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7460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卷Word格式.docx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小令文字精练,只有5句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B.这首小令的首句,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是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是他”眼中所见,提示着“他”的存在。

C.这首小令前三句是名词连排,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

D.这首小令全是“景”语,却字字都扣着“情”字来写,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4.《小王子》作者是()

A.法国圣埃克苏佩里

B.俄国 

托尔斯泰

C.印度泰戈尔

D.英国 

狄更斯

5.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生命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②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③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

④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⑤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

A.①②③⑤④

B.④①②③⑤

C.④①③⑤②

D.①⑤③④②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花苞(bāo)     绿茵茵(yīn)

B.粗犷(kuà

ng) 

斗笠(lì

C.睫毛(jié

) 

静谧(mì

D.高邈(miǎo) 

莅临(lì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

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

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

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髫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

“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回来找吧。

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

”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

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五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

父亲宽慰道:

“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

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

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

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

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

“两天不见,又长大了。

”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

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

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

“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

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

”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水灵呀。

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

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

奶奶问:

“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

”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

“记得记得。

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

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

比干照着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

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共,说:

“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

”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老房子里。

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

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

这些年,奶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去擦拭一番。

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放过。

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

“咱们东阳的土布没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

”父亲不由得感叹道:

“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

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打开它。

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

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

“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

是您带着我向人家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

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

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一只玉簪子!

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

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

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

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

“是啊,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7期)

7.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将“找簪子”的情节补充完整。

不见簪子→____→让父亲寻找→在田垄上找→____→____→找到簪子。

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味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9.请根据内容概括“奶奶”形象的两个特点,并找出对应的内容或细节加以印证。

10.小说最后三段能否删去?

为什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鲁智深是孟子转世

鲍鹏山

《水浒》中的“义”,最值得我们感动的,是对朋友的“情义”;

最值得我们唏嘘感叹的,是对君国的“忠义”;

最值得我们敬仰和弘扬的,是世间的“正义”。

鲁智深刺杀贺太守没有成功,自己被捉。

贺太守一来自得于自己的聪明,识破了鲁智深的刺杀图谋;

一来又乐于看到这个刺客被识破活捉时的狼狈。

于是,他马上喝令把刺客推到厅前阶下,要亲自勘问。

但是贺太守万没想到,他等来的,是完全相反的结果:

这个胖和尚不仅没有一点狼狈相,反而把他弄得非常狼狈。

当贺太守带着胜利者的姿态和得意,要审问对方时,他还没来得及开口,胖和尚反而反客为主,勃然大怒,对他没头没脸就是一顿痛骂:

“你这害民贪色的直娘贼!

你便敢拿倒洒家!

俺死亦与史进兄弟一处死,倒不烦恼。

只是洒家死了,宋公明阿哥须不与你干休!

杀我和史进容易,要救你自己的这条小命,难!

本来贺太守是审判者,对方是等待死刑判决的阶下囚。

不知怎么的,形势变成了鲁智深是审判者,贺太守是等待判决的阶下囚了。

那么,这场由侠盗主持的,对官贼的审判,最后是如何判决的呢?

身处绝境的鲁智深竟然给对方指出三条生路——敢情他是和尚,慈悲为怀:

“俺如今说与你:

天下无解不得的冤仇。

这是佛家果报之说,给出路,宽大为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那么,这冤仇怎么解呢?

他给了贺太守三条最后通牒,也是给他的生路:

“第一,你只把史进兄弟还了洒家。

对贺太守而言,这是一大难事,史进是刺杀他的刺客,他怎能轻易放还?

但是,还有比这更难的——“第二,玉娇枝也还了洒家,等洒家自带去交还王义。

这当然更是万万做不到。

但还有更难的——“第三,你却连夜也把华州太守交还朝廷。

量你这等贼头鼠眼,专一欢喜妇人,也做不得民之父母!

从情欲到权欲,都要帮他淘汰一空,鲁智深看穿了贺太守是个一钱不值的东西,可是这个一钱不值的东西,偏偏占有了这么多东西,今天他非要把他扒得精光,让他一丝不挂,四大皆空。

鲁智深还真是法师!

如果说讨还史进,乃是出于私情;

解救玉娇枝,就是出于公愤;

而让贺太守交还太守职位,就是公义,就是天地正道,就是替天行道!

最后是总结:

“若依得此三事,便是佛眼相看;

若道半个不字,不要懊悔不迭!

如今你且先交俺去看看史家兄弟,却回俺话!

如果仅看这几句话,这哪象是被人绑缚的阶下囚说的?

倒好像是鲁智深把禅仗架在贺太守的脖子上,或者高踞法官席,在对着跪在底下的贺太守训话。

——他凭什么和贺太守这样说话?

凭正义!

我读金圣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一直隐隐觉得有一种很熟悉的的阳刚气派,有一种很熟悉的正大风格,当我读到鲁智深痛骂贺太守,看到他严辞斥责贺太守“做不得民之父母”,“连夜也把华州太守交还朝廷”时,恍然大悟:

这就是孟夫子啊!

孟子到平陆县调研,对平陆县县长孔距心说:

“如果你的士兵,一天三次开小差,是否开除他呢?

”孔距心回答说:

“不等三次我就会开除他。

”孟子说:

“你自己失职不止三次了吧。

灾荒年月,你的百姓老弱抛尸于山沟荒野、青壮年四处逃散的,将近千人吧。

”孔距心说:

“这不是我一个地方官能解决得了的。

“一个人替别人放牧牛羊,如果找不到牧场和饲料,他是把牛羊还给原主呢?

还是站在那儿看着它们饿死呢?

“我知道我的罪过在那里了。

”——据说,孔距心不久就把官位交还了国君齐宣王。

孟子回来,对齐宣王说:

“王手下的地方官员,我调研了五个人。

认识到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一个人。

”接下来就把自己和孔距心的谈话给齐王复述了一遍。

宣王听完,说:

“我也明白我的罪过了。

孟子倒还真的警告过齐宣王:

不行,就下台。

他对齐宣王说:

“如果有人出远门,把妻子儿女托付给自己的朋友照顾。

等他回来,发现他的妻子儿女在受冻挨饿,怎么办?

”齐宣王说:

“绝交!

”盂子说:

“假若为官者不能尽责,怎么办呢?

“撤职!

“假若国家没有治理好,怎么办呢?

”——齐宣王左看看右瞅瞅,说:

嘿,那盆花好好看耶!

孔曰成仁,孟日取义。

仁是宽恕;

义是约束。

所以,我们看到《论语》中的孔子温良恭俭让,我们看到《孟子》中的孟子剑拔弩张杀气腾腾。

这杀气,后来就弥漫出一部血雨腥风的《水浒传》。

11.文中为什么要列举孟子见平陆县县长孔距心的例子?

12.作者认为鲁智深就是孟子转世,请根据全文内容,概述他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13.画线句中的“就是天地正道,就是替天行道!

”能否去掉?

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雀”和“鹊”,读音都是区què

,又都属鸟类,难怪常有人“雀”冠“鹊”戴。

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两种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雀”是个会意字,下面是“隹”——短尾巴鸟的统称;

上面再着一个“小”字。

鸟之小者,麻雀也,当然也可泛指小鸟。

麻雀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吱吱喳喳,所谓“雀喧知鹤静,鸭嬉识鸥闲”也。

某小说写幼儿园的孩子,便喻之为“一窝麻雀”。

当年有部影片《乌鸦与麻雀》,用麻雀喻指生活在底层的小市民。

看完这部影片,你一定会对喧闹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跳跳蹦蹦。

麻雀腿短,翅膀也短,飞不高也飞不远,经常在场前屋后觅食。

而稍加观察,我们便可发现,麻雀总是双腿并着跳来跳去的,由此产生了一个常用词:

“雀跃”。

人们常用它来形容一种欢快活泼的气氛。

麻雀还有一个特点,便是胆小。

人们讽刺胆小鬼时,总是说“麻雀子胆”。

成语“雀目鼠步”,也是用麻雀和老鼠来比喻惶恐的神态。

毛泽东在《念奴娇·

鸟儿问答》中,曾作过这样的描写: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鹊”则是个形声字,以“鸟”作形符,以“昔”作声符。

在中国民俗中,鹊的鸣声预示喜事临门,涂上一层文化色彩,鹊便成了“喜鹊”。

“鹊噪”其实并不悦耳,人们还是喜闻乐听,并美称之为“鹊报”“鹊语”“鹊喜”。

冯延巳的词中便有这样的名句: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一声鹊鸣给“留守女子”带来了无限希望。

鹊和雀不同,它的尾巴较长,敏捷善飞,飞行极快,“嗖”地一下,似箭离弦。

所以,形容一个人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时,便可以比之为“声名鹊起”。

“鹊起”不能误为“雀起”,否则赞扬岂不成了嘲讽?

鹊和雀还有一点不同,鹊有做窝的本领,雀则有点得过且过,屋檐下、草堆中都可栖身。

关于这点可举《诗经·

召南》中的《鹊巢》为证: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朱熹的解释是:

“鹊善为巢,其巢最为完固。

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

”这里的“鸠”有人说指布谷鸟,也有人说指红脚隼,待考。

后来形成成语“鹊巢鸠居”,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等。

这里的“鹊”同样不能误写为“雀”,因为麻雀窝恐怕别的鸟也看不上。

14.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你认为“雀”与“鹊”有哪些不同?

15.作者列举“鹊巢鸠居”一例的意图是什么?

16.请你从文外列举三例含“雀”或“鹊”的成语、俗语或诗文。

17.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请仿照例句写出你的联想或想象。

(不要求句式一致)

一个“雨”字,让我仿佛看到了:

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个“山”字,让我仿佛看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林”字,让我仿佛看到了:

三、句子默写

18.默写填空。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

(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3)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_______________,孤帆天际看。

(夏完淳《别云间》)

(5)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6)写出描写风的连续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

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

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9..《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

(2分)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2分)

(1)初极狭,才通人()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便要还家()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2.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现在的你怎样看待这个社会?

五、作文

23.作文。

人们常抱怨生活太单调,太枯燥,几乎感受不到感动。

其实,点点滴滴的感动在你我的生活中俯拾皆是,只要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去采撷生活,你就能够收获许多感动的印记。

课堂上一声真诚的赞许,赛场上一句热情的鼓励;

手机里一张张欢聚的照片,餐桌上一盘盘温暖的饭菜;

抑或是一次快乐的远足,一次春雨中的漫步,一次醉心的阅读,一次成功的哭泣。

同学们,用心回味曾经经历过的感动吧,把它装入行囊,这样,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有滋有味。

请以“有一种感动值得回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2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