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全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3317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1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书》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素书》全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素书》全解.docx

《《素书》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书》全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素书》全解.docx

《素书》全解

 

《素书》全解

《素书》全解

《素书》全解

《素书》

内容提要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部书:

普通人读了之后,就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回答是:

有!

那就是《素书》。

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本是个只知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士,公元前218年,他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河南郑州东北)寻机刺杀秦始皇,但没有能成功,被迫亡命天涯。

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此时的张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并非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物。

然而,正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他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就是黄石公。

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矣”,遂将一卷书传给了他,并告诉他:

“读书则为王者师矣。

”此书就是《素书》。

《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

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

更为可贵的是,他凭借《素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洒脱安逸地安度了自己的晚年。

难怪刘邦曾经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从张良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出,《素书》确实包含着人间惊人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的实用性、操作性都非常的强。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不是一个坏人,熟读此书并且灵活应用,都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

那么《素书》究竟是本什么书呢《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

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除此书外,还着有《三略》一书,号称中国三大兵书之一。

《素书》的校勘,是以《百子全书》为底本,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

由于《素书》的文字并不深奥,所以本次重点放在“释评”上,文中参考了台湾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的一些事例,对原文进行补充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黄石公,战国末期的大智者,中国历史上着名的隐士,真实姓名已不可考。

其弟子张良曾以谷城山道路旁边的一块黄石头,拿回家供奉起来以纪念恩师,故后人称此公为黄石公,着有《素书》、《三略》等书。

旧史相传,黄石公写成此书后,四处寻找可传授之人,见到张良后认为其才可造。

所以将书传给了张良,并说“读是则为王者师”。

果然。

张良只不过用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就帮助刘邦成就了大事业,官封留侯。

但张良一生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传播此书,故而死后随葬墓中。

又过了五百多年,西晋时天下大乱,有人盗掘汉留候张良之墓,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此书。

书上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

“不许将此书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

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从此《素书》流传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一、前言二、《素书》原序(宋,张商英)三、《素书》白文原始章第一正道章第二求人之志章第三本德宗道章第四遵义章第五安礼章第六四、《素书》释评原始章正道章求人之志章本德宗道章遵义章安礼章附录一、黄石公传(明)附录二、黄石公素书考(宋,张商英辑)附录三、《四库全书素书提要》[点击查看更多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语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的《素书》原文并不长,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

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言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部书:

普通人读了之后,就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回答是:

有!

那就是《素书》。

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本是个只知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士,公元前218年,他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河南郑州东北)寻机刺杀秦始皇,但没有能成功,被迫亡命天涯。

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此时的张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并非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物。

然而,正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他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就是黄石公。

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矣”,遂将一卷书传给了他,并告诉他:

“读书则为王者师矣。

”此书就是《素书》。

《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

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

更为可贵的是,他凭借《素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洒脱安逸地安度了自己的晚年。

难怪刘邦曾经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从张良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出,《素书》确实包含着人间惊人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的实用性、操作性都非常的强。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不是一个坏人,熟读此书并且灵活应用,都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

那么《素书》究竟是本什么书呢《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

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除此书外,还着有《三略》一书,号称中国三大兵书之一。

中国有隐而不仕的传统,这些人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物。

然而,每当社会出现大乱荡之时,他们就会以特殊的方式参与进来,创造出辉煌的事业。

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鬼谷子先生,他派出了五个学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尉缭,就把天下诸侯玩得团团转,最后还是采用了张仪的策略,秦始皇才得以统一天下。

还有隋唐之际的文中子王通,他以儒佛道三家通才的学养,讲学河汾,培训了一批开创盛唐的文臣武将,魏征、李靖、房玄龄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黄公石也是这样一位人物。

眼看秦末大乱,他将张良作为自己的传人,通过张良来达到秦兴汉的大业,而自己深藏不露躲在幕后,逍遥自在,典型的隐士风格。

老子曾说“大象无形”、“大言稀声”,黄公石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我们今天有幸能目睹这本人生谋略的奇书,还要感谢一个盗墓人。

张良死后,这部书与他一同下葬,从此在人间消失了500多年。

西晋时天下大乱,有人盗掘汉留侯张良之墓,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此书。

书上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

“此书不许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果所传非人,必将受其殃祸;如果有合适人而不传者,也必定要受其殃祸。

”从此,素书流传于世,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将之纳入其中。

“素”的本意是指一种纯白色的绢,这里形容纯洁、干净、朴素、简单的做人道理。

书中认为,人生尽管有跌宕起伏、成败荣辱,但做人的道理并不复杂,只有五个字:

道、德、仁、义、礼。

不管任何人,成败之际,全在对这五个字的把握上。

所以《素书》说: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素书》的校勘,是以《百子全书》为底本,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

由于《素书》的文字并不深奥,所以本次重点放在“释评”上,文中参考了台湾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的一些事例,对原文进行补充和说明。

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皆尽心焉。

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

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

’《阴符经》曰:

'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

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译文】我认为,宇宙和人世并非独立不交,而是相互感应、相辅相成的,古代的圣人、贤哲们都能够心领神会,并尽心竭力地去顺天而行。

比如说,帝尧十分恭敬地顺应上天的法则,就像敬畏上帝一样;舜遵循天道顺应人事,而建立了七种重大的政治制度,为后人所法;大禹依据山川自然地理的实际情况,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傅说曾经向武丁讲述过天道运行的自然原则,才使商朝得以中兴;周文王将天道的规律与人间法则结合起来,才推演并发展了八卦;周公旦效法天地四时的规则,建立了春夏秋冬四官,同时设立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负责调和阴阳;孔子觉得天理人道太过奥妙,所以有不谈“怪力乱神”之说;老子却将其概括为“无”与“有”两个概念。

《阴符经》里说:

“了然了宇宙自然运行的法则,领悟了万物一体的规律,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度,自然物我同一,此刻天地之间,人世之内,万事万物的一切变化,统统藏于胸臆,任我主宰。

更何况类似刑罚、名实、制度等等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呢!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

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

【译文】黄石公这个人,相传是秦朝时期的一位世外高人,是一位隐士。

他传给张良的这部《素书》,十分简略,但其中包含的哲理却很深邃,即使是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

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

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译文】黄石公知道秦朝将要灭亡,汉朝将要兴起,所以他选择张良作为学生,将此书传给了他。

然而,张良虽然不负重托,运用此书的智慧帮助刘邦完成了灭秦兴汉的大业,但也不能说他完全领会了书中的奥妙。

张良做出了这么大的事业,功成名就,其实只不过用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而已。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

“小怨不赦,大怨必生。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

“决策于不仁者险。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

“吉莫吉于知足。

”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书》曰: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译文】《素书》里说:

“阴计外泄者败。

”当年韩信攻下齐国之地,仗着自己兵强马壮,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

刘邦很是恼火,当着信使的面正要发作,是张良阻止了他。

因为张良知道,此时正值用人之际,刘邦绝不能得罪韩信。

于是暗示刘邦可以答应韩信的要求,才使韩信尽心打败项羽。

《素书》里说:

“小怨不赦,大怨必生。

”汉代天下初定之时,许多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封赏而怨声载道,有些人甚至密谋造反。

张良劝刘邦首先封赏了雍齿为什方侯,此人与刘邦素来不和,意见很深。

众人见刘邦封赏了雍齿,心想:

连这种人都能封赏,那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从此众心大定,防止了一场内乱的发生。

《素书》里说:

“决策于不仁者险。

”当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刘邦一筹莫展,恰好有个谋士叫郦食其,他建议刘邦封分被秦灭掉的六国后代,争取这些人的拥戴。

刘邦也是疾病乱投医,没有多想就答应了。

但张良知道,重封六国后代是重新回到战国混乱时代的开始,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于是说服刘邦,把已经赶制好的印信全部收回。

《素书》里说: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刘邦登基称帝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

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

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后,非常着急。

张良给吕后出了主意,让她请当时隐居在商山中的四位隐士出面劝说。

刘邦最终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汉惠帝。

《素书》里说:

“吉莫吉于知足。

”汉定天下,刘邦论功行赏,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

张良却知道位高权重的危险性,所以他坚辞不受,只愿受封留县,史称其为留侯。

《素书》里说: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张良功成名就后,采用了这一明哲保身的原则,多数时间称病不出,远离一切是非,几乎抛弃了一切荣华富贵,逍遥自在地度过了一生。

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啊!

嗟乎!

遗粕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译文】张良只是运用了《素书》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智慧,就能够推翻秦王朝,打败楚霸王项羽,辅佐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

如果有人能完全领会书中的精华奥义,并且灵活加以应用,那将能创造多么巨大的丰功伟绩。

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

如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

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译文】自从汉朝建立政权以后,社会上诗词歌赋等等文章很是兴盛,但是能够真正认识宇宙大道的,却是寥寥无几。

三国时的诸葛亮、十六国时的王猛、初唐的房玄龄、唐宪宗时的裴度这些名臣,虽然被后世之人称作一时贤相、能臣,但他们对于道为何物,依稀之中连皮毛也没有摸到,更别说领会多少了。

这就是本书不传“不道、不神、不圣、不贤”的原故,世上可造之才太少了。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

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译文】道的把握,存乎一心。

恍恍惚惚有其“道”,似有非有即为“神”。

证道而又离道者,即道即心,就是“圣人”;无果而欲证者,无道有心,就是“贤人”。

不是这四类人,即使得到了《素书》,倒背如流,也不能在实际中真正应用。

P4-6

《素书原始第一》白话译文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

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

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

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

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

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着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素书正道第二》白话译文原文: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

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

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

此人之杰也。

译文:

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

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

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

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

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

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

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

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

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

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

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

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

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

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

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素书求人之志第三》白话译文原文: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让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深计远虑,所以不彰。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瘅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译文: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回避嫌疑,远离惑乱,这样可以不出错误。

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样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性情;肃敬、节俭、谦逊、简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

为人尽量宽容,行为敦厚,这是待人处世之道。

任才使能,使人人能尽其才,这是用人成事之要领;抑制邪恶,斥退谗佞之徒,这样可以防止动乱;推求往古,验证当今,这样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态,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应付仓卒事变;采用灵活手法,施展权变之术,这样可以解开纠结;心中有数,闭口不言,凡事能顺从时机,这样可以远怨无咎;坚定不移,正直刚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勤勉惕励;心地善良,这样才能善始善终。

《素书本德宗道第四》白话译文原文;

夫志心笃行之术:

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译文:

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

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

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

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

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

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

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

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

最麻烦的病态,莫过于反覆无常;

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

最愚昧的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

最孤独的念头,莫过于目空一切;

最危险的举措,莫过于任人而疑;

最失败的行径;莫过于自私自利;

《素书遵义第五》白话译文原文: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惛,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

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译文:

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

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

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

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

思想与政令矛盾,一定会坏事。

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

发怒却无人畏惧,一定会受到侵犯。

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

对手下的大将罚之过当,一定会有危险。

怠慢应受尊重的人,一定会招致不幸。

表面上关系密切,实际上心怀异志的,一定会陷于孤独。

亲近谗慝,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

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是昏瞆目盲。

女子干涉大政,一定会有动乱。

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政治就会出现乱相。

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

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

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

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

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

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

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

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

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

起初竭诚欢迎,末了又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

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

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

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来大凶。

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

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

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

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

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

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

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

奋勇征战的将士生活贫穷,鼓舌摇唇的游士安享富贵,国势一定会衰落。

贿赂府政官员的事到处可见,政治必定十分昏暗。

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却不重视,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的,则是作风粗暴。

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胜任其职,这样的政治一定很混浊。

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民,人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治,则人民将离散而去。

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

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就是所谓的残酷。

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灭亡。

藏富于民,以百姓的富有作为本身的富有,这样才会安定;欲壑难填,总是贪求别人所有的,必然残民以逞。

《素书安礼第六》白话译文原文: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

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务善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

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译文:

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