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4747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纬地道路数模设计详细步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纬地“项目管理器”对话框的“项目文件”菜单中,用户可以“打开项目”,也可以在此处“新建项目”。

当点取对话框中“文件”选项后,将出现一个项目的所有数据文件列表如图1-1所示。

用户可以用鼠标点选每个数据文件,然后点击右侧出现的…按钮进行数据文件的添加和重新指定,如果欲删除该文件,则直接将该文件名删除即可,执行编辑菜单下的“编辑文件”命令(或直接双击该文件类型名称)可打开该文件的文本格式进行查看和编辑。

图1-1-1

当用户选取对话框中“属性”选项,对话框切换到如图1-2所示本项目的属性设置页,用户可以查看本项目的名称、项目类型和设计的起终点桩号等,同时也可以修改所输出图表的“项目标识”和“桩号小数精度”。

断链的设置也在此选项中进行,使用“编辑”菜单中的“添加断链”、“删除断链”、“前移断链”和“后移断链”命令,可完成任意多级断链的添加和修改。

图1-1-2

当用户选取对话框中“项目分段1”选项时,其对话框内容如图1-3所示。

用户可查看该项目分段的起终点桩号、公路等级、横断面型式以及超高和加宽的设置情况,并可以修改超高旋转方式和渐变方式以及加宽渐变方式,系统将依此设置进行路基设计计算。

当一个项目有多个项目分段时,将在对话框的项目分段1后面依次排列,用户可选择查看任意一个项目分段的属性设置。

图1-1-3

1.2新建项目

(1)打开“项目”,点击“新建项目”。

(以后再用,只要打开这个新建好的项目就可以了)

图1-2-1

图1-2-2

(2)写上“新建项目名称”,自己起一个容易记住的名字,例如“新建项目”。

(3)在“项目文件路径及名称”一行右边,点击“浏览”,出现图1-2-3。

自己可以选择把自己建好的这个项目放在自己任意的盘上或者文件夹中。

图1-2-3

1.3平面交点及各平面曲线要素计算(直曲转角表)

(1)打开“数据”一栏,出现图1-3-1。

图1-3-1

(2)点击“平面数据导入/导出”,出现图1-3-2。

图1-3-2

(3)输入相关数据,举例如图1-3-3。

图1-3-3

(4)点击左上角的“存盘”,出现图1-3-4。

以合适的名称存入合适的地方。

图1-3-4

(5)点击图1-2-6下方的“导入为交点数据”。

为了以后的纵断面设计,一定要在“数据”中选择“平面数据转换”,将交点转换为曲线。

然后导入到项目管理器中的平面文件。

(如果选择的交点有问题的话,会出现一个提示框,提示修改)

(6)打开“项目”,点击“项目管理器”,出现图1-3-5。

(7)点击“平面交点文件(*),在点击同一栏右侧的

,出现图1-3-6。

自己命名一个合适的名字存盘。

这个过程叫做导入项目管理器,以后每做一步,每产生一个新的文件都要导入项目管理器,例如纵断面文件、横断面文件等等。

每次导入后,保存退出。

(8)以前面图1-2-6为例,输出直曲转角表。

点击“表格”,出现图1-3-7。

(9)点击“输出直曲转角表”,会弹出一个一个对话框,如图1-3-8。

自己可以根据自己实际设计进行选择。

然后点击图1-3-8中的“计算输出”,会弹出一个或者的模式,如图1-3-9。

图1-3-5

图1-3-6

图1-3-7

图1-3-8

图1-3-9

二、纵断面设计

2.1数据输入

(1)点击“数据”,如图2-1-4,再点击数据中的“纵断面数据输入”,出现图2-1-1。

图2-1-1

(2)在“文件”菜单“设定桩号间隔”设定按固定间距。

出现图2-1-2。

(3)提示下一输入桩号(自动提示里程桩号),用户可以修改提示桩号。

出现图2-1-3。

(4)之后在图2-1-1种输入数据。

键入回车,输入高程数据,完成后再回车,系统自动下增一行,光标也调至下一行,如此循环到输入完成。

(5)输入完成后,用鼠标点击最后一行的序号,选中该行,点按图标工具中的“剪刀”,便可删去最后一行多余的桩号。

(6)当需要在某一行插入一行时,先将光标移到该行,再点按图标工具中的“插入”按钮。

系统会自动检查用户输入的每一桩号的顺序,错误时会自动提示。

(7)输入完成,点击“存盘”按钮,系统便将地面线数据写入到用户指定的数据文件中。

(并要添加到项目管理器中)。

举例如图2-1-4。

图2-1-2

图2-1-3

图2-1-4

2.2纵断面设计及绘图

(1)点击“设计”中的“纵断面绘图”,建议此步和动态拉坡一起做,因为就不用多画一次地面线。

出现图2-2-1。

注意起终点桩号。

在屏幕上选择画图基点以后,出现图2-2-2。

图2-2-1

图2-2-2

(2)和动态拉坡一起做,选择“设计”中“纵断面设计”,纵断面拉坡设计主对话框,如图2-2-3所示。

图2-2-3

此对话框启动后,如果项目中存在纵断面设计数据文件(*),系统将自动读入并进行计算显示相关信息。

“存盘”和“另存”可将修改后变坡点及竖曲线等数据保存到数据文件中去。

第一次点按“计算显示”按钮,程序将在当前屏幕图形中绘出全线的纵断面地面线、里程桩号和平曲线变化,同时屏幕图形下方也会对应显示一栏平曲线变化图,为用户直接在屏幕上进行拉坡设计作准备,见图2-2-4。

在拉坡设计过程中,系统在屏幕左上角会出现一个动态数据显示框,主要显示变坡点、竖曲线、坡度、坡长的数据变化,随着鼠标的移动,框中数据也随之变动,动态显示设计者拉坡所需的数据一目了然。

平曲线图的窗口是固定不动的,并且可以将背景、字体、线形设置成不同的颜色。

随着拉坡图的放大、缩小和移动等操作,平曲线也会随之在横向进行拉伸、缩短和移动,使其桩号位置始终和拉坡图桩号对应,以方便用户对拉坡位置进行判断和很方便地进行拉坡的平纵结合设计。

图2-2-4

图2-2-5

点按“控制”按钮后将出现图2-2-5所示对话框,用于控制系统是否自动绘制纵断拉坡图和在拉坡图中标注桥梁、涵洞构造物的位置和控制标高,以方便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拉坡设计。

如果用户使用纬地道路数模版软件从数字地模中直接采集了路面左右侧边缘的地面高程,对话框中的“绘制路基左右侧地面高程”选项可以控制在拉坡图中同时绘出左右侧的地面高程线图形。

这样用户在拉坡时便可直接控制路基左右侧边缘的填挖情况。

“标注竖曲线”选项是选择是否在拉坡图上显示变坡点桩号、高程、坡度、坡长以及竖曲线的起终点位置。

“变坡点”中各控件显示当前变坡点的“序号”、“变坡点桩号”及“变坡点高程”等数据。

“选点”用于在屏幕上直接拾取当前变坡点的位置;

纵向滚动条控制向前或向后翻动变坡点数据。

“插入”和“删除”按钮使用户可以在屏幕上通过鼠标点取的方式直接插入(增加)或删除一个变坡点及其数据。

为了使路线纵坡的坡度在设计和施工中便于计算和掌握,纬地系统还支持在对话框中直接输入坡度值。

鼠标点击变坡点控件中的凹显“高程”按钮,右侧数据框中的变坡点高程值会转换为前(或后)纵坡度,用户可以将该坡度值进行取整或输入需要的坡度值,点击“计算显示”按钮,系统会自动算出新的变坡点高程并刷新图形。

在“竖曲线”中的“计算模式”包含五种模式,即常规的“已知R”(竖曲线半径)控制模式、“已知T”(切线长度)控制模式、“已知E”(竖曲线外距)控制模式,以及及前(或后)竖曲线相接的控制模式,以达到不同的设计计算要求。

根据用户对“计算模式”的不同选择,其下的三项“竖曲线半径”、“曲线切线”、“曲线外距”等编辑框呈现不同的状态,亮显时为可编辑修改状态,否则仅为显示状态。

“数据显示:

”中显示了及当前变坡点有关的其他数据信息,以供随时参考、控制。

“水平控制线标高”中用户可编辑修改用于拉坡设计时作为参考的水平标高控制线(其默认标高为纵断面地面线的最大标高)。

“确定”按钮完成对对话框中数据的记忆后隐去对话框。

“计算显示”按钮用于重新全程计算所有变坡点,并将计算结果显示于对话框中;

同时完成对拉坡图中纵断面设计线的自动刷新功能。

“实时修改”按钮是纵断面设计功能的重点,首先提示“请选择变坡点坡段:

”,如果用户需要修改变坡点,可在目标变坡点圆圈之内单击鼠标左键,系统提示请用户选择“修改方式:

沿前坡(F)/后坡(B)/水平(H)/垂直(V)/半径(R)/切线(T)/外距(E)/自由(Z):

”,用户键入不同的控制键(字母)后,可分别对变坡点进行沿前坡(F)、后坡(B)、水平(H)、垂直(V)等方式的实时移动和对竖曲线半径(R)、切线长(T),以及外距(E)等的控制性动态拖动。

该命令默认的修改方式是对变坡点的自由(Z)拖动。

这里系统仍然支持“S”、“L”键对鼠标拖动步长的缩小及放大功能。

如果用户需要将变坡点的桩号或某一纵坡坡度设定到整数值或固定值,可以通过实时拖动、直接修改对话框中变坡点的数据或直接指定变坡点的前、后纵坡值来实现。

(灵活运用而已。

当用户选择拖动“坡段”时,系统提示“选择修改方式:

指定坡度且固定前点(Q)/固定后点(H)/自由拖动(Z)”。

这里用户可以在指定坡段的前点或后点固定的前提下,直接输入一指定纵坡坡度,“自由拖动(Z)”使用户可以在坡段坡度不变的前提下,整段纵坡进行平行移动。

在操作过程完成后,注意用“存盘”或“另存”命令对纵断面变坡点及竖曲线数据进行存盘。

2.3路线纵断面图绘制

该功能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设置,从而绘制任意比例及不同形式的纵断面设计图,并可自动分跨径标注桥梁、涵洞等构造物。

设计——纵断面设计绘图

纵断面计算及绘图程序主对话框,如图2-3-1所示。

图2-3-1

“起始桩号:

”和“终止桩号:

”编辑框用于输入用户所需绘制的纵断面图的桩号区间范围。

点击“搜索全线”按钮,系统会自动搜索到本项目起终点桩号。

“标尺控制:

”按钮点亮后,可在其后的编辑框中输入一标高值,程序将通过以此数值作为纵断面图中标尺的最低点标高来调整纵断面图在图框中的位置,另外可以控制“标尺高度:

”的高度值。

“前空距离:

”按钮点亮后,控制在绘图时调整纵断面图及标尺间的水平向距离。

“绘图精度:

”编辑框中用户可以制定在绘图过程中,设计标高、地面标高等数据的精度。

“横向比例:

”和“纵向比例:

”编辑框中分别输入指定纵断面的纵横向绘图比例。

也正是因为纵横向比例可以任意调整,所以此程序还可以方便地用于路线平纵面缩图的绘制。

“确定”按钮可完成对话框数据的记忆功能。

“区间绘图”按钮将完成对话框输入,开始进行用户输入范围的连续纵断面图绘制,主要包括读取变坡点及竖曲线,进行纵断面计算,绘制设计线;

读取纵断面地面线数据文件,绘制地面线;

读取超高过渡文件,绘制超高渐变图;

读取平面线形数据文件,绘制平曲线;

将位于绘图范围内的地面线文件中的一系列桩号及其地面标高、设计标高标注于图中;

将设计参数控制文件中项及项所列出的桥梁、分离立交、天桥、涵洞、通道包括水准点等数据标注于纵断面图中。

“批量绘图”按钮用于自动分页绘制纵断面设计图。

当所有设置均调整好以后,点击“批量绘图”按钮,系统根据用户的设置,自动调用纬地目录下的纵断面图框(纬地安装目录下的)分页批量输出所有纵断面图,见图2-3-2所示。

系统将自动确定标尺高度,当地形起伏较大时,系统会自动进行断高处理(但纬地系统中默认在同一幅图中最多断高三次,否则用户应压缩纵向绘图比例了)。

图2-3-2

“绘图栏目选择”中的一系列按钮分别控制纵断面图中诸多元素的取舍和排放次序,如:

地质概况、里程桩号、设计高程、地面高程、直曲线、超高过渡、纵坡、竖曲线等。

“构造标注”控制是否标注桥梁、涵洞、隧道和水准点等构造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控制。

点击“高级”设置按钮,出现如图右所示对话框,用户可以对其进行详细的设置,其中通用设置可以选择里程桩号不重叠或者只绘制5公里、1公里、500米、100米、50米、20米等桩号,通过此功能,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绘制不同比例下的纵断面缩图。

另外对纵断面图中的地质概况等每一项栏目都可以进行详细的设置,可以自行修改栏目名称、高度、选择是否绘制、绘制顺序以及图层和文字等各种修改。

程序可在绘图时自动缩放并插入图框文件(纬地安装目录下的\),用户可以修改、替换该文件。

请先修改该文件的属性,取消只读文件的设置,并将新的图框文件的插入点定位到内框的左下角。

请注意图框的大小、位置不能变。

三、横断面设计

3.1纬地设计向导

项目——设计向导

纬地设计向导启动后,第一步对话框如图3-1-1所示,程序自动从项目中提取“项目名称”、“平面线形文件”以及“项目路径”等数据。

用户需选择项目类型(公路主线或互通式立体交叉),并且指定设置本项目设计起终点范围——进行最终设计出图的有效范围,该范围可能等于平面线形设计的全长,也可以是其中的某一部分。

在其它设置栏中可以输入本项目的桩号标识(如输入A,则所有图表的桩号前均冠以字母A)和桩号精度(桩号小数的保留位数)。

单击“下一步”进入本项目第一个分段的设置。

图3-1-1

项目分段1第一步:

首先输入本项目第一段的分段终点桩号,系统默认为平面设计的终点桩号。

如果整个项目不分段,即只有一个项目分段,则不修改此桩号。

其次选择“公路等级”,根据公路等级程序自动从数据库中提出其对应的计算车速,其对话框如图3-1-2。

单击“下一步”进入项目分段1第二步的设置。

图3-1-2

项目分段1第二步:

设计向导提示出对应的典型路基横断面型式和具体尺寸组成,用户可直接修改并调整路幅总宽;

针对城市道路,用户还可在原公路断面的两侧设置左右侧附加板块,来方便地处理多板块断面。

对话框如图3-1-3所示。

单击“下一步”进入项目分段1第三步。

图3-1-3

项目分段1第三步、第四步引导用户完成项目典型填、挖方边坡的控制参数设置。

用户可根据需要设置可处理高填及深挖断面的任意多级边坡台阶。

对话框分别如图3-1-4和图3-1-5所示。

项目分段1第五步、第六步引导用户进行路基两侧边沟、排水沟型式及典型尺寸设置,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矩形或梯形边沟,对于排水沟还可设置挡土堰等。

对话框分别如图3-1-6和图3-1-7所示。

图3-1-4

图3-1-5

图3-1-6

图3-1-7

项目分段1第七步提示用户选择确定该项目分段路基设计所采用的超高和加宽类型、超高旋转及超高渐变方式、曲线加宽位置及加宽渐变方式,对话框如图3-1-8所示。

点击“下一步”则开始项目的第二个分段的设置,如此循环直到所有项目分段设置完成,则进入纬地设计向导最后一步自动计算超高和加宽过渡段。

如果只有一个项目分段,点击“下一步”,则直接进入纬地设计向导最后一步。

图3-1-8

纬地设计向导最后一步:

点击“自动计算超高加宽”按钮,系统将根据前面所有项目分段的设置结合项目的平面线形文件自动计算出每个交点曲线的超高和加宽过渡段,其对话框如图3-1-9所示。

对于过渡段长度不够或曲线半径太小的线元,系统将以红色显示,便于用户进行检查。

用户可以展开每一个曲线单元查看其超高和加宽设置,并且可以修改超高和加宽过渡段的位置和长度。

(用户也可使用鼠标右键菜单的复制功能,将自动计算设置的超高及加宽等计算信息复制到文本编辑器中,以备后续的检查或修改时参考)

关于系统自动计算设置超高和加宽过渡段的设置原则详见本节后面的设置说明。

点击“下一步”,出现设计向导结束对话框。

图3-1-9

纬地设计向导结束对话框如图3-1-10所示。

用户可设定逐桩桩号间距(如20m),程序将以此间距自动生成桩号序列文件,并增加所有曲线要素桩。

程序把将要自动生成的四个数据文件列于对话框中,用户在这里还可以修改所输出数据文件的名称。

点击“完成”按钮,系统即自动计算生成路幅宽度文件(*)、超高设置文件(*)、设计参数控制文件(*)和桩号序列文件(*),并自动将这四个数据文件添加到纬地项目管理器中。

图3-1-10

特别说明:

在纬地系统中,超高、加宽等过渡变化以及横断面的边坡、边沟型式虽然可由“设计向导”自动结合规范、标准取用,但所有变化均不是程序内定的、不可改变的,用户可随时通过直接修改*、*以及*文件来改变控制,以适合不同项目的要求。

根据有些用户的要求,我们在超高渐变方式中增加了三次曲线的超高渐变方式,三次曲线的计算公式如下:

1+(3-2*1)*1*1*2,

1=

(1)/(C21),221

C1-超高起点桩号,S1-超高起点超高

C2-超高终点桩号,S2-超高终点超高

C-计算点桩号,S-计算点超高

纬地三维道路系统V5.6版中关于自动计算设置超高和加宽过渡段的主要说明及适用情况如下:

1、对于高等级公路(二级和二级以上公路),系统自动根据项目分段的等级标准和平曲线半径套用规范中所规定的超高和加宽值,同时根据超高旋转轴位置、渐变率要求计算超高过渡段长度;

根据加宽过渡渐变率需要计算加宽过渡长度;

然后取其长者作为共同过渡段的长度;

比较和缓和曲线的长度,若两者接近则取缓和曲线长度作为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即全缓和曲线过渡方式),若缓和曲线长度大于,则取作为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

然后系统默认自曲线点作为过渡起点起进行过渡,用户也可直接在设计向导中自行指定采用靠近点进行过渡(交点曲线的后部分可对称设置)。

用户可直接在设计向导中指定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

2、对于三级公路系统除进行上面1中所述的计算和处理之外,因为三级公路一般缓和曲线长度较短,当根据规范计算所得过渡段长度大于缓和曲线长度时,系统仅作全缓和曲线过渡处理,但同时系统会以红色显示来提示用户该曲线平面设计时缓和曲线长度不足超高和加宽过渡需要,以便用户修改平面设计;

若用户坚持已有平面设计(不加长缓和曲线),可以直接在设计向导的超高加宽设置列表中直接指定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

(未设置缓和曲线的处理方式参见下述四级公路的处理方式)。

3、对于四级公路系统除对设有缓和曲线的交点曲线进行上述1、2项的计算处理之外,主要针对性处理未设置缓和曲线的交点曲线。

系统默认在直线段上进行超高加宽过渡,但当直线段长度不足时(或没有直线段时),系统自动将过渡段伸入圆曲线内;

当圆曲线长度也较短时伸入长度以不超过曲中点为限;

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指定过渡段位置和过渡段长度。

4、对于S型曲线和同向复曲线,系统会自动进行临界横坡和超高加宽过渡段的合并处理。

5、用户可以将设计向导中系统自动计算设置的超高加宽过渡设置列表利用鼠标右键的复制功能复制到编辑器中,作为检查超高加宽设置及修改的依据。

列表中包括每一平曲线超高及加宽过渡的方式、起终点位置、所需过渡段长度、实际设置过渡段长度、超高渐变率、超高值、加宽值等等。

6、考虑到一般常规路线设计实际情况,即设置缓和曲线时其长度的取值一般是以满足超高加宽过渡为基本原则的,当缓和曲线长度不能满足过渡需要时,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调整平面设计加长缓和曲线。

所以系统在计算超高加宽过渡段时有一条原则:

即当系统自动计算设置超高加宽过渡段时,主要考虑在缓和曲线内过渡,而不考虑超出缓和曲线过渡;

当交点没有设置缓和曲线时则没有此限制。

3.2横断面地面线数据输入

数据——横断数据输入

图3-2-1

横断数据输入对话框如图3-2-1和图3-2-2所示,系统提供两种方式的桩号提示:

按桩号间距或根据纵断面地面线数据的桩号。

一般用户选择后一种,这样可以方便地避免出现纵、横断数据不匹配的情况。

在图3-2-2的输入界面中,每三行为一组,分别为桩号、左侧数据、右侧数据。

用户在输入桩号后回车,光标自动跳至第二行开始输入左侧数据,每组数据包括两项,即平距和高差,这里的平距和高差既可以是相对于前一点的,也可以是相对于中桩的(输入完成后,可以通过“横断面数据转换”中的“相对中桩→相对前点”转化为纬地系统需用的相对前点数据)。

左侧输入完毕后,直接键入两次回车,光标便跳至第三行,如此循环输入。

输入完成后点击存盘将数据保存到指定文件中,系统自动将该文件添加到项目管理器中。

横断面数据格式请参见数据文件介绍一章的相关内容。

图3-2-2

关于纵、横断面的桩号匹配关系,纬地系统中是这样要求的:

纵断面包含横断面,即纵断面数据中的桩号,在横断面中可以没有;

但横断面数据中有的桩号,在纵断面中则必须有。

另外当两种数据中的某一桩号相差小于2,即0.02m时,系统会自动判断它们为同一桩号。

3.3路基设计计算

主要完成:

读取有关数据,确定桩号区间内的每一桩号的超高横坡、设计标高、地面标高,以及路幅参数的变化,计算路幅各相对位置的设计高差,并将以上所有数据按照一定格式写入路基设计中间数据文件,以备打印路基设计表和计算、绘制横断面图等之用。

设计——路基设计计算

该功能对话框如图3-3-1所示。

图3-3-1

在进行路基设计计算前应完成对超高及加宽等的处理工件,如果当前项目中未指定路基设计中间文件,那么用户应在对话框中输入该文件名。

另外用户还应在“项目管理器”中检查当前项目的超高及加宽方式是否正确。

纬地系统支持四种超高旋转方式:

●绕曲线内侧路基边缘旋转;

●绕曲线内侧行车道边缘旋转;

●绕行车道中心旋转;

●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

其中“绕曲线内侧路基边缘旋转方式”和“绕曲线内侧行车道边缘旋转方式”适用于二、三、四级新建公路,路基设计标高为未设超高和未设加宽状态下的曲线内侧路基边缘标高。

“绕行车道中心旋转方式”适用于旧路改建以及无中央分隔带的互通式立交匝道等,其设计标高为路面中心位置标高。

而“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方式”则适应于所有有中央分隔带的公路、立交匝道或城市道路断面,其设计标高位置为中央分隔带边缘以下标高。

前述几种计算方式在进行路基设计计算时,采取的是先计算断面超高变化,后计算断面加宽变化的方式(即先超高后加宽)。

路基设计计算既可分段进行,也可以全线一次完成。

如果项目中已经存在路基设计数据(文件),系统会提示用户覆盖文件或在原文件后追加数据。

路基设计要对地面线文件中所有桩号断面进行超高和加宽计算(立交范围可能还需要自动搜索连接部),如果遇到系统提示桩号计算路幅宽度或超高错误,一般问题可能出在超高和加宽文件(*和*)上,用户打开并编辑、修改该文件即可。

修改的一般原则是,两文件中描述的超高和加宽变化区间应包括地面线桩号所及范围。

为了符合我们常规进行公路几何设计的流程及步骤,纬地系统没有将“路基设计计算”作为系统自动执行的功能,将这一中间步骤作为单独的功能由用户命令执行。

也就是说,用户在一般项目的平纵面设计完成后,输出路基设计表、进行横断面设计及绘图的之前必须进行路基设计计算。

同样,每当用户修改了项目的类型、超高旋转位置及方式、加宽类型及加宽方式、以及超高和加宽过渡段落变化等内容之后,必须重新进行路基设计计算;

之后,才能重新进行横断面设计及绘图、输出路基设计表。

所修改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