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4993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 ▲ 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 ▲ 。

这些声音符号本身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 ▲ 的形象。

这靠的是什么?

就是读者的联想。

A.手段组合惟妙惟肖B.媒介组合栩栩如生

C.手段集合栩栩如生D.媒介集合惟妙惟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手段:

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媒介:

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组合:

组织成为整体;集合:

许多分散的人或物聚在一起。

惟妙惟肖: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栩栩如生:

形容形象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第一空,“语言”是“诗歌表现情感的”媒介;第二空中“音乐符号”组合成一个整体;第三空中“形象”应该是栩栩如生。

做这类题目,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第二,辨析色彩。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进行书法教育,不仅能够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对提高他们的艺术欣

赏水平和提升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很有意义。

B.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主持研究发明药物青蒿素,在帮助人类

抗击疟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挽救了

无数人的生命。

C.分析人士表示,巴基斯坦政府批准的这项从中国购买8艘潜艇的协议,是两国之间最

大的军售合同,也是中国迄今最大的武器出口合同。

D.由于非机动车和行人随意过马路,影响了其它正常行驶的车辆,轻则扰乱交通秩序,

重则引发交通事故,应引起足够重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杂糅,“培养”与“养成”表达混乱;B项搭配不当,应为“屠呦呦主持研究发明的药物青蒿素”;D项缺主语,介词“由于”造成主语缺失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语病,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

事理推断。

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考点:

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D.恸哭六军倶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借代的修辞手法。

B项“孤帆”代指船;C

项“长安”代指朝廷;D项“红颜”代指美女。

A项是环境的烘托渲染。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

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

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

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具体代抽象,例如:

1.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工具代本体例如:

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例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1.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最后一次讲演》)例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以结果代原因,例如:

令人捧腹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

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形象代本体,例如: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考点:

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

①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②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③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④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⑤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星。

A.③⑤②④①

B.③②⑤①④

C.⑤③②④①D.⑤②③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

这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语序题可以抓以下几点1.抓中心。

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抓思路。

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

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

3.抓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

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4.抓语境。

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

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题目中内容出自课本《前方》。

由上下文可以推断⑤放在第一个,④是最后一个,运用排除法。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对江苏省徐州市地铁的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M”既是地铁英文首字母,又形似地铁隧道口;交集部分形似“X”,表明徐州地区。

B.两个白色三角组成“∞”符号,象征地铁隧道向远处延伸,地铁建设蓬勃发展。

C.黑色三角及下方的空白形似山峦、湖水,象征徐州山清水秀、山水相依,人民安居乐业。

D.设计立意鲜明,简洁明快,图文结合,便于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识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图的理解力。

C项“人民安居乐业”有误,是无中生有。

考生在答题是要仔细观察图片的构成:

“M”“X”两个白色三角组成“∞”符号,“徐州地铁”“xuzhoumetro”,通过这些结合选项理解寓意。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

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

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

子男六人,晔、巩、牟、宰、布、肇,女九人。

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

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

公语道士曰:

“吾为汝

成之。

”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

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

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

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

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即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而《时议》十卷尤行于世。

《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

“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

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

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

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

”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

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

读其略不失其详,后世其有不明者乎?

公之事亲,心意几微,辄逆得之。

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

所见士大夫之丧葬二人,逆一人之柩以归,又育其孤;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役未几而罢罢:

完成

B.讽县人兴于学讽:

劝勉

C.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顾:

只是

D.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传:

传播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易占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两年后才下葬,就埋葬在南丰县老家的祖坟里。

B.受灾次年,州里要求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曾易占不肯执行,使如皋百姓免于逃荒。

C.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我们能否

和他们分开,独立自治。

D.曾易占曾经将一位去世的士大夫的灵柩迎回来安葬,并且养

育那个人的遗孤。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4分)

(2)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4分)

9.曾易占在为政方面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案】

6.D

7.C

8.

(1)(4分)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

(2)(4分)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穷,人们替他忧虑。

9.(4分)①以民为本(爱民如子);②刚正不阿;③重视教育;

富有谋略(有才干、有远见)。

(每点1分)

【解析】

6.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

解答本题要求将实词带入原文中理解。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

(三)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例如: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比照时可着重下面几个要素。

1.联想课文语句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

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

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

2.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五)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六)、借助字形推断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例如: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

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题中D项中传,作传.根据原文“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

”“传”与“谏”,词性应该相同,根据句意可以断定为“作传”。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解析:

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国家内部安定。

原文语句“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

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

”可以推断出。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解析:

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第一句中,“治”“能”“党”“帅”为得分点。

第二句中,(、“公之遭诬”“以为”“退而贫”“为”为得分点。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解析:

本文考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考生要结合原文,加以概括。

文中“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

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

”——以民为本(爱民如子);“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即自放”——刚正不阿;“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

”——重视教育;“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

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

”——富有谋略(有才干、有远见)。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曾公名叫易占,字不疑,姓曾,建昌南丰人。

曾公在端拱年间己丑年出生,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

后来去世两年后下葬,他的坟墓安在南丰县的祖坟。

生有儿子六人,曾晔、曾巩、曾牟、曾宰、曾布、曾肇,女儿九人。

开始时曾公凭借文章闻名,等到为官做事,又更加有名。

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

庄献太后采纳道士的建议修造乾明观,工匠数百人,建了几年也没有完成。

曾公对道士说:

“我替你建成它。

”替他募捐了一大半的费用,工程不久就完成了。

如皋这一年饥荒严重,曾公努力向州里请求救济,并且越过大海购买米粮,救活了几万人。

第二年作物逐渐成熟,州里想像往年

一样收取租税,唯独曾公不愿意执行,年末泰州各县百姓又有逃亡的,只有如皋百姓没有逃亡的。

后来又修建孔子庙,劝勉县里百

姓兴起学习风气。

[来源:

学|科

后来被信州知州诬陷,仕途不顺,就自己辞官,撰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时议》十卷尤其在社会上盛传。

《时议》这部书,借鉴往

事,忧虑未来,不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困顿而放弃了为天下忧虑。

“我的理念主张不能在政事上体现出来,就要通过文章表达出来,这些文章主张不能被当代人施行,就要把它们留传给后代。

后代如果有践行我这些主张的,那么,我难道还是困顿的吗?

宝元年间,李元昊反叛,契丹也派军队逼近边境,天子非常忧虑,下诏天下有能进言献策的都不要有所隐瞒。

在这时候进言献策的人都一致用派军队应对来进言,唯独曾公认为“天下的安危只不过在于我们自己是否安定罢了。

如果我们内部安定,来自于夷

狄的边患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自己不稳定,忧患就在眼前,那些夷狄又哪里值得一提呢”?

于是上书议论了几件事情,认为如果事情不这样,以后会怎样,不久,结果都跟他说的一样。

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困,人们替他忧虑

曾公所写的十几万字的文章,论述的都是天下的大事,古往今来存亡治乱的原因,至于(他)被冤屈并且陷入困窘,他却没有为自己写一个字。

进谏的人贵在说出别人难以言说的事情,作传的人却是有些内容不能写。

读到那些简略的却能不丢

失那些详细的,后世的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曾公侍奉亲老,心思细密,总能揣摩想象到父母的心意。

好学从不懈怠,却不以闻名于世为目的。

他遇见两位士大夫的丧事,将其中一人的灵柩迎接回来安葬,并且养育了那个人的遗孤;另外一个人,是宰相的舅舅,曾经做赞善大夫,死后三十年才发殡,墓葬损坏了,曾公替他修缮,又给宰相写信要求他把舅舅妥善安葬。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康望湖亭①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

,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

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

②康时:

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

(3分)

(2)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4分)

(3)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4分)

【答案】

(1)(3分)①照应诗歌题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每点1分)

(2)(4分)①动静结合。

“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

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每点2分)

(3)(4分)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

【解析】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

回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颔联的写景艺术。

”的提示。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

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

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

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注意:

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本诗中“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片帆”动,“一山”静;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解析:

“心犹在术已”虚体现出了作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要报国却年老力衰的迫切想要有个安定归宿的心愿“投老得归无”写作者漂泊在外的孤寂落寞之感。

考生答题要结合作者、注释、意象来理解。

注释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

可以推断出作者漂泊在外。

“概括情感”就要求要结合诗句联系作者情感分析。

具体答题要写出意象、分析作者情感。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庄子《逍遥游》)

(2)师者,▲。

(韩愈《师说》)

(3)▲,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5)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6)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

(8)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答案】

(1)而后乃今将图南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别有幽愁暗恨生(4)无边落木萧萧下(5)拄杖无时夜叩门(6)赢得生前身后名(7)仰不愧于天(8)岂因祸福避趋之

【解析】

试题分析:

默写不但考查考生记忆的准确性,也考查其书写的准确性。

因此要特别注意那些易错字,如:

“受”、“幽”、“萧”“生前身后”“避趋”等。

名句默写答题技巧: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一要领悟含义,圈点强记,边诵边写。

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

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防止“口是手非”。

二要要突破生僻难写字,规范书写。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句名篇,很多同学都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不能得分。

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生僻难写字的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

三要要注重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

这就要求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

四要关注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五要留心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而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地丢掉了分数。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后面题目。

李十三

陈忠实

夫人刚转过身要出门,院里突响起一声嘎嘣脆亮的呼叫:

“十三哥!

再没有这样熟悉这样悦耳这样听来让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感觉到快乐的声音了,这是田舍娃嘛!

田舍娃是渭北几家皮影班社里最具名望的一家班主,号称“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