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12514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边形与证明(经典难题).doc

第八部分  图形与证明

知识点的把握

    新的课程标准对图形与证明提出了如下要求:

1.了解证明的含义.

(1)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2)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3)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4)通过具体的例子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5)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6)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

2.掌握以下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依据.

(1)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或两角及其夹边,或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利用2中的基本事实证明下列命题.

(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和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

(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4)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5)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6)三角形中位线定理;(7)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8)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4.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命题方向

    经过对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直接考查本章知识的试题约占10%,普遍由圆结合其他的知识点进行考查.在主客观题中均有出现,往往是综合运用方程、函数、三角形、相似形等知识解决与圆有关的中考压轴题.除了考查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应用外,还常常与应用问题、实际问题结合,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进行综合考查.

纵观近三年的中考命题,可以预见:

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判定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因此,考查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以及运用观察、想象、综合、比较、演绎、归纳、抽象、概括、类比等数学方法.

考试重点

一、几何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的应用

    本考点为基本图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应用,我们要明确的基础知识有: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中考过程中,几何证明是必考的范围.其中是以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为主.结合各方面的知识点,考虑辅助线的做法,运用综合分析法来找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分析能力、研究探索能力.对于几何证明的题目应首先从基本知识入手,关注辅助线的做法,总结方法,积累经验,在看图和识图方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例1】已知:

如图8-1,在ABCD中,E、F分别为边AB、CD的中点,BD是对角线,AG∥DB交CB的延长线于G.

(1)求证:

△ADE≌△CBF;

(2)若四边形 BEDF是菱形,则四边形AGBD是什么特殊四边形?

并证明你的结论.

                  

图8-1                                图8-2

分析:

结合图形可以看出△ADE与△CBF全等的条件只差AE=CF,从而可以证明.

证明:

(1)如图8-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1=∠C,AD=CB,AB=CD.

∵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

∴AE=AB,CF=CD.

∴AE=CF.

∴△ADE≌△CBF.

(2)当四边形BEDF是菱形时,

四边形 AGBD是矩形.如图8-2.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

∵AG∥BD,

∴四边形 AGBD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 BEDF是菱形,

∴DE=BE.

∵AE=BE,

∴AE=BE=DE.

∴∠1=∠2,∠3=∠4.

∵∠1+∠2+∠3+∠4=180°,

∴2∠2+2∠3=180°.

∴∠2+∠3=90°.

即∠ADB=90°.

∴四边形AGBD是矩形.

【例2】已知:

在⊙O中,CD平分∠ACB,弦AB、CD相交于点E,连结AD、BD.

图8-3

(1)写出图8-3中3对相似的三角形;

(2)找出图8-3中相等的线段,并说出理由.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

△ACE∽△DBE,△AED∽△BEC,△ADE∽△CDA.

同时还可以看到AD=BD.

证明:

∵CD平分∠ACB,∴∠ACD=∠BCD,∴AD=BD.

【例3】已知:

在△ABC中,AB=AC=a,M为底边BC上任意一点,过点M分别作AB、AC的平行线交AC于P,交AB于Q.

(1)求四边形AQMP的周长;

(2)写出图8-4中的两对相似三角形(不需证明);

图8-4

(3)M位于BC的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QMP为菱形?

说明你的理由.

分析:

结合图形的有关性质,可以证明四边形AQMP为矩形,故其周长为2a.

解:

(1)∵PM∥AB,QM∥AC

∴四边形AQMP为平行四边形

且∠1=∠C,∠2=∠B,

又∵AB=AC=a.

∴∠B=∠C,

∴∠1=∠B=∠C=∠2.

∴QB=QM,PM=PC.

∴四边形AQMP的周长为:

AQ+QM+MP+PA=AP+QB+PC+PA=AB+AC=2a;

(2)△ABC∽△QBM∽△PMC;(三对中写出任意两对即可)

(3)如图8-5当M为底边BC的中点时,四边形AQMP为菱形.理由:

当M为BC中点时.

图8-5

∵PM∥AB.QM∥AC.

∴PM=AB=.

QM=AC=.

∴PM=QM.

(1)知:

四边形AQMP为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AQMP为菱形.

二、与圆有关的综合证明

    本考点为圆的有关性质和圆中的一些定理、判定的基本应用.这是整个初中数学的核心之一.往往作为中考的压轴题,主要考查的数学思想很多:

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转化化归的思想,以及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比较、演绎、归纳、抽象、概括等数学方法.

    与圆有关的证明多数是结合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函数等知识为主的压轴题.以“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等新题型较多.在解题方法中要做到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好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

【例4】如图8-6,已知:

C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O上一点,CH⊥AB于点H,直线AC与过B点的切线相交于点D,E为CH中点,连接AE并延长交BD于点F,直线CF交直线AB于点G.

(1)求证:

点F是BD中点;

(2)求证:

CG是⊙O的切线;

(3)若FB=FE=2,求⊙O的半径.

         

图8-6                                  图8-7

分析:

通过观察图形结合圆中的基础知识,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切线的判定方法以及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可以证明线段相等、切线及有关线段的长度.

(1)证明:

∵CH⊥AB,DB⊥AB,∴△AEH∽AFB,△ACE∽△ADF.

∴,∵HE=EC,∴BF=FD.

(2)证明:

方法一:

如图8-7连接CB、OC,

∵AB是直径,∴∠ACB=90°.∵F是BD中点,∴FC=BD=FB.

∴∠BCF=∠CBF=90°-∠CBA=∠CAB=∠ACO.

∴∠OCF=90°,∴CG是⊙O的切线.

方法二:

可证明△OCF≌△OBF.

(3)解:

由FC=FB=FE得:

∠FCE=∠FEC.

可证得:

FA=FG,且AB=BG.

由切割线定理得:

(2+FG)2=BG×AG=2BG2.                            ①

在Rt△BGF中,由勾股定理得:

BG2=FG2-BF2,                        ②

由①②得:

FG2-4FG-12=0,

解之得:

FG1=6,FG2=-2(舍去).

∴AB=BG=.

∴⊙O半径为2.

【例5】已知:

⊙O1与⊙O2相交于点A、B,过点B作CD⊥AB,分别交⊙O1和⊙O2于点C、D.

(1)如图8-8

(1),求证:

AC是⊙O1的直径;

(2)若AC=AD,如图8-8

(2),连结BO2、O1O2,求证:

四边形O1C BO2是平行四边形;

②若点O1在⊙O2外,延长O2O1交⊙O1于点M,在劣弧上任取一点E(点E与点B不重合).EB的延长线交优弧于点F,如图8-8(3)所示.连结 AE、AF.则AE________ AB(请在横线上填上“≥、≤、<、>”这四个不等号中的一个=并加以证明.

                      

        

(1)                         

(2)                            (3)

图8-8

证明:

(1)∵ CD⊥AB,

∴∠ABC=90°

∴ AC是⊙O1的直径 .

 

(2)①证明1:

∵ CD⊥AB,∴∠ABD=90°.

∴AD是⊙O2的直径.

∵AC=AD.

∵CD⊥AB,∴CB=BD.

∵ O1、O2分别是AC、AD的中点.

∴ O1O2∥CD且 O1O2=CD=CB.

∴四边形O1CBO2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2:

∵ CD⊥AB,∴∠ABD=90°.

∴AD是⊙O2的直径.

∵ AC=AD.

∵ CD⊥AB,∴CB=BD.

∵B、O2分别是CD、AD的中点.

∴BO2∥AC且 BO2=AC=O1C,

∴四边形O1CBO2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3:

∵ CD⊥AB,∴∠ABD=90°.

∴AD是⊙O2的直径.

∵ O1、O2分别是AC、AD的中点.

∴ O1O2∥CD.

∵ CD⊥AB,∴ CB=BD.

∴ B是CD的中点.

∴O2B∥O1C.

∴四边形O1CBO2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4:

∵CD⊥AB,∴∠ABD=90°.

∴AD是⊙O2的直径.

∵AC=AD.

∴ O1C=O2B.

∴∠C=∠D.

∵ O2B=O2D,

∴∠O2BD=∠D.

∴∠C=∠O2BD.

∴O2B∥O1C.

∴四边形O1CBO2是平行四边形.

② AE>AB

证明1:

当点E在劣弧上(不与点C重合)时,

∵AC=AD,

∴∠ACD=∠ADC,

∴∠AEB=∠ACD=∠ADC=∠AFB,

∴AE=AF.

记AF交BD为G  ∵AB⊥CD,

∴ AF>AG>AB,

当点E与点C重合时,AE=AC>AB,

当点E在劣弧上 (不与点B重合)时,设AE交CD与H,

AE>AH>AB

综上,AE>AB.

证明2:

当点E在劣弧上(不与点C重合)时,

连结EC、DF,∵ AD是⊙O2的直径,即∠AFD=90°.

∠EAC=∠EBC=∠DBF=∠DAF.

∵ AC=AD  直角△AFD≌直角△AEC.

∴ AE=AF.

证明3:

当点E在劣弧上(不与点C重合)时,

连结EC、DF,∵ AD是⊙O2的直径,即∠AFD=90°.

∵∠DBF=∠DAF.  ∴∠ADF+∠DBF=90°.

又∵∠DBF=∠EBC.  ∠ABE+∠EBC=90°.

∴∠ADF=∠ABE.

∵∠ABE=∠ACE.  ∴∠ADF=∠ACE.

∵AC=AD,∴直角△AFD≌直角△AEC.

∴AE=AF.

【例6】如图8-9,四边形ABCD中,AC=6,BD=8且AC⊥BD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A1B1C1D1;再顺次连接四边形A1B1C1D1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A2B2C2D2……如此进行下去得到四边形AnBnCnDn.

图8-9

(1)证明:

四边形A1B1C1D1是矩形;

(2)写出四边形A1B1C1D1和四边形A2B2C2D2的面积;

(3)写出四边形AnBnCnDn的面积;

(4)求四边形A5B5C5D5的周长.

分析:

通过题目中所给条件,充分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结合矩形的判定定理,从而比较容易的得出证明.

(1)证明:

∵点A1,D1分别是AB、AD的中点,

∴A1D1是△ABD的中位线.

∴A1D1∥BD,A1D1=BD,

同理:

B1C1∥BD ,B1C1=BD.

∴A1D1∥B1C1,A1D1=B1C1,

∴四边形A1B1C1D1是平行四边形.

∵AC⊥BD,AC∥A1B1,BD∥A1D1,

∴A1B1⊥A1D1,

即∠B1A1D1=90°.

∴四边形A1B1C1D1是矩形.

解:

(2)四边形

A1B1C1D1的面积为12;四边形A2B2C2D2的面积为6;

(3)四边形AnBnCnDn的面积为24×;

(4)方法一:

(1)得矩形A1B1C1D1的长为4,宽为3;

∵矩形A5B5C5D5∽矩形A1B1C1D1;

∴可设矩形A5B5C5D5的长为4x,宽为3x,则

4x·3x=×24,

解得x=;

∴4x=1,3x=.

∴矩形A5B5C5D5的周长=2(1+)=.

方法二:

矩形A5B5C5D5的面积/矩形A1B1C1D1的面积

=(矩形A5B5C5D5的周长)2/(矩形A1B1C1D1的周长)2

即∶12=(矩形A5B5C5D5的周长)2∶142

∴矩形A5B5C5D5的周长=.

历年真题

一、选择题

1如图8-10,平行四边形ABCD中,AB=3,BC=5,AC的垂直平分线交AD于E,则△CDE的周长是(    )

图8-10

A.6                       B.8                       C.9                D.10

答案:

B

解析:

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

AB=CD=3,AD=BC=5.结合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AE=CE.所以△CDE的周长为AD+CD=8.

2 如图,8-11已知⊙O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A、B,且与CD边相切,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圆的半径为(    )

图8-11

A.                      B.                     C.              D.1

答案:

B

分析:

有图形的性质可过点O分别作出AB、BC的垂线,利用垂径定理和切割线定理可求出圆的半径.

3.如图8-12,在矩形ABCD中,EF∥AB,GH∥BC,EF、GH的交点P在BD上,图中面积相等的四边形有(    )

图8-12

A.3对                                      B.4对

C.5对                                      D.6对

答案:

A

解析:

应用矩形的有关性质、面积的计算方法可以任意的证明四边形AGPE的面积等于PFHC,四边形AGHD的面积等于四边形FEDC,四边形ABFE的面积等于四边形BGHC,共3对.

二、填空题

4.如图8-13,已知弦AB的长等于⊙O的半径,点C是上一点,则∠ACB=____________度.

图8-13

答案:

30

解析:

由AB的长等于半径,则弦AB所对的弧的度数为60度,所以∠ACB的度数为×60=30度.

5如图8-14,⊙O为△ABC的外接圆,直径AB=10,弦BC=8,则弦AC=_________.

图8-14

答案:

6

解析:

由AB为直径,则∠C=90°,所以由勾股定理可计算出弦AC=6.

6.如图8-15,AB是半圆的直径,O是圆心,C是半圆上一点,E是弧AC的中点,OE交弦AC于D.若AC=8cm,DE=2cm,则OD的长为____________.

图8-15

答案:

3

解析:

∵点E为弧AC的中点,∴DE⊥AC,由垂径定理可知AD=CD=4cm.在直角三角形中用勾股定理可求出OD=3cm.

7.如图8-16,已知A=30,点B,C是AD上的三等分点,分别以AB,BC,CD为直径作圆,圆心分别为E,F,G,AP切⊙G于点P,交⊙F于M,N,则弦MN的长是__________.

图8-16

答案:

8

解析:

连结GP,过F点作FH垂直于MN于H.则△AGP∽△AFH,所以,所以FH=3,连结FM,在直角三角形FMH中由勾股定理得MH=4,所以MN=8.

三、解答题

8.已知:

如图8-17,直线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BEF的平分线与∠DF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证:

∠P=90°.

图8-17

证明:

∵AB∥CD,∴∠EFD+∠FEB=180°.∵EP、FP分别平分∠BEF、∠DFE,∴∠FEP+∠EFP=90°.∴∠P=90°.

9.如图8-18①,有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ABC和EFG叠放在一起(点A与点E重合),已知AC=8cm,BC=6cm,∠C=90°,EG=4cm,∠EGF=90°,O是△EFG斜边上的中点.

如图8-18②,若整个△EFG从图①的位置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射线AB方向平移,在△EFG平移的同时,点P从△EFG的顶点G出发,以1cm/s的速度在直角边GF上向点F运动,当点P到达点F时,点P停止运动,△EFG也随之停止平移.设运动时间为x(s),FG的延长线交 AC于H,四边形OAHP的面积为y(cm2)(不考虑点P与G、F重合的情况).

            

①                               ②

图8-18

(1)当x为何值时,OP∥AC?

(2)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四边形OAHP面积与△ABC面积的比为13∶24?

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参考数据:

1142=12996,1152=13225,1162=13456或4.42=19.36,4.52=20.25,4.62=21.16)

解:

(1)∵Rt△EFG∽Rt△ABC,

∴FG==3cm.

∵当P为FG的中点时,OP∥EG,EG∥AC,

∴OP∥AC.

∴ x=×3=1.5(s).

∴当x为1.5s时,OP∥AC.

(2)在Rt△EFG中,由勾股定理得:

EF=5cm.

∵EG∥AH,∴△EFG∽△AFH.

∴ AH=(x+5),FH=(x+5).

过点O作OD⊥FP,垂足为 D.

∵点O为EF中点,

∴OD=EG=2cm.

∵FP=3-x,

∴S四边形OAHP=S△AFH-S△OFP

=·AH·FH-·OD·FP

=·(x+5)·(x+5)-×2×(3-x)

=+3  (0<x<3).

(3)假设存在某一时刻x,使得四边形OAHP面积与△ABC面积的比为13∶24.

则S四边形OAHP=×S△ABC

∴+3=×6×8

∴6x2+85x-250=0.

解得 x1=,x2=(舍去).

∵0<x<3,

∴当x=(s)时,四边形OAHP面积与△ABC面积的比为13∶24.

10已知:

如图8-19,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相交于E、F.求证:

四边形AFCE是菱形.

图8-19

证明:

∵EF垂直平分AC,∴EF⊥AC,且AO=CO′.

证得:

△AOE≌COF.

证得:

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由AC⊥EF可知:

四边形AECF是菱形.

11如图8-20:

∠MON=90°,在∠MON的内部有一个正方形AOCD,点A、C分别在射线OM、ON上,点B1是ON上的任意一点,在∠MON的内部作正方形AB1C1D1.

图8-20

(1)连结D1D,求证:

∠ADD1=90°;

(2)连结CC1,猜一猜,∠C1CN的度数是多少?

并证明你的结论;

(3)在ON上再任取一点B2,以AB2为边,在∠MON的内部作正方形AB2C2D2,观察图形,并结合

(1)

(2)的结论,请你再做出一个合理的判断.

(1)证明:

∵四边形AOCD、AB1C1D1为正方形,

∴∠OAD=∠B 1AD1=90°,OA=AD=AB1=AD1.

∴∠OAB1=∠DAD1.∴△AOB1≌△ADD1.

∴∠ADD1=90°.

(2)解:

∠C1CN=45°.

如右图作C1H⊥ON于H.

证明:

∵四边形AOCD、AB1C1D1为正方形,

∴∠AOB1=∠C1HB1=90°,AB1=B1C1.

又∵∠AB1O+∠C1B1H=90°,∠AB1O+∠OAB1=90°,

∴∠C1B1H=∠OAB1.

∴△AOB1≌△B1HC1.

∴B1H=OA,C1H=OB1.

∵OA=OC,∴OC=B1H.

∴OB1=CH,∴CH=C1H,

∴∠C1CN=45°.

(3)解:

作图略.推得:

(∠ADD2=90°、∠C2CN=45°、D、D1、D2在一条直线上、C、C1、C2在一条直线上.)

12.已知∠AOB=90°,在∠AOB的平分线OM上有一点C,将一个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C重合,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OA、OB(或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D、E.

当三角板绕点C旋转到CD与OA垂直时(如图8-21①),易证:

OD+OE=2OC.

当三角板绕点C旋转到CD与OA不垂直时,在图8-21②、图8-21③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

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OD、OE、OC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①                ②                ③

图8-21

解析:

图2结论:

OD+OE=OC.

证明:

过C分别作OA、OB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Q.

△CPD≌△CQE,DP=EQ

OP=OD+DP,DQ=OE-EQ

又OP+OQ=OC,即OD+DP+OE-EQ=OC

∴OD+OE=OC.

图3结论:

OE-OD=OC.

13. 如图8-22,已知,等腰Rt△OAB中,∠AOB=90°,等腰Rt△EOF中,∠EOF=90°,连结AE、BF.

图8-22

求证:

(1)AE=BF;

(2)AE⊥BF.

分析:

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通常是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而证明线段垂直的方法是通过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等方法证明.

证明:

(1)在△AEO与△BFO中,∵Rt△OAB与Rt△EO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OB,OE=OF,∠AOE=90°-∠BOE=∠BOF,∴△AEO≌△BFO,

∴AE=BF;

(2)如图延长AE交BF于D,交OB于C,

则∠BCD=∠ACO,

(1)知:

∠OAC=∠OBF,

∴∠BDA=∠AOB=90°,

∴AE⊥BF.

14.如图8-23,已知:

M是AB的中点,MC=MD,∠1=∠2.

求证:

AC=BD.

图8-23

证明:

∵M是AB的中点,∴MA=MB.

∵MC=MD,

∠1=∠2,

∴△AMC≌△BMD.

∴AC=BD.

评述:

证明线段相等的一般方法是证两个三角形全等.由已知条件可以用边角边定理证明全等,故AC=BD.

15.如图8-24,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

图8-24

(1)若AD=5,BC=11,梯形的高是4,求梯形的周长.

(2)若AD=a,BC=b,梯形的高是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