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7500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docx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

  篇一:

文言文6

  文言文《九方皋相马》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gǔshī)原文如下:

  【原文(yuánwén)】

  秦穆公谓伯乐(bólè)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bólè)对曰: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若此者绝尘弥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shāqiū)。

”穆公曰:

“何马也?

”对曰:

“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说。

召伯乐而谓之曰:

“败矣!

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

“一至于此乎!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释】

  秦穆公:

春秋时秦国国君。

  子:

尊称,相当于“您”。

  年长:

年纪大了。

  子姓:

您的家族。

姓,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

  对:

回答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一般的好马可以从形体外表、筋肉骨架上观察出来。

形容,形体外表。

相,仔细观察。

天下之马者:

天下最好的马。

  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意思是说千里马好像没有标准可说,或无法捉摸。

  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即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

  绝尘:

不扬尘土。

形容跑得快,灰尘来不及沾到马蹄上。

  弥辙(zhé):

没有车辙。

形容拉的车速度极快,车轮碾过没有留下痕迹。

弥,同弭。

  下才:

才能低下的人。

  良马:

一般的好马。

  与共:

—起。

  担纆(mò)薪菜:

担柴挑柴。

纆,挑东西用的绳索。

菜,通采。

薪菜,及打柴草。

  反:

同“返”,返回。

  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他相马的本领不比我差。

  使行求马:

派遣他到外面去找千里马。

  牝(pìn):

雌性(cíxìnɡ)的鸟、兽。

与“牡”相对。

  牡(mǔ):

雄性的鸟、兽。

  骊(lí):

纯黑色的马。

  说:

同“悦”,高兴(gāoxìng)。

  败矣:

坏了、糟了。

  色物:

色,纯色:

物,杂色(zásè)。

两者指马的颜色。

  尚:

尚且(shàngqiě)。

  弗:

不。

  喟(kuì)然:

叹气(tànqì)的样子。

太息,长叹。

  天机:

天赋的悟性,或非常情深的道理。

  遗:

遗漏

  【翻译】

  秦穆公对伯乐说:

“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子侄中间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

  伯乐回答说:

“一般的良马是可以从外形容貌筋骨上观察出来的。

天下难得的好马,是恍恍惚惚,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

这样的马跑起来像飞一样地快,而且尘土不扬,不留足迹。

我的子侄们都是些才智低下的人,可以告诉他们识别

  一般的良马的方法,不能告诉他们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方法。

有个曾经和我一起担柴挑菜的叫九方皋的人,他观察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本领绝不在我以下,请您接见他。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

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

“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

”秦穆公问道:

“是匹什么样的马呢?

”九方皋回答说:

“是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

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

“坏了!

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马,什么不是好马呢?

  伯乐长叹了一声,说道:

“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

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

九方皋他所观察地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

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观察他所需要观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

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包含着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道理哩!

  等到把那匹马牵回驯养使用,事实证明,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文言文《董行成》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

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

天欲晓,至怀州。

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

“个贼住!

即下驴来!

”遂承伏。

人问何以知之。

行成曰:

“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注释(zhùshì)】

  1策:

辨认(biànrèn)

  2至:

  3遂:

于是(yúshì)

  4承伏:

承认(chéngrèn)服罪

  5人问何“以”知之:

凭借(píngjiè)

  6以此知“之”:

代词,代指这个小偷

  7是故:

所以

  8善:

擅于

  9汗:

流汗

  10长行:

走很长的路

  【翻译】

  唐朝怀州河内县,有个叫董行成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对方是否贼匪。

有一名贼人在河阳长店偷得路人一头驴和皮袋,在天快破晓时赶到怀州境内,正巧碰到董行成迎面而来。

董行成一见他就大声喝道:

“你这贼子给我站住!

立即从驴上下来!

”那人一听立即下驴认罪。

事后有人问董行成如何看出那人是贼,董行成说:

“这头驴因长途急行而流汗,不是走了很长的路;而是这人见了路人也会引驴绕路,这一定是因他心虚;所以我判定他一定是贼。

”董行成将盗贼送到县衙,不一会儿,驴的主人寻着踪迹找来了,实际情况和董行成说的一模一样。

  【原文】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

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

恺罔然自失。

  【注释】

  穷:

尽,用尽。

  绮丽:

泛指华丽的物品。

  舆服:

车辆、冠冕和服装。

  尝:

曾经。

  枝柯:

枝条。

  扶疏:

茂盛的样子。

  罕:

少有。

  示:

给看。

  讫:

完毕。

  铁如意(rúyì):

搔背痒的工具,因能解痒如人意,故名。

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

  疾:

同“嫉”,嫉妒(jídù)。

  色:

脸色(liǎnsè)

  厉:

严厉(yánlì)。

  恨:

遗憾(yíhàn)。

  卿:

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

  条干:

枝条树干。

  绝世:

世上少见。

  如恺许比:

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

  甚众:

非常之多。

  罔然:

失意的样子。

  自失:

自感失落。

  【翻译】

  石崇和王恺比阔斗富,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

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

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

王恺把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拿铁如意敲它,马上就打碎了。

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

石崇说:

“不值得发怒,现在就赔给你。

”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

王恺看了,自感失落。

  文言文《鲁国之法》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

“赐失之矣!

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喜曰:

“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释】

  1)为臣妾:

做奴隶。

  2)府:

指国库。

  3)赐:

子贡的名。

  4)子路:

孔子的学生。

  5)于:

在。

  6)举:

做。

  7)移:

改变。

  8)施:

给予,传授。

  9)适:

适合(shìhé)。

  10)寡:

少。

  11)臣妾(chénqiè):

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称臣,女称妾。

  12)子贡(zǐɡònɡ):

孔子的学生。

  13)子路(zǐlù):

孔子的学生。

  14)损:

损害(sǔnhài)。

  15)复:

再。

  16)之:

的。

  17)易:

改变。

  18)而:

表承接。

  19)拜:

感谢。

  20)法:

法令,法规。

  21)而让其金:

拒绝

  【翻译】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补偿金。

孔子说:

“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

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并非个人的事情。

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说:

"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

  文言文《鲁人身善织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鲁人对曰:

“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注释】

  1屦(jù):

麻鞋

  2缟:

白绢,鲁人用缟做帽子。

  3履:

鞋,这里用作动词,穿鞋。

  4跣(xiǎn):

赤脚

  5被:

同“披”,覆盖

  6或:

有的人

  7徙:

迁移

  8长:

本领

  9或;有人

  10冠:

帽子

  11身:

自己

  【翻译(fānyì)】

  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鞋子,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但是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

“你搬到越国去必定会没有出路。

”鲁国人问:

“为什么呢?

”这个人回答说:

“麻鞋是为了(人们)穿它(走路的),但是越国人光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为了(人们)戴它,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

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可能?

”。

鲁国人就反问(fǎnwèn)他说:

“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它们的用途的更广泛,我们怎么会贫穷呢?

  文言文《晏子谏杀烛邹》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gǔshī)原文如下:

  【原文(yuánwén)】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召吏欲杀之。

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

“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

“烛邹!

汝为吾君主(jūnzhǔ)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

“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释】

  1、景公:

姜姓,吕氏,名杵臼。

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

  2、弋:

(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箭,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弋射;此处指捕鸟

  3、使(使烛邹主鸟):

命令,派遣(上级对下级)。

  4、烛邹:

齐景公的一个臣仆。

  5、主:

掌管,主管,负责管理;也可翻译成“养”。

  6、亡:

丢失,逃跑,让……逃跑了,这里指让鸟逃走了。

  7、诏:

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

这里指下令。

  8、欲(召吏欲杀之):

  9、罪三:

三条罪状。

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

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

  10、请:

请求

  11、数(shǔ):

历数;列举

  12、以(以其罪而杀之):

按照

  13、而: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14、使(使吾君、使诸侯):

致使,让。

  15、汝:

你。

  16、是:

这。

  17、以(以鸟之故):

因为。

  18、故:

原因,缘故。

  19、好:

爱好(àihào),喜爱。

  20、以(以吾君重鸟):

认为(rènwéi)。

  21、重:

重视(zhòngshì),以……为重。

  22、轻:

轻视(qīngshì),以……为轻。

  23、士:

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dījí)的贵族阶层;读书人。

  24、前:

前面。

  25、毕:

结束。

  26、谏:

规劝

  27、寡人:

古代君主自称。

  28、闻命:

接受教导。

命:

命令,这里指教导。

  【翻译】

  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

不久,鸟飞走了。

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

晏子说:

“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将他的罪状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

”齐景公说:

“好的。

”于是召见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

“烛邹!

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罪状列完了,请杀了他。

”景公说:

“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项籍者,下相人也”出自文言文《项籍者》,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於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⒁籍矣。

  【翻译】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当初起兵反秦时,年纪二十四岁。

他的叔父是项梁。

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大将项燕,是被秦国将领王翦(jiǎn)杀死的。

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将领,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放弃,去学剑,又没学成。

项梁很生他的气。

项籍说:

“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对抗万人!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

项籍很高兴,略微知

  篇二: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35单元(dānyuán)译文

  【第三十五单元(dānyuán)】

  指不若人

  【原文(yuánwén)】孟子曰:

“今有无名之指①,屈而不信(同“伸”),非疾痛害事也。

如有能信(使伸直)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指不若人,则知恶(wù,指讨厌、憎恨)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此之谓②不知类③也。

  【注释】①无名之指:

即无名指,指第四个指头(zhǐtou)。

②此之谓:

这就叫做。

③类:

类推、

  【译文】孟子说:

“如今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伸不直,没什么痛苦也不妨碍做事。

如果有人能使他的手指伸直,就不怕赶往像秦国楚国那样路途遥远的地方(dìfāng)(去医治),因为(他的手指)不像别人一样。

手指不像别人,知道厌恶它;(然而)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

这就叫做不懂得类推。

  1.石崇宴客

  【原文】石崇①每要(同“邀”)客燕②集,常令美人行酒③。

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④交⑤斩美人。

王丞相⑥与大将军⑦尝共诣崇。

丞相素(一向)不能饮,辄(往往)自勉强,至于沉醉。

每至大将军,固(坚决)不饮,以观其变。

已斩三人,颜(脸)色如故,尚不肯顾。

丞相让(责备)之,大将军曰:

“自杀伊家人⑧,何预卿事?

  【注释】①石崇:

西晋元帝时贵族。

②燕:

同“宴”。

③行酒:

依次斟酒劝客。

④黄门:

此指差役。

⑤交:

轮流。

⑥王丞相:

指王导。

⑦大将军:

指王敦。

⑧自杀伊家人:

他自己杀他家的人。

  【译文】石崇每次邀请客人宴集,常常让美人依次斟酒劝客。

客人不干杯,(就)叫差役轮流杀掉劝酒的美人。

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曾经一起拜访石崇。

丞相王导一向不会喝酒,往往勉强(自己喝),直到大醉。

每当轮到王敦,他坚持不喝,来观察情况的变化。

(石崇)已经连续杀了三个美人,(王敦)脸色跟原来一样,还是不肯顾念。

丞相王导责备他,大将军王敦说:

“他自己杀他家的人,跟你有什么相干?

  2.宴子逐高缭

  【原文】高缭仕(做官)于晏子①,晏子逐之。

左右(周围的人)谏(劝说)曰:

“高缭之②事(效力)夫子三年,曾(竟)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

”.晏子曰:

“婴仄陋③之人也,四维④之然后能直⑤。

”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⑥吾过(过错),是以逐之也。

  【注释】①晏子:

宴婴,齐国国相。

②之:

句中助词,无义。

③仄(zè)陋:

(见识(jiànshi))狭窄浅薄。

④四维:

此指周围的人帮助。

⑤直:

挺立起来。

⑥弼(bì)纠正辅佐。

  【译文】高缭在齐国国相晏子属下做官,晏子驱逐了他。

周围的人劝说道:

“高缭效力您三年,(您)竟没有给他爵位就赶走了他。

那在道义上可以吗?

”晏子说道:

“我是个(见识)狭窄(xiázhǎi)浅薄的人,周围人的帮助我然后才能挺立起来。

”现在这个人效力我三年,却不曾纠正过我的过错,因此驱逐他。

  3.胡岐兄妹

  【原文】胡岐兄妹,少孤(失去父亲),母以织席为生。

及兄妹长,母病不起。

兄妹相约:

兄外出营生(yíngshēng),妹于家侍母。

邻有刘三者,欲图(打算(做坏事))胡妹,妹斥之,遂怀恨于心。

刘传言其兄①,状其诸不孝事。

兄亟反(同“返”)乡省(xǐng)之,值(适逢)母卒,乃责其妹曰:

“吾与汝二人,无母则无以成人,尔(你)何为(为何)不孝?

”妹涕(眼泪,此处可理解“流着眼泪”)曰:

“无有是(这)事,冀(jì,希望)兄询诸邻里。

”邻里皆曰:

“汝妹至(极)孝,举(全)乡皆知,其(大概)有人诬之。

”胡岐具(全部,一一地)言实情,众谴(责备)刘三。

  【注释(zhùshì)】

  ①兄:

指胡岐。

  【译文】胡岐兄妹(二人),从小失去父亲,母亲靠织席子维持生活。

等到兄妹长大,母亲一病不起(yībìngbùqǐ)。

兄妹经过商量决定:

兄外出谋生,妹在家里侍候母亲。

邻居有一个叫刘三的,想打胡妹的坏主意。

胡妹斥责了他,(他)就怀恨在心。

刘三传话给胡岐,叙述她妹妹各种不孝顺母亲的事情。

兄长(得了信息后)急忙回乡探望母亲,(到了家)正好遇上母亲死了,于是斥责他的妹妹说:

“我与你二人,没有母亲就无法长大成人,你为什么不孝顺(母亲)?

”妹妹流着眼泪说:

“没有这样的事,希望兄长去询问乡邻。

”乡邻都说:

“你妹最孝顺,全乡都知道,大概有人诬赖她。

”胡岐全讲出实情,大家(都)责备刘三。

  4.子贡让金

  【原文】鲁国之法:

鲁人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②。

子贡③赎鲁人于诸侯而让(推辞)其金。

孔子曰:

“赐失之矣!

夫圣人之举(行,做)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实行)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孔子的学生]拯溺者,其人拜(奉送)之以牛。

子路受之,孔子喜曰:

“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释】①臣妾:

奴隶。

②府:

指国库。

③子贡(zǐɡònɡ):

名赐,孔子的学生、④子路:

孔子的学生。

  【译文】鲁国的法律(规定):

鲁国人有在诸侯国内做奴隶的,有人能去赎回(shúhuí)他们,可以到国库中去领取赏金。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诸侯国赎回了鲁国人却推辞接受赏金。

孔子说:

“子贡这件事做错了!

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做事,可凭借(他们做的事)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而(他们的)教导能在百姓间实行,不只适合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取了赏金不会损害(你的)品行,不取那赏金,那么不再会(有人)赎人了。

”孔子的学生子路救起溺水的人,那人把一头牛奉送给他,子路收下了牛。

孔子高兴地说:

“鲁国人必定会有多的人去拯救溺水的人了。

  5.岑鼎

  【原文】昔齐攻鲁,求其岑(cén)鼎①。

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齐侯不信:

“若柳季②云是,则请③受之。

”鲁欲使柳季。

柳季曰:

“君以(把)鼎为国④,信(诚实(chéngshí))者亦臣之国。

今欲破(使破)臣之国,全(保全)君之国,臣所难(为难,难办)也。

”鲁侯乃献岑鼎。

  【注释】①岑(cén)鼎:

鲁国的名鼎。

②柳季:

鲁国最诚实、讲信用的人。

③请:

表敬词,无义(wúyì)。

④国:

此指极珍贵的宝物。

  【译文】从前,齐国攻打鲁国,索要鲁国的名鼎--岑鼎。

鲁国国君献假的鼎来请求(跟齐国)订立盟约。

齐国国君不相信(是真品),(说):

“如果柳季说是真的,那么便可以接受。

”鲁国国君想让柳季出使。

柳季说:

“您把岑鼎看作(kànzuò)极珍贵的宝物,诚实也是我的极珍贵的宝物。

现在您想使我的极珍贵的宝物败坏,保全您的极珍贵的宝物,(这是)我所难办到的。

”鲁国国君于是献出岑鼎。

  篇三:

文言文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答案

  1.①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句中的“雨”、“公”、“焉”、“之”

  都能正确翻译)

  ②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句中的

  “虽(虽然)”、“岂”、“一(专一、坚守)”、“期”。

  2.做人要诚信守时等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答案

  1.①、给。

②通“悦”,喜欢。

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

  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滥竽充数。

  (三)邹孟轲母(节选)答案

  1.①离开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xuétáng)旁边。

  3.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yīɡè)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四)郑人逃暑答案(dáàn)

  1.⑴:

移动(yídòng)⑵离开

  2.这个(zhège)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五)浦阳郑君仲辨答案

  1.AC2.AB3.C4.①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

  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

②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

  到了不能够整治。

5.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

  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

(意思符合即可)

  (六)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1.B2.B

  (七)项籍者,下相人也答案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

  姓项氏

  2.其:

代项梁所教的兵法奇,以为奇

  3.不要胡言乱语,(否则)要被灭族了!

  4.轻视学习,崇尚武力,胸怀大志,具有叛逆性格。

  5.至今思

  (八)晏子谏杀烛邹答案

  1.略2.ABC3.景公说:

“不要杀他,我听从你的指教了”4.晏子

  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

  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五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

  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项羽,不肯过江东

  (九)鲁人身善织屦答案

  1、

(1)有人

(2)凭

  2、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

你们织了

  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

或破釜沉舟等。

  (十)今者臣来答案

  1.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行走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