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5918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单元教案

3.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⒈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⒉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

二、过程与方法

⒈过程:

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

⒉方法:

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几何直觉。

二、难点:

从实物中抽象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粉笔盒、书、钉子(棱锥与圆锥两种形状的钉)、六角螺母、魔方、易拉罐、排球等物体和图片若干。

★预习要求

⒈学生收集蕴含大量几何图形的图片及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观察实物及图片

师生共同欣赏P110页的图片,并共同总结:

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的世界中,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就来研究图形问题。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图片倾注的情感。

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明:

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选择一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图片,如校园里的建筑设施等。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⒈立体图形

⑴教师出示(或提出)问题①:

书上P111思考中的问题,图3.1-2中的一些物体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类似?

把相应的物体和图形连接起来。

说明: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的认识程度。

⑵教师提出问题②:

书上P111思考中的问题,能在生活中找出与图中立体图形相类似的物体吗?

(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答问题,教师也可拿出准备好的一些教具)

 

⑶认识棱柱、棱锥

引导学生观察书上P112上的图3.1-3,进行比较,找出与物体相类似的图形,教师给出图形的名称,说明棱柱与棱锥也是立体图形。

提出问题:

能从身边的环境中找出与棱柱、棱锥相类似的物体吗?

(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答问题,教师也可拿出准备好的一些教具)

 

⒉平面图形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平面图形。

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

观察书上P112上的图3.1-4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提出问题:

请举出生活中类似的平面图形。

(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答问题,)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回顾上课一开始看的图片,并请同学们拿出已准备好的图片,与小组同学一起找出本课学过的几何图形。

(包含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注: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补充完善,使学生更加明晰所学的知识。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⒈在下列6个几何体中,棱柱有    个,它们是         (填几何体下的代号)。

 

⒉用一个平面将棱锥切开(如图所示),得到两个几何体,这两个几何是      (填几何体的代号)

⒊如图,你能看到哪些立体图形?

 

2

4.选择题:

[1].关于立体图形①三棱柱;②四棱锥;③长方体;④正方体;⑤圆锥;⑥圆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棱柱有①⑥B.锥体有②⑤C.柱体有①⑥D.棱锥有②⑤

[2.]一个多面体有6个顶点,12条棱,该多面体是()

A.六面体B.七面体C.八面体D.十面体

[3].下面选项中是六面体的是()

A.正三棱锥B.长方形C.长方体D.六棱柱

[4].底面是n边形的棱柱共有面()

A.n个B.n-1个C.n+2个D.n-2个

[5].下列陈述正确的有()

⑴棱柱的底面一定是四边形;⑵棱锥的侧面都是三角形;

⑶柱体都是多面体;⑷锥体一定不是多面体

A.1个B.2个C.3个D.4个

[6].如果一个多面体有4个顶点,6条棱。

那么这个多面体有()个面

A.四B.五C.六D.七

[7].用一个截面去截一个正方体,不能得到的面是()

A.长方形B.三角形C.梯形D.圆

 

五、思考与作业

☆成长记录

⒈本节课所学内容:

 

⒉你的体会有:

☆完成课本:

P117~118 1、2、3

当堂反馈

 

.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能从一组图形辨认出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能说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简单立体图形(直棱柱、圆柱、圆锥、球 )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

⒈过程:

在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活动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⒉方法:

能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并用平面图形描述从不同方向看一些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发展几何直觉。

二、难点:

使学生能从一组图形辨认出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正方体木块若干,易拉罐,三棱镜,圆锥,排球,六角扳手等。

★预习尝试

从某方向观察一个几何体,可得到一个相应的平面图形。

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几何体,得到的平面图形一般也不尽相同。

课前观察生活中的与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等相类似的物体,从不同角度看,体会得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想一想,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几何体,不管你从何方向观察,所得到的平面图形都相同?

如果有,试举一例,并说明这个平面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著名诗句(《题西林壁》)。

你能说出“横看成岭侧成峰”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吗?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⒈从不同角度看直棱柱、圆柱、圆锥、球 

让学生分别从正面、左面、右面,上面等各个角度观察:

正方体木块,长方体木块,三棱镜,六角扳手,易拉罐,排球,圆锥,由浅入深,体会从不同方向看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等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难点是在体会曲面的透视图,让学生交流、体验,集体作出小结。

并回应预习题中的问题。

⒉从不同角度看简单的组合图形

由少数组合逐步加多,如下图,画出下列几何体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

(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最后从模型上得到验证)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正方体、圆柱体、圆锥、球,或者是身边的文具物品等进行自由组合,然后互相观察,体会,讨论。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⒈如图,桌上放着一个球和一个圆柱,下面a、b、c、d、e这五幅图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⒉在一个正方体中,截去一个小正方体的立体图如图所示,从左面观察这个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是       (  )

⒊如图,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下列两个立体图形,所得的平面图形中,什么图形相同?

什么图形不同?

⒋一个由8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和上面观察这个图形时,得到的平面图形如图所示,那么从左面观察这个图形时,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            (  )

5.圆柱三视图是()

A.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B.三个圆C.两个长方形和一个圆D.两个三角形和一个圆

6.如图所示的圆锥的三视图是()

A.正视图,左视图是三角形,俯视图是圆

B.正视图,俯视图是三角形,左视图是圆和圆心

C.正视图,左视图是三角形,俯视图是圆和圆心

D.正视图,左视图是三角形,俯视图是圆和直径

7.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我们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从左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叫做。

8.如图所示三视图所表示的物体是。

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9.如图分别是某立体图形三视图,请根据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

⑴正视图

俯视图

左视图

⑵正视图

俯视图

右视图

五、思考与作业

☆成长记录

⒈本节课所内容:

 

⒉你的体会有:

☆作 业:

完成课本:

P118 4P119 10

当堂反馈

3.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3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⒈了解直棱柱、圆锥等简单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

⒉能根据展开图初步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⒊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⒋通过描述展开图,发展学生运用几何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⒈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化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⒉通过动手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

⒊通过展开与折叠的活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⒈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⒉通过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制作,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直棱柱的展开图。

二、难点:

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教学准备

立体模型、生活中各种包装盒实物、图片

★预习导学

学生准备并观察生活中各种包装盒实物、在课前制作一些立体模型(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把教科书配套学具带来。

思考书上P114页的探究问题,课前用硬纸片按图剪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教师和同学一起拿出准备好的包装盒,如香皂盒,牙膏盒等。

一起欣赏,观看。

提问:

你认为设计制作一个包装盒需要了解什么?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并小结:

要制作一个包装盒首先要做

             。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⒈提问:

还记得长方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吗?

(通过教师演示展开过程,唤醒学生的记忆,促使学生准确地用几何语言表述出来。

⒉正方体的展开图

Ⅰ.教师先演示正方体的展开过程,提醒沿着棱展开,且展开图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图形。

然后让学生拿出学具正方体纸盒(或是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或现成的正方体包装盒)进行动手操作,得到正方体展开图。

过程与要求:

⑴首先要各自独立完成,再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相互交流展开图如何得到的,最后看看共得到几种展开图?

⑵再以小组为单位,各组相互交流,尽可能得到更多的不同的展开图。

(以组为单位展示成果)

⑶教师从学生结论中任选一种图形,要求学生按指定图形再次展开正方体。

(学生相互合作,讲解,动手操作,并能简单描述展开的方法,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了解其展开规律)

⑷小组内或组间交流,试着把别人的展开图形重新恢复围成一个正方体,体会从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转化。

 

Ⅱ.教师再拿出如下图所示的两个纸片,提问:

能否经过折叠围成一个正方体?

若不能,如何改变其形状就能围成一个正方体?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讨论,并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⒊其他直棱柱的展开图

学生从其他址棱柱中任选一种,得到它的展开图,相互交流。

教师指导总结。

(特别是圆柱体展开时,体会怎样展开会得到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⒋书上P114的探究活动

拿出预习作业中要求制作的硬纸片,交流心得。

请四个同学分别进行演示。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⒈下列图形中,经过折叠能围成一个正方体的是      (填图形下面的代号)

⒉如图,上面的图形分别是下面哪个图形展开的形状?

把它们分别用线连起来。

 

⒊在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的6个面分别写上一、二、三、甲、乙、丙6个汉字(如图所示)。

折叠成正方体后,与一、二、三所在的正方形相对的面上分别是什么汉字?

⒋如图,右边哪个图形是左边正方体的展开图?

5.长方体的展开图()

A.有两个面的面积一样大B.只有三个面积一样大

C.任何一中形式展开图面积都一样大D.至少有两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6.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图中已经标出三个面在正方体中的位置,f表示前面,r表示右面,d表示下面。

则a在正方体的,b在正方体的,c在正方体的。

7.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将它展开形成平面图形,可能的图形有()

A.6种B.7种C.8种D.9种

8.一个正方体6个面上分别写着6个连续整数,且每个相对面上的两个数之和都相等,如图所能看到的所写的数正面为20,上面为19,右侧面16,这6个整数之和为。

9.如图是一多面体的展开图,每个面都标了字符,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如果D面在多面体的左面,那么F面在哪面?

(2)B面和哪一面是相对的面?

(3)如果在前面的是C面,从上面看到的是D面那么从左面看到的是哪一面?

(4)如果B面在后面,从左面看是D面,那么前面是哪一面?

(5)如果A面在后面,从下面看到的是F面,那么B面在哪面?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书上P120的14,P143的活动1和P144的活动3(利用双休日完成,然后进行评比展览)

五、思考与作业

☆成长记录

⒈本节课所内容:

 

⒉你的体会有:

 

☆作 业:

完成课本:

P118 5P119 6P120 11、12

当堂反馈

 

3.1.2 点、线、面、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⒈进一步认识体、面、线、点的概念;

⒉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⒊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经历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用它们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⒈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⒉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

★教学准备

准备一个小孩用的玩具电动机。

★预习导学

⒈学生利用上微机课的机会,用画图程序打开一幅图,不断地放大,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

⒉用硬纸片剪下书上P114练习中的某一平面图形,或创造性地剪一个平面图形,用胶带纸粘在圆珠笔蕊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问题:

⒈举出一些你熟悉的立体图形。

(教师给出体的概念)

⒉①你知道这些体是什么围成的吗?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

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③线与线相交之处又得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再分组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

Ⅰ.体是由  围成的;面有两种,   和   。

Ⅱ.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  ;线有直的也有 。

Ⅲ.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   。

⒊举出生活实际中分别给体、面、线、点的形象的例子。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问题㈠:

⒈①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

②通过上述运动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

(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⒉①汽车雨刷可以看作是一条线,它在挡风玻璃上运动时有什么现象?

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

(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举出更多实例。

教师演示启发,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⒊①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

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③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

(教师用电机演示旋转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有一直观印象,然后大胆猜测、想象之后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再通过动手实践加以验证,如用三角尺绕其一边旋转形成几何体,转动一元硬币等。

④书上P116页练习:

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吗?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粘在圆珠笔蕊上的平面图形,套在教师的电机上旋转,然后观察思考,独立完成题目。

小结:

点动成  ,线动成  ,面动成  。

问题㈡:

⒈课前预习中,在用电脑的画图程序放大图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⒉书上P116页的思考。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教师列举更多的生活实例说明“点”的意义。

⒊观察书上P117页的图3.1-13、图3.1-14,你有什么发现?

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

(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总结出几何图形都是由  、  、  、 组成的,  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⒈在你所熟悉的几何体中,分别举例说明:

⑴全由曲面围成的几何体;⑵全由平面围成的几何体;

⑶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几何体;⑷全由三角形围成的几何体

⒉一个正方体挖去一个长方体后得到的几何体如图所示。

这个几何体有几个面?

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

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

⒊一个平面与球相交,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几何图形?

⒋如图,上面的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下面的立体图形,请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用线连接起来。

⒌一个正方体缺了一个“角”后,增加了两个顶点,则这个几何图形是(  )

6.给出下列各结论:

(1)圆柱有3个面围成,这3个面都是平的。

(2)圆锥有2个面围成,这2个面中。

一个是平的,一个不平。

(3)球仅有一个面围成,这个面是平的。

 (4)正方体有6个面围成,这6个面都是平的。

其中正确的结论为(写出序列号即可)。

7.

(1)正方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

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

它们都平的吗?

(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几条线?

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棱?

8.现有一条长为5cm,宽为4cm的矩形,分别绕它的长,宽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不同的圆柱体,他的体积分别为多少?

谁的体积大?

你得到怎么样的启示?

四、小结,布置作业

☆成长记录

⒈本节课所内容:

 

⒉你的体会有:

☆作 业:

课后收集能反映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资料、图片及实物模型。

当堂反馈

§3.2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

2、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

3、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4、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2、通过对直线、射线、线段性质的研究,体会它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立足现实北景及图片显现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运用对比法、归纳法总结差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各组操作固定硬纸条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2、通过对直线的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性。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

二、难点:

直线性质的发现,理解及应用及不同几何语言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生活中的实际图片、多媒体、三角板、几何体教具、硬纸板。

★预习导学

观察课本P123图,思考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如何挂参照线?

木工师傅锯木板时,怎样用墨盒弹墨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问题1、把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需要几个图钉?

问题2、通过上述操作,如果把木条抽象成直线,把钉子抽象为点,能解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3、经过一点O可以画几条直线?

经过两点A、B可以画几条直线?

问题4、用什么方式来表示直线、射线、线段?

问题5、怎样由一条线段得到一条射线或一条直线?

问题6、生活中有哪些关于直线、射线、线段的形角,试举例说明?

问题7、你能发现直线、射线、线段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吗?

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参与)

二、精讲点拔,质疑问难

例1已知平面内的四个点A、B、C、D,过其中两个点可以作一条直线,则可以画出几条直线?

 

例2如图:

给出的分别有直线、射线、线段,能相交的图形是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3如图:

能用图中字母表示的直线、射线、线段各有哪几条?

 

例4手电筒发射出去的光线,给我们的形象是()

A、线段B、射线C、直线D、折线

巩固训练:

P125,练习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例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延长直线AB到C

B、数轴只能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C、直线A与直线B相交于点M。

D、无数条直线可能交于一点。

例6如图:

已知点A、B、C、D,根据下列语句画图

(1)作射线AB,直线AC

(2)连接CD,直线AD

(3)延长线段AD,反向延长线段BC

五、思考与练习

1.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点,它们能组成多少条线段?

四个点呢?

试想有n个点,则能组成多少条线段?

2.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2部分,2条直线最多把平面分成4部分,那么3条直线把平面最多分成几个部分?

4条呢?

n条呢?

六、布置作业

书本P126,习题3.21、2、3、4

当堂反馈

【教后反思】

§3.2直线、射线、线段(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有趣的情景及事件“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2、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了解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二、过程与方法

立足具体情境,尽可能从性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去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成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调动学生的全面触动性,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全面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了解线段的性质及线段比较的方法,两点之间的

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

二、难点:

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及应

用。

★教学准备

三角板、圆规、刻度尺、线绳。

★预习导学

思考:

如何比较两人的身高?

是否有几种方法?

如何来比

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探求结论

问题1:

已知一线段a(如图)|——a——|,请你设法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你有几种方法?

如何操作?

问题2:

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请大家研究的方法?

教师归的总结:

(1)叠合法

(2)度量法

问题3:

线段的中点,三等分点……等是如何规定的?

怎样用图形和符号语言来表示?

问题4:

小狗、小猫看到前面有食物时,为什么都选择直着跑?

难道它们也懂数学?

结合简图,说明为什么?

引入线段的性质:

引入两点之间的距离:

二、精讲点拔,质疑问题

例1如图:

你能在图中找出一点P,使点P到点A、B、C、D的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吗?

如果能,请你画出P点。

 

例2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4cm,M是线段AC的中点,试求线段AM的长?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3如图:

三条线段首尾相接,你会用哪些方法比较线段AC和BC的长短?

 

例4在一条直线上,依次有A、B、C、D、E五点,如果点B是AC的中点,点C是BD的中点,点D是CE的中点。

(1)画出图形

(2)AB与DE相等吗?

(3)点B、C、D是线段AE的几等分点?

点C、D是线段BE的几等分点?

四、思考于练习

1.已知线段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