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5645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材料阅读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材料阅读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

“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

”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

“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

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

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

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

 

抗战胜利之际,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进行了历史性的重庆谈判。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日本的投降,政府军队与中共军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赛,双方都力争首先到达敌占区接受日军的投降,从而收取大量的敌方武器和军事装备。

(斯大林)似乎没期望中国共产党立即起而夺取政权。

他好像并不在意美国在中国的调停,实际上他建议毛与蒋达成某种协定。

到1945年11月,华盛顿已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该政策继续支持国民政府,条件是国民政府不可使用美国武器进行内战,并且努力与中共达成协定。

国民党和共产党都相互不信任对方,因为各自是追求不同目的的革命政党。

除非是在暂时的或权宜的基础上,否则两党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六个星期的谈判无疑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尽管毛泽东表面上持和解的姿态,但他并不想在那些涉及中共根本地位的基本点上让步。

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凭借实力进行谈判坚拒妥协,以免自己的特权地位受到损害。

蒋对毛泽东此刻愿意达成的某种和平“临时协议”毫无兴趣。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我党又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同志赴渝和蒋介石商量团结建国大计。

国民党较之过去加强了它的地位,但是仍然百孔千疮,内部矛盾甚多,困难甚大。

——摘编自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

(1)有人说“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是最有利于双方实现某种历史性妥协的”,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中国具备走向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2)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双十协定》被国民党撕毁,中国的和平道路夭折。

试分析其原因及教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等

围绕材料中一处或一处以上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请从以上时间轴中任选三个以上事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先摘录三个关联事件,再明确写出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里程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政治革命通常指:

对当时制度与秩序不满的人群,秉持一定的理念,由下而上发动群众力量,推翻统治者,建立新政权,而且随着新体制当权,通常还进行社会革命,改变社会价值,以贯彻掀起革命的理念。

在近代世界,这种革命屡次出现,但以其重要性而言,当以美国独立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大革命及中国的革命,影响最为深远。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诏书将起义称为“民军起事”,看到“各省响应,九夏沸腾”,诉求共和是“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

对此,清帝愿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清帝逊位诏书》这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所表现出的核心原则也不是英国光荣革命的自由与权利原则,而是和平原则,“和平”是这个中国版的宪法性法律文件的一个基本特征。

和平与暴力相对立,与战争相对立,面对中华民国肇始之际的革命激进主义,清王室最终选择了以和平逊位的方式,将统治权转让给未来的共和立宪国体,由此避免了频仍不断的战争烽火和生灵涂炭。

——摘编自高全喜《辛亥革命与现代中国》

材料三 

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摘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属于“政治革命”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背景与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著作关于鸦片战争主要观点的对比。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

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

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

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

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

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

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

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

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编者按:

《亮剑》是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100部优秀影视片之一。

《亮剑》中体现的亮剑精神是:

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

亮剑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亮剑》中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现象。

《亮剑》的主角李云龙,抗战初任八路军386旅独立团团长,指挥全歼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后来,李云龙会同国民党358团团长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全歼日军守备部队官兵,从此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

1941年冬天,李云龙率独立团在野狼峪设伏,全歼日军两个中队,引起极大震动。

日军为剪除独立团,袭击赵家峪,并将李云龙妻子抓进平安县城。

于是,独立团直接进攻平安县城。

攻城期间,楚云飞部自觉阻击驰援平安县城的日军。

在平安县城之战后,楚云飞派两个营进驻李云龙团部所在地大孤镇,此举激怒了李云龙,李云龙以演习为名,围困楚云飞部,迫使其撤离大孤镇。

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李云龙与楚云飞在淮海战场上交战,双方险些同归于尽。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试从上图关键词中,任选三个,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

(要求:

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答案为:

(1)主张:

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地位: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左”倾错误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

(2)转折:

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

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协助和平解决,中国革命由内战向全民族抗战转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概括、分析能力。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结合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史实来分析。

(2)根据材料所述的“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来回答。

 

答案:

(1)因素:

国际环境,美国和苏联都希望中国避免战争。

国内环境,经过长期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战后恢复也需要和平的国内环境;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口号,致力于国内和平;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发动内战的时机不成熟。

(2)原因:

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抗战胜利后,双方实力上升,并进行了军事部署;双方互不信任,双方互不妥协,无法达成共同遵守的协议。

教训:

加强交流,增进互信,对话协商,携手合作;应站在民族国家立场上,保持冷静和克制,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共同发展。

解析:

(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因素、国内因素以及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等方面分析。

(2)问第一小问,从国共两党的不同角度考虑,从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实力和双方的相互信任程度、互不妥协和国民党政府不遵守共同的协议角度考虑;第二小问,从国共双方应该站在民族大业的长远发展角度上组织语言回答即可。

 

答案:

示例

论题:

抗日战争的起点应定在九一八事变。

阐述: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开始,随着东北沦陷,日本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即开始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东北抗日游击队(后改为抗日联军),在东北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东北抗战亦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成为世界最早的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而非开始,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但不能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因此,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及其意义。

可选定任意一个时间,结合抗战的史实说明选定这一时间的原因和意义。

注意表述过程中要史论结合,角度多样化。

 

答案:

示例一

事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3月全国兴起抵制日货运动,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获利76万两白银。

论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简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基本上卷入到了战争之中,因此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15年初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由此激起了全国民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此外,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如:

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获利76万两白银。

示例二

事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论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

简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因此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变为了现实,先进的中国人也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一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也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

材料反映近代发生在中国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可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1915年3月、1917年、1922年)、国际社会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1914年、1915年3月、1917年11月、1919年1月、1921年)、近代中国在反抗外来侵略中不同阶级的努力(1915年3月、1915年9月、1917年、1919年5月)等角度拟定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

 

答案为:

主题方向:

①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年~1937年)。

②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少增多,选取任意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论证(1925年~1927年;1927~1934和1937~1940年等)。

③选取增减各一个时期,进行分析论证。

④从变化总的趋势,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壮大。

⑤其他合理的论题。

示例1:

论题:

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

论证:

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

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为1万。

②1934年,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

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

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急剧减少为4万。

总而言之:

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

本题属于典型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主要明确提供材料的内涵,本题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可以得出“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年~1937年)。

”“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依据所学从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分析回答。

 

答案为:

(1)表现:

面对晚清的专制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建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社会革命,如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奖励发展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2)背景:

清廷统治土崩瓦解;南北和谈已达成协议;共和潮流势不可挡。

意义:

承认革命的正当性;以和平方式转让统治权;加快结束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进程;促使中国实现了从专制王朝向立宪共和国的转变。

 

答案为:

示例:

国人对鸦片战争危害的认识日益加深。

由于中国长期天朝上国意识和闭关锁国影响,中国入近代对外交观念认识不足,因此

1903年的版本只介绍了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南京条约的内容,说明还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与危害。

随着清王朝统治的瓦解、

民主革命的兴起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国人对近代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落后的反恩日益加深。

此后版本对鸦片战争所带来的鸦片泛滥和国家主权受损等危害进行了讲述,说明对鸦片战争危害的认识日益加深。

总之,随着近代社会不断发展,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人对鸦片战争的认识逐渐深化。

(观点和总结,论述部分。

其它观点言之有理也可得分,论述部分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为:

(1)特点: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主导;得到广泛支持。

清末,立宪派人士主导;规模不断扩大。

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议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

清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众对清政府抱有幻想;预备立宪的开展。

(2)原因: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政治同盟组织成立的推动;广大群众的参与;执政党的赞成。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立宪派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绝大多数群众对参与请愿热情不高;清廷的镇压。

解析:

(1)第一小问,关于英国英国议会改革运动,由材料“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可见英国由工业资产阶级主导;由材料“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

在群众的压力下”,可见得到广泛支持。

关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由材料“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可见清末立宪派人士主导;由材料“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可见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小问,英国要结合工业革命的开展,议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

而清朝,由“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可见预备立宪的开展是契机,除此之外,可以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归纳。

(2)英国议会改革运动取得成功可以从阶级、政治同盟和人民群众和政党等方面归纳,可见是社会发展的合力。

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失败有深刻的经济根源,其逻辑思路是: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立宪派具有软弱性,所以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

由材料“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可见清廷的镇压。

除此之外,当时由于立宪派的阶级局限性,请愿运动脱离人民群众。

 

答案为:

示例情节:

李云龙和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惺惺相惜成了朋友。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概述和评价:

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内抗日呼声高涨,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地区,国民政府被迫宣战,并于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全民族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答案为:

示例一:

关键词:

淞沪会战 滇缅会战 张自忠

主题:

国民党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推动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尽管国民党抗战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如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等。

正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2年初,国民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开辟境外战场,配合了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

从整个抗战过程来看,国民党政府坚持抗战,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示例二:

关键词:

治外法权 开罗会议 联合国

主题:

中华民族的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赢得世界人民的赞誉和尊重,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声望。

1942年10月9日,鉴于中国是抗击日本的主要力量,美、英两国政府声明,愿即时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

治外法权的废除,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并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战后期(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国参加了开罗会议,与盟国共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战略,并探讨处置战后日本问题和亚洲被压迫民族问题,参与制定并签署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反法西斯的国际法规性文件。

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形成的大国地位在抗战胜利后通过联合国宪章得到国际法的正式确认。

总之,战时中国的大国地位,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经过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

(其他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第一小问,六个词语有两种归纳,一种从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贡献出发:

淞沪会战滇缅会战张自忠,第二种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出发:

治外法权开罗会议联合国;

第二小问,需要围绕每一个关键词叙述历史事实,最后得出结论。

解析:

第一小问,六个词语有两种归纳,一种从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贡献出发:

淞沪会战滇缅会战张自忠,第二种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出发:

治外法权开罗会议联合国;

第二小问,需要围绕每一个关键词叙述历史事实,最后得出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