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1991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1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1页
亲,该文档总共1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滑行距离

1

毛巾

最大

最短

2

棉布

较大

较长

3

木板

较小

推理

光滑表面

阻力为零

无限长

实验分析: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1)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2)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3)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4)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5)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6)推理:

小车在光滑的(阻力为零)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做匀速运动。

多媒体展示:

伽利略理想实验。

笛卡尔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老师:

物体除了运动,还有静止。

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

牛顿的补充:

将保持静止状态。

老师(引导学生概括):

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笛卡尔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

(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

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2.定律分析。

(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运动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2)“一切”表示这个定律具有普遍性,没有例外。

“不受外力”是本定律成立的条件,定律要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不受外力,或者是合外力为零。

“总保持”是指物体不受外力时只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强调: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不是直接的实验结论,但其中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

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时木块运动,撤去推力后木块停下来,从表面现象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顿第一定律的观点正确地解释这个现象呢?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交流。

三、板书设计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之所以运动是因为力的作用。

如推一下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

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为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作出重要铺垫。

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时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

在实验演示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第2课时 惯性及其应用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解释惯性现象。

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认识任何物体在任何运动状态下都具有惯性。

2.解释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惯性现象。

1.任何物体在任何运动状态下都具有惯性。

2.正确解释惯性现象。

3.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纸板、水杯、多媒体课件、展示台、生鸡蛋和熟鸡蛋各一只、象棋子、钢尺等。

多媒体课件展示,复习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教师设疑: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么是什么维持了物体的运动呢?

为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入“惯性”这个课题。

探究点一:

惯性

演示实验1:

迅速弹出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会怎么样?

演示实验2:

用尺子迅速打出较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会怎么样?

教师提问:

(1)迅速弹出纸板的时候,鸡蛋为什么没有飞出,而是落进杯子?

(2)为什么打出较下面的棋子,上面的几个棋子能够保持原来的状态?

以四人为小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积极展开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分析实验现象:

实验1现象分析:

因为鸡蛋原来是静止在硬纸板上的,当纸板飞出去时,鸡蛋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鸡蛋最后没有随硬纸板飞出去,而是掉进玻璃杯里。

实验2现象分析:

用尺子迅速打出较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就会落在正下方。

教师总结: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关于惯性的几点理解。

多媒体课件展示对惯性的几点理解:

(1)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物体不论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

(3)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与速度大小无关。

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向左(或向右)倾斜;

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倾斜。

学生分析、解释看到的现象。

(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来分析)

教师随时纠正不准确之处。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1.教师先引出上节课所学的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由于物体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教师利用表格对两者进行对照比较,并跟学生一起总结填写表格内容。

惯性(性质)≠惯性定律(运动规律)

两者的区别及联系:

探究点二: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动画演示以下两个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后,小组讨论分析现象,学生大胆举手发言,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对此现象的分析结果。

最后师生交流得出,分析惯性现象这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后,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现象。

现象

(1)分析:

木块处于静止状态,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下部随车一起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向后倒。

现象

(2)分析:

木块处于运动状态而小车突然停下时,木块下部随车一起停止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向前倒。

教师归纳总结:

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解题思路:

1.交代研究对象初始状态;

2.物理过程(突然发生的情况);

3.研究对象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状态。

活动1: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呢?

教师拿两枚鸡蛋演示,学生观察实验后,小组讨论分析现象,学生举手发言,与同学分享自己对此现象的分析结果。

综合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因为生鸡蛋里面的蛋黄和蛋白是液体,当我们转动鸡蛋后,蛋壳开始旋转,而鸡蛋里面的液体由于惯性的作用,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生鸡蛋转起来比较慢!

活动2:

请学生列举惯性现象的实例并进行分析。

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

公共汽车在进站前几米处就关闭油门;

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的后面等。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的性质

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一种性质;

而惯性定律则是一种运动规律

4.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解题思路:

对于惯性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所以理解不深。

因此,在上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中紧扣物理学科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实践动手的能力。

通过在课堂上演示一些实验,化抽象为具体,由静到动,由易到难,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十分轻松活跃。

第2节 二力平衡

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2.会利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通过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关系,进一步体会力与运动的密切关系。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力平衡的物理意义。

二力平衡的探究及其应用。

卡片、棉线、铁架台、小车、两个定滑轮、两个大吊盘、砝码盒、细绳、多媒体课件等。

播放视频:

匀速上浮的潜水艇、缓缓降落的宇宙飞船、放在课桌上的书本、吊在天花板下的电灯等。

思考:

这些物体分别做什么运动?

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二力平衡的概念

提出问题:

惯性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物体还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探究:

(1)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的拉力,为什么书包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静止?

(2)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

为什么水平方向汽车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

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显然向上的拉力将使书包下落的重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使书包不至于下落;

同样道理,汽车牵引力将阻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也可以说阻力将牵引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使汽车的速度不发生变化。

结论:

一些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这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题: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

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下滑;

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后,速度越来越快。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1.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二力平衡。

(可能与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有关)

2.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

学生根据桌上所准备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还有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应该有什么关系。

各实验小组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

3.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方法:

在两边盘子中放质量相等的砝码,使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

小车处于平衡(静止)状态,改变小车的受力情况:

①改变其中一边盘子里砝码的质量,使小车受到的力大小不等。

②将其中一边盘子里的砝码全部移到另一边使小车受到的力方向相同。

③转动小车,使小车受到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④垂直于小车受力方向移动木块,使小车受到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或不相同。

将实验条件和现象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4.分析与论证。

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情况下小车不能保持静止,哪些情况下小车能保持静止,从而得出结论。

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5.评估。

可以向学生指出,小车在水平方向还会受到摩擦阻力,但实验中控制这个阻力很小,与拉力相比可以忽略。

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八字口诀”:

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探究点三:

二力平衡的应用

1.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

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电灯,若电线的拉力为2N,则灯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学生分析:

电灯受重力和电线的拉力,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和电线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灯受到的重力为2N。

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判断出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进而判断所求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水平方向上受牵引力和阻力。

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怎样运动?

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又将怎样运动?

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火车又将怎样运动?

学生讨论后回答:

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

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

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物体不受力时,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

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

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

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

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试着把它们加以区别。

相同点是都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不同点是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而一对相互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

两个力,只要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就不可能是平衡力;

两个力中,发生作用的物体只要出现第三个,就不可能是相互作用力。

本节内容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关键是让学生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突破它的关键是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3节摩擦力

第1课时 认识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

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现象,会分辨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2.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1.通过参与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猜想与假设,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力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砝码、毛巾、轴承、旱冰鞋、绳子、螺旋弹簧等。

活动演示:

1.穿旱冰鞋的强壮男生与穿钉子鞋的瘦弱女生进行拔河比赛。

2.老师用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静止不动。

3.让学生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并在桌面上滑动,感受桌面对手的阻力。

摩擦力

1.什么是摩擦力。

(1)在水平桌面放置一个木块,问:

物体受到了哪几个力的作用?

学生回答:

重力与支持力。

(2)用弹簧水平拉木块,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

问:

为什么?

教师引导分析静摩擦力的存在。

(3)继续用弹簧拉着木块,使其在桌子上运动。

这时有摩擦力吗?

教师引导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4)用弹簧拉动小车在桌面上运动,问:

有摩擦力存在吗?

学生交流讨论。

2.总结: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3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4.利用上述实例总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种类: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①两个表面接触并相互挤压(有弹力);

②有相对滑动的趋势;

③接触面不光滑。

(2)摩擦力

【设置问题情景】滑动摩擦力也是力,要认识一个力,一般从哪几方面入手?

同学们在刚才的体验活动中,在力的三要素方面还有什么发现吗?

作用点:

在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上。

方向:

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演示实验】:

红色、绿色两个海绵刷相对运动帮助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观察分析海绵刷的受力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意图:

让学生直观地看出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突破难点。

【想一想】摩擦力是否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相对运动”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与“物体运动”不同。

摩擦力有时是阻力,有时也可作为动力。

提问:

若接触面间都是粗糙的,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并请指出摩擦力的方向。

(1)物体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

(2)静止在斜面上的木块;

(3)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使其向右做匀速直线滑动;

(4)放在静止的小车上的物体B,当小车突然向左启动时。

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1.问题:

(1)我们知道,力是有大小的,怎样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3有关内容,学习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

(2)为什么要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学习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1)提出问题: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指导学生动手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猜想:

①一只手压在桌面上滑动;

②两只手一上一下紧压在桌面上滑动;

③一只手分别压在桌子的正面、反面滑动。

(3)总结同学们的猜想:

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可能有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接触面的面积大小……

(4)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4有关内容,讨论并回答:

①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可能有多个,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时,采取什么方法?

②选用长方体还是正方体木块?

学生交流讨论:

应采取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探究,应使用长方体木块,便于探究接触面的面积与摩擦力的关系。

(5)指导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设计实验步骤,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接触面材料

压力

木块与木板

木块与毛巾

(6)指导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7)议一议:

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

各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想一想:

如何分析实验数据表?

分析实验数据,回答: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压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速度大小有什么关系?

(8)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面积、物体的运动速度等因素无关)

第3节 摩擦力

1.概念: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

摩擦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思想。

“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

其实在此过程中有些组的方案经实验检验是不成功的,为此他们学会了如何评估他人和自己所做的探究活动。

第2课时 摩擦力与生活

1.通过分析,了解静摩擦力,初步了解滚动摩擦。

2.知道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2.结合自行车结构,分析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3.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1.通过看“传送带”“气垫船”“磁悬浮列车”了解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有趣、有用的,提高学习兴趣,扩大视野。

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会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多媒体课件等。

结合学生体验和所举的例子介绍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由日常生活现象和亲身感受引出摩擦力,增加感性认识,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

我们应该如何来利用摩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知识。

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师:

上节课,同学们认识了摩擦力,并从探究活动中知道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下面请同学们回答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作答。

请同学们进行讨论,举例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着有益的摩擦。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积极发言。

鞋底粗糙可防滑,传送带等。

【自由辩论】你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

还是越小越好?

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师是主持人。

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举例证明各自的观点。

正反双方,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自由辩论。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认识摩擦力既有有益的,也有有害的。

解决问题、提升认知——(活动)我们已经探究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现在老师新买了一个保温杯,但是杯盖怎么也拧不开,你有什么办法帮老师拧开吗?

请同学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来。

可见,生活中存在着有益摩擦和有害的摩擦。

我们要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的摩擦。

如何增大摩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