞升高:

见于B细胞系统的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细胞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Burkitt淋巴瘤等。

CDl9﹢细胞降低:

见于体液免疫缺陷病,如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使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后。

免疫血清学检验

IL-2

白介素-2检验

5~15kU/L

IL-2主要刺激T细胞生长;诱导细胞毒作用;对B细胞的生长及分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明显加强对单核-巨噬细肥的抗原递呈能力、杀菌力、细胞毒性。

IL-2随年龄增长有降低趋势。

增高:

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排斥反应等。

降低:

见于免疫缺陷病(艾滋病、联合免疫缺陷病等)、恶性肿瘤、I型糖尿病、某些病毒感染、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和老年人等。

IL-4

白介素-4检验

IL-4主要功能为促使抗原或有丝分裂原活化的B细胞分裂增殖,但其作用远弱于IL-2;能促使静止的B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增强B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对淋巴细胞的迁移具有一定意义。

IL-6

白介素-6检验

8.449~11.569pg/ml

IL-6可促进T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增强IL-l和TNF对TH细胞的致有丝分裂作用;在感染或外伤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中诱导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合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IL-6还能有效地促进TNF和IL-1诱导的恶病质。

许多疾病中,IL-6水平均可升高。

①多克隆B细胞激活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Reiter综合征、硬皮病、洒精性肝硬化、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银屑病;②淋巴细胞系肿瘤:

多发性骨髓痈、淋巴瘤、霍奇金病、Kaposi肉瘤、心脏粘液瘤、官颈癌;③其他:

烧伤、急性感染、移植排斥反应。

IL-8

白介素-8检验

其主要生物活性是吸引和激活中性粒细胞;对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也有一定作用。

IL-8升高见于慢性斑状牛皮癣患者的鳞屑中、类风湿关节炎和麻风患者的滑液中、自发性肺纤维化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支气管灌洗液中。

另外,IL-8还与败血症休克、内毒素血症、输血溶血反应等密切相关。

IL-10

白介素-10检验

12.46~23.35μg/ml

能够抑制活化的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应答;还可刺激B细胞分化增殖,促进抗体生成;可选择性地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的某些功能。

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卵巢癌等患者血清IL-10水平升高。

IL-12

白介素-12检验

6.79~36.43ng/ml

IL-12主要由B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主要作用于T细胞和NK细胞,可刺激活化型T细胞增殖、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增强对肿瘤细胞的ADCC效应。

TNF

肿瘤坏死因子

4.3±2.8μg/L(ELISA法)

TNF有炎症介质作用,能阻止内毒素休克、DIC的发生;有抗感染效应,抑制病毒复制和杀伤病毒感染细胞;有抗肿瘤作用,杀伤和破坏肿瘤细胞。

正常人血清中通常检测不到TNF活性,但在慢性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恶性肿瘤及肾移植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TNF。

肾移植排斥时TNF增高。

革兰阴性杆菌或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休克时可测出高水平的TNFα。

病毒性暴发性肝衰竭外周血细胞诱生的TNF活性升高,且与病情程度相关。

艾滋病患者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和血清中TNFα水平升高。

血中TNF水平增高特别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球菌感染)的病情观察有价值。

IFN

干扰素

l~4kU/L(ELISA法)

IFN是宿主细胞受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因子,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控制细胞增殖的作用。

与IL-2相似,①增高:

见于SLE、非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早期、急性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②减低:

见于乙肝及携带者、哮喘、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等。

CIC

循环免疫复合物检验

阴性

1.增高:

见于自身免疫病(自身抗原与抗体)、感染(感染因子与抗体)、肿瘤(肿瘤抗原与抗体)、移植(移植抗原与宿主抗体)、变态反应(变应原与抗体)等。

2.辅助诊断免疫复合物病:

如血清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血管炎、恶性肿瘤、肾小球肾炎和白血病等。

免疫球蛋白轻链检验

血清轻链KAP:

1.7~3.7g/L

血清轻链LAM:

0.9~2.1g/Lκ/λ:

0.75~4 (速率散射比浊法)

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可与免疫球蛋白同时检验共同参考(参见血清M蛋白检验)。

TRF

血清转铁蛋自检验

2.72±0.81g/L

TRF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和治疗的监测;在急性时相反应中往往降低,在炎症、恶性病变时常随着白蛋白、前白蛋白同时下降;作为营养状态的一项指标,在营养不良及慢性肝脏疾病时下降。

1.升高:

妊娠末期、缺铁性贫血。

2.降低:

急慢性感染、慢性肝炎、肝硬化、恶性肿瘤。

HGP

血浆结合珠蛋白检验

新生儿:

0.05~0.48g/L;

成人0.3~2.15g/L

1.升高:

急性时相性反应中血浆HGP增加,当烧伤和肾病综合征引起大量白蛋白丢失的情况下也可见增加。

2.降低:

溶血性贫血、血管内溶血、输血反应、疟疾、重肝。

3.连续观察可用于监测急性时相反应和溶血是否处于进行状态。

PAIgG

抗血小板抗体IgG检验

0~23g/L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于血小板破坏增多引起出血的疾病。

95%ITP患者血清或血小板表面可检验到此类抗体,大都为IgG,且PAIgG增高的水平与血小板数及血小板寿命呈负相关。

CER

铜蓝蛋白

0.21~0.53g/L

CER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炎症、创伤和肿瘤(如肝癌、肺癌、胰腺癌、食管癌、胃癌等)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在营养不良、严重肝病及肾病综合征时亦往往下降。

血浆CER含量明显下降可协助Wilson病的诊断,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称为肝豆状核变性。

α1-AGP或AAG

血浆α1-酸性糖蛋白检验

0.5~1.5g/L

AAG作为急性时相反应指标,在急性炎症、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时增高;在营养不良、严重肝损害时降低。

AAG可以结合利多卡因和普茶洛尔(心得安),在急性心肌梗死时AAG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升高,而干扰药物剂量的有效浓度。

α2-MG

α2-巨球蛋白检验

1.5~3.5g/L

在低白蛋白血症,尤其是肾病综合征时,α2MG含量可显著增高;在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恶性肿瘤、急慢性肾炎、妊娠时α2MG也增高;可观察急性肝炎患者病情变化,若病程延长,α2MG升高,常提示转为慢性。

PCT

前降钙素(又称降钙素原)检验

<0.5ng/ml

1.在局限性感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手术创伤和慢性炎症时,其血浆浓度正常或轻度升高;严重细菌感染或霉菌、寄生虫感染(如腹膜炎、软组织感染、蜂窝组织炎、吻合口漏、肺炎、ARDS)时大量上升,特别是脓毒性休克时PCT时浓度成倍升高。

因此,利用它能有效地评估感染和炎症的严重程度及进展情况,还能监测药物疗效,指导外科围手术期的处理以及抗生素正确应用。

2.作为高危患者(如ICU、器官移植术后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感染性疾病的监测指标;早期预测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F)的发生及判断疾病预后等。

自身抗体检验

RF

类风湿因子检验

定性:

阴性;

定量:

RF<20IU/m1(速率散射比浊法)

1.约90%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RF呈阳性。

RF的滴度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呈正相关,即随症状加重而效价升高。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冷球蛋白血症、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也有较高的阳性率。

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也可出现RF。

RF有IgM、IgG、IgA、IgE、IgD五种类型。

2.IgM型RF:

IgM型被认为是RF的主要类型,也是临床免疫检验中常规方法所测定的类型。

在RA患者血清中IgM型RF效价>80IU/m1并伴有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时,通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IgG型RF:

在RA患者血清或滑膜液中IgG型RF的出现与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的症状密切相关,此类RF常伴随高滴度的IgM型RF在同一RA患者血清或滑膜液中出现。

正常人及非RA患者很难检测出IgG型RF。

IgG型RF在关节软骨表面的沉积可激活补体引起关节的炎性损伤。

IgA型RF:

约有10%的RA患者血清或滑膜液中可检出IgA型RF,IgA型RF是RA临床活动的一项指标,与患者关节炎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骨质破坏有显著的相关性。

IgE型RF:

在关节液、胸水中高于同一病人的血清水平。

3.老年人RF可轻度增高。

ANA

抗核抗体检验

ANA(间接免疫荧光法):

阴性

1.ANA在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呈阳性,最多见于未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阳性率达80%~100%;活动性SLE几乎100%阳性,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也可见于药物引起的狼疮、重叠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RA)、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干燥综合征(SS)、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进行性全身性硬化(PSS)、自身免疫性肝炎、桥本甲状腺炎等。

ANA检测灵敏度高,但特异性不强。

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均可出现一定的阳性率。

目前多用作过筛试验。

抗核抗体滴度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活动性无相关关系。

2.荧光核型 细胞核荧光有四种核型:

(1)均质型:

高滴度均质型主要见于SLE患者,低滴度均质型可见于RA、慢性肝脏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药物诱发的狼疮患者。

(2)斑点型:

高滴度斑点型常见于MCTD,同时也见于SLE、硬皮病、S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3)核膜型:

又称周边型,高滴度周边型几乎仅见于SLE,特别是活动期SLE,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很少见周边型,因此周边型对SLE的诊断价值极大,且提示病情活动。

(4)核仁型:

核仁型在硬皮病中出现率最高,尤其是高滴度核仁型对诊断硬皮病具有一定特异性,但核仁型也见于雷诺现象者,偶尔也出现于SLE。

抗dsDNA抗体

抗双链DNA抗体检验

抗ds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