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0781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

蔬菜主要病害及防治

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一章:

辣椒病害防治

1、辣椒猝倒病

辣椒猝倒病症状特点:

猝倒病主要发生于辣椒幼苗期,它同立枯病、沤根被称为蔬菜苗期三大病害。

本病危害辣椒幼苗,表现为幼茎基部初呈水渍状病斑,后变黄褐色,收缩变细成线状,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病株附近表土有时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此即为本病病征(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

本病病情发展较急,往往幼苗子叶尚未凋萎变色,病苗已迅速倒伏,故称猝倒。

辣椒猝倒病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的腐霉菌属〔Pythiumspp.〕。

病菌以卵孢子及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越冬,能在土中营腐生生活。

病菌主要借助灌溉水或雨水溅射而传播,也可借助施用堆肥或使用农具传播。

初次侵染接种体为卵孢子,再次侵染接种体为孢子囊。

通常苗期及苗床持续低温(15℃以下)高湿,光照弱或通透不良等,最易诱发本病。

幼苗子叶中的养分耗尽而新根尚未扎实前,即幼苗处于由自养阶段向异养阶段过渡的时期,其抗病力弱而最易发病。

旧苗床或苗地多年连作,或施用未经充分腐熟的土杂肥,往往发病较重。

辣椒猝倒病防治方法:

1、苗床地选择。

勿用旧床土或连作地(特别是前作为黄瓜、茄果类的连作地)作苗床。

最好选用新地作床。

2、床土消毒。

播前用“五代”或“五福”合剂(五氯硝基苯+代森锰锌或福美双=1:

1)或“甲代”合剂(甲霜灵+代森锰锌=9:

1),每平方米用药8~10克,与适量细土配成药土,下铺上盖作苗床消毒,出苗后也可用药土圈根。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用高温蒸气消毒苗床土壤(床土上覆薄膜,通入lO0℃高温水蒸气,把土壤加热到60~80℃维持30分钟)。

3、淋药控病。

初发病时用40%乙磷铝可湿粉4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粉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粉500倍液,或72%普力克水剂500倍液,或30%恶霉灵(土菌消)水剂800~1000倍液,2~3次,隔7~10天1次。

二、辣椒疫病

辣椒疫病症状特点:

苗期及成株期均可受害。

苗期幼茎被害,初呈水渍状暗绿色,后腐烂呈灰褐色或黑褐色僵缩,视幼茎木质化程度,病苗呈猝倒状或立枯状死亡。

成株期叶片染病,初呈水渍状暗绿色近圆形小斑,后迅速扩大为不整形黑褐色,易腐烂,发病与健康部位分界不明晰。

结果期主茎及侧枝受害,患部呈水渍状,湿度大时表面出现稀疏粉状白霉,病部以上叶色变淡、萎垂,终呈黑褐色枯萎。

果实染病,多从果蒂部开始,呈暗绿色水渍状,果肉软腐,果面出现白色粉状霉(本病病征),晴天病果失水干缩,果皮变皱,成僵果挂在枝上或脱落。

辣椒疫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的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

在南方菜区,尤其是在广东,病菌越冬期不明显,主要以无性态孢子囊及其产生的游动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依靠风雨传播侵染致病,完成其病害周年侵染循环。

病菌发育适温为23—31℃,并需要高湿条件。

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降雨来得早、雨量大、雨日多的年份往往发病重。

连作地,低湿排水不良地,土质粘重地,或植地宽畦、低畦、浅沟,或偏施过施氮肥,或种植过密,或畦面疏于覆盖等易发病。

辣椒疫病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深翻改土,结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和微肥

(2)选用抗病品种等;种子严格消毒,培育无菌壮苗;

(3)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搞好肥水管理,促进植株健壮长势,提高营养水平,增强抗病能力。

(4)全面覆盖地膜,加强通气,调节好温室的温度与空气相对湿度,使温度白天维持在25-30℃,夜晚维持在14-18℃,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

(5)注意观察,发现少量发病叶果,立即摘除深埋,发现茎干发病,立即用200倍70%代森锰锌药液涂抹病斑,铲除病原。

(6)在化学防治上,定植前要搞好土壤消毒,结合翻耕,每667米2喷洒3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50千克,或撒施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5千克,或70%的甲霜灵锰锌2.5千克,杀灭土壤中残留病菌。

三、辣椒炭疽病

辣椒炭疽病症状特点:

辣椒椒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也可危害叶片和茎枝。

被害椒果轻则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的褐色果斑,斑面出现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湿度大时转呈朱红色小点,均为本病病征(病菌分孢盘及分生孢子);重则引致果腐,致果实呈褐色、黑褐色腐烂,腐烂部密生小黑点或朱红色小点(病征),不能食用。

病果在田间或在贮运期间皆可发生,后者有时产生的危害更为严重,常引起更大损失。

茎枝染病,枝段变灰褐色至灰白色枯死,其上密生小黑点病征,病枝段上部的叶片枯萎。

叶斑圆形至不定形,边缘褐色,稍隆起,中部灰褐至灰白色,斑面轮纹明显或不明显,病叶易脱落。

辣椒炭疽病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spp.〕和长圆盘孢属〔Gloeosporiumsp.〕,常见的有辣椒刺盘孢菌〔C.cap-sici〕、果腐刺盘孢菌〔C.coccodes〕等不同的种。

这些不同的种,引致果腐的炭疽病征稍有差异,从而可区分为黑色炭疽病、黑点炭疽病和红色炭疽病三种。

越冬:

病菌均以菌丝体及分孢盘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沾附在种子上越冬。

传播:

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依靠雨水溅射而传播,从伤口或表皮侵入致病。

发病条件:

高温多湿的天气及田间环境与贮运环境有利于发病,任何使果实损伤的因素亦有利于发病。

偏施过施氮肥会加重发病。

果实越成熟越易发病。

辣椒炭疽病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2.选用无菌种子及种子处理。

可用55℃温水浸种10min,或用浓度为1000mg/kg的70%代森锰锌或50%多菌灵药液浸泡2h,进行种子处理。

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避免连作,发病严重地区应与瓜类和豆类蔬菜轮作2~3年;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低湿地种植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防止田间积水,以减轻发病;及时采果,椒炭疽病菌为弱寄生菌,成熟衰老的、受伤的果实易发病,及时采果可避病。

4.清洁田园。

5.化学防治。

定植前要搞好土壤消毒,结合翻耕,每667米2喷洒3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50千克,或撒施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5千克,或70%的甲霜灵锰锌2.5千克,杀灭土壤中残留病菌。

定植后,每10--15天喷洒一次1:

1:

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防止发病(注意!

不要喷洒开放的花蕾和生长点)。

每2次波尔多液之间,喷1次600—1000倍瓜茄果专业型天达—2116(或5000康凯、或5000倍芸苔素内酯),与波尔多液交替喷洒。

4、辣椒病毒病

辣椒病毒病病原:

病毒病的病原为病毒,我国已发现的毒源种类至少有8种,包括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马铃薯Y病毒(PVY)、苜蓿花叶病毒(AMV)、辣椒斑驳病毒(PeMV)、烟草蚀纹病毒(TEV)、马铃薯X病毒(PVX)和蚕豆萎蔫病毒(BBWV)。

其中以黄瓜花叶病毒(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为主(分别占55%和26%)。

这些病毒既可单独侵染,又可两种或两种以上复合侵染。

在田间,通常6月上旬以前,以烟草花叶病毒(TMV)为主,黄瓜花叶病毒(CMV)比率逐渐上升。

6月下旬至8月中旬,黄瓜花叶病毒危害十分猖獗,并伴随其他6种毒源发生,造成多种病毒的复合侵染,症状更为复杂,危害损失更大。

辣椒病毒病危害症状:

常见的发病症状有3种类型

A.花叶型病叶出现明显黄绿相间的花斑、皱缩,或产生褐色坏死斑。

B.叶片畸形或丛簇型开始时植株心叶叶脉退绿,逐渐形成深浅不均的斑驳、叶面皱缩、以后病叶增厚,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大型黄褐色坏死斑,叶缘向上卷曲。

幼叶狭窄、严重时呈线状,后期植株上部节间短缩呈丛簇状。

重病果果面有绿色不均的花斑和疣状突起。

C.条斑型叶片主脉呈褐色或黑色坏死,沿叶柄扩展到侧枝和主茎,出现系统坏死条斑,常造成早期的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枯死

辣椒病毒病发病规律:

甜(辣)椒病毒病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引起。

黄瓜花叶病毒的寄主很广泛,其中包括许多蔬菜作物,主要由蚜虫(榉赤蚜等)传播。

烟草花叶病毒可在干燥的病株残枝内长期生存,也可由种子带毒,经由汁液接触传播侵染。

通常高温干旱,蚜虫严重危害时黄瓜花叶病毒危害也严重,多年连作,低洼地,缺肥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均可加重烟草花叶病毒的危害

辣椒病毒病防治方法:

A.选用抗病品种,如中椒4号、中椒4号、苏椒、红罗丹等。

B.清洁田园,避免重茬,可与葱蒜类、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进行3-4年轮作。

C.利用银灰色膜避蚜、黄板诱蚜。

D.进行药剂防治,前期要着重治蚜,减少传毒媒介(菜蚜防治)。

防治药剂有:

(1)毒克星,又名病毒A或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用400~600倍液每7天喷洒一次,连喷3~4次。

(2)每亩用15%植病灵60~120毫升加水喷雾,每7天喷一次,共喷3~4次。

(3)83增抗剂,用于防治多种蔬菜病毒病。

辣椒定植前和定植后,每亩用83增抗剂600~1000毫升加水喷雾,每7天喷一次,共喷3~4次。

(4)当田间发生蚜虫时,用40%的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进行防治;蚜虱净、吡虫啉

5、辣椒日灼病

辣椒日灼病症状特点:

辣椒日灼病主要发生于果实,又称日烧果,被害果实向阳面发生大片脱色病斑,病斑变干后呈革质状,变薄,组织坏死,变硬,还可被其他腐生菌腐生,出现褐色或黑色霉层而致果腐。

辣椒日灼病病原及发病特点:

辣椒日灼病亦属生理性即非传染性病害,乃由于果实受强烈日光照射所致。

果面曝晒在阳光下,使果实局部受热,表皮细胞被灼伤而发生日灼。

早晨果面出现露珠,阳光直射经水珠聚光作用,灼伤果实表面细胞,易诱发日烧病。

通常土壤缺水或天气过度干热,或雨后暴热,或植株密度过稀,或当甜椒受病毒病、蚜虫及螨类危害等,皆易诱发日灼。

甜椒比辣椒更易发生,甜椒品种间抗性有差异。

辣椒日灼病防治方法:

(1)在高温地区因地制宜地引种耐热耐旱品种。

(2)实行南北向栽培,合理密植,慎重从事整枝,使果面少受阳光直射。

(3)加强肥水管理,使枝叶繁茂,壮而不过旺,稳生稳长,增强抗逆力。

六、细菌性疮痂病

细菌性疮痂病症状特点:

辣椒疮痂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辣椒疮痂病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茎。

幼苗染病,子叶上产生银白色水渍状小斑点,后变暗、凹陷,叶片脱落,严重时植株死亡。

成株叶片染病,初生水渍状黄绿色小斑点,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稍隆起,中部色浅,稍凹陷,表面粗糙像疮痂,有时病斑反面有黄褐色菌脓,受害严重时,病斑连片、破裂,最后叶片脱落,有时叶片成畸形。

果实染病,初生褐色隆起小点,渐扩大成1-3毫米的稍隆起的近圆形或长圆形黑色疮痂斑,病斑边缘有裂口,有水浸状晕环,潮湿时,可溢出菌脓。

茎部染病,生水渍状暗褐色条斑,病斑稍隆起,纵裂呈溃疡状疮痂斑。

细菌性疮痂病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细菌,称野油菜黄单胞杆菌辣椒致病型。

病原细菌主要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

病菌借助灌溉水、雨或小昆虫而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致病。

高温多湿,尤其在台风或风雨频繁的年份和季节有利于发病。

地势低湿,通透不良,或偏施氮肥,或植株生势差等,易发病。

细菌性疮痂病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3年。

2、在无病新土育苗,以防种子带病菌。

3、种子消毒,种子先用冷水浸2--3小时后,用50℃温水浸种30分钟,再放入冷水中冷却,然后催芽播种。

4、高畦种植,避免积水,做到下雨地里不积水。

5、深翻土壤,加强松土、追肥,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病力,并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提倡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生物菌肥。

6、发病初期,喷农用链霉素200--250ppm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700倍液,隔7--8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七、辣椒青枯病

辣椒青枯病症状特点:

多见于辣椒定植后开花结果期开始发病,病株外观呈失水凋萎状,中午烈日当空时尤为明显。

剖检病株根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

用夹玻片法切取小块病组织薄片(半粒米大)对光观察,可见周围有淘米水状混浊液涌出;将病茎小段悬吊浸于清水中,稍顷,则可见切口涌出白色雾状物。

此有别于外观同样表现萎蔫的枯萎病和根腐病。

辣椒青枯病病原及发病特点:

辣椒青枯病由假单胞杆状细菌属侵染所引起,病原及发病特点与辣椒青枯病、番茄青枯病、茄子青枯病等茄科蔬菜青枯病相同。

青枯病菌是一个复合种类,具有生理小种与生化型的分化(国际上已报道的各有5个)。

在我国,已知以生理小种1号为,其次为生理小种3号;生化型则以Ⅲ型为主,Ⅳ型次之,还有少量Ⅱ型。

这些生理小种及生化型分布的地点及寄主范围都不完全相同。

辣椒青枯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适当增施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高窄畦深沟栽培,避免漫灌或深水长时间沟灌,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和及早拔除并妥善处理病株,随即淋药封锁发病中心等防治环节。

2、嫁接防病。

利用野生抗病砧木嫁接。

3、生物防治。

利用青枯颉颃菌MA-7、NOE-104(南京农大研制)进行大苗浸根防治青枯病。

4、利用抑菌土和土壤添加剂进行青枯病防治。

江西宜春用当地白泥土防番茄青枯病已获成效;台湾省已开发出土壤添加剂S-H(主要成分为尿素、矿灰及有机物),利用土壤微生物分解S-H,产生对青枯菌有毒的物质而起到抑菌效果,这些经验均值得借鉴。

(4)关于药剂防治。

目前虽无理想的药剂,但利用高锰酸钾600倍液,或铜氨液300~500倍液,或20%喹菌酮80O~1000倍液,于定植时作定根水,定植后至坐果期病害发生前定期或不定期淋灌2~3次或更多,可收到比发病后才淋施更好的防病效果。

在此基础上,用上述药剂继续挑治封锁发病中心,控病效果才明显。

第二章番茄主要病害及防治

一、番茄早疫病

症状识别:

番茄早疫病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都有发生,其最主要特征是不论发生在果实、叶片或主茎上的病斑,都有明显的轮纹,所以又被称作轮纹病。

果实病斑常在果蒂附近,茎部病斑常在分杈处,叶部病斑发生在叶肉上。

番茄早疫病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土壤越冬或随种子一起越冬。

通过气流、微风、雨水溅流,传染到寄主上,通过气孔、伤口或者从表皮直接侵入。

温度偏高、湿度偏大有利于发病。

初夏季节,如果多雨、多雾,病害就很易流行。

当植株进入1~3穗果膨大期时,在下部和中下部较老的叶片上开始发病,并发展迅速,然后随着叶片的向上逐渐老化而向上扩展,大量病斑和病原都存在于下部、中下部和中部植株上。

肥力差、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更重。

土质粘重者出土质砂性强的地块发病重。

番茄早疫病防治方法:

1、品种的选择一般早熟品种、窄叶品种发病偏轻,高棵、大秧、大叶品种发病偏重。

2、注意轮作。

一般是与非茄科作物进行两年以上的轮作。

在选择育苗床时,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种子的处理用70℃干热处理72小时法进行处理外(注意采后对种子给予一定的后熟转化期),在播前可用52℃温水、自然降温处理30分钟,然后冷水浸种催芽。

4、药剂防治幼苗定植时。

先用1:

1:

300倍的波尔多液对幼苗进行喷布后,再进行定植,既可节省药液和时间,又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定植后每隔7~10天,再喷l~2次,同时对其他真菌病害也有兼防作用。

二、番茄晚疫病

症状识别:

番茄晚疫病为真菌性病害。

主要危害叶、茎和果实。

叶片上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形成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的病斑,扩展后为褐色且边缘不明显的大斑,潮湿时病斑上长出有白色霉状物。

茎上病斑暗绿色,条状稍陷,边缘霜状霉层较明显。

果实主要危害青果的近果柄处,病斑呈灰绿色云状硬块,边缘不明显,潮湿时亦长有稀疏白色霉状物。

番茄晚疫病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源。

病菌可借风、雨传播。

番茄进入结果期后,如遇多雨天气,相对湿度75%以上,气温15~25℃时,容易发病。

该病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至座果期,发病的潜育期3-5天。

多连阴雨的年份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肥水管理不当的田块发病重。

番茄晚疫病防治方法:

1、轮作: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不与马铃薯连作,远离马铃薯种植区。

2、清除病残体,发病季节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深埋,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3、发现田间有中心病株时及时拔除,并清理病叶病果,对周围植株进行施药防止蔓延。

4、栽培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深沟高厢,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杈,注意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保护地栽培灌水后应适时放风排湿,摘除植株下部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在保证湿度的前提下增加放风量;

5、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开始用72%霜霉疫净可湿性粉剂稀释800-1000倍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

三、番茄病毒病

症状识别:

该病是病毒引起的病害,在田间主要表现的症状是:

花叶、蕨叶、条纹、丛生、卷叶、黄顶。

该病害在秋播番茄生长中发生较为严重。

发病规律:

该病喜欢高温干旱环境,夜温和地温偏高,少雨,蚜虫多的时候发生较为严重。

肥水不匀,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生较为严重。

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35℃。

相对湿度在80%以下,最适感病生育期为五叶期至座果中后期,发病潜育期10-15天。

一般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番茄病毒病防治:

 

1、选择抗病杂交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

3、科学管理,培育壮苗,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以提高抗病能力;

4、防蚜、治蚜。

防止蚜虫传播病毒,可选用20%吡虫灵2000倍液或阿克泰3000倍液喷雾防治

5、化学防治,在发病前或发病始见期,可选用25%植病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0%病毒A(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药剂500倍液加绿芬威1号700-1000倍液喷洒,亦可喷洒宁南毒素300倍液混加病毒A500倍液,混加芸薹内酯6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四、番茄青枯病防治

症状识别:

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是细菌性维管束组织病害。

叶片表现为,初始顶部新叶萎蔫下垂,后下部叶片发展产生凋萎,接下来才是中部叶片产生凋萎,发病后叶片色泽较淡,呈青枯状。

发病初始期植株叶片白天出现萎蔫,傍晚后恢复正常,后很快扩展至整株萎蔫,并不再恢复而死亡;茎表现为,初期为水渍状斑点扩大后呈褐色,病茎下部表皮粗糙,常产生不定根,剖开病茎,维管束变褐色,横切后用于挤压可见乳白色粘液渗出。

发病规律:

该病喜欢高温高湿,发病最适温度范围20-38℃,最适感病生育期,是番茄结果中后期,发病潜育期5-20天。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偏酸的田块发病较重秋季高温多雨的年份发病较重,引发病症表现的天气条件为大雨或连续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田间湿度大,发病现象会成片出现

防治方法:

目前对番茄青枯病尚无理想的防治药剂,防治上应抓好下述环节:

1、因地制宜地选育和换种抗耐病高产良种;

2、重病地区和重病田实行轮作,最好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

3、嫁接育苗;选择高抗根结线虫病和青枯病的野生选育番茄种作砧木;

4、加强肥水管理。

整治排灌系统,高畦深沟栽培,防止漫灌串灌;

5、初果期开始加强巡查,一旦发现病株随即拔除,收集烧毁,病穴及附近植株淋灌77%可杀得悬浮剂800倍液,或扫细800倍液,2次以上,隔7~10天1次,前密后疏,淋透淋足(200~500毫升/株或更多)。

五、番茄灰霉病与防治

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花和果实,叶片和茎亦可受害。

患部呈现水渍状或黄褐色湿腐状,表面长满灰色至灰褐色浓密霉层。

发病规律:

病菌依靠气流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

病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营腐生生活,发育适温为20~23℃。

适温(20℃左右)、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有利于发病。

寄主生长衰弱的,易诱发本病。

防治方法:

1、注意选用抗耐病高产良种;

2、清洁田园,摘除病老叶,妥善处理,切勿随意丢弃;

3、防止番茄沾花传病。

番茄花期使用保花药液如2,4-D每1500毫升药液加上2克和瑞水分散粒剂或10毫升适乐时悬浮剂、或果霉宁3袋4500毫升再加上5克和瑞或1袋适乐时进行蘸花、喷花,对花期侵染的灰霉病会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4、在病害发病早期预防用药可以考虑:

达克宁600倍、阿米西达1500倍、大生500倍。

治疗用药:

和瑞1200倍、施佳乐1200倍、速克灵600倍、扑海因500倍、利霉康500倍、多霉清600倍等药剂对植株喷施。

第三章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黄瓜苗期主要病害

1、猝倒病

(1)为害症状

幼苗被害后,茎基部出现水浸状(像开水烫过)病斑,迅速变成黄褐色,此时病部缢缩呈线状,往往由于发病突然,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多猝然倒伏,故称猝倒病。

可引起幼苗成片倒伏。

(2)防治技术

苗期猝倒病防治,主要是加强栽培管理,控制发病条件,出苗后控湿、保温、通气,发现病苗及时清除,播前种子应用50~55℃温水10~15分钟浸泡消毒。

苗床土消毒,方法是每平方米苗床施用50%拌种双粉剂7克,或40%五氯硝基苯9克或五代合剂(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等量混合)8~10克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克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克拌细土4~5公斤,或32%苗菌敌10克拌细土10~15公斤。

播种时取1/3药土撒在床面作垫土,播种后将其余2/3药土覆土。

还可用50%多菌灵或配制成五福合剂,也是每平方米8-10克如前法配成药土施用。

床土较干时也可喷洒25%瑞毒霉1000倍液,或64%杀毒矾M8500倍液或72%普力克4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10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每平方米用药液3升。

使用72.2%水剂(重量/容量)形式的霜霉威药剂防治时,采用700倍的苗床浇灌的方式,间隔期为3天。

2、立枯病

为害症状:

立枯病不仅危害幼苗还能危害大苗,病害一般比猝倒病来得晚,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其特点是受害幼苗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带有轮纹,前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病斑逐渐凹陷。

湿度大时产生淡褐色蛛丝状霉,但不明显,病部没有白色棉絮状霉,这一点与猝倒病不同。

病斑逐渐扩大后绕茎一周,甚至木质外露,最后病部收缩干枯,叶片萎蔫不能恢复原状幼苗不呈猝倒伏状,逐渐干枯死亡。

二、黄瓜主要病害:

病害:

霜霉病、白粉病、黑星病、疫病、炭疽病、灰霉病、蔓枯病、细菌性角斑病、枯萎病

黄瓜霜霉病:

为害症状:

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只在叶背面呈现水浸状,以后变为淡黄色小斑并逐渐扩大,由于被叶脉所限而呈多角形。

时间一长,病斑变黄,湿度大时,叶背病部呈黑色霉层。

最后病斑组织坏死呈褐色,严重时病斑连片,全片枯黄,干枯卷缩,很快凋萎枯死。

叶片在整个黄瓜生育期中,从幼苗到成株均可发生。

有时茎、卷须及花梗也会受害。

幼苗期子叶感病时,在子叶正面产生不规则形的退绿枯黄斑,潮湿时,叶背产生黑色霉层,病情若进一步发展,子叶很快变黄干枯。

成株发病时,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新品种。

如中农8号、中农16号、中农20号、中农26号、津优系列等。

2、加强栽增管理,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尽量采用滴灌、渗灌、膜下暗灌、膜下侧灌等,避免明沟灌水。

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

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结瓜后及时摘掉下部老黄叶。

3、根外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者喷施1:

1:

100的尿素和糖的混合液,提高功能叶片糖总含量,提高叶片生理抗病能力。

4、高温闷棚。

选择晴天上午,关闭大棚温室门窗,使棚室内的温度升到45℃,最高不能超过48℃,持续2小时后适当通风,使棚室温度逐渐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