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7550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劝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劝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劝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劝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劝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劝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劝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劝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劝学.docx

《劝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劝学.docx

劝学

劝学

《荀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情感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整理积累实词。

【教学难点】

1、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2、常用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

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板书设计】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一、学习的意义:

1、发展提高:

蓝——青水——冰

2、改变原状:

直木——轮木——直金——利

3、人(博学参省)——知明而行无过

二、学习的作用:

1、登高——博见

2、顺风而呼——闻者彰

3、假舆马——致千里

4、假舟楫——绝江河

5、人(学习并运用知识)——成为君子

三、学习的方法态度:

1、方法(积累):

积土、积水(正);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反)

2、态度(坚持、专一):

骐骥(反)、驽马(正);蚓(正)、蟹(反)

3、人(积累、坚持、专一)——学有所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

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读文题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原文相当长,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问题。

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

本文三段,节选自原文第一部分,它们在原文中是不连贯的,但各段的内容基本上是完整的。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题目中的“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劝学”的意思是鼓励学习。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全文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文章朴素自然、比喻迭出、辞采缤纷,既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

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三、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人性本恶”。

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人不学无异于禽兽”,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孟“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用礼、法、术来维持社会秩序。

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四、写作背景

荀子曾游学于齐国,后因被谗,离齐至楚,春申君用为兰陵令。

他一度到过赵国,在赵孝成王面前论过兵,亦曾到秦国考察过那里的经济、地形、政治和习俗等,但都未为所用。

晚年弃官著书,后人编曲为《荀子》。

五、文学常识

《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与其弟子所著。

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为《孙卿对书》或《孙卿子》。

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22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5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

前两类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本书的主体。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六、课文分析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

这篇文章是这样吗?

(二)让我们分析第一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

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

明确:

五个。

2、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明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

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3、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

明确: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

4、那么就此看来,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明确:

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5、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

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

明确: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

并翻译: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6、本段的另两个比喻是什么?

明确: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同样的道理推出:

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7、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

明确:

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七、课后作业

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二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

明确:

学习。

2、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

明确: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3、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利,使…..快;致,达到。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4、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

我们思考:

“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

明确:

不是。

5、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

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6、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

明确:

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

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7、概括本段的内容:

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二、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三段。

大家齐读第三段。

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

明确: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

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如果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就是:

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

2、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

4、概括这四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学习要善于积累。

5、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

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

6、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

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

(共四个比喻句)

明确:

第一组比喻: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用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如龟兔赛跑的故事。

第二组比喻: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如:

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7、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三、略析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四、语言特色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

五、课堂小结

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

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

六、作业:

背诵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