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0764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docx

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前言

1、工程概况

为完成灾后重建任务,我院受中国中铁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委托,于2010年9月承担了省藏族自治州县西杭商住南组团A42地块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

拟建场地位于结古镇南片区,西为西杭路,东为巴曲路。

7度抗震设防,勘察等级为乙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2、勘察的目的与任务

(1)、查明拟建场地各岩土层分布、结构、均匀性,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分布围及发育情况并提出整治方案;

(3)、查明地下水类型、水位、埋藏条件、地下水及土的腐蚀性等;

(4)、判定地基土地震液化可能性,划分建筑场地类别;

(5)、对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作出评价;

(6)、提供基础设计方案,并对基坑开挖和降水方案提出建议及设计参数。

3、勘察执行规和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2009版

(2)《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01)(2008版)

(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JGJ79-2002)

(5)《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GB50046-2008)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02)

(7)《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JGJ118-98)

(8)《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9-92)

(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4、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采用了钻探取样、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并结合室土工试验,对拟建场地进行了综合性勘察。

本次外业勘察工作于2010年9月8日开工至9月15日结束,共投入150型钻机10台,采用回转钻进工艺,地下水位以上采用无水干作业,地下水位以下采用泥浆护壁。

完成勘察工作量如下:

本次勘察共布设33个钻孔;取样及原位测试孔(含控制性钻孔)17个,孔深20.0米,其一般性钻孔16个,孔深15.0米,累计钻探进尺580.0米。

采取扰动样122件,并进行了相应的室扰动土的筛分试验以及土的腐蚀性试验,现场于钻孔做动力触探102次。

二、区域地质概述

1、气候特征

县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没有绝对的无霜期。

冷季由青藏高原冷高压所控制,风大、干燥、温低,长达7~8个月;暖季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又具有半湿润气候特征,降雨量多且集中,比较湿润,只有4~5个月。

据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3.2℃,极端最高气温为28.5℃,极端最低气温-27.6℃,年平均降水量为485.9mm,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8%,年蒸发量1185.1mm。

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496.4小时,年总辐射量6245兆焦耳每平方米,均大于同纬度的东部地区。

据机场临时气象台2001年11月至2002年10月的气象观测资料,最大冻土深度125cm,冰冻期达225天。

2、水文

区主要河流为巴塘河,该河发源于格拉山北日阿如冬塞以东4km处,海拔5122m。

上游称格曲,源流向北,穿过长达34.1km的高山峡谷,水流湍急。

至各琼达出峡,折向西北流,进入县最大的平坦草原—巴塘盆地,并接受右岸支流暗子曲汇入,在上巴塘上游附近纳左岸支流扎巴曲,因流经巴塘盆地以下干流始称巴塘河。

在上巴塘约2km多接纳最大支流巴曲,干流复进入峡谷区,穿行约15km,至格萨尔广场东北与扎西科河汇合后以下河段称之为扎曲,最终注入通天河,属长江上游通天河水系。

据1960年设立的新寨水文站资料,集水面积2298km2,多年平均径流量7.90×108m3,多年平均输沙量7.87×104m3。

3、地质构造与地震

(1)区域地质构造

县属青藏川滇歹字形构造体系-巴塘拗陷褶皱带,以北属松-甘孜褶皱系—-马达寺优地槽褶皱带,以南属唐古拉准地台台隆。

区断裂及褶皱发育,构造形迹以NW、NWW向为主,与区域地层走向一致。

NW、NWW向断裂为走向断裂,其次为NNE—SSW向断裂,该组断裂普遍错断NW向断裂。

本区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频繁,具有继承性,活动构造形迹主要呈NW、NWW和NNW两组方向分布,前者规模宏伟且切割深,并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性质;后者则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特征。

对县影响最大,直接关系到灾后重建的活动断裂有两条,分别为—甘孜断裂(F2)、年吉错南—巴塘断裂(F3),分别描述如下(图2-1):

图2-1县区域地质构造图

—甘孜断裂(F2)

该断裂为“4.14”7.1级地震发震断裂,断裂带西起乌兰乌拉,向东经风火山、治多县以南至后延入,省长约800公里,总体呈NWW向展布,倾向北东,倾角40°—70°。

该断裂带是松-甘孜印支褶皱系与唐古拉准地台的分界断裂。

北侧分布的上三叠统柯南群,以含虫迹震中位于该断裂带闭锁段西端部位置,反映了该断裂现今强烈的持续活动性。

年吉错南—巴塘断裂(F3)

该断层为—甘孜断裂带的分支断层。

始于治多县南当江荣沟脑与—甘孜断裂带的交汇处,向东南方延伸,经年吉错南、上拉秀后转为近东西向,形成一向南西方向凸出的弧形,经巴塘盆地的南缘后,向东又与—甘孜断裂带交汇于金沙江南岸一带,全长约230余公里。

该断裂带主要形成于第三纪晚期,主要控制并断错第三系。

其东段则明显控制了巴塘第四纪盆地的形成及发展,从盆地南缘晚更新世冲—洪积层被明显断错及全新世松散堆积破坏变形特征来看,该断层是一条全新世后仍在持续活动的地震断层。

(2)新构造运动

自第四纪早期以来,以震荡式上升运动为主要特征的新构造运动在区表现得十分明显,并且在空间上、时间上具有不同的差异性和间歇性变化规律。

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通天河及其支流、河流阶地两岸发育的不对称性;而在时间上间歇性主要表现在通天河及其较大支流多阶地发育。

总之,新构造运动在区表现出整体抬升性,使得第四系堆积物构成高阶地,在遭受后期水流等强烈侵蚀切割作用下,在其前缘形成了高陡斜坡,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临空条件和丰富的固体物源。

(3)地震活动

勘察区隶属青藏地震区青藏高原中部地震亚区的巴颜喀拉山地震带。

带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断裂带以北西、北北西向展布为主,地震发的强度较大,地震活动频繁。

县境地震活动分布主要集中在县的西北部,而且明显受区域大型断裂带的控制。

根据1:

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第二号修改单的规定及《关于地震灾后重建执行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复函》(建标函[2010]122号),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图2-2),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场地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图2-2地区地震动加速度图

历史地震概况

据《省地震目录》记载,公元1738至今,地区共发生20余次地震,自有地震记载以来,“4.14”7.1级地震为地区最震,此前地区共记录到Ms≥4.7级地震24次,最震为1738年西北的6.5级地震和1915年5月5日曲麻莱附近的6.5级地震,震中据结古镇最近距离分别为65km和160km,其次为1979年3月29日县小莽6.2级地震;而2006年7月18、19日在县上拉秀附近发生的5.0、5.6、5.4级三次中强震也引起了一定的震害损失和社会影响。

图2-3为县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图2-3县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4.14”地震概况

2010年4月14日发生在结古镇西侧(N33º03′11″,E96º51′26″)的7.1级地震,是有地震记载以来地区最大的地震,震源深度14km,地震地表破裂带长约23km。

截止2010年4月22日15时共记录到余震1374次,其中3~3.9级地震9次,4~4.9级地震3次,5~5.9级地震无,6~6.9级地震1次,最大余震为6.3级。

从余震分布图可以看

出,余震主要沿—甘孜断裂带分布(发震断裂),严格受—甘孜断裂带控制(图2-4)。

图2-4“4.14”7.1级地震主震及余震分布图

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州结古镇南部。

西为西杭路,东为巴曲路,地貌属巴塘河Ⅰ级阶地,地形地势相对较为平坦,地面标高为3691.52~3693.40米。

2、地层土质概况

根据本次勘察现场钻探结果表明,在20m深度围的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Q4ml)及一般第四系沉积层(Q4al+pl),并按地层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一步划分为4个大层,现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对各土层的基本特征综述如下:

人工堆积层(Q4ml):

①素填土:

褐黄色及黄褐色,稍湿,稍密,以粉土为主,含少量圆砾、卵石;局部以卵石为主。

偶见塑料纸、玻璃片、砖块、木片等。

层厚为0.20~1.40米,层底高程为3690.61~3692.68米。

①1杂填土:

杂色,稍湿,松散,由水泥块、砖块、玻璃片、木片、塑料纸等组成,以少量粉土及灰渣充填,层厚为0.30~0.50米,层底高程为3691.31~3693.10米。

一般第四系沉积层(Qal+pl):

②粉土:

褐黄色及黄褐色,稍湿,稍密,含云母片、圆砾及卵石,孔隙发育,韧性低,干强度低,摇振反应中等。

层厚为0.30~0.70米,层底高程为3690.81~3691.19米。

仅在ZK3、ZK18号孔揭遇。

③卵石:

杂色,以灰色为主,湿~饱和,密实,呈亚圆形,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花岗岩、砂岩等,粒径大于20mm颗粒含量占总重55~70%,一般粒径7~180mm,最大粒径200mm,以细中砂及少量粘性土充填。

层厚为4.00~5.40米,层底高程为3685.51~3688.58米。

③1圆砾:

褐黄色,湿,中密,呈亚圆形,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花岗岩、砂岩等,粒径大于2mm颗粒含量占总重大于50%,一般粒径2~80mm,最大粒径140mm,以细中砂及少量粘性土充填。

层厚为0.60~0.80米,层底高程为3691.09~3691.53米。

仅在ZK8、ZK22揭遇。

④卵石:

杂色,以灰色为主,饱和,密实,呈亚圆形,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花岗岩、砂岩等,粒径大于20mm颗粒含量占总重50~70%,一般粒径7~160mm,最大粒径220mm,以中粗砂及少量粘性土充填。

揭露厚度8.30~15.30米,相应层底高程为3671.60~3678.40米。

该层未揭穿。

场地地层结构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四、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类型及水位

本次勘察揭露深度围为潜水,含水层为③层卵石,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高处山体下泄侧向补给,储水量丰富。

水位变化幅度受大气影响强烈,暖季、冷季变幅为1~2米。

勘察期间钻孔实测水位埋深2.40~3.20米,相应标高3690.11~3689.24。

2、历年最高水位及近3~5年最高水位

拟建场区历史最高地下水位接近自然地表;近3~5年最高水位标高为3691.0米。

3、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拟建建筑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泥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

五、岩土工程评价

1、场地土腐蚀性评价

该场地土中[SO42-]含量48.26~61.53mg/kg,[CL-]含量49.16~76.74mg/kg,PH值7.46~7.69,全盐量0.046~0.053%,场地环境类别为Ⅰ类;根据地区经验,本场地视电阻率为大于100Ω·M。

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2009版,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防护措施:

土对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GB50046-2008)的规定。

2、场地土冻胀性评价

地区标准冻深1.04米。

该场地地下水位埋深在2.40~3.20米,相应标高3690.11~3689.24,冻深围①层素填土,天然含水量19.6~20.5%,冻结期间地下水位距冻结面的最小距离大于1.5m,平均冻胀率1%<η≤3.5%,冻胀等级为Ⅱ级,属弱冻胀土;②层粉土,天然含水量20.70%,

冻结期间地下水位距冻结面的最小距离大于1.5m,综合考虑平均冻胀率1%<η≤3.5%,冻胀等级为Ⅱ级,属弱冻胀土;③层卵石,粒径小于0.075mm的含量为4.1~6.4%,平均冻胀率η≤1%,冻胀等级为Ⅰ级,属不冻胀土;③1层圆砾,粒径小于0.075mm的含量为6.8~7.1%,平均冻胀率η≤1%,冻胀等级为Ⅰ级,属不冻胀土;④层卵石,粒径小于0.075mm的含量为1.1~2.1%,平均冻胀率η≤1%,属不冻胀土。

六、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综合野外原位测试数据与室试验成果,分层进行统计整理,相关岩土层粘聚力Cq、摩擦角角фq及压缩模量ES推荐值如下表1:

表1

地层编号

地层名称

Cq(Kpa)

Фq(º)

ES(Mpa)

素填土

15

12

①1

杂填土

-

15

粉土

18

20

3.1

卵石

-

35

40

③1

圆砾

-

25

15

卵石

-

35

45

七、地基土承载力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规》(GB50021-2008),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各土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如表2:

表2

地层编号

成因类型

地层名称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kPa)

Q4al+pl

粉土

120

③1

圆砾

180

卵石

350

卵石

400

八、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1.场地稳定性评价

本次勘察表明:

拟建场地未发现岩溶、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空区、古墓及掩埋古河道等不良地质作用及灾害,“4.14”地震发震断裂从场区西侧孟宗沟、西杭电站西侧一线经过,场地稳定性一般。

2.场地适宜性评价

野外钻探和土工试验结果表明,该场地地层较为稳定,层位变化不大。

②层粉土,属高压缩性土;③1层圆砾,属中缩性土,中密状态;③层卵石及④层卵石,属低压缩性土,密实状态,层位稳定,厚度大,均是良好的基础持力层,对拟建建筑是适宜的。

九、场地地震效应

1、抗震设防烈度

按照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01)2008版、省地震局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青震发2010第33号)关于《省灾区(灾区)各县、乡镇地震动参数一览表》的通知,地区属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45s。

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青建房〔2010〕515号文件1.6地震灾后重建城乡住房抗震设防按《关于转发地震灾后重建执行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复函的通知》(建抗〔2010〕41号)执行。

灾后重建城乡住房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分类为标准设防(丙类),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为丙级。

2、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ZK1、ZK30号钻孔实测剪切波速测试成果,本场地等效剪切波速Vse=389~414m/s,250m/s<Vse≤500m/s;场地覆盖层厚度为15.0米大于5米,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01)进行判定,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3、液化判定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01)第4.3.4条,本场地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场地粉土无液化可能性。

十、地基方案

根据本次勘察所揭示的地层条件、场地周围地形坏境条件,建议采用天然地基,可选用卵石③层做为基础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50KPa。

十一、结论与建议

1、场区的填土成分、结构复杂、厚度不均、且未完成自重固结,未经处理,不应做为基础持力层。

2、建议采用天然地基的独立基础,基础持力层宜选用卵石③层。

3、可不考虑地下水对建筑基础的腐蚀性,但应考虑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的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4、本区标准冻结深度为1.04米。

5、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45s。

6、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7、基槽开挖过程中,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地基持力层扰动,破坏,由于勘察钻孔间距的关系,不能覆盖场地分布的所有原建筑基础以及市政设施,因此建议加强地基验槽工作。

8、基槽开挖如采取一次性放坡,建议采用1:

1.25放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