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0738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24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4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

一、填空。

1.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75.3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6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3.用一张长15.7厘米,宽6.28厘米的长方形围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厘米或()厘米。

4.一个圆锥的体积是47.1立方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5.当一个圆柱削去48立方米后,正好变成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米,原来的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

二、判断。

1.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为原来的2倍,高也同时扩大为原来的2倍,圆柱的体积就扩大到原来的8倍。

()

2.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

3.圆锥有无数条高,圆柱也有无数条高。

()

4.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它的侧面展开图一定是正方形。

()

5.将一个圆柱的侧面剪开,展开图一定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

三、选择。

1.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A.3B.6C.9D.12

2.一个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高是底面直径的()倍。

A.πB.3.14C.6.28D.2π

3.18个完全相同的圆锥实心铁块,可以熔铸成()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实心铁块。

A.6B.18C.36D.54

4.一台压路机的滚筒是长1.2米、底面直径0.8米的圆柱,这台压路机的滚筒每分钟转5圏,则它每分钟前进(),每分钟压路()。

A.12.56米B.12.56平方米

C.15.072米D.15.072平方米

5.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相等,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12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A.36B.12C.4D.24

四.看图计算

1.

体积:

表面积:

2.

绕AB边旋转得到图形的体积:

绕BC边旋转得到图形的体积:

 

五.解决问题。

1.李华家有一个圆柱形铁桶,桶深4米,桶底的内周长是12.56米,这只桶能装水多少千克?

(每立方米水重1KG)

 

2.把一块高12厘米,横截面半径为3厘米的圆柱形钢坯铸成一块底面半径6厘米的圆锥形钢坯,这个钢坯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瓶中盛有一些水,如下图1所示,把瓶盖拧紧后倒置放平,如图2所示。

现要往瓶中加水,最多能加入多少毫升水?

4.王师傅将一根高为5分米的圆柱形木料沿底面直径垂直切成两部分(如下图),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10平方分米。

这根圆柱形木料原来的表面积是多少?

 

5.光明小区新建一个圆柱形水池,池底直径28米,池深1.5米。

(1)这个喷泉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2)要在喷泉水池内壁和池底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答案:

一.填空

1.37.68

2.2,75.36

3.2.5

4.28.26

5.24,72

二.判断

1.√2.3.4.√5.

三.选择

1.C2.A3.A4.A,D5.B

四.计算

1.体积:

9.42表面积:

25.12

2.AB:

100.48BC:

150.72

五.解决问题

1.50.24

2.9

3.84.78

4.17.27

5.

(1)615.44

(2)747.32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寒门再难出贵子”吗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

在例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

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

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

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

“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

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练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

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

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

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

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

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

所以你要相信:

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

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文章有删改)

(1)第③段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论述了________观点。

(2)简要分析下面划线短语的作用。

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

(3)下面材料用作本文的论据,是否恰当?

说说理由。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生活极其艰苦,但他对这种艰苦生活毫不介意,发奋苦读,最终成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4)根据文意,说说你对“寒门贵子”的理解。

【答案】

(1)举例;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2)“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并非是编造出来的,这样更具有说服力,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性。

(3)恰当,因为范仲淹出身贫寒,生活艰苦,是一个“寒门弟子”,但他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可见寒门是可以出贵子的,与本文作者的观点相符。

(4)“寒门贵子”指的是出生贫寒,经受过某种挫折,但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再加社会的强大支持,最终取得成功,创造出辉煌人生的人。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文段论证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

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文章第③段主要举了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成功的例子,真实有力地论证了“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这一观点。

(2)本题考查议论文中词语作用的分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词语的本意,再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及其所体现出的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句中划线的词“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表示后一句内容的来源是有据可寻的,是通过科学研究而来,更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体现了议论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3)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与分析。

论据是否符合本文的内容,关键要看论据的内容是否能为论证论点服务。

从所给的材料来看,“范仲淹两分丧父,家境贫寒,生活极其艰苦”,可见这是一个“寒门弟子”的故事,“发奋苦读,最终成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表现了寒门弟子通过努力是可以成为“贵子”的,与本文的论点相符。

(4)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与主旨。

结合本文阐述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来看,“寒门贵子”意思就是出生贫寒,或是某一方面受挫的青少年,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加上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最终取得成功,创造出辉煌人生。

故答案为:

(1)举例;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2)“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并非是编造出来的,这样更具有说服力,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性。

​(3)恰当,因为范仲淹出身贫寒,生活艰苦,是一个“寒门弟子”,但他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可见寒门是可以出贵子的,与本文作者的观点相符。

(4)“寒门贵子”指的是出生贫寒,经受过某种挫折,但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再加社会的强大支持,最终取得成功,创造出辉煌人生的人。

【点评】议论文论证方法常见的有四种,即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如对比论证有突出论点的作用,比喻论证是为了通俗形象地论证论点的。

这是老师们必讲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考点。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说筋骨

梅万林

①所谓筋骨,包括筋肉和骨头两个部分。

一个人如果没有筋骨,或者筋骨软弱,即使长再多的肌肉,也终究寸步难行,甚至连独立支撑也很勉强。

如果某人被骂作没有骨头,那便是他的奇耻大辱了。

②因此,筋骨之重要,不仅关乎一个人的生存与否,而且更关乎一个人的生存要义。

所以,在古人眼里,一个能担当大义的人,摆在面前的第一道关口必是劳其筋骨。

这里,筋骨早已超出了身体本身的含义,而上升到了人生乃至境界的层面。

③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要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文艺作品,有筋骨必然是摆在谋篇布局之前的第一道关口。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在我看来,这里的“文”,不仅指文采,而且更主要的还是指文章能否“载道”,而欲有所承载,离了筋骨是万万不能的。

可以说,载道之文,必有筋骨。

而一篇不能载道、没有筋骨的文章,只怕连存世的可能也没有,更遑论穿越时光、流传千古。

④这种筋骨,绝不是认识上的似是而非,绝不是态度上的模棱两可,更不是不着边际地顾左右而言他。

它所表达的必是掷地有声的启迪,必是见物见人见思想的多棱镜,传递的是一种力量,温暖的是人的心灵。

这种筋骨,追求的不是表面的光鲜,不是理解的曲折和艰深,也不是毫无嚼劲的一览无余。

相反,它的意蕴犹如冰山漂浮在海面,露出来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其中的大部分则深埋于水下。

⑤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这里的“一代之文学”之所以能够独领时代风骚,流传后世而不朽,莫不与其本身的筋骨有关。

“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筋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筋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陶渊明的筋骨;“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的筋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筋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的筋骨;“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筋骨;“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是关汉卿的筋骨;“铁肩担道义”是李大钊的筋骨;“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的筋骨……

⑥一代之文学因其筋骨的多样性而多姿多彩,因作者的小我与时代的大我互为表里而流淌不息,因其深刻的内涵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而获得永生。

没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没有辛弃疾的筋骨;没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没有陆游的筋骨;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没有范仲淹的筋骨。

⑦在今天,每一位艺术家都希望能够“发现世界不被注意的部分”,从而到达个人艺术的巅峰。

但如果没有德艺双馨的艺术追求,企望靠小资的敷衍、靠穿越和玄幻的演绎,从而创作出传之后世、有筋骨的美妙文章,则与缘木求鱼无异。

真正的写作,有筋骨远比皮肉上的光鲜更为重要。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文艺作品要有筋骨必然是摆在谋篇布局之前的第一道关口。

B. 文中第④段划线的“大部分”与第⑦段中划线的“部分”指代的是同一种东西。

C. 王国维说,“一代之文学”之所以能够独领时代风骚,莫不与其本身的筋骨有关。

D. 一代之文学能够流淌不息,获得永生,乃因其深刻的内涵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

E. 文章大量引用名人名句,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趣味,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

(2)请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3)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4)第⑤段引用的苏轼词句不能恰当地证明论点,请从苏轼的作品中另选一句。

【答案】

(1)B,E

(2)文章首先论述了筋骨的标准;接着举例论证不朽的作品都有筋骨;然后举例论证筋骨对文学的重要意义;最后论证只有做到德艺双馨,才能写出有筋骨的文章的观点。

(3)示例:

①把思想、见识、内涵等决定文学境界的要素比喻成身体的筋骨。

②比喻自然合理,说理浅显生动。

(4)示例: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解析】【分析】

(1)本题可采用排除法,A项错误,与原文相比扩大了范围,原文有“要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文艺作品”这个前提条件;C项错误,张冠李戴,将作者的观点强加于王国维身上;D项错误,强加因果,从原文看,文学“流淌不息”的原因是“作者的小我与时代的大我互为表里”;故选BE。

(2)文章第①段首先论述了筋骨的标准;接着举例论证“不朽的作品都有筋骨”;然后举例论证筋骨对文学的重要意义;最后一段再次强调论点,论证“只有做到德艺双馨,才能写出有筋骨的文章”的观点。

据此整理作答。

(3)回答此题,首先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段落或语句,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分析时要抓住两个要点:

一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二是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如文中把“思想、见识、内涵等决定文学境界的要素”比喻成“身体的筋骨”。

(4)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对“筋骨”的理解和本段所举的其他事例,明确表达的时什么情感,然后再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苏轼的诗句即可。

结合对“筋骨”的理解和本段所举的其他事例,可知这里的诗词句应当是表达雄心壮志的。

回顾我们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可以很自然地想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等名句。

书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故答案为:

(1)BE;

(2)文章首先论述了筋骨的标准;接着举例论证不朽的作品都有筋骨;然后举例论证筋骨对文学的重要意义;最后论证只有做到德艺双馨,才能写出有筋骨的文章的观点。

(3)示例:

①把思想、见识、内涵等决定文学境界的要素比喻成身体的筋骨。

②比喻自然合理,说理浅显生动。

(4)示例: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先理解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再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比喻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即可。

(4)本题考查补充道理论据。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认真读文段,明确文段的论点是什么,然后在看题干要求你补充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在搜索你平时积累的论据是否符合要求。

根据题目要求,并且注意与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同时注意关联词语的运用,从而补写出恰当的事实论据或则道理论据。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灵感忽至

   凌晨时分被一种莫名的不安扰醒,随后想到今天是元月元日。

这一日像时间的领头羊,带着一大群时光充裕的日子找我来了。

   我披衣到书房。

平日随手堆满了书房的纸页和图书在迷离的晨色里充满了温暖和诗意。

这里是我安顿灵魂的地方。

我的巢不是用树枝搭起来的,而是用写满了字的纸和书码起来的。

我从中抽出一页素纸,要为今天写些什么。

待拿起笔,坐了良久,心中却一片茫然。

一时人像浮在无际无涯的半空中,飘飘忽忽,空空荡荡。

我便放下笔,知道此时我虽有情绪,却无灵感。

   写作是靠灵感启动的。

那么灵感在哪里?

它怎么到来?

不知道。

似乎它想来就来,不请自来,但有时求也不来,甚至很久也不露一面。

我起身打开音乐。

我从不在没有心灵欲望时还赖在桌前。

如果毫无灵感地坐在这里,会渐渐感觉自己江郎才尽,那就太可怕了。

   音响里播放出的歌是前几年从俄罗斯带回来的,俄罗斯最时尚的歌曲的骨子里还是他的浑厚和忧伤。

忧伤的音乐最容易进入心底,撩动起过往的岁月积存在那里的抹不去的情感。

很快,我就陷入这种情绪里。

这时,忽见画案那边有一块金黄色的光。

它很小,静谧,神秘;它是初生的太阳照在对面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下来,落在画案那边的。

此刻书房内的夜色还未褪尽,在灰蒙蒙、晦暗的氤氲里,这块光像一扇远远亮着灯的小窗。

也许受到那忧伤歌声的感染,这块阳光使我想起多年前蛰居的那间小屋,还有炒锅里的菜叶、破烂的家什、混合在寒冷的空气中烧煤的气味。

然而在那冰天雪地中,唯有家里的灯光才是最温暖的。

于是此刻这块小小的光亮变得温情了。

我不禁走到画案前铺上宣纸,拿起颤动的笔蘸着黄色和一点点朱红,将这扇明亮的小窗子抹在纸上。

随即是那扰着风雪的低矮的小屋。

一大片被冷风摇曳着的老槐树在屋顶上空横舒万状,说不清那些苍劲的枝桠是在抗争还是兀自地挣扎。

在通幅重重叠叠黑影的对比下,我这亮灯的小屋反倒显得更加温馨与安全。

   记得有一年,特大的雪下了一夜,我的矮屋门槛太低,早晨推不开门,门外挡着的积雪足足有两尺厚。

我从这小窗户跳出去,用木板推开门外的雪才把门打开。

当时我从家里走出,站在清冽的冻耳朵的空气里,多么像雪后从洞里钻出来的野兔……于是我把矮屋前大块没有落墨的纸当做白雪。

我用淡淡的水墨渲染地上厚厚而柔软的白雪时,还记起那时常有的一种盼望—一有朋友来串门和敲门。

支撑我们走过困境与苦难的不是人间种种情与义吗?

我便用笔在雪地上点出一串深深的脚窝渐渐通进我的小屋。

这小屋的灯光顿时更亮,黄色的光影还透射到窗外的雪地上。

   没想到,就这样一幅画出来了。

温情又伤感,孤寂又温馨。

画中的一切都是我心底的景象。

我写过这样一句话:

“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

”而心中的画多半是它们自己冒出来的。

这是一种长久的日积月累,等待着有朝一日的升华;就像冬日大地上的万物,等待着春风吹来,一切复活;又如高高一堆干枝干柴,等待着一个飞来的火种。

这意外出现的火种就是灵感。

   灵感带来突然之间的发现、突破、超燧与升腾。

它是上天对艺术家的心灵之吻。

在你找它时,它一定也在找你。

当然它不一定在你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来。

就像我在书房原本是想写点什么,灵感没有来,可是谁料它竟然化做一块灵性的光降临到画案上?

   新年初至,灵感即降临我的书房画室,这于我可是个好兆头。

当然我明白,只要我守住自己的信仰、追求及所爱,灵感会不时来吻一吻我的脑门。

在“读美文·学写作”读写活动中,老师推荐阅读散文《灵感忽至》,并布置了以下两个任务。

(1)请你在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前写一段话,将本文的记叙顺序改为倒叙。

(不少于60字)

(2)学校的《文苑》杂志正在征集作品,下设“美文美语”“情感天地”“小事蕴理”“写法指津”栏目。

请将《灵感忽至》一文推荐到其中一个你认为适合的栏目,并写一段推荐语。

写作提示:

①围绕栏目特点;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100字。

【答案】

(1)略

(2)略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

(1)此题考查学生对写作顺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题目的要求可知,补写部分应该是对“灵感到来”的具体描绘,这样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够巧妙引起下文,作答时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此题考查了推荐语的撰写。

无论选择哪一个栏目,都必须抓住栏目的特色,围绕《灵感忽至》一文与它们的契合点来回答,做到言之有据。

【点评】

(1)受到启发,只要守住自己的信仰、追求及所爱,灵感会不时降临。

倒叙开头,一定要注意从眼前发生的事,引发的感想,对往事的回忆写起,注意运用过渡性的词句,让读者随文字一起,回到当初的场景。

(2)《灵感忽至》是冯骥才写的散文,冯骥才,作家,画家。

本文的基本内容:

本文记叙画家在新年初至,雪后的亮光激发灵感,画家画出一副好画。

推荐角度:

探究散文的主旨,参考示例①要善于找到创作的动情点。

创作源于生活,要善于从生活中找到动情点。

作者在忧伤的乐曲中,由一片金黄色的小光,想到了亮灯的小窗,从而找到创作的动情点,引发了创作的灵感。

②要善于想象和联想。

“这块光使我想起40年间蛰居的那间小屋”以及种种生活的艰难,想到大雪封门,想到对朋友的期盼,在想象和联想中丰富了记忆,汇成了笔下动人的画面。

③要热爱创作、热爱生活、用心积累,灵感来自于对创作的热爱和日久天长的积累,这积累包括生活经历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下看猫头鹰

(美)珍·尤伦

   我跟爸爸出去看猫头鹰,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

那时候已经三更半夜了,我们一直都没睡觉。

外面没有风。

那些大树直挺挺地站着,像一座座高大的雕像。

月光耀眼,天色很亮。

背后远远传来火车的汽笛声,笛音低沉,拉得很长,就像一首歌,听起来好忧伤,好忧伤。

   爸爸早把我的毛线帽拉低,盖住我的耳朵。

但是隔着帽子,我还是听得到声音。

农场里的一只狗,跟着汽笛叫了起来。

接着,第二只狗也叫了。

火车和狗,齐声歌唱,唱了好一阵子。

闹声消失以后,四周静极了,就像在梦里。

爸爸,还有我,一直向着树林走去。

   我们“沙沙沙沙”地踩着松脆的雪,留下小小的灰色脚印。

爸爸在地上拖着长长的影子,我的影子却又短又圆。

隔不多久,我就得奔跑几步,才能跟得上爸爸。

我那又短又圆的影子,也跟着我跌跌撞撞。

但是我没喊累,出去看猫头鹰,就得保持安静,爸爸一直就是这么说的。

我盼望跟着爸爸一起去看猫头鹰,已经盼望好久好久了。

   我们走到了松林地带。

在亮亮的天色里,一棵棵的松树,看起来黑黑的,尖尖的。

爸爸举手做了个手势。

我立刻收住脚步,在原地等着。

爸爸向上看,好像要找天上的星星,又像在查看空中的一张地图。

月光使他的脸看起来像是戴上了银色的假面具。

他开始呼叫起来:

   “呼,胡胡胡胡——呼!

”学的是大角猫头鹰的叫声

   “呼,胡胡胡胡——呼!

   他叫了一阵,又叫了一阵。

每叫过一次,他就会停一下。

我们两个也都竖起耳朵,静静地听一会儿,但是什么也没听到。

爸爸耸耸肩膀,我也耸耸肩膀。

我并不难过。

我的几个哥哥都说过:

猫头鹰是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的。

   我们再往前走。

我感觉得出天气的寒冷,就像有人用冰冷的手掌按在我的背上。

我的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