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2548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docx

(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

简析:

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

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3)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颂秋。

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

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在文章的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二)《道士塔》文章简析:

1.作者把王道士看作这出悲剧中的小丑,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众多的文人、官员不知保护反而随意破坏,是民族的悲哀。

他们在对祖宗遗留物的态度上他们连外国强盗都不如!

如果说王道士是那个时代的蠢人的话,那么这些官员们就是祖先的不肖子孙!

王道士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从诸多官员对国宝的态度上看,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里,不要说把国宝盗卖给外国强盗,就是连国土和国宝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2.文章主要是写莫高窟文物的流失,为什么题目却作《道士塔》?

文章以道士塔为线,引出王道士,由历史的怪胎说及民族的悲剧,思路十分清晰。

道士塔→无知的道士→无知的破坏→无知的出卖→敦煌学的前途(链环式结构,彼此相连又各具独立性,随叙述的演进不断推进感情的深化。

(三)《泪珠与珍珠》文章简析:

1.文题“泪珠与珍珠”是个什么关系的短语?

二者有什么联系?

“泪珠与珍珠”是个并列关系的短语。

题目来自文中阿拉伯诗人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

”泪珠与珍珠有相似之处,都晶莹圆润,悲喜之极会流下眼泪,而珍珠的形成也有一个艰苦的奋斗历程,二者有相似之处。

二者并举的用意在于告诉人们:

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

2.作者从几个角度来写泪珠?

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

为什么?

答:

骨肉分离的眼泪、亲子的爱怜之泪,生命的奋斗之泪、不为一己的慈悲之泪、为人类献身的感恩之泪。

不可以。

这些眼泪的顺序安排有作者的深意。

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

小我的泪,大我的泪。

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模拟试题】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d)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煮、泡、冲、烫;

听得、听见、细听、聆听;

漫、细、忙、点;

静、直、面

甲处()乙处()丙处()丁处()

2.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3.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

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________的眷恋,_________的落寞。

4.d句中说:

“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

“陪衬”,是因为()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二)阅读下文,完成1—7题。

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

他们在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

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

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浮现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诗句,那是他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

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

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

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

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

问高低。

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

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

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

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大舒心,被我拦住的军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

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1.“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的“古怪”,其含义是()

A.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脾气古怪,行礼行的鞠躬礼,称呼称什么“司大人讳代诺”什么的。

B.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头脑好简单,编几句瞎话,他就相信了。

C.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土连一点经济头脑也没有,得一点小利就心满意足。

D.斯坦因他们觉得让王道士这么一个蠢人,这么一个对文物毫无知识的道士掌管敦煌的稀世之宝,是令人诧异的。

2.“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些“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3.解释“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在文中的含意。

4.引用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一批洞窟文献送京的情景说明哪些问题?

6.“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一句,是狠狠心说的,又觉“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这样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

7.“大哭一场”表达什么感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1—5题。

①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欢的总是写泪与愁的诗。

有一次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丝线,……知君销不得。

”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

老师说:

“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有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

②老师又问我们:

“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

”我抢先回答:

“因为老人的脸上满布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他也颔首微笑说:

“你懂得就好。

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③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

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

……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多须断肠”。

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④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为他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

“妈妈,你为什么哭呀?

”他爸爸说:

“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

”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⑤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⑥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⑦记得有两句诗说:

“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

”想象得真美。

然而我还是最爱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

“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

”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

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

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⑧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

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⑨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⑩……这也就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原因吧!

(摘自《泪珠与珍珠》,有删节)

1.第一段中“我”对“老泪横流”的理解准确吗?

2.第③段中说:

“探亲文学中”“有那么多的泪水”,这反映出人们怎样的感情?

作者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第一问不超过35个字;

第二问摘录原句作答)

3.通观④~⑥段,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泪水”的?

(不超过25个字)

4.简要分析文章中所描摹的几种不同的“眼泪”的深刻含义,并概括其共同的意蕴。

(1)母亲的眼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牡蛎的眼泪:

(3)观音的眼泪:

A.体味忧患与苦痛的价值,探寻亲情与人生的真谛。

B.七十老妪仍具少女情怀,足见泪珠可以使人永葆青春。

C.珍珠是牡蛎的泪珠——动人的联想,升华了文章的情思。

D.宕开一笔写观音流泪、耶稣滴血,旨在增添文章的神秘感。

E.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南京

余秋雨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许多事,本来属于全国,但一到南京,便变得奇崛,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历代妓女多得很,哪像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那样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识,使整整一段政治文化史都染上了艳丽色彩?

历代农民起义多得很,哪像葬身紫金山的朱元璋和把南京定都为天京的洪秀全,那样叱咤风云,闹成如此气象?

历代古都多得很,哪像南京,直到现代还

一会儿被外寇血洗全城,一会儿在炮火中作历史性永诀,一次次搞得地覆天翻?

中华民族就其主干而言,挺身站起于黄河流域。

北方是封建王朝的根基所在,一到南京,受到楚风夷习的浸染,情景自然就变得怪异起来。

南京当然也要领受黄河文明,但它又偏偏紧贴长江,这条大河与黄河有不同的性格。

南京的怪异,应归因于两条大河的强力冲撞,应归因于一个庞大民族的异质聚汇。

这种冲撞和聚汇,激浪喧天,声势夺人。

因此,南京城的气魄,无与伦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

玄武湖边上的古城墙藤葛拂拂,明故宫的遗址仍可寻访,鸡鸣寺的钟声依稀能闻,明孝陵的石人石马巍然端立,秦淮河的流水未曾枯竭,夫子庙的店铺重又繁密,栖霞山的秋叶年年飘落,紫金山的架势千载不移,去中山陵、灵谷寺的林阴道,永远是那样令人心醉。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

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

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

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我多次对南京的朋友说,一个对山水和历史同样寄情的中国文人,恰当的归宿地之一是南京。

除了夏天太热,语言不大好听之外,我从不掩饰对南京的喜爱。

心中珍藏的千古名诗中,有不少与南京有关,其中尤以刘禹锡的《石头城》为最: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1000多年前的诗人已把怀古的幽思开拓到如此气派,再加上1000年,南京城实在是气可吞天。

注:

①石头城:

战国时,楚国在南京建金陵城;

三国时,孙权把它更名为石头城,并建筑宫殿;

后经六朝繁华,至初唐城已荒废。

②淮水:

即秦淮河,流经南京。

③女墙:

城垛。

1.请回答这篇散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以下两个问题的看法:

(1)明、清、近代、现代的政治风云在南京表现出什么特点?

(2)文中所列举的历史事件各有什么特点?

(1)

(2)

2.这篇散文中,

(1)南京城市风貌的两大特点是什么?

(2)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这篇散文中,

(1)选用北京、杭州与南京作比较有何作用?

(2)文章结尾引用刘禹锡的《石头城》诗有何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被外寇血洗全城”“在炮火中作历史性永诀”分别指清初统治者镇压反清斗争的历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蒋家王朝覆灭的历史。

B.作者借“受到楚风夷习的浸染”,指出南京受到南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C.“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中“悲剧性体验”是反语,作者借此引出对今日南京的描写。

D.《石头城》诗中的“旧时月”,含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它是六朝繁华的见证,是繁华易逝的象征。

E.“1000多年前的诗人已把怀古的幽思开拓到如此气派”中的“气派”是反语,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凄凉”。

【试题答案】

一.课文阅读训练

(一)

1.泡;

听得;

细;

静2.B3.形;

音;

色;

秋中有情;

情中有秋

4.不多余,为了突出寂寞,孤独的冷落之感5.B

(二)

1.D

2.这个世界是分成一个一个国家的,敦煌在中国,敦煌文物属于中国,中国政府对敦煌拥有主权。

3.额尔金扔下白手套,表示理亏、认罪、投降,我接受额尔金投降;

我把剑甩过去,要同额尔金决斗,额尔金接剑,接受挑战。

4.表达了对火烧圆明园、毁我国宝的外国强盗无比愤恨,不惜一死,要跟强盗头子拼个死活。

5.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说明清政府官员毫不珍惜这批无比珍贵的文物。

另一方面,官员又极端贪婪自私,化公为私,作为个人收藏。

6.这是一句气话,作者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痛恨极了,发狠说出这句气话表达自己的气恨。

7.清政府腐败无能,是无法保护敦煌文物的,那是一个民族命运极端悲惨的时代,那是一个令人椎心疼痛的时代。

(三)

1.“我”的理解浮于字面含义的表层,因为“我”缺少人生岁月的历练,无法理解“老泪横流”背后的悲伤。

2.人们因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能得骨肉团聚,感慨不已,悲喜交加;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即见骨’的哀痛。

3.作者是从对亲人的体恤、爱怜这一角度来写“泪水”的。

4.

(1)寄予的对儿子无限的爱怜之情

(2)反映了艰苦的生命奋斗历程(3)悲悯芸芸众生,原分担人世间的痛苦和罪孽,体现了博大的真爱;

本文写泪水,意在探询亲情的真谛,评判人生的境界。

5.BD

1.

(1)许多事在南京变得奇崛。

(2)①政治文化史染上艳丽色彩。

②农民起义叱咤风云。

③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1)第一段提到六朝金粉和明、清、近代、现代。

第二段专门谈“明、清、近代、现代”发生在南京的重大政治事件,符合“政治风云”的范围和“在南京表现出”的要求;

该段第一句话,概括了其特点,关键词是“奇崛”。

(2)首先要搞清文中列举了哪些历史事件,答案应从第二段中找,概括一下三个疑问句即可。

2.

(1)①气魄无与伦比。

②把历史溶解于自然。

(2)一个庞大民族(中华民族)的异质聚汇,或两条大河(南北文明)的强力冲撞。

解析:

(1)此题答案应从第四、五段中找,考查抽取段中重要语句和概括性语句的能

力。

(2)产生的原因应向前文(具体指第三段)去找,因为“特点”是用“因此”来说的。

3.

(1)①突出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的特点。

②揭示“把历史溶解于自然”的原因:

南北文明汇聚。

(2)①引发读者对南京由盛而衰的历史的联想。

②引出对当今南京“气可吞天”的赞颂。

(1)考查比较的作用,让学生明确比较就是以此衬彼或以彼衬此,都是为了突

出描写主体的某种特点。

(2)考查引用的作用,要明确所引内容的含意和用在文中的目的。

4.BD

A项,“指清初统治者镇压反清斗争的历史”错误,“南京大屠杀”就不是。

C项“悲剧性体验”不是反语。

文中第二段内容可以证明。

E项,“气派”不是反语。

“把怀古的幽思开拓到如此气派”是指刘诗意境开阔;

刘诗的内容才可谓“凄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