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2876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docx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

上古汉语动词的基本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也可以作定语、状语、宾语等成分,没有时体区别,动作发生时间由副词、时间词、语气词和上下文来表示。

到了中古,其动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时体范畴的产生。

动词的完成、持续、过去或经历都产生了一定的表达形式。

 

一、“了”“已”“却”的发展

“了”、“已”、“却”都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一)“了”字

“了”字在先秦史料中没有出現。

《說文》:

“了,尥也(尥liào行胫相交也),從子無臂,象形。

”這是了戾的“了”(“了戾”是缭绕的意思),和今天的“了”毫無關系。

魏晉以後,“了”字產生一種新的意義,就是“明了、懂得”(朱駿聲認為是“憭”的假借)。

郭璞《爾雅序》:

“其所易了,闕而不論。

”這種意義的“了”字也和表示完成的“了”毫无關係。

《廣雅·釋詁》說:

“了、已,訖也。

”即终了、了结。

表示完成貌的“了”是动词终了、了结的“了”发展而来的。

(1)动词。

了结的“了”在東漢時代已經出現了,常作谓语。

例如:

①人远则难绥,事总则难了。

(仲长统《昌言·损益》)

②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榖,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三国志.蜀志.杨仪传)

但从汉代开始,这个意思的“了”,常用在别的动词后面,充当补语。

具备了虚化的条件。

如:

①晨起早扫,食了洗涤。

(王褒《童约》)

②凡秋收了,先耕乔麦地。

(《齐民要太·杂说》)

③半啼封裹了,知欲寄谁将?

(孟浩然闺情诗)

下面是唐代俗文学里的一些例子,“了”字已虚化了。

如:

①死了万事休,谁人承后嗣?

(寒山《诗三百三首》之八十五)

②今已偿了,不得久住。

(董永行孝)

③夫人闻了,又自悲伤。

(《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

不过直到唐代,“了”的虚化过程并未最后完成,因为当动词后面带有宾语的时候,“了”字是放在宾语的后面,而不是紧贴着动词的。

例如:

①但得上馬了,一去頭不回。

(曹鄴《去不返詩》)

②朝来洞口圍棊了,賭得青龍直幾錢,(曹唐小遊仙詩之十五)

③他時書劍酬恩了。

願逐鸞車看十洲。

(李中《宿盧山白雲峰重道者院詩》)

这种情况直待续到宋元,一般還像唐代一樣,“了”字放在賓語後面。

例如:

①饱吃饭了,便坐禅观行。

(《临济慧禅师语录》)

②领吾言了便须行,更莫推辞问疾去。

(《维摩诘经讲经文》)

③师一日吃茶了,自烹一椀过于待者。

(《传灯录》卷十五)

(2)但是作為真正时态助词的“了”字,在南唐已經出現了。

因為它緊贴着動詞而且放在賓语的前面。

例如:

①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李煜乌夜啼詞)

到了宋代,真正的形尾“了”字逐渐多起來了。

例如:

①花影低徊簾幕捲,慣了雙來燕燕。

(毛滂詞)

②更添了幾聲啼鴂。

(姜夔词)

③如今都放壞了學生,箇箇不肯读书。

(《朱子语類》四纂卷一)

④不合信媒人口,嫁了張員外。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張主管》)

(3)大约在宋代有一个新旧规则同时并用的时期,到了元代以后,新规则战胜了旧规则,人们不再说(例如)“做一件事了,又理会一件”,而是说‘做了一件事,再做一件”了。

例如:

①我欲起兵南侵,又恐怕失了数年和好。

(《元曲.漢宫秋》)

②我向劉員外借了十個銀子。

(《元曲·鴛鴦被》)

③我與了他兩丸藥。

(同上,張天師)

④容吾到軍中殺了丁原。

(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一,吕布刺殺丁建陽)

從此以後,漢語时体助词“了”字有了固定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了”字的職能。

(二)“已”字。

本义是“停止”。

如“学不可以已”、“死而后已”。

到中古后,“已”用在动词后,也表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了”。

例如:

①悉供养三日,三日过已,乃令自求所安常。

(《法显传·乌苌国》)

②王见怜悯,赐一死驼;贫人得已,即便剥皮。

(《百喻经·就楼磨刀喻》)

(三)“却”字。

六朝开始在别的动词后面,表示“去”、“掉”义,仍是动词。

如:

①呼婢曰:

“举却阿堵物!

”(举却:

拿掉。

②锋出登车,兵人欲上车防勒,锋以手击却数人,皆应时倒地。

(《南齐书·高祖十二王传》)

唐代进一步虚化成时体助词,表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了”。

例如:

①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怀。

(杜甫《秋尽》)

②忽然口发人言,说却多般事意。

(《敦煌变文集·妙法莲花经讲经文》)

③满引红螺诗一首,刘桢失却病心情。

(皮日休《李处士郊居》)

④如似种子醎田中,种却一石收五斗。

(《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

二、“着”、“地”的发展

“着”、“地”表示动作的持续或正在进行。

(一)“着”字

“着”字本来写作“著”。

“著”后来分化为两个字:

显著的“着”写作“著”;着衣的“着”和附着的“着”都改写作“着”。

时体助词“着”字就是附着的“着”演变来的。

(1)动词

附着的“著”在最初的時候是純粹的動詞。

這種意義一直沿用到後代。

下面是一些“附着”或与“附着”有關的例子。

①風行而著於土。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

②甘露如飴蜜者,著於樹木,不著五穀。

(《論衡·是應》)

③嘗恐祖生先我著鞭。

(《晋書·劉琨傳》)

在東漢,“着”字已經有了虚化的跡象,它不是句中的謂詞,而是放在動詞後面,和動詞一起構成补充式的结構,表示动作的目的或结果。

例如:

①日月之行也,系着于天地。

(《论衡·说日》)

②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③日暮拂雲堆下過,馬前逢著射雕人。

(杜牧遊邊詩)

(2)中古时,由表示动作达到某种目的或结果,进一步也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了”。

例如:

①莫为此女人损着府君性命,累及天曹。

(《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

②却恐为使不了,辱着世君。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③离着善,便是恶。

(《朱子语类》卷五)

(3)六朝开始至唐代,像《世说·德行》“文长尚小,载着车中……文若亦小,坐着膝前。

”这类“着”字进一步虚化,变成表示一种静止持续状态。

如:

④堆著黄金無買處。

(王建北邙詩)(表示静止持续状态)

⑤赤绳串着项,反缚棒背皮。

(王志梵《百岁有一人》)(表静态)

③为未得方便,却还分付与阿婆藏着。

(苟道兴《搜神记》)

(4)真正表示行為在進行中的“着”字在唐代已經产生了。

例如:

①上贤读我诗,把着满面笑。

(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一四二)

②见世间万事颠倒迷妄,耽嗜恋着,无一不是戏剧。

(朱子语类辑略卷二)

③如战陈厮杀,擂着鼓,只是向前去,有死无二。

(同上,卷七)

在宋人話本,元曲及明人小說里,這種進行貌的“着”字大量出現。

例如:

①撞着八個大漠,担着一對酒桶。

(宣和遗事元集)

②見一頂轎兒,兩個人抬着。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

③只見一個男子搭着個婦人。

(《元曲·争報恩》)

在宋元時代,“着”字已經像現代漢語一樣,它所在的動賓结構用作狀語來修飾謂詞。

例如:

①似担百十斤担相似,須硬着筋骨担。

(《朱子語類輯略》卷二)

②又自指着心曰:

“這裏不可欺也。

”(《五代史平話·史》)

③駕着漁船一隻過江逃難。

(《元曲·楚昭公》)

表示静態的“着”字也沿用下來,形容词也可带“着”。

例如:

①又寫着三十六個姓名,又题着四句道。

(《宣和遺事·亨集》)

②只恁地關着門在這裏。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

③他只低着头自去做了。

(《朱子语类》卷二十六)

④如担百十斤担相似,须硬着筋骨担。

(《同上》卷十二)

宋元時代,“了”和“着”的分工還是不够明確的。

在許多地方,“着”字表示行為的完成,等於現代漢語的“了”字。

例如:

①楊志因等侯我了,犯着这罪。

(《宣和遗事·元集》)

②若不直說,便殺着你!

(《三國志平話》卷中)

③韓信去曹家托生,做着個曹操。

(《五代史平話·梁史》)

④命工匠造着浮橋,夤夜濟師。

(《五代史平話·梁史》)

有時候,正相反,“了”字却又表示行為的持续,等於現代漢語的“着”字。

例如:

①太后指了天曰:

“您從吾兒求做天子,何得謊說?

”(《五代史平話·晉史》)

有時候,甚至“着”、“了”同時並用,例如:

①那單可及素號骁勇,心里欺負着李思安兵少,却被李思安將兵馬藏

伏在四处了,寫着了書来單可及軍前索戰。

(《五代史平話·梁史》)

(6)到了明代以後,特别是《红樓夢》時代以後,“了”和“着”才有明確的分工。

這是漢語語法的一大進步。

還有一點,宋元時代“着”字附着的動詞前面可以用否定詞“不”字。

例如:

①待道是鄭观音,不抱着玉琵琶,待道是杨貴妃,不擎着白鸚鹉。

(宣和遗事·亨集)

②那兩個舅舅李洪倌、李洪羲全不秋采着知遠。

(《五代史平話·漢史》)大约在明代以後,“着”字就不能這樣用了。

(二)“地”放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持续的,相当于“着”。

始见于唐代,应用范围较小,只用在“立、卧、坐、住”等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用在有宾语的句子里,有宾语的句子只用“着”。

例如:

①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

(元稹《李娃行》)

②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

(《敦煌变文集·舜子变》)

③小窗坐地,侧听簷声。

(辛弃疾《行香子》)

三、“过”的发展

“过”字表示动作已经成为过去。

(1)“过”南北朝时期成为趋向动词,唐宋广泛使用。

如:

①自送过淛江,寄山阴魏家,得免。

《世说·任诞》

②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浪《蝶恋花》)

(2)“过”字在唐代已經虚化为时体助词,到宋代基本完成。

例如:

①潘郎妄语多,夜夜道来过。

(《敦煌曲词》)

②今人将孟之言都只凭草率看过了。

(《朱子語類輯略》卷十九)

③看过了後,無時無候,又把起來思量一徧。

(《朱子語類輯略》卷五)

④每日讀書,只是讀過了,便不知將此心去体会。

(《朱子語類輯略》卷五)

四、“来”的发展

“来”表示不久的经历。

六朝虚化为时体助词。

如:

①西至一家,馆宇华整……复有女子处之。

问荷:

“得书来不?

”荷以书卷与之。

(齐王琰《冥祥记》)

②阿婆三五少年时,也会东涂西抹来。

(《唐摭言》卷三)

五、“看”的发展

“看”字表示尝试。

“看”唐代开始虚化成时体助词,宋后广泛使用。

如:

①我缘不会,与我仔细说看。

(《敦煌变文集》)

②莫信朝寒,明日花前试舞看。

(《敦煌变文集》)

近代汉语动词的发展,主要表现是时体助词系统逐渐完备。

完成体形式增加,沿用“了”,出现了“讫”;动词重叠式的发展和短时体的产生;动词本身表示动量的形式产生;“来着”的产生,及“起來”、“下去”、“化”产生。

如:

(一)“讫”。

中古仍为“完毕”之意,如《百喻经》“待我看讫。

”至近代虚化为时体助词,相当于“了”。

如:

①李大于郑县令面上打讫一拳。

(元沈仲纬《刑统疏赋》)

②孩儿们,将此两个与斩讫报来。

(《水浒传》四十七回)

(二)动词重叠式的发展和短时体的产生。

上古已有动词重叠式,但不表示短时体。

如:

①于时处处(居住),于时庐旅(寄住),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诗·大雅·公刘》)(许多人住在一起谈笑)

②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古诗十九首》)(不停地行)

至宋元,表示短时体的动词重叠式产生。

它与动词本身表示动量的形式有密切关系。

如:

①师喝一喝,便出去了。

(《五灯会元》卷十一)

②门儿拽上不关,那贼略推一推,豁地开了。

(《错斩崔宁》)

③用手向他脉上摸了摸,嘴唇人中上着力掐了两下。

(《红楼梦》五十七回)

④老都管道:

“且奈他一奈。

”(《水浒传》十六回)

⑤且不要道破他,明日小小地耍他耍便了。

(《水浒传》五十三回)

至宋元话本已出现短时体的动词重叠式,元明普遍使用。

如:

①就教同可常到府中来看看。

(《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

②儿子去去便归,不从张员外门前过便了。

(同上《至诚张主管》)

③众猴骇然,叫道:

“大王,还拿出来耍耍。

”(《西游记》第三回)

(三)“来着”的产生,表示不久前的经历。

《红楼梦》《儿女英雄传》里用得普遍。

如:

①我何曾把你的东西给人来着?

(《红楼梦》七十回)

②前日合你老人家怎么说来着?

(《儿女英雄传》十六回)

(四)“起來”表示动作開始,开始于宋代。

如:

①少间到了紧处时,却又藏了不说,又别寻了个头绪翻澜起来。

(《朱子语类》卷六十四)

②去到他房里,取出生活,一面缝将起来。

(《水浒传》二十四回)

③我若放起刁来,且看莺莺那去?

(王实甫《西厢记》五本三折)

“起來”还可用在形容词及“恁地、这等、这么”等指代词后面。

例如:

①倘或路上與小人彆拗起來.楊志如何和他争執得?

(《水游傳》第十六回)

②我吃下这药去,怎觉昏昏沉沉的起来。

(《元曲选·窦娥冤》)

③书到便当依允,如何恁地起来。

(《水浒传》四十七回)

④担的面包值不得几何,你夫妻就这等起来。

(《封神演义》十五回)

(五)“下去”表示动作的繼续。

趋向动词“下去”产生于宋代,表示动作由高到低、由上到下,近代常见。

如:

①又掘下去,约有三四尺深。

(《水浒传》第一回)

②运退时,撞着就是折本的,潮水也似退下去。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宋代开始虚化为表示动作的继续,但直到《儿女英雄传》才普遍应用。

如:

①此段是古人长连地说下去,却不分晓。

(《朱子语类》卷六十八)

②若只理会利,却是从中间半截做下去。

(同上)

①便静静兒的聽他唱下去。

(《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

②底下要只這等一折折的排下去,也就没多的話說了。

(同上)

③待要隐忍下去,…天長地久,……更不成事。

(第三十回)

“五四”以後,新興的動詞詞尾有“化”字。

這個詞尾大致等於英語的-ize,多數是使名詞轉化為動詞,也有少数是使形容詞轉化的。

例如:

工业化industrialize

機械化mechanize

現代化modornize

欧化Europeanize

这样用“化”字对译,是由日本译文传到中国的。

由于类化的结果,我们自己也创造了一些“化”尾的动词,如“形象化”、“规律化”等。

动词(下)

汉語動詞分為及物,不及物兩類,及物動詞可以帶賓語,不及物動詞一般不可以帶宾語。

可是,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中,不及物動詞也有帶賓語的情況,這時表示“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

這種用法一般稱之為使動用法。

例如:

①莊公寤生,驚姜氏。

(《左傳·隱公元年》)

②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③吾懼君以兵。

罪莫大焉。

(《左傳·莊公十九年》)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左傳·僖公三十年》)

⑤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論語·先進》)

⑥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論語·季氏》)

⑦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

(《孟子·梁惠王上》)

⑧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反周公。

(《史記·魯周公世家》)

⑨乃與趙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史記·晉世家》)

⑩今尊立其子,將疑众心。

(《後漢書·張步傳》)

我们不能說這些不及物動詞發展成及物動詞了,因為這只是它的一種特殊的臨時職務,這種臨時職務並没有改變它的本來性質。

詞的這種臨時職務一般稱作詞類活用。

具有這種臨時職務的詞不只是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名詞也可以臨時具有及物動詞的性質,后面可以帶賓語,除了表示“使賓語怎麽樣”的意思。

還可以表示“認為賓語怎麼樣”的意思,也就是所謂意動用法。

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

(1)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例如:

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老子)

②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

③將行,乃盛其服玩車馬之飾。

(《李娃傅》)

④傭徒鬻賣之道也,不足以合大示,美國家。

(《荀子·議兵》)

⑤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

(《荀子·儒效》)

⑥虚囹圄而免刑戮。

(賈誼《過秦論》)

⑦上素驕淮南王,不為置嚴傅相,以故至此。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⑧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

子不足收也。

(《史記·張儀列傳》)

⑨當殺之,持其首來,以正風俗。

(仙傳拾遗)

⑩由是冶其容,敏其詞,婉轉萬態,以中上意。

(唐陳鸿《長恨歌傳》)

(2)名詞的使動用法

①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②爾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

③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

(《史記·晉世家》)

④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史記·項羽本纪》)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①登東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

②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吕氏春秋·知度》)

③見高祖状貌,奇之。

(《論衡·骨相》)

④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

(《論衡·问孔》)

(4)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穀梁傳·僖公八年)

②不如小決使導,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③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禮記·礼運)

形容詞、名詞后面帶了賓語,臨時具有了及物動詞的性質,這同樣不意味着這些形容詞、名詞發展成了及物動詞,因為它們本質没有什麼變化,通常職務没有什麽變化,這些形容詞的通常職務還是作修飾語,這些名詞的通常職務還是作主語、賓語。

但是,在歷史發展中,確實有些不及物動詞變成了及物動詞,還有些及物動詞變成了不及物動詞。

現在分别舉例如下:

(一)“去”字

(1)“去”字本是不及物動詞,表示離開某地。

“离开”、“走了”之意。

例如:

①鳥乃去矣,后稷呱矣。

(《詩·大雅·生民》)

②鹏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摇羊角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莊子·逍遥遊》)

③於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

(同上。

让王)

④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

(楚辭·漁父)

⑤用則可,不用則去。

(《荀子·臣道》)

“去”的反面是“來”,所以“去”和“來”常常並舉。

例如:

①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莊子·缮性》)

②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庄子·達生》)

③吾以其來不可卻也,其去不可止也。

(《庄子·田子方》④地来而民去,累多而巧少。

(荀子·王制)

上古漢語的“去”字,用作不及物動詞時,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走了”。

例如“鳥乃去矣”可以譯為“鳥飛走了”;“使者去,子列子入”可以譯為“使者走了,列子進來”。

同時,“去”字又可以用作及物動詞,表示離開某地。

例如:

①桓公去國而霸諸侯。

(《墨子·親士》)

②孟子去齊,宿於晝。

(《孟子·公孫丑下》)

③纵不能用,使無去其疆域。

(《荀子·君道》)

④去其故鄉,事君而达。

(《荀子·宥坐》)

這種“去”字,和今天我們说去廣州的“去”意義正相反。

“去齊”的“去”,表示離開某地;今天我們說“去廣州”的“去”表示到某地去。

“去”字當到某地去講是很晚的事情了。

這種“去”字不是從古代及物動詞“去”字發展來的,而是從不及物動詞“去”字發展來的,其過渡形式是“投某地去”、“奔某地去”,“到某地去”,等等。

例如:

①操見紹等各懷異心,度料不能成事,自領軍投扬州去了。

(《三國志通俗演義·袁绍孫堅奪玉玺》)

②携了妻子與兩個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红樓夢》第一回)

③五丫頭那里去了?

(《红樓夢》第六十一回)

④你告訴他們,明兒大夫來瞧了寶玉,叫他再到林姑娘那屋裏去。

(《红樓夢》第八十三回)

把目的地(處所)移到“去”字的後面去,就變成了“去廣州”的形式,“去”字又變了及物動詞了。

(二)“往”字

(1)在上古漢語里,“往”字是不及物動詞,不帶賓語,因為目的地是明顯可知的。

例如:

①今朕必往。

(《書·湯誓》)

②被甲婴冑將往戰。

(《墨子·兼爱下》)

③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

(《莊子·逍遥遊》)

④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問之。

(《莊子·大宗師》)

⑤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

(《孟子·滕文公下》)

“往”的反面是“來”,“來”也是不及物動詞,因此,“往”與“來”常常並舉。

例如:

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小雅·采薇》)

②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

③出入六合,遊乎九洲,獨往獨來。

(《庄子·在宥》)

④吾已往來焉而不知所终。

(《庄子·》

⑤一往一來,结尾以為事。

(荀子.赋篇)

“去”也是“來”的反面,但是,在上古漢語里,“往”和“去”的意義是不同的。

“往”字表示前往某地,其目的地是明顯可知的;“去”只表示離開某地,不管是到什麼地方去。

上古漢語的“我不往”等于現代漢語的“我不去”;上古漢語的“我不去”等於現代漢語的“我不走”,這是有分别的。

(三)兼词“焉”字

“焉”字等於“於是”,兼有介詞“於”與代詞“是”的作用,因此,“焉”字可以放在不及物動詞“往”的後面。

例如:

①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孟子.梁惠王下)

在疑问句里,“焉”字等於“於何處”,因此,“焉”字可以放在不及物動詞“往”的前面。

②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

(孟子.離婁上)

在疑問句里,“惡乎”也等於“於何處”,因此,“惡乎”也可以放在不及物動詞“往”的前面。

例如:

①今一以天地為大鑪,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

(《莊子·大宗師》)

②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

(《莊子·齊物論》)

一向以“適、之、往”三字為同義詞。

《爾雅.釋詁》:

“適,往也。

”又:

“之,往也。

”但是,從語法上說,“往”与“適、之”不是同義詞。

“往”是不及物動词,不帶賓语;“适、之”是及物動詞,帶賓語。

下面是“適、之”的一些例子:

①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

(《庄子·人间世》)

②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詩.鄭風·缁衣)

③仲尼之楚,楚王觞之。

(《庄子·徐無鬼》)

④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知道,乃南之沛,見老聃。

(《庄子·天運》)

(以上“之”字。

由於“適、之”是及物動詞,所以在疑同句中,“適、之”的前面用疑问代詞“奚”或“何”,不用“焉”。

例如:

①彼且奚适也?

(《庄子·逍遥游》)

②苑风曰;“子将奚之?

”曰:

“將之大壑。

”(《庄子·天地》)

試比較“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和“先生將何之”,“彼且奚适也”,就可以知道,“往”是不及物動詞,“之、適”是及物動詞,界限是很清楚的。

(2)“往”字用作及物動詞,大約在南北朝以後。

下面是一些“往”字用作及物動詞的例子:

①阮光禄赴山陵,至都,不往殷劉許。

(《世說新語·方正》)

②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厢,任意选之。

(《世說新語·雅量》)

③欲往城南忘城北。

(杜甫哀江頭詩)

④弟妹蕭條各何往?

(杜甫九日詩)

(四)“至”字

“至”字在上古漢語里也是不及物動詞,它和“來”字一樣,不帶賓語。

例如:

①如川之方至。

(诗.小雅·天保)

②凰鳥不至,河不出圖。

(論語.子罕)

③以七患守城,敵至国傾。

(墨子·七患)

④女子不來,水至不去。

(《庄子·盗跖》)

按:

甲骨文中“至”为及物动词。

一是“来”,二是“到”。

如:

1.至祖丁王受又。

(庫795)

2.其隹甲有至吉。

(簠典103)

又补:

1.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至汜而泛,至怀而坏,至共头而山隧。

(《荀子·效儒》)(至氾:

到达氾水。

至怀:

到达怀城。

2.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荀子·强国》)

3.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故人之于其亲也,至死无穷。

(《荀子·礼论》)

4.舜曰:

“维予从欲而治。

”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荀子·大略》)

5.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

(《荀子·大略》)

6.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成康则案无诛已。

由於“至”是不及物动词,所以“至”字后面用“焉”不用“之”。

例如:

①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巳矣。

(《論語·雍也》)

②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③故質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众鳥息焉。

(《荀子·勸學》)

由於“至”是不及物動詞,所以“至”字後面如果說出所至的處所的話,必須以“於”(于)或“乎”字為介。

例如:

①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

(《書·舜典》)

②既修太原,至于岳陽。

(《書·禹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