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3151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

江苏省金坛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本单元的主题是:

诗词拔萃有传统诗词五首,现代诗两首,歌词三首。

其中,歌词应把它看作现代诗一样进行教学。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

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

对中学生来说,学好诗词,懂些诗词尤为重要。

我觉得,诗词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吟诵中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初中生对诗词的学习应定位于诵读这个根本。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再借助视听等媒体将学生带入所创设的艺术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浅吟低诵,品味诗词的韵律、节奏,也就自然感悟了诗词所蕴涵的感情基调。

在学习诗词时,教师借助音乐、电视等中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吟诵,加强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2、炼字品句感知诗词图画美

许多优美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幅。

尤其是其间的佳词丽句,更是诗词作者的匠心独运,颇见功夫。

更能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想象、联想的创造之门。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对诗词的理解描述心中所想象的画面,通过对诗词中所展现的意境意象的描述,获得新知。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重点句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致,为学生开启通向创造美的通道,使学生亲历由艺术直觉到艺术体验的过程,将艺术美转化成自然美,再加工又转化成新的艺术形式。

3、简介背景来理解诗情

不同时代的诗人、词人,同一时代各个诗人、词人之间,同一诗人、词人身处于各种不同遭遇之时,便会创造出不同的诗境。

要进一步了解作者当时赋诗的真情实感,光从字里行间去了解显然是不够的,应该把诗词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进一步考察和探讨。

这样我们就能从诗词的字里行间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寻找诗词感情的突破口,领略诗人、词人独特的艺术境界和艺术风格。

4、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诗词鉴赏教学的阶梯

诗词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炼性,所以越是成功的诗词作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就越大。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每个学生对同一首诗词形成整齐划一的鉴赏结果,反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研究,甚至敢于质疑,才能有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领悟,才能透过纸面看到纸背。

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提高了鉴赏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鼓励学生自主研习,是诗词鉴赏教学的核心

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完成诗歌的表层理解。

他们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深层理解。

然后由教师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名家的、同学的),他们自行解剖、把握、模仿,这样一个研究——分析——模仿——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研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实现了学会鉴赏的过程。

这样习得的能力比教师传授的更令学生终生难忘,也更“货真价实”;这样的学会学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将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第六单元诗词拔萃的学习中,喜欢诗词作品,在课后学习中能主动阅读自己喜爱的诗人、词人的其他作品。

2、能熟练地使用古汉语词典,掌握古诗词中的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能在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合作中,探究诗词中的形象与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关系。

4、能在对诗词的学习欣赏、品味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展开联想和想象,展示个性与才智,进行自由作文创作。

6、积极参加赛诗会,编手抄报、壁报等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热爱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品位。

三、单元课时安排:

         共计15学时

《毛泽东词二首》3学时

《古代诗词三首》4学时

《现代诗两首》3学时

《歌词三首》2学时

写作:

自由作文2学时

综合实践活动1学时

 

沁园春雪

参考教学案例

个性化备课

教学目标:

 1、 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 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 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5、 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重点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

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

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3、板书课题,并释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

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

又名“寿星明”“东仙”“洞庭春色”“大圣乐”等。

分上下两阙,共114字。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二、学习朗读,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闭眼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学生自由朗诵。

4、说说上下两阙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明确:

上阙写景;下阙议论抒情。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播放诗歌朗诵录音,然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全诗。

  2、品读前三句:

   ⑴ 这三句在上阕的作用是什么?

     要点:

总写了—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⑵ 由此可见上阕的结合特点是什么?

     明确:

先总写,后分写。

   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何不同?

     明确:

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

  3、品读分写部分:

    

   ⑴ “望”所管辖的句子是哪些?

    

 要点:

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像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其气势何等豪迈。

(2)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3) 品读“长城”、“大河”几句。

 ① 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要点:

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

 ② 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

  要点:

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

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③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

对偶。

(4) 品读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

 ①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

对偶、比喻、拟人。

 ② 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要点:

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扑丽;二者义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这样浪漫的想像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5)“长城”、“大河”和群山、高原的描写,情态上有何不同?

  要点:

前者写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

  4、品读最后三句:

    

   ⑴ “须”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

等待。

   ⑵ 思考:

这几句写的是否眼前所见实景?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先让学生发挥想像去体会,回答,然后教师明确。

  明确:

这儿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像,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辉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

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

  

四、梳理、总结

  总结这首词的思路与写作手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⑴ 修辞手法小结:

  要点:

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

   ⑵ 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

  要点:

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带着以下问题预习下阕:

   ⑴ 朗读这一部分。

   ⑵ 表达方式的特点。

   ⑶ 表达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⑷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背诵这首词。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

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你知道词里的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吗?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能再举一两个例子吗?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

“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

  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惜”字的丰富含义:

第一,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

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

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

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

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

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议论与抒情相结合。

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

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

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探究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具备哪些素质?

五、总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卜算子咏梅

参考教学案例

个性化备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怀旧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梅有哪些雅号?

明确:

①岁寒三友——松竹梅

②四君子——梅、兰、竹、菊

③花中四友——茶花、迎春、梅花、水仙

2、历代咏梅的词不胜枚举,你们肯定也贮存了不少,现在能不能说出来,资源共享呢?

3、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对梅情有独钟?

你能说说其中的原由吗?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毛泽东主席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

  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

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

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

  1、“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由情导读,因读成颂

  1、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深入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2、播放网上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

  3、播放音乐,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

  五、对比阅读,深入感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

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

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

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3、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陆词很悲伤、压抑,而毛词却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

不必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4、学生介绍收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分小组理解探究,深入体会两首词的内容及思想。

5、小结:

虽然毛主席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正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面对来自国内自然灾害和国外反华势力等重重压力,毛主席仍然非常乐观,以这首词表达了共产党人不怕困难、乐观谦虚的革命态度。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

  3、展示学生自己录制的配乐朗诵,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延伸

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是

一种大胆的创新,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有这种创新意识的文人墨客并不只是毛泽东,在你们所学过的古诗文中也有这种现象,动脑筋想一想,有哪些?

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或,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满目青山夕照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生行乐须及春,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教学反思

木兰诗

参考教学案例

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

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

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

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

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

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1、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

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b战事紧迫。

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

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

(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

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

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

“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

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

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

——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

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

有两说:

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

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

”(《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教学反思

 

观刈麦

参考教学案例

个性化备课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重点难点:

体会感情,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