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近代历史名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7483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酒泉近代历史名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酒泉近代历史名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酒泉近代历史名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酒泉近代历史名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酒泉近代历史名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酒泉近代历史名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酒泉近代历史名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酒泉近代历史名人.docx

《酒泉近代历史名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酒泉近代历史名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酒泉近代历史名人.docx

酒泉近代历史名人

酒泉近代历史名人

(二)

一鲁迅赞扬的教育家—胡文炳

前清时期,酒泉地区有一位博学多识、志洁行廉、饮誉教坛、献身桑梓的著名学者、教育家,他就是出生在肃州王子庄(今金塔)官坝村的胡文炳。

由于他在自己著作中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大胆批判,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

  胡文炳少年时代由于家境窘迫,父亲只身一人在新疆奇台教书度日,使他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直到十四岁时父亲才返家对他进行启蒙教育。

不幸两年后父亲病逝,他只有靠刻苦自学,钻研四书五经。

三年后即考中生员。

从此后,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边教私塾,边赴乡试,虽然屡试不中,但他博览群书,学业大进。

1849年他考中道光已酉科举人,后又三次赴北京会试,同治元年(1862年)以大挑一等资格,分发湖南,先后任湘乡、汇同知县。

在任数年,政绩卓著。

但由于清王朝政治腐败,胡文炳生性耿直,不善阿谀,因而终遭诬陷,被革职归乡。

  胡文炳在酒泉从教期间,被地方长官聘请为山长(教育督导),先后主讲肃州的柳堤、金泉、酒泉书院,安西州的玉门书院。

针对边远地区文教落后,教材、师资馈乏,陈规陋习根深蒂固的现实,他革故鼎新,致力改革,采取措施,培养教师,编写教材,分课讲授,因材施教,德智并重,品学兼顾。

他执教之处,别开生面,教风大振,吸引临县学子,纷纷投其门下,奉他为泰斗。

花费十六年时间为酒泉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

  他编写的《二百卅孝图》,揭露了封建道学家,提倡愚孝的残酷性,批判和剔除了诸如“郭巨埋儿”、“割股剖肝,庐墓改毁,一死殉节”等矫枉过正而刻意求名者,认为这些作法“揆之天理人情,殊不可训”。

  他的大胆批判精神,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首肯。

鲁迅先生在《朝华夕拾·后记》中这样评述:

“……如光绪已卯(公元1879)肃州胡文炳作的《二百卅孝图》……我所反对的郭巨埋儿,他在我还未曾出世的前几年,已经删去了。

这位肃州胡先生的勇决,委实令我佩服了。

二肃州海关的第一任税务官—林铺臣。

一八八二年《中俄伊犁条约》中规定“并准俄商前往肃州[即嘉峪关]贸易,货帮至关而止,应得利益照天津一律办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册150页》)从此肃州开始设立海关,海关关址设在肃州北城门外。

第一任税务官,就是由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推荐的比利时人斯普林格尔德,他的中国名字叫林铺臣。

  保罗·斯普林格尔德(Balu·Splingaerd),1842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郊区的农村,他出身微贱,20岁时他到布鲁塞尔服兵役,23岁时(1865年8月)以仆人身份随四位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先在内蒙古崇礼县西弯子落脚(现为河北省管辖),他当时只是一名助手,主要任务是干零活、做劳务、搞联络、采购物品以及打杂等。

因为他常和当地老百姓打交道,所以汉语进步很快,讲得很好。

1868年(26岁时),他离开崇礼到北京谋生,在德国公使馆任警察。

此时,他对中国语言文化进行了深入学习。

因工作关系来往于京津,结识了一些外国朋友,其中包括著名的地质学家德国人李希霍芬(他就是首先把古代中国通往西方交通要道命名为“丝绸之路”的学者)。

后来他受顾于这位地质学家;利用协助李希霍芬找矿、担任翻译和助手的机会,深入中国的北方地区,走遍了当时中国18个省中的11个,找到了一些矿藏,特别是煤矿。

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风俗人情,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中国通。

李希霍芬很喜欢他,并把他推荐给欧洲商行。

  在他30岁时(1872年),以欧洲商行代理人的身份,从上海来到张家口购买羊毛,驼毛、绵羊皮等物品卖给英商怡和洋行,再将茶叶、食糖、面粉、棉织品等物品卖给张家口。

斯普林格尔德在内蒙古购买过几年皮毛,卖过几年棉织品,在这段经商经历中,他因公正诚信,声誉颇佳。

  1873年1月,年近31岁的斯普林格尔德在张家口和一位信教的中国姑娘结婚,他们共同生活了33年,生有3男9女。

由于生意很好,便于1875年在呼和浩特市又开了第二家皮货商店。

全家也从张家口搬到了呼和浩特。

他们在这里住了不到7年因生意萧条,不愿意再干下去。

  1882年中俄伊犁条约规定设嘉峪关(肃州)海关,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当时对德国地质学家找矿非常感兴趣,经常阅读李希霍芬发表在《华北先锋》刊物上的文章,并且由此了解到了斯普林格尔德,知道了他的经历和能力;还想顺便让斯普林格尔德在甘肃境内勘探一下矿藏;因为德国地质学家未曾去过那里。

所以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选定了这位比利时人,作为朝廷命官担任第一任肃州的税务官。

  斯普林格尔德从1882年到1896年,在肃州共居住了14年。

他的海关衙门就设在肃州北城门口。

由于他是朝廷命官,所以享受正式待遇;不仅衙门宽敞舒适,而且配备了许多房屋供家属使用。

据载,他不仅是税务官,还是司法、公共事务、教育和卫生方面的清政府代表;因而他又被授权在肃州审理汉人,蒙古人和土耳其语系民族之间的诉讼,由于他断案公正,不徇私情,不仅得朝廷和洋人的赏识,而且在肃州人民中口碑较好。

更有趣的是他还兼管“种痘局”,在当时天花流行的中国,人们把这项西方医疗技术看得很了不起,加之斯普林格尔德早年从西方传教士那里学会作简单外科手术,他自然成了肃州城中声望很高的外科医生。

在他的衙门里就设了一个药铺和一处诊所,他的妻子和女儿就承担护士工作。

在这里就诊的不仅有当地官员及其家属,而且更多的是士兵、农民和商人。

据说,有一次,天降大雨,北大河河水猛涨,有两位老百姓被困在河中的小岛上,他分两次骑马,在汹涌的洪水中,将两人分别救到河岸上,受到岸上观看此事的群众的欢呼赞颂。

在肃州人眼中他是一位仁爱勤政的朝廷命官,他在肃州居官期间,居民赠送给他表彰官吏的盖伞和用绫罗绸缎做的一些绦带,这些赠品上还写上表彰他的谥美之辞,他的后代现在还保存有这些赠品的照片。

他的这些出生在中国的儿女,只会说中国话,几乎不懂法语,他的儿女们简直是纯粹的肃州青年,连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她们的籍贯在外国。

  肃州位于长城之内,是甘肃最西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因此来自新疆甚至于中亚地区的贩运日用商品的商人,均要在肃州交纳税款,因而让斯普林格尔德担任税务长官。

以甘肃总督为首的省政权,非常器重斯普林格尔德忠于职守和廉洁奉公精神,在税收困难的情况下,他的税务局能够收入大量现金。

这就是为什么这位比利时人,在这遥远的西部城市,能够长时间担任这个职务的缘由。

因为从内地派来的中国官员,很少有长期留到此地的,最长时间也不过三到五年。

据刘兴义《民国酒泉县志》(油印稿)称:

1892年酒泉天主教堂的创立者是比利时人林神甫。

这无疑当然是斯普林格尔德。

  由于肃州地处丝路要津,许多欧州探险家、传教士都受到热情好客的斯普林格尔德宽待。

如俄国探险家奥布鲁切夫兄弟都是他的客人;他带他们参观鼓楼、学校、牢房以及新建的地方等;设中国宴席招待客人;他有时和和客人一起参观嘉峪关等名胜古迹。

  1894年春天,他被派往新疆的乌鲁木齐工作,后又被李鸿章派到唐山附近的开平煤矿工作。

大约在此期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1865年—1909年在位)想打开比利时在甘肃的大门,很器重这位曾做过清朝朝廷命官的比利时人。

曾请他参加过修建京汉铁路的谈判。

因为在此之前,比利时工程师在上海的谈判失败了,想让他挽回,他终于在1898年6月28日签订修订合同。

  1905年53岁的斯普林格尔德。

从新疆处理完教案后,回到甘肃兰州,陕甘总督升允,想请他设法恢复早在1883年就关闭了的左宗棠创办的兰州织呢厂。

同时,林辅臣呈报陕甘总督,建议设立“甘肃制造油烛糖酒公司”,开采玉门石油,制造洋蜡、洋胰子,并种植糖萝卜、用葡萄造糖、造酒。

甘肃当局即批准成立公司,并聘林辅臣为公司总办,由其先行赴比利时招雇工匠、购置机器。

其时他已经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在比利时奔波4个月后,返回甘肃,途中在上海由于病情严重,医生劝他住院治疗,但他为了把三位比利时工程师送到甘肃,坚持赶路时,不幸在病故于西安的一家教会医院。

  林辅臣的大儿子林阿德继承父志,将其父雇就的五金化学矿师贺尔慈、纺绩织造师穆赉、路矿工程师戴世拨等人及购置的机器,亲自送到甘肃,并把自己的家从北京迁到兰州,开始试办矿务、织呢、制造等。

具体开办的企业有:

甘肃织呢局、甘肃官铁厂、甘肃官金铜厂、甘肃洋蜡胰子厂等,还参与了技术人才的培训。

林阿德还在当时的兰州法政学堂担任外语教师。

他的几个儿子,女儿多数留在中国,参与洋务活动,目前林氏家族在比利时很有名望,出版了《林辅臣传》,

2005年10月初,林阿德的孙子辈(据说现在这辈人,共20多,人分布欧美各地)美籍比利时人安妮、澳大利亚籍比利时人弗兰克、加拿大籍比利时人安吉娜等一行三人来到兰州、酒泉,寻亲友访故地,受到省、市领导同志的热情接待。

三参加公车上书的酒泉举人—阎毓善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李鸿章的投降政策,终于战败了。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的马关和日本国代表伊藤博文,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在条约中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外,还要赔偿日本白银二亿两,并把宝岛台湾割给日本。

消息传来,朝野震惊,这年春天,正是清政府定期选拔进士的举人会试时期。

来自各省的举人群情激奋,著名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联合18省举人1300多名,联名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项主张,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的序幕。

  在这次“公车上书”中,签名的甘肃举人共有61名,按人数计算,居全国第五位,仅次于广西,贵州、广东、四川诸省。

当时的酒泉举人阎毓善即是其中一人。

阎毓善,(1872-1933年),字庆皆,别名庆阶,酒泉红山人。

远祖系山西五台籍,移民到肃州,祖父曾任教谕,辛勤课士,颇有声望。

光绪初,陕甘总督左宗棠驻镇肃州。

指挥大军,讨伐阿古柏分裂祖国的割据政权。

毓善激于爱国热情,率先捐资,并向肃州各界宣传,收复新疆的重要意义,动员绅民踊跃捐资,为左军西征增添一份力量。

左宗棠遂题赠“捐资助饷,异常出力”奖状,予以褒扬。

  阎毓善自幼聪明,领悟力强。

四岁时祖父带他骑马郊游,时和风蕙畅,白杨摇曳,好雨如丝。

祖父趁兴用“风摇树”示对,恰好经过刚割浆的罂粟地,毓善随口用“雨淋浆”应对。

不仅遣词工整,平仄合辙,而且即兴道来。

祖父认为孺子可教,便将这个聪颖的长孙携往任所(教馆),悉心培养。

阎毓善的父亲及叔叔,都读经业儒,两人均勤俭治家,治学严谨,为人宽厚,廉洁奉公,声誉远及城乡,对阎毓善的成长,影响颇深。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毓善在兰州考中甲午科举人,次年赴北京会试,正值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定,激于爱国,他果断地参加了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在请愿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接着甘肃武威举人李于锴,又起草《请废马关条约》呈文,联合七十六位甘肃举人领衔署名,阎毓善也是署名者之一。

呈文提出反对赔款,反对割地,反对日本在中国建厂等建议,呈文正准备提交时,听到《马关条约》已经批准的消息,只好搁置下来。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阎毓善应黑龙江巡抚周绍朴函邀,入巡抚幕任秘书,后又兼办《黑龙江官报》,以及署理兰西县事、巴彦州知州,在任期间,勤政廉洁,大办实业,兴文教,办新式学堂,政绩卓著。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毓善积极响应,并著文宣传,1912年7月,他辞职到北京,任参议院议员。

与张炳麟、蔡元培等革命元老诗酒往还颇多。

由于他办实业的政绩卓著,曾获得北洋政府颁发的景泰蓝质嘉禾勋章一枚。

  后来北洋政府拟任他为甘肃实业厅长,旋改派为新疆实业厅长,1918年赴任。

后又任建设厅厅长;在任期间颇多建树,口碑甚佳。

1933年病逝,由其后人归葬酒泉红山故土。

(见《酒泉文史》第六辑)

  四肃州名儒郭维城事迹

  郭维城,字仕宗,号修斋老人,生于清乾隆末年1796年,卒于光绪四年1878年。

肃州东乡(今三墩乡三墩村)人。

维城一生刻苦好学,道光元年1821年考中辛已科文举人,他赋性敏悟怡静,待人宽和。

孝敬双亲,必尽其力。

因罹中年丧妻之苦,往往亲自操持家务,毫无倦歇之意,曾任陕西泾阳县儒学教诠,甘肃兰皋县教谕,后任甘肃兰州府教授。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截取知县,曾诰封奉政大夫,后又晋封通议大夫,官至三品,其妻苗氏亦诰封淑人(五品)。

  维城一生正直清廉,热心教育,治学严谨。

每读一书,必亲手圈点、批注。

有些书,还以正楷抄写。

例如其家曾藏《诗经》手抄本,即其亲手抄写(已散失),书法工整秀丽,常教育后生子弟写字,务必正楷,不得潦草,他七十三岁时,还精研狂草,并在《怀素自叙贴》后,用颜(真卿)体楷书写出译文,考证出怀素在此贴中漏写“渔”字和“滞”字,足见其严谨若此。

  维城一生,勤于学术,利用工余课暇,从事研究,著有《读左劝徵录》、《州志备采录》各十二卷,《读史碎金》等。

在郭氏祖坟《郭氏神道碑》文中,还有他在该书自卒中的一段话:

“余一生有九福,七入长安,三放都门(北京),一福也,生有九子,无一夭亡,二福也;九子中,中举四名,三福也;一生仆一教职(教育事业),四福也;购置薄田数十亩,五福也……”简述了他的生平及家庭状况。

  维城为人平和,待己从严,睦待邻里,常为邻友乡亲,书联写匾,其书法作品,散布在外者甚多。

七十五岁致仕,后又主讲金泉书院。

同治四年,州城失陷,他单骑避难天仓,后又到坤都伦湖(今额旗一带),将沿途所见所闻,人民所遭苦难一一记录。

作《避难日记》数十则,可惜,他的一些著作和所藏许多善本图书,后来均付之一炬。

  维城教育后人方法得体,使之耳闻目染,以明心志,影响子孙。

如在其府第大门,历年撰写对联多幅。

其一联云:

“有书声、有鸡声、有婴儿声,方算人家;无富气、无贵气、无寒酸气,斯为通平。

”其二:

“明而动,晦而休,豚贾(经商)者须体服田者之苦;三更火,五更鸡,劳力者当思劳心者之艰。

”反映了他对劳力者、劳心者的态度。

其三:

“世世书香,孝友一堂承祖训,重重科第,清白两字振家风;”表达了他为人,交友、治家、教子的宗旨。

  他晚年归乡后,为鼓励乡里民众热爱本土,安心务农,曾为乡民聚会处的石金沟庙(今三墩乡双桥二队),撰写对联一幅:

“休嫌尽石田,天心自随人心转;此地生金水,福力还从劳力来。

”该地本名石头沟,土地贫瘠,由此时起,遂改名“金石沟”流传至今。

  维城晚年生活,极为简朴。

他虽居官多年始终不忘农本。

平素身着兰棉布长袍,出入步行。

清晨早起,在庄前庄后,田园官道,拾粪积肥,不怕脏累。

光绪四年(1878年)寿终正寝于三墩双桥村自家堂屋内。

享年八十二岁,其府门大第上有甘肃学郑XX颁赠的匾额一块,上书“明经进士”四字,是为其赠谥之美衔。

  郭维城父子老少十个生员,皆重文学,从事教育,从咸丰到同治年间,非但酒泉东乡显赫一时,即在甘肃也是有名的文墨之家,昔时在肃州东大桥两旁立有郭氏功德群碑。

三墩庙东西两旁大道上立有高大的郭氏阡表。

在其祖坟有墓志铭,神道碑,石人,石羊等。

现均已不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