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9502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

高三历史周测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2018年12月17日高中历史周测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加米涅夫在1917年4月《真理报》的一篇短评中写道:

“至于列宁同志的总公式,我们认为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他的出发点是承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并且指望这个革命立刻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

”加米涅夫做出这一评论是因为当时的列宁

A.宣布要以暴力方式夺权

B.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C.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宣布废除财产私有制度

2.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

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3.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将近三年,劳动群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

1917年三八妇女节那天,俄国彼得格勒妇女走上街头,高呼“打倒沙皇!

打倒战争!

面包!

”的口号。

各工厂工人纷纷响应。

政府派警察和军队镇压,但军队支持罢工工人。

当月27日晚,起义的工人、士兵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及其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

这次革命使俄国

A.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

D.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4.(陕西省2018届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全球通史》载:

“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

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罗曼诺夫王朝的被推翻

B.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C.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

D.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

5.1917年革命之前,各种矛盾的集合与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

农村经常发生夺取地主土地、粮食和饲料的农民骚动,奴隶制残余依然存在,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加剧,罢工活动不断。

这意味着

A.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B.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解救俄国

C.十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D.一战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6.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

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

“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

”这主要揭示出苏联

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

C.世界大国的崇高地位

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

7.瞿秋白(1899-1935)在《赤都心史》中写道:

“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可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业之故很不稳。

然而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赫鲁晓夫的改革

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8.布哈林说:

“托洛茨基主义的思想家天真地认为,每年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能保证整个工业的最大发展速度。

但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只有工业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我们才能长期地保持最大速度。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发展打破纪录。

”这表明他主张

A.协调工农业发展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加快农业的发展

9.“它实质上是(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

”材料中的“实验”

A.加速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壮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C.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

D.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

10.1922年8月,苏联(俄)工业品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为0.85,1923年10月上升为1.24;同时期内,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却从1.03下降到0.45。

这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萎缩和工业产品的销售危机。

这表明

A.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

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重大偏差

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农民的抵制

D.计划经济体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11.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

“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

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

”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

A.取得成功的偶然性

B.整顿措施的系统性

C.脱离理论的盲目性

D.基于实际的灵活性

12.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的根本出发点

A.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

B.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C.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

D.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13.面对经济危机,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认为,我们决不开动印刷机印制货币和债券,决不采纳顽固的破产主义者的意见,要通过严格减少政府开支和增加税收,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美国政府

A.奉行凯恩斯主义

B.有限干预经济

C.完全地自由放任

D.有效缓解危机

14.罗斯福新政打破了政府不应干预经济生活的迷思,其在社会保障、劳资关系、基础建设等各方面的举措迄今仍在塑造着美国政治经济的面貌。

罗斯福新政所塑造的“经济政治面貌”最大的问题是

A.破坏自由主义原则

B.引起垄断资本不满

C.扩大社会贫富差距

D.造成巨额政府债务

15.经济学家普遍认为,1929年经济危机在本质上是场通货紧缩危机,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其实是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治理通货紧缩,同时缓解社会矛盾,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罗斯福的下列措施中无法用来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向减耕减产的农民发放补贴

B.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

C.规定每小时40美分的最低工资

D.禁止雇佣16岁以下童工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1年初,苏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

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由经营。

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

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

——摘编自《世界简史》

材料二当罗斯福接替胡佛担任美国总统时他意识到持续近四年的大萧条已经让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工业国变得千疮百孔、风雨飘摇。

上任的第二天,罗斯福就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即“新政”。

“新政”的核心是三个R:

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fief)。

经过一系列“新政”的实施,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也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美国也由此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摘编自《世界简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本身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之处,并概括新经济政策在什么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的共通之处。

 

(3)你认为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1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罗斯福)所开创的复原、救济和改革立法等等统称为新政。

……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制造购买力和刺激工业活动,从而使病入膏肓的资本主义制度重新站稳脚跟。

其中主要的新鲜举措是政府掏钱,或曰“赤字财政。

”……为了工业生产的“往水泵里先行注水”的这一准备工作,新政政府着手搞一个庞大的借债和开支方案。

——(美)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市场经济并不必然排斥强政府,这里的问题不在于要强政府还是弱政府,而在于它在何时何地应当强化或弱化。

——俞可平《“中国模式”:

经验与鉴戒》

(1)材料一中作者为何将罗斯福的经济政策称之为“新鲜举措”?

“往水泵里先行注水”主要体现了新政中的哪一个方面的内容?

 

(2)结合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史实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参考答案

1.B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列宁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要求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内容可知,1917年4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通过和平斗争方式将资产阶级革命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相关知识可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是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的由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中涉及的;D选项内容与材料信息无关,错误。

2.A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题干时间1917年3月以及材料中“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的信息说明苏维埃在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故A项正确;题干时间是二月革命后,当时临时政府还存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不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故B项错误;“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是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故C项错误;彼得格勒苏维埃只能掌握自己的军队,不可能掌握全部军队,故D项错误。

3.D

【解析】

根据“打倒沙皇!

打倒战争!

面包!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二月革命的背景。

二月革命推翻了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故D正确;十月革命后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A错误;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错误;二月革命没有满足民众和平和面包的要求,没有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C错误。

4.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广大人民要求停止战争,农民要求获得土地,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导致其与群众的矛盾尖锐,故D项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故A项错误;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矛盾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不符合当时俄国史实,故C项错误;

5.C

【解析】

由“1917年革命之前,各种矛盾的集合与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加剧,罢工活动不断。

”,可见十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故选C;材料没有揭示沙皇专制统治,排除A;材料没有揭示各种矛盾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一战的信息,排除D。

6.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说明苏联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所以才会“满世界乞讨购粮款”,故A项正确;“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D项错误;“满世界乞讨购粮款”体现不出世界大国的崇高地位,故C项错误。

7.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外国势力和本国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苏俄进入艰难的战争时期,所以题干中描述的人民生活状况好转的情况不可能出现,故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此时瞿秋白已经逝世,故排除C、D项。

根据“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可知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故选B。

8.A

【解析】

材料中“只有工业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我们才能长期地保持最大速度”可见布哈林主张协调工农业发展,故排除B,选A;材料没有体现布哈林对农业发展的具体思路,排除C;材料的主旨不是要加快农业的发展,排除D。

9.D

【解析】

题考查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根据“(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实验指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中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措施,允许多种所有制成分,所以他并没有加速向社会主义过渡,也没有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力量,故排除A、B项。

新经济政策在工业化方面没有开创新的建设道路,故排除C项。

但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市场规律,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故选D。

10.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22-1923年苏联正实施新经济政策,但却“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萎缩和工业产品的销售危机”,因此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重大偏差,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政策、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的内容,材料所反映的时间是列宁时期,故排除CD两项。

11.D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材料中是论述罗斯福的政策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不是论述取得成功的偶然性,A项错误;题干是说“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说明不是整顿措施的系统性,B项错误;材料未论及罗斯福新政脱离理论的盲目性,C项错误;根据材料所述,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故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是基于实际的灵活性,D项正确。

故选D。

12.D

【解析】

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均是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调整,其目的都是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故答案为D项。

A、C项不是“根本出发点”,均排除;从这些措施来看,是为了解决经济危机,而不是解决社会危机,排除B项。

13.B

【解析】

本题考查了美国经济大危机。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胡佛政府时期美国对经济基本上还是自由放任,没有奉行凯恩斯主义,故排除A项;胡佛政府的政策措施加剧了危机,并没有缓解危机,故排除D项。

根据“决不开动印刷机印制货币和债券,决不采纳顽固的破产主义者的意见,要通过严格减少政府开支和增加税收,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政府并不是完全地自由放任,而是实行了有限的经济干预,故排除C项,故选B。

14.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破坏了自由主义原则,引起了垄断资本不满,但缓和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问题,并且开创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它不是最大的问题,故排除A、B项;罗斯福新政在社会保障、劳资关系、基础建设等各方面的举措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而非扩大,故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应对危机,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了政府支出,最终造成巨额的政府债务,成为最大的问题,故选D。

15.D

【解析】

从材料“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治理通货紧缩,同时缓解社会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农民发放补贴、社会救济、实行最低工资等措施一方面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缓和了社会矛盾,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治理通货紧缩”,符合题意。

16.

(1)不同:

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允许资本家租借和租让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发展:

借助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共通之处:

都是为了应对当时面临的严重危机;

领导人的突出作用;(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上任的第二天,罗斯福就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

都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是国家干预经济);都使得危机得到缓解,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都为其他国家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其他国家,进行体制性自

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启示:

应历史地看待,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

将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区别开来;要辩证地看待,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解析】

(1)第一小问,可以从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分析两者的不用之处,可以从农业、工业、商业和产品分配等方面进行比较。

第二小问,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借助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从背景来看,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与面临严重的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由材料“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上任的第二天,罗斯福就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可见都与领导人的突出作用相关。

(3)本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从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践来看,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能一概否定。

要学习和借鉴其可取之处,洋为中用。

17.

(1)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改变了之前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往水泵里先行注水”指的是罗斯福政府授权联邦银行增发货币以解决货币短缺的问题。

(或“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

(2)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二战后联邦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促使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日本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使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特点回答;第二小问结合罗斯福新政从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回答。

(2)依据材料二“市场经济并不必然排斥强政府”和所学从美国新经济模式、二战后联邦德国实行经济政策以及日本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