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9271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docx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

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毕业论文

【标题】大学校园流行语初探

【作者】田晓平

【关键词】校园流行语特点创新影响

【指导老师】黎燕敏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流行语是一种言语现象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生活变化在语言中的反映。

大学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流行语有相当一部分的新词语来自网络和一些有声传媒。

它们是有别于传统汉语词语的语言成分,这些词语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价值,是否会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来探讨。

在这之前已有众多先贤对大学校园流行语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其中有对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解读如:

贺萍的《大学校园流行语浅析》(发表于文学语言学研究2007年1月号下旬刊)、邵娟的《解读校园流行语》(2009年3月发表于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钮灵芝的《浅谈当下校园流行语》(发表于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8期)、李君的《大学校园流行语新探》(2008年10月发表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龚文杰的《大学校园里的流行语》(2006年3月发表于宁波电视大学学报)等等研究成果;还有很多是从大学校园流行语反映大学生的个性心理来研究的,如:

王晓红的《从大学校园流行语分析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表于语文学刊2006年第1期)、马春华的《从校园流行语的修辞格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发表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卷第2期)、冯常荣的《校园流行语的特点及其折射的现象》(发表于语言理论研究)、王林鱼的《校园流行语和青年学生精神风貌探析》(2006年2月发表于雁北师范学院)、刘晋利的《从大学校园流行语看大学文化精神》(2006年9月发表于太原大学学报)、祝西莹与赵雨的《从大学校园流行语浅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2005年8月发表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等等研究成果。

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他们多注重对校园流行语的解读与分析,从大学校园流行语所反映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这些方面来研究大学校园流行语。

其研究的人员也很多,但是对大学校园流行语所反映出的消极一面,研究较少,因此我除了从他们所研究的这些方面做一定的分析之外,还对大学校园流行语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做了一定的说明。

以下我将从:

大学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特点,大学校园流行语带来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做一定的分析。

一、大学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群体中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一般为口语,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

大学校园流行语属于一种社会方言,它是指由大学生自己或者其他人创造的,在大学校园里广泛流传的一种鲜活的话语形式。

它随着时代潮流,随着大学生们的

善恶喜好的变化而变化,它已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校园流行语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几乎触及到大学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着大学生的生活观、情感观、价值观等等。

那么得以流行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它又是如何反映大学生的心理的呢,

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都有相应的背景或原因,大学校园流行语的产生也不例外。

语言是物理世界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和把握物理世界的工具,是我们用来认识和表达物理世界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巨大的。

语言负载、传播、创造着各种心理规划的制约。

大学校园流行语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它的产生和流行与社会现实、文化背景、大学生的心理因素联系紧密,或者说,社会现实、文化背景、大学生的心理因素是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一切名词都是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比如说,如果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马这种四足兽,那么,在人类的语言中就不会出现“马”这样一个词,也可以说在人的思想中根本就没有“马”这样一种形象和概念。

为什么,既然不存在这种四足兽,人们就感觉不到“马”的存在,感觉不到就不能在人脑中反映出“马”来。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这是一种假想的情况——,语言中就没有“马”这样一个词。

语言直接呈现一个人的思想,大学校园流行语是一种言语现象,它同样是对大学生现实思想的一种呈现,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产生也有一定基础。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产生与时代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一部分的大学校园流行语受娱乐性电视节目及时尚杂志、网络语言、广告用语、影视作品等的影响较大。

可见,娱乐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行性强、传播面广,得到了青年学生的普遍青睐。

大学生们可以去模仿它,创新它,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语言,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需求都发生了变化,他们追求张扬的个性,朦胧的自我意识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赋予老词以新的含义,形成反映其学习生活的“新词语”。

也就因为这样,导致了大学校园流行语带有鲜明的娱乐风格。

1.如在大学校园流行语中的“pk”、“玉米”(2005年“超级女声”李宇春的粉丝)、“想唱就唱”(后来也仿出了“想哭就哭”、“想xx就xx”)等就是来自2005年湖南卫视承办的风靡全国的大型选秀节目——“超级女声”。

2.来自影视剧、小品的经典台词如:

(1)来自小品的经典台词:

“相当”(程度副词“很”的意思)、“伤自尊了”(受到伤害时的戏谑语)、“你太有才了”都是来自赵本山和宋丹丹所演的小品中的经典台词。

(2)来自影视剧的经典台词:

来自冯小刚的作品《手机》中的“做人要厚道”;来自周星驰《大话西游》的“我靠”;来自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倚天屠龙记》中的“灭绝师太”(简称“灭绝”,指古板的女才子)、《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指看上去像女性的男性)。

3.来自广告词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们每次考试不理想总是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等。

4.来自网络的如: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他也可能是唐僧”;从“打死我也不说”到“人心散了,队伍越来越不好带了”;从“XX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到“偶滴神啊~”等等。

这些校园流行语都是受娱乐文化的影响而流行起来的,正因为这些娱乐文化语言的盛行,才使校园流行语更为丰富。

语言的产生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流变的语言符号,流行语是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某些变化和社会心理变迁的语言现象。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注重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就业压力大,创新意识增强,追求个性独立。

这种种的社会现

象都在大学校园流行语中有所反映,也就是说学生们使用的流行语言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是以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为依托的。

由于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最积极、最有生机、最少保守思想的一支社会力量,他们不仅在寻求适应当前社会的生活方式,更热心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并积极参与。

同时语言是个变数,它所依凭的社会变迁则是更大的变数,且围绕着人际关系、信息交流的重心而展开。

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主要是在词汇中有所反映。

无论是新词的产生还是旧词的消失,大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结果。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这必然导致新词大量产生,于是“社会的发展变迁必然会在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反映各个时代特色的词语,起着历史见证的作用。

”例如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校园里流行着这些语言:

“下海”、“大款”、“申办奥运”、“大哥大”、“传呼机”(bb机)等等。

这些在当代的大学校园流行语中是很能听到的。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常常能听到“呼我”“call我”(就是打“我”的传呼机),然而在手机普及的今天“call我”就是打电话给我的意思。

自2008年初的陈冠希艳照门事件开始,国内网络“xx门”事件开始爆发,大学校园里也将“xx门”(xx事件)疯狂的套用起来,如“殴师门”(中国羽毛球队队员林丹在训练中与教练吉新鹏发生冲突,并动手打了吉新鹏。

)在校园里大学生们套用这一词语,把殴打老师、师傅等一系列的事件都成为“殴师门”。

“短信门”(一场由女职员发布的投诉帖事件,在网络疯传,由于其帖中公开了现任河南漯河市文化局长曾任临颍县委副书记的鲁锁印发给其的黄色段子而引起网民关注),在大学校园里当有同学见到某同学在发短信就会开玩笑式的说,你是不是也想来个“短信门”啊。

这也就说明了在不同的时代流行着不同的校园流行语,它能反映很多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

(二)心理原因

任何新的语言现象不仅有社会原因、文化原因,还有心理原因。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产生也有大学生特有的心理做基础。

正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是与时代科技知识离的很近的群体,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一定的文化修养。

大学生们不但有着充裕的时间,宽松自由的环境,更有着强大的接受能力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追求时尚、展示自我是当代大学生一族的追求目标。

这股前卫之风席卷了整个大学校园,在大学生中盛行开来。

另类的穿着、前卫的生活方式、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语言,在大学生眼里是“酷”的表现,这种追求时尚,展示自我个性的心态便使他们喜欢采用语言的变形方式,打破约定俗成的常规语义,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他们不愿意复制别人,喜欢并有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因此大学校园流行语就这样产生并流行着。

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们使用这些语言进行交流,彼此心领神会倍感默契,一旦其中的某位对所说的一切不知所云,那么他将会感到莫名的尴尬和窘迫,会有一种不合群的异质感。

为了避免这样的场面出现,他们努力地接受并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

这就充分体现了大学生们不愿意复制别人,从而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的从众心理。

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生活在其中的是一群极具青春活力的年轻人。

简单的三点一线(最多多一图书馆“四点一线”)的生活面使他们比校园外那些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少了许多生存的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复杂。

由于年轻人特有的天性,他们多是生活在对未来的幻想之中。

但他们也有足够的理性,也在执着的反思,不停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渴望着在多个层面上展示独特的自我,以求得个性的张扬和解放。

正因为大学生容易接受新思潮、新观念、对新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

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喜欢张扬个性,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青少年对语言的制造与流行有着独特的天赋。

在校园世界和校外世界环境的不断互动之中,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里,他们创造并使用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语言——校园流行语。

二、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特点

语言与文化相互联系,传统的语文教育折射出传统文化对人们根深蒂固的影响。

而新一代的校园流行语,敢于挑战这一传统。

校园流行语的使用者是新时代青年,他们了解熟悉现代电脑技术,头脑灵活,追求个性,信奉自由,不满传统的束缚,借助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

大学校园流行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风趣幽默

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大学生在生活与思想上更为自由洒脱。

校园流行语使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比喻、谐音是时下流行语中常用的手法。

比喻的最大特点是增强语言的形象,使高深的事理浅显明白,使复杂的事情清晰突出,使抽象的事物生动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如“内存不够”用电脑术语来比喻人的知识水平低;“名捕”喻指对考试作弊的学生抓住之后毫不留情地处理的监考老师等等。

诙谐性是校园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一大特点。

青少年学生的年轻化更使校园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且反主流的叛逆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学习氛围。

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稀饭”(喜欢)、“童鞋”(同学)等都是采用谐音的修辞手法从而达到风趣幽默的效果。

他们还运用所学的“反语”、“正义反用”等修辞手法,使一些旧词的含义与基本义完全相反,有的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把词语拆开。

赋予每个音节不同的意思组合新的含义,旧词新解,从而使交际语幽默、诙谐、风趣。

幽默能够消除尴尬,让人开怀大笑,所以倍受大学生的青睐。

例如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晕倒”(晕),甲很无奈地说:

“你是博导,他是硕导,而我什么都不是。

”乙说:

“不啊,你也有一导,晕倒。

”这由“博导”“硕导”仿出的“晕倒”,不仅消除了甲的尴尬,而且还缓解了紧张的气氛,让人开怀一笑。

有的别解能让一个听话人的心情一下子从天堂跌进地狱,因为很多流行语表达的意思与传统的意思背道而驰。

当你听到别人这样说你的时候,你千万别高兴太早,因为它的含义也许并非你所想象的。

如“天才”(天生的蠢材)、“神童”(神经病儿童)、“可爱”(可怜没人爱)、“偶像”(呕吐的对象)、“时髦”(十分小气,一毛不拔)、“爱心”(爱钱又没良心)等等。

把这些原本是中性或褒义的词“摇身一变”,使之具有贬义的色彩。

这样的词语既在无形之中已经将你的意思表达的淋漓尽致还不失风趣幽默。

还有一些缩写,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这原本是贬义的词,经过他们的“改装”就成了对人很好的称赞语、“冒号”(冒充病号)、“郁结”(郁闷+纠结)、“人类”(人渣+败类)、“贤惠”(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善良”(丧尽天良)等等。

这就是一些让人很难听明白的缩略语。

这些缩略语既能充分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思还不失风趣幽默。

当代大学生大都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前期,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对社会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书刊、传媒、课堂等间接获得,与真实的社会接触不多。

在现实面前,他们的困惑、徘徊和不知所措不时存在,影响和左右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但是他们朦胧的社会意识、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责任感和自信心,又促使他们对社会、人生和周围环境等诸多事物开始有了理性的反思,对事物原来的理解开始怀疑、曲解和别解,以调侃、诙谐、幽默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奇特新颖

求新求异是校园流行语最大的特点。

特别是网络这个高科技产品的普及,为青少年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

日益追求新创意、新内容、新形式,给人以新奇感。

它一方面表现在新词语的创造上,另一方面表现为大胆改造旧词,通过“旧瓶装新酒”,对已有的词语、句篇进行再创造。

有些幽默的课桌文化更是形象的显现出大学生的才华,例如:

1.有人模仿刘禹锡的《陋室铭》所作的《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陋室,唯物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

可以打瞌睡,写家书,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苦心,虽非跳舞场,堪比游戏厅。

心里云:

混张文凭。

”巧妙地套用古人的文章风格调侃自嘲地写出了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轻松又不失严肃。

2.仿陆游《钗头凤》的如:

“本国烟,外国烟,成瘾苦海都无边,前人唱、后人和,饭后一支,神仙生活。

错~错~错~烟如旧,人空瘦。

咳嗽气喘罪难受。

喜乐少,愁苦多,一朝上瘾,终身枷锁。

莫~莫~莫~”

3.仿李清照《如梦令》的如“酒醉不知归路,误入校园深处。

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

4.仿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如:

“考试如此多娇,引无数考生尽通宵。

惜秦王汉武,胆子太小,唐宗宋祖,不得不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后全把白卷交。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全部重考。

利用了“仿拟”的修辞手法,对诗词进行了再创造,赋予他们新的内涵,他们凭借自己的别出心裁、与众不同,使话语变得新鲜活泼,从而在校园里拥有大量的忠实用户。

还有一些新颖的词句也在大学校园里疯狂地流行着。

如:

“三九学社”(指早上九点起床,下午三点起床者)、“晒月亮”(约会)、“一边凉快去”(指对意见向左的人的否定态度)、“打土豪、放血”(让得奖学金的同学请客)、“煲电话粥”(形容打电话的时间很长)、“超野”(特别厉害)、“死掉了”(事情做砸了)、“给你阳光,你就灿烂;说你胖,你就喘”等。

这些都体现出大学生直率坦荡,同时又有很强的新颖性。

(三)简洁明快

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则相反,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包括复句中的分句)。

长句在使用时它表达的含义通常要比短句丰富完整,但是在学生们轻松活泼的交际场合里用起来似乎少了一份灵动性,因而并不常用。

言简义丰,灵活性大,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言语交流面向的人群越多,信息接受群体越广。

往往规范化的要求也就越重要,反之,语言交际圈越小,往往语言活动的灵活性越大,规范化要求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大学校园因其较小的交际圈而使语言的灵活性变大。

语言学界也认为,为了达到语言配置的最优化,即用最小的语言单位来表达最大的信息量,人类语言的运用趋向于经济省力的原则。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他们崇尚简洁、方便、快捷,迫切需要缩短表述和写作时间以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因此,常将复杂的词语缩略化,“为了服从生活的速度,我们的语汇现在变得像电报般精确,把词的内容大大压缩,而且到了毫不连贯的境地。

”如:

“表酱紫”(不要这样子的意思)等。

还由于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大量简洁、快捷的数字式、字母式表达在大学生校园流行语中运用广泛,其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语言模式,并且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

例如:

这些在大学校园里就经常可以听到。

“call我”(打电话给我)、

“Q聊”(有什么事情QQ上聊)、“BT”(变态的缩写)、“N多”(特别多的意思)、“S”(指说话做事拐弯抹角)、“I服了You”(一个意思是我服了你了,表示佩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通常用于对于某人某事很无奈时说的话语。

“我真是服了你了”)、“恐龙”(长得很丑的女生)、“青蛙”(长得很丑的男生)、“油条”(很花心的男生)、“豆芽科”(无足轻重,学了也没什么用处的课程)、“豆芽菜”(长得高而瘦的人)、“神童”(神经病儿童)、“铁”(这人很难弄,很吝啬的意思如“铁公鸡”,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两人或几人关系特别好的称“关系铁”如“铁哥们儿”)、“喝茶”(被老师单独叫去批评)。

用数字表示的如:

“290”(二百五+三八+二)、“7456”(气死我了)、“584”(我发誓)、“1314”(一生一世)、“”(指身高在一米四左右的男人)、“3166”(“沙扬娜拉”的谐音指再见),同样是“再见”意思的还有“88”(拜拜)等等。

简洁明快的祈使句,感叹句是大学生言语活泼,富有鲜活生命力的见证,例如:

表示诚恳的承诺“相信我,没错的~”表示坚定不移的信念“将减肥,进行到底~”(减肥是大学校园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等等。

语句中流露出一种青春而有朝气的活力。

一些反问句在大学校园也是经常能听见的。

如:

“有没有搞错,”(有时表达对某人某事不满如:

“这样都不行,有没有搞错,”有时用质疑的语气表达内心无法掩饰的喜悦如:

我通过某某测试了,有没有搞错,)、“有病啊,你,”等。

在大学校园里,你还能时常听见很多感叹词。

例如:

“嘿嘿”、“嘻嘻”、“哈哈”、“呵呵”等词,用以很好的渲染气氛,充分地表达特定的情感,也可以调节话语或叉开话题,凸显话语交谈的灵活、机灵。

如:

当别人在问到你不想回答的问题时,你可以选择用一个词一笑而过。

语句中还经常用“耶”“哇噻”等词语起情造势,既可调节语句节奏,又使语言透出一种特有的青春活力和蓬勃朝气。

(四)自然贴切

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刚刚经过了“心理断乳期”摆脱了中学严格的监控式学习环境,正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他们精力充沛,感情丰富,个性充分张扬,这些自由的精神气候之下,滋生出具有明显另类文化特征的校园流行语,诙谐、机敏、活泼的校园流行语反映出大学生充满活力、意气风发的心理特征。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人为的理想环境”中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现实环境的磨练,而踏入大学校门后,学校依照对待成人的方式待之,这种转变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出现不适应。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态环境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种压力”。

“一个中心”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两个矛盾”就是自我期望值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三种压力”就是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

这些矛盾的出现使他们的流行语中出现大量压抑、消极与颓废的内容。

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素养的青年一代,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具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因而成为校园流行语的热心的创造者、推广者和使用者。

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富有创造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面貌;从众叛逆,浮躁,是大学生成长的主旋律中必然出现的不和谐的音符。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存在凭借语言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

作为一种流变的语言符号,流行语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某些变化和社会心理变迁,当下的校园流行语也不例外。

1.保护隐私和表达避讳

有一些大学校园流行语在使用之初,常常有保护隐私和表达避讳的目的,比如“研究国粹”、“砌长城”都是打麻将的意思。

“特困生”是指早上第一节课就打瞌睡

的同学;“教(觉)皇”指嗜好是睡觉的人;“压马路”、“青春必修课”、“晒月亮”等都是恋爱用语,指男女朋友出去约会。

2.压抑情绪的自我解压

大学生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没意思”、“晕”、“倒”、“恶心”、“郁闷”、“挂了”(

(1)是考试没通过,

(2)是“死了”的意思,(3)是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就说“这事挂了”)、“考级”(各种等级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等级考试)、“天时不如地利,吃饭不如睡觉。

”等等流行语,说明了学生存在无奈、自嘲和烦躁的情绪,心态不成熟。

在抱怨、无奈、气愤时,大学生们爱用“有没有搞错”、“崩溃”、“你以为你是谁啊”、“这叫什么鬼事”等等来发泄情绪。

这些流行语似乎在提示我们应该更为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心理困惑。

3.表达叛逆

还有一类校园流行语则是纯粹出于对刻板语言的叛逆心理,故意转义或采用与原词相反的意见,仅仅是做个语言游戏,并不是具备攻击性,如:

“大喜(洗)之日”、“奋(粉)发图强(涂墙)”“研究生”(烟酒不离身的学生)、“情圣”(情场上剩下来的)等等。

这些流行语根本就没有攻击性,而只是作为“茶余饭后”一些玩笑似的调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校园流行语也是大学生们精神空乏的一种反映。

例如:

“不学不厌,一学就厌,越学越厌;用老妈的钱,招老师讨厌,连女朋友都不待见。

”“考试作弊有绝招,又能偷看又能抄,个个像个韦小宝,捉弄老师有技巧。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考试的绝招。

”这些成人看来不合常理,甚至是一些“混话”的仿用,由于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趣好玩,在时下大学生的周围炸开了锅。

这些校园流行语不仅反映大学生的心理,同时也包含着对高等教育现状的不满和迂回的批评。

遇到事情不顺心就随口而出“真烦”;遇到饥饿时就随口而出“饿死老子你负责”。

表现出了一部分大学生过分重视自我,完全凭感觉行事的放任自流。

“考试时节雨纷纷,路上考生欲断魂。

借问答案何处有,老师遥指笔记本。

”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校园生活的现实,既是学生自娱自乐的一种表现,虽有些叛逆,但也是学生给枯燥乏味的校园生活注入的一股青春活力。

三、大学校园流行语带来的影响

有些大学校园流行语形象生动,对很多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较强的概括性,为话语表现内容增加了弹性,留出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富于幽默调侃的意味,丰富了大学校园的话语空间,增加了校园生活中对话的情趣,因而这一类校园流行语获得了稳定的生存环境,成为校园里带有世俗气息的经典语言。

在认识校园流行语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其负面的影响。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一部分仿拟语有很大的消极成分,耳熟能详的诗词被任意篡改,语无伦次的衔接,不合情理的揶揄,生拉硬扯组合,令人啼笑皆非,透露出当代大学生的冷漠、无奈和对经典文化的抗拒。

这样的仿拟,无论多么幽默、俏皮都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具体说来,其负面影响表现在:

一是由于故意的曲解破坏了人们对某些词汇的习惯认识,糟蹋了语言,以至于影响到人们的正常思维,如有些原本褒义的词“天才”、“神童”、“可爱”等等现在却大都被曲解为贬义词。

在生活中别人用这些词“称赞”你的时候你不得不认真的揣摩一下说话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二是由于使用的随心所欲,使得语义混乱。

三是校园流行语中讽刺挖苦的语言占了一定的比例。

这三种情况的结果是杜撰了一些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