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9358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

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考场、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

选择题每题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非选择题每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里,答案不写在试卷上。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交回。

一、单选题(共48题,48分)

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这一观点反映出他企图(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C.改革选官用人制度                D.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2.明太祖朱元璋曾赋诗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这主要是因为()。

A.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B.朝内大臣腐败无能

C.内阁官员地位较低               D.相权妨碍皇权行使

3.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由六部转归内阁负责。

这一现象说明()。

A.内阁成为行政权力的中心          B.内阁的权力已完全合法化

C.内阁掌握军国大事决策权         D.内阁的权势及其地位提高

4.清朝一位军机大臣曾写诗比喻自己的工作: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协同皇帝共治国事                B.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C.负责贯彻皇帝政令                D.监督官员规范执政

5.从明代内阁制的创立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政治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C.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弥合君相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6.汉武帝时,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其根本目的是()。

A.监察地方政治状况                B.举荐地方优秀人才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察访民间百姓疾苦

7.英国曾借鉴我国科举制度改革文官录用制度,孙中山也曾经十分肯定科举制度,共同原因是科举制()。

A.以儒学经义作为考试内容        B.便于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

C.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        D.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8.宋代时,“中书门下”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当时,“中书门下”属于()。

A.枢密院长官驻地                 B.三司的行政衙门

C.宰相的办公机构                 D.独立的监察机构

9.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0.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11.下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12.《史记集解》记载: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秦朝皇印为玉玺              B.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C.玉玺为皇帝独用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13.秦始皇统治时期,王绾、李斯曾经先后担任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为相期间,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B.分管中央重要部门

C.协助皇帝管理军事               D.代表皇帝监察百官

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5.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

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6.《荀子·君道》: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秦汉是如何践行的()

A.实行科举制 B.推行郡县制 C.实行察举制D.建立监察制度

17.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

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不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都察院  D.军机处

18.“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这里的“三元”指()

A.秀才、举人、进士 B.状元、榜眼、探花 

C.解元、会元、状元 D.乡试、会试、殿试

19.美国学者费正清说:

“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20.我国是一个重视制度创新的国度。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都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对于这三种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制度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地方长官都通过任命产生 D.都曾为统治者的持久统治提供了制度保障

21.某历史档案记载:

“根据地的法令……以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抗日救亡运动的渐趋兴起        B.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

C.各民主党派一致团结抗战        D.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22.下图是一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它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悍然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B.国民党对日军实行不抵抗政策

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蒋介石坚持发动“剿共”内战

23.“(蒋)介石先生……领导全国各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

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这封信的直接背景应当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抵抗日军

C.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D.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最终形成

24.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报道说:

“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

”这里所说的战役()。

A.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C.反映了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D.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25.1937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这可以说明当时()。

①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抗战路线②国人民族意识空前增强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④中国军队殊死抗击日军进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26.义和团运动的一份揭帖提出: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站,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协同清军抗敌                   B.崇尚宗教迷信

C.排斥先进文明                   D.反对列强侵略

27.1900年6月,《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从而形成“南北判若两家”的局面。

这主要是因为()。

A.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       B.慈禧太后正式对外宣战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D.南方开始出现分裂倾向

28.《辛丑条约》规定:

中国应允许各国“留兵驻守”廊坊、山海关等地,“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

这一规定的严重危害是()。

A.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B.清政府受到外国军队控制

C.直接侵犯中国的领海主权    D.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完毕

29.下图是我国画家张光宇在七七事变后所作的漫画《“七七”与“切切”》,图中的两人都是日本人。

下列对这幅漫画的理解,比较准确的是()。

①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自取灭亡②坚信中国抗战必将取得胜利③表明日本人普遍反对战争④日本军人对侵华战争感到悲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0.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过的一则材料。

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当是()。

A.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          B.国民党爱国将领要求抗日

C.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          D.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31.19世纪七八十年代,左宗棠率领清军成功收复新疆,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A.战略方针的正确性            B.各族人民大力支持

C.清军将士英勇战斗            D.英俄之间矛盾激烈

32.康有为曾经用“海东龙泣舰沉波”的诗句描述黄海海战,这主要是因为()。

A.日舰率先偷袭清军            B.清军将士不战而降

C.爱国官兵誓死抵抗            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3.《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其依据之一是()。

A.阻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进程    B.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C.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    D.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4.近代前期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35.“门户开放”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其他列强的赞同,主要是因为美国()。

A.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     B.拥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C.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强国     D.消弭了中国人民的反抗

36.《南京条约》使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A.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B.中国关税税率由英国决定

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D.中国关税由中英双方共同协定

37.19世纪50年代,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曾经说:

“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

”这主要是因为外国列强在中国取得了()

A.居住及租地权        B.传教士传教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38.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

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9.近代西方列强曾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其先后顺序是()。

①军舰有权“巡查贸易”②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③各国派兵保护使馆界④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③④②①

40.某条约规定:

(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1.李大钊说: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指太平天国(  )

A.缺乏科学理论                B.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D.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42.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而导致失败,“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原因是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林则徐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到压制

C.新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出现

D中国无产阶级没有登上政治舞台

43.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农民战争截然不同的是

A.出现了战略上的失误           B.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带有宗教色彩

44.曾国藩认为,“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

为此,他在镇压太平天国时首先决定全力夺取(  )

A.苏州     B.上海      C.杭州      D.安庆 

45.1844年,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说: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1853年,定都天京之后 ,他又颁布法令称: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对这一变化的理解:

①随着地位的变化,洪秀全难以抵制封建思想的侵蚀 

②太平天国政权已不能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A.①②都正确      nB.①②都不正确    

C.①不正确②正确     D.①正确②不正确

46.《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后者否定前者的经济主张B.后者是前者的全面否定

C.两者都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C.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47.太平天国运动在下列哪个方面体现了近代民主革命的特点

A.领导阶级      B.指导思想        

C.斗争对象      D.奋斗目标

48.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被看作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

A.是旧式的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D.规模大、时间长、建立了革命政权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

49.(22分)在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方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明朝在各省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

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在职能上,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官员和刑名司法,都司则管卫所军政。

这三个部门的设立,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

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8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制度?

此种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图中A处所示的地区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

(8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特点,并评价这种制度。

(6分)

50.(15分)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

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

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

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有德制的毛瑟步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

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

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请完成:

(1)梁启超说:

“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此观点适用于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7分)

(2)中日甲午战争后,有人说:

“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4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4分)

51.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材料二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

……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今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御照:

“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

材料三  “兹本大臣恭奉王命,莅临斯土,催办钱漕,兼取贡税。

田赋虽未奉其定制,尔粮户等亦宜谨遵天定,暂依旧例章程,如数如期完纳。

            ——太平天国1855年告示

材料四  “至于业户,固贵按亩输粮,佃户尤当照额完租。

兹值该业户粮宜急征之侯,正属该佃户租难拖久之时,倘有托词延误,一经控迫,抵租与抗粮同办。

各宜禀遵无违。

             ——太平天国1861年指示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是基于什么出发点,实行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的?

(8分)

(2)这种变化,从所有制方面来看,其实质是什么?

(2分)

(3)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5分)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答题纸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49.(22分)

(1)(8分)

(2)(8分)

(3)(6分)

50.(15分)

(1)(7分)

(2)(4分)

(3)(4分)

51、(15分)

(1)(8分)

(2)(2分)

(3)(5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

明太祖主张“人君”“躬览庶政”,以避免“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说明他主张进一步加强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

2.答案:

A

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职务,规定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从而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皇帝辛劳没有直接关系,C、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

3.答案:

D

解析:

内阁负责敕、诏、册、表等的拟制,说明六部的部分职权转归内阁,是内阁权势和地位提高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明代内阁制的相关史实不符。

4.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中“依样葫芦画不难”等信息,说明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旨意,从而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是军机处的职责。

5.答案:

C

解析:

明代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创设,强化了皇帝对军国大事的控制,以强化君主专制统治为根本目的,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史实不符,D项与军机处没有关系。

6.答案:

C

解析:

汉武帝设置刺史是为了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从而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均属于直接目的,B项与“察举制”直接相关。

7.答案:

D

解析:

本题应从科举制积极合理的方面去考虑。

A、B两项明显不符,C项不是英国借鉴我国科举制度改革文官录用制度的主要原因。

我国古代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合理性,故D项符合题意。

8.答案:

C

解析:

宋代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是宰相议定军国大政的行政机构,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宋代“中书门下”的职能不符。

9.答案:

D

解析:

唐宋两代谏官在选拔途径与评议对象上的变化,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加强的发展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能全面体现题干材料中的信息。

10.答案:

A

解析:

由“江浙行省”等信息可判断图①最早出现在元朝时期,由“河南道”等信息可判断图②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由“宋”“鲁”等信息可判断图③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由“庐江郡”等信息可判断图④最早出现在秦朝时期。

11.答案:

C

解析:

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12.答案:

D

解析:

“天子独以印称玺……群臣莫敢用”等信息,说明皇帝因权力至高无上而天下独尊,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属于历史现象的范畴,B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13.答案:

A

解析:

秦朝时期,丞相主要有左右两员,其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故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九卿”的职责,C项属于太尉的职责,D项属于御史大夫的职责。

14.答案:

C

解析:

材料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

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说明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15.答案:

A

解析:

秦始皇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最主要标志,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