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探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7495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探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探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探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探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探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探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探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探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探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探微.docx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探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探微.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探微.docx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探微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探微

  摘要:

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是华夏历史文明的核心区域,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渊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河南有着独特的优势。

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华夏历史文明新区建设路径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1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2014)05-180-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同时,三中全会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河南省作为华夏历史文明的发源地,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当前,大力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河南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是华夏历史文明的核心区域,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渊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河南有着独特的优势。

  1.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龙文化、姓氏文化、汉字文化、礼制文化、道教和佛教文化的起源地,自夏朝至北宋3000多年间,共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在河南,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北宋、金等朝代,均以河南为政治中心。

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陆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河南省的地下文物名列全国第一,馆藏文物接近190万件,名列全国第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八个,名列全国第一;八大古都中,河南占4个,位居全国第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共有189处,名列全国第二。

河南还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以少林、太极为主要代表的中原武术名播四海,河南的杂技艺术同样是享誉中外。

河南也是戏曲之乡,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以及20多个小剧种。

  2.中原人文精神影响深远。

河南省的人文资源在全国排名第一,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和经典名篇。

从古至今,河南不仅拥有誉满中华的愚公移山精神,还有响彻全国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新时期的“三平精神”也得到广泛认同,成为河南人民的新名片。

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强化中原文化精品意识,打造出了诸如《木兰诗篇》、《风中少林》、《河洛风》、《清明上河图》、《快乐星球》、《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老子》、《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一大批文化精品。

连续多年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舞台精品剧目奖。

近年来,为了叫响中原文化品牌,河南连续组织开展了中原文化福建行、北京行、上海行、天津行、港澳行、宝岛行以及中原文化拉美行、澳洲行等一系列大型文化宣传活动,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3.文化事业发展态势良好。

在河南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过程中,河南的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河南不仅拥有《大河报》、《梨园春》、《武林风》、《成语英雄》等一批专门文化品牌,而且形成了“宝丰文化现象”、“民权画虎村”等一批文化亮点。

自2008年以来,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保持15%以上的增速,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积极应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产业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河南整个旅游业发展可以说是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

2012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6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36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07%、20.0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个和6个百分点。

现在河南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4.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坚实。

据统计,2012年河南GDP总量达29810.14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五位,在中部地区排名第一位。

在中原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战略以后,河南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在不断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2012年,河南省工业增加值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农业生产情况总体较好,粮食总产量1127.72亿斤,连续9年实现增产,连续7年超千亿斤。

河南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差距缩小,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高。

  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现状。

  

(1)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城乡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近年来,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委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了文化发展繁荣新局面,为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飞猛进,省、市、县、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立,城乡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开展了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以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初步建立,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近年来,河南省认真贯彻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3)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

近年来,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部署,河南省文化产业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与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2012年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五大亮点: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效;文化民生工程提档升级;文化精品创作成果丰硕;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截至2012年,全省已建成和在建的文化产业园区有40多个,包括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7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全省文化产业园区营业收入达到356亿元。

  (4)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步构建。

伴随着改革开放,河南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目前河南省基本上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建立了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5)对外文化交流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近年来,河南省在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过程中,广泛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充分展示厚重久远的中原文化。

近年来,河南文化对外展览遍迹世界五大洲,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台湾行”、“中原文化欧洲行”等一系列活动,叫响“少林武术”、“河南杂技”、“文字文化”、“根亲文化”等河南特色品牌,增强了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6)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断创新。

近年来,河南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着力在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和推进综合执法等方面,大胆创新,稳步推进,在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可以用几句话概括这方面的收获和成效: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有新突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有新探索,文化市场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华夏历史文明的内涵有待明确。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央提出的重大文化战略。

华夏历史文明承载了更多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挖掘中原文化这一精神富矿,使之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腾飞不竭的精神动力。

当前,理论界对于华夏历史文明的内涵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和系统,进一步研究中原文化极为丰富的历史积淀,就需要继续发掘“华夏历史文明”的内涵。

  

(2)缺乏对中原文化人文精神的凝炼。

近年来,河南省学术界一直在试图寻找河南文化的准确定位,从河南文化在东方文明的历史进程所处的核心地位来看,河南作为中华文化圣地,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我们对中原文化人文精神的凝炼还不到位。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研究河南文化的特点,对中原文化的本质特征进行高度提炼与概括。

可以说,中原文化人文精神的提炼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

  (3)文化与经济社会互动的局面还未形成。

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当前正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发展态势。

但是客观地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文化从业人员占全省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比较低,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还没有最终形成。

  (4)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河南文化产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就现阶段来说,河南省的文化产业与发达省份还有一定差距,还处在初级阶段,尚需大力开发。

同时,河南省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结构不合理,主体产业所占比重偏低。

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的增加值之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

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诸如网络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以及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

  (5)文化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

河南文化产业管理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突出问题,很多地区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一些更名改姓的文化企业仍然保持着事业性质,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干预较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活力。

另外,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也相对不完善,一些地区还没有制定促进文化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

  (6)文化人才比较匮乏。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高技术与高文化高度结合的领域。

河南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成为河南的支柱产业,归根到底是人才。

但是河南省面临文化人才不足的问题。

由于河南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异,一些待遇难以落实,许多文化工作者纷纷“孔雀东南飞”。

不仅如此,就连一些民间艺人也因为生活所迫纷纷改行,人才队伍的流失以及后备人才队伍的不足,这对于河南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是不利的。

  三、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当前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刚刚起步,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文化的宣传、包装和打造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以形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一是充分利用影视传媒,创作一批有中原特质的影视作品,如前些年的电视片《河之南》。

特别要做好“根亲文化”的文章,提升中原的向心力。

二是扶持一批宣传中原文化的作品,着力推出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原原创”。

三是精心地打造若干个学术中心。

在新的形势下,应当努力打造若干强有力的学术中心。

如:

华夏历史文明研究中心、河洛文化研究中心、中原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原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华姓氏研究中心、武术研究中心等。

这些中心应当根据时代的需求、中原的需要而确定。

各个中心的人才应以河南为主,同时吸收全国的人才。

  2.形成有效传承体系,保护好中华文化精华。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一个崭新的命题,无任何经验可供借鉴,需要积极探索。

其重点之一是“贵在传承”。

要明确传承什么与如何传承,要将华夏历史文明中的精华,利用多种方式传承下来。

这里有物质文化的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文化经典的传诵,道德体系的建设,有关制度的设计等方方面面,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承体系,使这些文化精华保护好,传承好。

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要立足于河南的历史文化优势。

河南不仅是文物大省,也是戏剧大省、“非遗大省”。

应该重点传承以下五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一是姓氏文化。

体现了民族和文化的根源,代表中原文化的根文化特征。

二是古都文化。

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高度,代表中原文化的干文化特征。

三是诸子文化。

体现了民族的特色,代表了中国的思想与理念。

四是宗教文化。

体现了民众的信仰,代表了道、佛等传统宗教的源头。

文化的交融,是和谐共生的体现。

五是功夫文化。

以少林与太极为代表,是硬与软、阳与阴的体现,是最受海外欢迎的中国符号。

  3.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当前我们要依托河南丰厚的文化资源存量,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把“做大”和“做强”统一起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实现中原梦的重要引擎和重要支撑。

一是抓好一批重大项目。

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抓好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河南出版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壮大一批骨干企业。

积极实施集团化、规模化战略,支持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等文化企业集团做大做强,支持一批民营文化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三是培育一批产业集群。

扎实推进宋都古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开封、登封等10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集聚区。

  4.保护开发文化遗产,创新文化传播手段。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不仅要加强对历史文化的挖掘,而且还要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

第一,加强大遗址的保护。

要以省政府的名义统一组织、协调,改变河南大遗址所处的散乱管理状态,使大遗址得到完善的保护,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得以开发和利用。

加强保护的同时,要增强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让民众自觉地参与到文物保护中去。

第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政府部门应当担负起抢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对于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也应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

对名城不仅要保护地上的文化遗迹,还要保护名城所形成的文化品牌。

  5.加强对中原文化的梳理和强化,打造强势文化品牌。

当前,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打造和中原经济区相适应的文化品牌体系。

一是要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品牌形象、注重品牌打造。

建设这个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和创新区一定要打造一批特色明显、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方面入手。

二是要依托河南省丰厚的独特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其市场价值,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推出更多的“河南创造”,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6.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河南省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当前,要结合中原文化的独有特色,积极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送输等现代技术,有意识地发掘、培养、推动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文化会展、广告策划、文艺演出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与高新技术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

创意产业要采用现代高新科技的成果,推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改变河南省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依然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7.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公共设施投入。

基于河南省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文化消费得不到满足、人口多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情况,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来真正体现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要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文化广场、农村和城市社区文化设施等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力度,并且依托这些公共文化设施来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以引导居民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和质量。

这是未来中原经济区建设当中公共文化服务一个基本任务。

  8.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和凝练,提升为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就需要我们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有机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以中原历史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元素为主,融会适应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精髓,贯通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否则就不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以中原文化作为主要材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将是中原文化对我国文化建设以及解决中国当前意识形态问题的重大贡献。

  9.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

针对当前河南省面临文化人才不足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

必须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实践锻炼,使文化工作者尽快成长、成熟、成才。

第一,努力培养中原文化的“名角”,实施河南文化名人名家培育工程,塑造文化领军人物,造就更多的名人大家,让二月河、张海、王立群、李树建、李佩甫等名家大师在河南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第二,要广泛凝聚人才,完善文化人才流动、使用、激励等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优秀文化人才来河南建功立业。

第三,对于人才而言,工作条件和物质待遇是重要的,但关键是要改变“不得志”的处境,营造人才有为、有位的文化生态氛围。

  10.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政策的保障扶持力度。

近年来,河南省通过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

下一步我们更要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支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

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落实完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

  [本文为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研究”(132********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38-39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31-32

  {3}赵冰波.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路径思考[J].学习论坛,2013(10):

58-61

  (作者单位: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河南南阳473056;作者简介:

叶德跃,中共南阳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伦理学研究)

  (责编:

若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