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409670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

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

而湖南省有关部门今年夏天对6个县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

  30.4%,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

  92.1%.

  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XX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

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

  3791.5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

  3067.6万人。

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

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

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2、城乡教育对比:

差距究竟有多大农村教育问题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同城市的比较。

这方面的直观感受往往会让有良知的人痛心疾首:

从北京市某所花费3亿元人民币建设的小学,到贵州、甘肃乃至于距北京数十公里内存在的危险校舍;

从城市的中产阶级或白领们每年要花费数千元去培养其子女的综合素质,到农村那些尚未实现温饱的家长们要为筹集数十元的学杂费而一筹莫展;

从城里重点小学或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到新马泰去度假旅游,到广大农村里的多数教师领不全他们每月的薪水……新世纪的天空下农村中国与城市中国的两幅图景,的确显得光怪陆离,让我们看到城市教育的虚假的繁荣和农村教育的真实的危机。

  不过,仅凭直观感受来评说城乡教育差距可能会被一些权威人士指斥为以偏概全。

为此我这里提供两个系列的重要数据,即城乡各教育阶段升学率的差距和城乡中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以此来进行全面的观照。

  就教育机会的差距而言,在小学阶段,除了因高度残疾而无法入学的极少数情况之外,几乎100%的城市学龄儿童都进入了小学,而农村每年尚有100万左右的儿童没有入学。

在初中阶段,在《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与城市的小学毕业生几乎全部升入初中相比,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只有64%,其中贵州、广西和西藏三省区农村不到50%.到1999年,农村的升学率上升到了91%,但低于90%的省区仍有15个,其中贵州和内蒙分别为

  72.4%和

  75.7%,西藏更只有

  38.1%.全国则有13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到了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

  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来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的

  55.4%,而同期农村则从

  22.3%降到

  18.6%,两者的倍数差从

  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从

  17.7个百分点扩大到

  36.8个百分点。

而许多省区内部的城乡差距要大于全国的情况:

199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

安徽和贵州省的城乡差距都在

  3.6倍,湖北达到

  3.9倍,山东和河南则分别达到

  4.4倍和

  4.5倍。

在上述省区,城市的升学率都超过了全国城市的平均数,而农村的升学率则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数。

  关于大学阶段的城乡教育差距,可以用学生的城乡分布来对比。

  据对1989全国高校录取的

  61.9万名新生的统计,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总数的44%,城市的占56%.以各自出身的人口母体为基数来换算,可知当年大学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为

  4.9倍。

而随着高中阶段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和近年来高等教育高收费的影响,相信这种差距90年代末之后进一步扩大了。

不过,由于缺少全国的数据,我们难以给予量化。

而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1999年招收的5080名本科生的情况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只有902人,占总数的

  17.8%,这与同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计算可知,在这两所生产精英中的精英的著名学府,城乡之间教育机会的差距,若以城乡高中毕业生的数量为基数,可以量化到

  7.7倍;

如果以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为基数,则可以量化到

  10.3倍!

  让我们再来看看城乡之间因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所造成的在校生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

它在相当程度上涉及教育质量问题。

  就全国范围而言,1993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

  476.1元,农村为

  250.4元;

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

  941.7元,农村为

  472.8元。

差距分别为

  1.9倍和2倍。

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都扩大到

  3.1倍,绝对金额分别为

  1492.2元:

476.1元和

  2671.2元:

861.6元。

如果将比较的单元下放到省级行政区,城乡之间的极差将更加突出。

1993年,上海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高达

  879.2元,而安徽农村只有

  125.6元,相差7倍;

北京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

  2157.7元,贵州农村仅为

  214.1元,相差10倍以上。

至1999年,极差进一步拉大,小学生的城乡差距扩大到11倍,初中生的城乡差距则扩大到

  12.4倍。

  而同一省区内部城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巨大差距。

以贵州为例,在整个90年代,其城乡小学生的人均经费差距都在3倍,初中生都在

  4.2倍。

郑州市1999年小学生的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河南省农村平均额的

  5.9倍,相当于滑县农村的

  14.7倍;

关于初中生的情况,最高的新乡市与全省农村的平均数相差

  5.9倍,与最低的延津县相差

  11.4倍……

  3、教育财政改革:

以县为主的局限应当看到,城乡之间的巨大教育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城乡经济差距的结果。

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它是教育资源的汲取和分配制度即分级办学制度的必然归结。

  自1985年实行的以乡镇为主的分级办学制度,作为一项至为重要的公共政策,未能起到统一调配资源以确保全体适龄人口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作用,而是在单纯强调发挥地方办学积极性的逻辑下,将应该由政府、社会和家长共同承担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主要转嫁给了农民,将理应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的责任主要转嫁给了乡镇和村。

其结果是,不仅给广大的农村和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985-1999年间向农民提取的教育费附加总额超过1100亿元,1993~1999年间向农民征收的教育集资超过516亿元;

乡镇财政则普遍成了教育财政--,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教育制度。

  它不是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在教育层面上缩小,而是将其扩散和放大,从而造成了农村教育的迟滞和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农村少年儿童的失学和教师工资的大面积拖欠也随之变成了几乎不可逃脱的宿命。

  所幸的是,在分级办学制度运行了16年之后,它的弊端终于得到了承认--虽然是一种谁也不负责任的默认--。

去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

今年4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强调要实现两个转变,即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把政府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

5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又在相关文件中对以县为主作了详细规定,其核心是县级政府负有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即通过调整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合理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做好三个确保,而乡镇不再承担义务教育投资责任的重压。

新体制运行一年之后,据新华社的报道说,全国已有75%的县市实行统一发放教师工资,今年内则要求全部推行到位。

  上述转变应该说是一个较大的改进。

在县这一级更大的行政区域内调度教育资源,较原来的制度有利于提供农村教育资金,有利于减轻乡镇政府和农民的负担,也有助于缓和乡镇政权因向农民摊派教育经费而造成的紧张和冲突。

不过,进一步的分析会使我们发现,县一级财政的实力决定了这一新的制度的先天缺陷,由此不能抱过大的期望。

  在现有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县级财政所占份额很小,加上乡级财政也只超过全国财政收入的20%。

在现有的2109个县级行政区域中,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不足600,包括574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内,财政补贴县多达1036个。

大部分县连维持吃饭财政的水准都困难,一些县全年的财政收入甚至不够用于教育的支出。

  基于此,绝大多数县级财政显然无法担当教育经费投入主体的责任。

进而言之,以县为主仍然没有摆脱教育上城乡分割的格局,因为县级行政区域仍然属于农村,从乡镇为主到以县为主,只是在农村内部调整教育资金的汲取和分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条件,缩小近20年来越拉越大的城乡教育差距。

从对这项制度的最大预期来说,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可能缓解一县之内教育上贫富不均的情况,但却难以改变一个市或地区内部、一个省区内部、以及全国范围内极端贫富不均的局面,无法消除城乡之间教育的天壤之别。

  中央政府似乎试图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对贫困地区教育援助的力度来解决以县为主后农村教育财源不足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努力远远不够:

十五期间总的投入额度只有330亿元,包括总计50亿元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资金;

每年50亿元用于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的专项资金;

30亿元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资金。

这些资金只相当于数年之前国家和地方政府一年内对农民收取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的收入。

而即便将所有资金--不再出现中途截留--都用于国家级贫困县,每县每年能够分得的部分也只有1000多万元,最多能解决吃饭问题。

有鉴于此,有必要采取更大的举措来加以调整。

  一是从教育平等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理念出发,限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水平和生均公用经费、教学设备的最大差距,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条件的改善和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差距的缩小。

参照目前的现状,生均公用经费差距在全国范围内不应超过2倍,在同一省区内不应超过1倍,教师工资水平也应以不大于上述倍数为宜。

当然,确定最大差距并非要将城市中小学的现有条件和教师收入砍下来,而是大幅度提高和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二是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将过去十多年间颠倒了的权利义务关系彻底扭转过来,明确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作为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以县为主。

中央应承担义务教育投入的50%左右,省和地市两级承担30%,县乡两级承担20%。

中央政府承担的份额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省和地市两级也是就各自管辖的行政区域整体而言,并不意味着平均分配,而是结合前述第一条原则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

  应该承认,在传统的城乡分治的思维和制度空间内,并不容易做到这两点。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调整城乡之间和各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依然在老框框里做小幅度调整,也就难以彻底改变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它同城市之间的令人感到残酷的差别,并且有可能拖垮普遍贫弱的县级财政--就象已经拖垮了的乡级财政一样。

  通过调查,特大胆提出农村教育问题改革的几点设想:

重新认识农村教育、构建农村教育新体系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

这样,农村教育的目标就会随之多元化,农村教育除了为城市培养人才外,更多的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

  因此,农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和稳定意识。

要坚持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

我们可以借鉴高等教育改革的思维方式去兴办农村的教育事业,紧紧把握改善农村教育结构这一突出问题,力求办学的最佳效益。

一是继续推进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

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分散开去的学校,通过寄宿制或接送制等方式集中起来去办。

该撤并的学校坚决撤并,该合并的班级坚决合并,该精简的教师坚决精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发挥最佳社会效益。

二是要进行学制改革。

大力发展综合高中教育,其学制可以延长为4--5年。

  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一层次的综合高中教育。

通过改革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

农村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

  农村教育要彻底摒弃以升学为目的,单纯教人学知识的偏颇做法,从这一认识出发,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

精神品质是人的精神存在,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是人的最根本的素质。

教育治贫,首先必须从解决精神贫困入手。

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认识人与自然的矛盾中树立创业理想;

在认识人与他人的矛盾中提升道德境界;

在认识人与自我的矛盾中确定生命理念。

通过社会理想、群体道德、个体生命理念三个层次动机的持久培养,激发并使学生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想农村之所想,急农村之所急,为农村的振兴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同时,要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倾斜,通过有效的方式,办起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高等教育,从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家乡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级人才。

  实施初中分流教育农村初中在农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教育效益看,初中是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出口;

从实现普九和巩固普九成果看,初中是重点和难点。

因此,改革农村初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为推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实施农村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向农业输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工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其农村教育的主体。

同样,发展中国家也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采取各种措施,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相比之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却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学校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惟一标准也是升学率,分流教育根本无从谈起。

在有些地区,当我们问及初中分流教育时,几乎所有的校长、乡教办主任都回避这个问题。

不过他们承认,在农村初中如果真的实行分流教育的话,学生辍学率会大大减少。

实施农村初中分流教育,缺少师资设备是客观原因,但思想观念不转变、思想认识不到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没有位置,这一主观原因是不能忽视的。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化,急需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这就向农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加速培养新的农业产业大军和技术人才,推进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化。

据调查问卷,有

  86.7%的农户迫切希望孩子从小接受农业科普知识、基本农业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

为此,应当把农村初中教育定位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为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服务上,在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基础上,重视培养为农业服务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XX年三门峡市教育部门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

  1.7%,距离《教育法》规定的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提高全民素质与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出发,教育经费预算仍需向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倾斜,建立起义务教育由公共资源负担的原则框架。

这样才能杜绝义务教育普查中弄虚作假现象,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