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6009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docx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

施蛰存《唐诗百话》:

中唐诗馀话

  《唐诗品汇》以武德至开元初为初唐,计九十五年,选诗一百二十五家。

以开元至大历初为盛唐,计五十三年,选诗八十六家。

以大历至元和末为中唐,亦五十三年,选诗一百五十四家。

以开成至五代为晚唐,计七十年,选诗八十一家。

从这个表中就可以看出唐诗的极盛时代,实在中唐。

从来文学史家都以为盛唐是唐诗的盛世,因而论及中唐诗,总说是由盛而衰的时期。

我以为这个论点是错误的。

盛唐只是唐代政治、经济的全盛时期,而不是诗的、或说文学的全盛时期。

中唐五十多年,诗人辈出,无论在继承和发展两方面,诗及其他文学形式,同样都呈现群芳争艳的繁荣气象。

尽管在政治、经济等国计民生方面,中唐时期比不上开元、天宝之盛。

在这一段时期中,军人跋扈,宦官弄权,李唐政权确已开始了衰败的契机,但诗和其他文学却不能说是由盛入衰的时期。

我选盛唐诗人十六家,觉得已无可多选,因为留下来的已没有大家。

但我选中唐诗人二十五家,觉得还割爱了许多人。

同样是五十三年,即使以诗人的数量而论,也可见中唐诗坛盛于盛唐。

  

  严羽作《沧浪诗话》,首先推宗盛唐,贬低中唐。

他说: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

已落第二义矣。

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

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我评之,非僭也;辨之,非妄也。

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

诗道如是也。

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

  

  这是一篇盛气凌人的文章,居然先发制人,谁要是反对他的观点,就是不懂诗的人。

他这篇《诗辨》,享有几百年的权威,后世诗家及文学史家都跟了他吹捧盛唐诗,好象王、孟、高、岑、李、杜以后,都是第二流诗人了。

至于盛唐诗为什么好到如此,他也不能提出切实的理论,而以“以禅喻诗”的唯心论方法来摇惑浅学之徒。

禅宗佛学,标举一个“悟”字,否定研究经典,否定深入思考,否定身体力行,只要能“悟”,便可登时得道。

但悟有两派,一派主张顿悟,属临济宗(派);一派主张渐悟,属曹洞宗。

严羽以为汉、魏的诗,至高无上,连“悟”都不需要。

好象说:

汉魏诗人,随时随地,抓起笔来,立即写成好诗。

谢灵运至盛唐诸诗人,得力于“透彻之悟”,亦即是顿悟,属于临济宗的门下,所以是第一流的诗。

大历以后的诗人,仅能得“一知半解之悟”,所以是曹洞宗门下的小乖禅,只是第二流的诗。

至于晚唐诗,便是不入流的东西了。

这便是严羽推崇盛唐诗的理论依据。

  

  那么,什么叫“悟”?

什么叫“透彻之悟”?

什么叫“一知半解之悟”?

严羽也没有正面的说明。

不过,我们可以从反面来理解。

他说:

  

  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这里五段文字,三个论点。

第一段主意是说:

诗不从学力中来,亦不从理智中来。

但接下去却又说:

如果不多读书,多穷理,就不能极其至。

极其至,就是达到最高阶段。

最高阶段,就是“悟”。

由此可知,他所谓“悟”,是以读书穷理为平时修养的基础。

由此而获得“妙悟”,写出诗来,没有书本知识和理智思考的痕迹。

  

  第二段是用四个具体形象来比喻上文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这里所谓“兴趣”,就是指盛唐诗人的“妙悟”。

  

  第三段是批评“近代”诗人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就不免露出了“言筌”和“理路”的痕迹。

  

  如果妙悟仍然要从多读书、多穷理得到,这个悟字已经和禅宗的悟有些距离,至少已落下乘的渐悟。

看来严羽所谓妙悟,即是明清诗家所谓性灵,也就是梁启超所谓“因斯披里纯”,现代所谓灵感。

读书穷理是诗创作的修养基础,但诗决不能直接从书本知识和理性认识中产生,而是要从一时灵感的触发中产生。

妙悟、兴趣或灵感,就是严羽所谓别才、别趣。

他所谓“近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就是说诗中所表现的只是文字的功夫、学识和思想,而没有灵感。

  

  因此,这种诗就显得呆板凝滞,而“涉理路,落言鉴”了。

这一节话是针对江西派诗人而言的。

  

  如果这样理解严羽之所谓妙悟,我以为他的观点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这不是唯心论的观点。

不过这样的悟法已不是禅宗的悟。

他用禅宗的术语来比喻诗法,没有考虑到各方出发点的不同,这是比喻错了。

既说“非关书也,非关理也”,又说“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这就是他的矛盾。

禅宗并不主张多读经、多穷理才能悟入。

  

  严羽论诗,推崇盛唐,因为盛唐诗人有兴趣,善妙悟;而大历至晚唐诗之所以愈趋愈下,是因为这些诗人最多只有“一知半解之悟”。

这个观点是任何一个文学史家所不能接受的,因为他有二点错误。

第一,这是文学退化论。

中唐以后的诗,都不及盛唐诗,后人都不及前人。

那么,一部中国文学史,《诗经》、《楚辞》以后,岂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吗?

第二,把妙悟用于各体各类的诗。

妙悟、兴趣、或灵感,只能作为鉴赏一部分抒情诗的标准。

至于詠怀、詠史之类的诗,反映社会现实的讽谕诗、新乐府诗、叙事诗,我们鉴赏这些诗,正是要体会作者的学识或思想,而并不要求作者有妙悟。

作者也不可能因一时的妙悟或兴趣触发而写这种诗。

李白的《古风》,杜甫的“三吏”、“三别”,高适的《燕歌行》,可以体会到多少妙悟的效果?

  

  严羽的妙悟论,尽管明清诗家改用比较具体的“性灵"、“神韵”等名词,但并不用来作为鉴赏诗的唯一标准。

惟有他的独尊盛唐的观点,却仍然为明、清以来诗论家所承袭,不过所举理由各有不同。

  

  中唐诗近收敛。

境敛而实,语敛而精。

势大将收,物华反素。

盛唐铺张已极,无复可加,中唐所以一反而敛也。

初唐人承隋之馀,前花已谢,后秀未开;声欲启而尚留,意方涵而不露,故其诗多希微玄淡之音。

中唐反盛之风,攒意而取精,选言而取胜,所谓绮绣非珍,冰纨是贵,其致迥然远矣。

然其病在雕刻太甚,元气不完,体格卑而声气亦降,故其诗往往不长于古而长于律,自有所由来矣。

  

  这是明代陆时雍《诗镜》中的话。

他为盛唐诗与中唐诗作比较。

第一节说盛唐诗的风格在铺张,中唐诗的风格在收敛。

第二节说盛唐诗如绮绣秾华,中唐诗如冰纨素淡。

这两点是对中唐诗作较高的评价。

但第三节提出中唐诗的缺点,在雕刻太甚,元气不完,体格卑,声气降。

这样,又把中唐诗贬低了,仍然是严羽的论调;中唐不如盛唐。

最后,他又指出:

中唐诗因为有以上种种缺点,所以中唐诗人不长于作古诗而长于作律诗。

这个观点,却犯了逻辑错误。

他给人的体会,好象种种缺点都表现在中唐诗人所作古诗中,而律诗则为中唐诗的特长,没有这些缺点。

  

  律诗虽然起于初唐的沈、宋,但盛唐诗人所作多为五言律诗。

只有杜甫晚年才大作七言律诗。

中唐是七言律诗大发展时期,故中唐诗人多作七言律诗。

这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从始兴到繁荣的过程中所反映的必然现象,并不是由于中唐诗人的才情不适宜作古诗。

  

  五律至中、晚,法脉渐荒,境界渐狭,徒知炼句之工拙,遂忘构局之精深。

所称合作,亦不过有层次、照应、转折而已。

求其开阖跌荡,沉郁顿挫如初盛者,百无一二。

然而思深意远,气静神闲,选句能远绝夫尘嚣,立言必近求夫旨趣,断章取义,犹有风人之致焉。

盖初、盛则词意兼工,而中、晚则瑕瑜不掩也。

  

  这是清乾隆时人何文焕的话,见于《唐律消夏录》。

他专论中、晚唐五言律诗。

第一节是贬词。

但我以为这一节话仅适用于晚唐五言律诗。

中唐诗人所作,还不至如此。

第二节是褒语。

我以为仅适用于中唐五言律诗。

晚唐诗人所作,还够不到这个好评。

最后的论断所指两个优缺点也不能以整个时代来概括。

中、晚唐五言律诗亦有词意兼工的,而初、盛唐五言律诗亦有瑕瑜不掩的。

综观全篇论点,岂不还是严羽的盛唐最好论?

  

  此外,还有许多诗话中评论唐诗,或者论古诗,或者论绝句,总的倾向,几乎都说中、晚唐诗不如盛唐。

这个几百年来盲目继承的论调,我以为必须纠正,中唐诗的冤案,必须平反。

  

  中唐诗分前后二期。

大历至贞元为前期。

在这一时期中,五言古诗及律诗,都是王维、孟浩然诗风的延续。

韦应物、刘长卿的五言诗,并不比王、孟逊色。

七言律诗是杜甫的继承,在杜甫的格调上有新的发展。

虽然由于诗人的才情不如杜甫,故没有杜甫那样沉郁深刻的作品。

但题材内容有所扩大,作者愈多,毕竟还是七言律诗的盛世。

绝句的成就,更是中唐高于盛唐。

韩翃所作,未必亚于王昌龄。

王建的宫词、刘禹锡的竹枝词,为绝句开辟了新的领域,亦盛唐所未有。

  

  贞元至长庆为后期。

这是唐诗的大转变时期。

王维、孟浩然变而为孟郊、贾岛。

杜甫的五、七言古诗变而为韩愈。

白居易、元稹继承杜甫的新乐府,给它正名定分,并建设了现实主义的理论:

诗的任务在讽喻时政,诗的创作方法要大众化。

这种对文艺的积极的认识,又不是盛唐诗人所能想象的。

此外,张祜的绝句,饶有兴趣;李贺的歌诗,幽怪秾丽而体格高古,也都胜过盛唐。

  

  以上许多随便举出的例子,已足够显示中唐诗的丰富多采。

怎么能说它们是唐诗由盛入衰的现象呢?

  

  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五日

施蛰存《唐诗百话》:

历代唐诗选本叙录[转贴2006-02-2319:

39:

57]

 

 

字号:

大中小

  我国文学,繁荣最早。

商周之时,民间歌谣和士大夫的诗,据说已有三千多首。

孔子删汰其十分之九,存其精华,得三百又五篇,编成一部最早的诗选集,现在称为《诗经》。

孔子是最早的选家,也是最早的编辑。

  孔子的编选工作,历代都有继承人。

东汉王逸编《楚辞》,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陈徐陵编《玉台新咏》,这是汉魏六朝仅存的三部诗文选集。

此外还有许多选集,均已亡佚。

  唐代三百年间,文学昌盛,诗的繁荣,尤其凌驾前代。

因此,诗的选集,随时有人编撰,几乎接踵而出。

每一个选集,都代表当时的诗风,亦反映编选者的文艺观点。

现在将唐宋以来最重要的唐诗选集编列书目,供研读唐诗者参考。

  

  一、唐人选唐诗

  

  

(一)《国秀集》三卷国子生芮挺章编进士楼颖序

  此书选录武则天朝诗人李峤、宋之问等至天宝末年诗人王湾、祖詠等共九十人的诗二百二十首。

但现在所传此书已缺漏了吕令问、敬括、韦承庆三人的诗四首。

所选各人之诗数,亦有与目录不合者。

实在只有八十五人,诗二百十八首。

又楼颖序称:

“自开元以来,维天宝三载,谴谪芜秽,登纳菁英,可被管弦者,都为一集。

”因此历来著录者,都以为此书编成于天宝三年。

其实是楼颖的序文写得不明白。

天宝三年是此书开始选编的年分。

开元是秘书监陈公与国子司业苏公建议选编此书的年代。

书编成于何年,序文中没有交代。

大约在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变之前。

  “可被管弦者”是此书选诗的标准。

当时正是律诗成熟的时候,故选家以音律和谐、可以配合乐曲的诗为合格。

由此亦可知当时的五言古诗、律诗都可以合乐歌唱。

  

(二)《河岳英灵集》二卷丹阳进士殷璠集

  此书有殷璠自序,又有《集论》一篇。

序中略述历代以来诗的风格。

“武德初,(轻艳的)微波尚在。

贞观末,标格渐高。

景云中,颇通远调。

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又叙述此书内容云:

“若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

此集便以《河岳英灵》为号。

诗二百三十四首,分为上下卷。

起甲寅,终癸巳。

”甲寅是开元二年(公元七一四年),癸巳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

这两个年分,可能是选诗起讫的年分,天宝十二年,未必是成书的年分。

向来著录家都以为《国秀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人选唐诗集,现在看来,《河岳英灵集》的成书,可能在《国秀集》之前。

  《集论》中讲到选诗的标准:

“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

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这是说他选的诗新旧兼收。

新声指律诗,古体指古诗。

以下四句,都是分指古律而言。

文是律诗,质是古诗。

风指古诗,骚指律诗。

气骨是古诗的要求,宫商是律诗的要求。

  此书在每一位诗人名下,都有一段评论。

先概括这位诗人的风格,然后举出他的一些佳句,开了摘句评诗的风气。

例如评岑参云:

“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

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

  (三)《箧中集》一卷元结编

  元结的文艺思想是主张复古的。

在散文方面,他是古文运动的先导。

在诗方面,他认为新近流行的诗,“拘限声病,喜尚形似。

且以流易为词,不知丧于雅正。

”因此他推崇沈千运、孟云卿等七人的五言古体诗,将箧中所有二十四首,编为一卷,以“传之亲故”。

  此书选编宗旨,与《国秀》、《河岳》二集,截然不同。

虽然只是二十四首诗的小集,却代表了当时五言古诗的精萃。

  (四)《搜玉小集》一卷

  此书无选编者姓名,亦无序跋。

所选皆初唐人诗,最早者魏徵,最迟者刘希夷、裴漼。

编次杂乱,似非成书。

但郑樵《通志》已载此书名目,云是“唐人选当时名士诗”。

则此书为唐人旧本无疑。

旧目称入选者三十七人,诗六十三首。

今本但有三十四人,诗六十二首。

  此书时代当在《国秀集》之前,今附于《箧中集》后。

  (五)《中兴间气集》二卷渤海高仲武编

  高仲武自序谓选诗“起自至德元首,终于大历暮年,作者数千,选者二十六人。

诗总一百四十首(今存一百三十二首)。

分为两卷,七言附之。

略叙品汇人伦,命曰《中兴间气集》。

”此书于每一诗人,亦有评语,即所谓“略叙品汇人伦”也。

“七言附之”一句,极可注意。

可见大历时犹以五言诗为正宗,七言诗止是附庸而已。

  (六)《御览诗》令狐楚奉敕纂

  此书又名《唐歌诗》,又名《选集进》,又名《元和御览》。

宪宗李纯爱好诗歌,元和年间命翰林学士守中书舍人令狐楚编录近代及当代名家诗进呈以供御览,即此书也。

  此书不分卷,选大历至元和诗人三十家,诗二百八十九首。

所选之诗,皆近体五、七言律诗及歌行,无古诗。

由此可见,此一时期,近体七言诗正在盛行,古诗不为世重,与《河岳英灵》、《中兴间气》二集的编选宗旨恰巧相反。

  (七)《极玄集》二卷姚合选

  姚合为中唐后期著名诗人,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及第。

此书当编于元和、长庆年间。

原有自序,已佚缺,仅存四句云:

“此皆诗家射雕手也。

合于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凡念一人,共百首。

”这是说,所选二十一位诗人,都是高手,现在从各人集中选其极玄之作。

极玄,即是极妙。

  此书所选从王维以下至戴叔伦,都是中唐前期诗人。

全是五言律诗及绝句,无一首七言诗。

姚合自己的诗,亦以五言律诗为最工。

他的诗开晚唐诸家五律的风气,故此书于晚唐诗风大有关系。

  此书于每一位诗人名下,附注小传,为研究唐诗者提供可靠的传记资料,亦为选集附作者小传开了先例。

  (八)《又玄集》三卷韦庄编

  姚合编《极玄集》以后七十年,诗人韦庄于光化三年(公元九OO年)续选了一部《又玄集》,自序称选“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诗三百首。

”今传本仅有诗一百四十二家,或者是举成数而言。

  此书所选诗,五、七言古律及歌行均有,不象姚合之专选五言诗。

虽则沿用姚合的书名,其实宗旨已不相同。

卷下所录有无可以下释子诗十家,李冶以下妇女诗十九家。

亦为诗选兼收僧道及女子诗开了先例。

诗家时代则从盛唐的李白、王维至同时代的方干、罗隐,几乎有一百七八十年之久,也和以前几部选集仅选最近几十年作品者不同。

  此书在我国早已亡佚,明清人都没有见过。

但在日本却有流传。

一九五七年,日本京都大学清水茂教授读了夏承焘教授的《韦端己年谱》,知道中国已无此书,就寄赠夏老一份书影照片。

夏老即交与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今天我们才能见到此书全帙。

  (九)《才调集》十卷韦縠编集

  此书有编者韦縠自序,略云:

“暇日因阅李杜集、元白诗,其间天海混茫,风流挺特。

遂采摭奥妙,并诸贤达章句,不可备录,各有编次。

或闲窗展卷,或月榭行吟;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

但贵自乐所好,岂敢垂诸后昆。

今纂诸家歌诗,总一千首,每一百首成卷,分之为十目,曰《才调集》。

  此书今世传本亦十卷,诗一千首,从盛唐的王维、李白起到唐末。

但无杜甫诗。

序文云分为“十目”,但今本不见分目。

从第一卷到第八卷,每卷第一人选诗特多,如第一卷以白居易诗十九首开始,第二卷以温飞卿诗六十一首开始。

而第五卷中又有白居易诗八首,似乎有张为《主客图》的意义。

原本每卷必有类目,今已佚失。

  编者韦縠是五代时后蜀的诗人,官监察御史。

当时的诗风继承晚唐的清丽一派,故所选多中、晚唐秾丽诗。

温飞卿选六十一首,李商隐选四十首,元稹选五十七首,杜牧选三十三首,韦庄选六十三首。

由此可知其倾向。

北宋初的西昆体诸诗人即奉此书为圭臬。

  以上九种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唐人选唐诗,为研究唐诗的重要参考书。

从这些选集的评论或取舍中,可以见到唐诗各个时期的风尚。

有些书中采录的诗篇,字句亦有与现代所传的不同,因此它们也是研究唐诗用的校勘资料。

  

  (十)《珠英学士集》五卷崔融集

  武后曾命武三思等修《三教珠英集》一千三百卷。

参加修书的都是著名的文人学者,凡四十七人,称为“珠英学士”。

崔融编集他们所作诗,为《珠英学士集》五卷,崔融自作序。

  (十一)《正声集》三卷孙翌集

  孙翌,字季良,开元间人。

选时人诗三卷为《正声集》。

此书已佚,不可得见。

但知其以刘希夷诗为冠。

又知其录陈子昂诗十首。

  (十二)《丽则集》五卷

  此书题李氏撰,不著名。

选初唐至开元时人诗三百二十首,分门编类。

贞元中,郑馀庆为序。

  (十三)《南薰集》三卷窦常撰集

  此书选韩翃至皎然三十人的诗三百六十篇,分三卷。

不用上中下,或一二三分卷法,以为这样就有等级高低的嫌疑,故分题为西掖、南宫、外台三卷。

每人均系名系赞。

  (十四)《唐诗类选》二十卷顾陶选

  顾陶是会昌四年(公元八四四年)进士,官太子校书郎。

选唐一代诗一千二百三十二首,为《唐诗类选》二十卷。

大中十年(公元八五六年)自为序。

  (十五)《翰林学士集残本》一卷

  此书为初唐诗文选集之残本。

仅存诗一卷,计唐太宗、许敬宗、长孙无忌、上官仪以下十七家,并失名一家,凡诗五十一首,多不见于《全唐诗》。

原本为唐人写卷子残帙,早年流传于日本。

清光绪年中,贵阳陈矩访书日本,传钞得之。

既归,刊本传于世。

翰林学士,开元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年)始置。

此卷无书名,而所收皆初唐人诗,疑《翰林学士集》,非其原名。

  以上(十至十三)四种是已亡失的唐人选唐诗集。

《唐诗类选》还存几个残卷,影印在《四部丛刊》三编中。

《翰林学士集》有清光绪中贵阳陈氏刻本。

此外,敦煌卷子中有许多唐诗写本,都是各人随意钞写以供吟诵的。

原来并不是一个选集,罗振玉取诗数较多的一卷,刊入《鸣沙石室遗书》,题作《唐写本唐人选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此卷与其他九种唐人选唐诗合为一集,称《唐人选唐诗十种》,从此,学者就不必分别访求了。

  

  二、宋人选唐诗

  

  

(一)《文苑英华》一千卷

  这是宋太宗赵炅命学士李昉、徐铉等人编的一部大规模的文学选集。

因为萧统的《文选》所收至梁代而止。

此书继续《文选》,故从梁代开始,选录梁、陈、隋、唐的诗文辞赋。

从太平兴国七年(公元九八二年)开始,至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年)始成书。

其中梁、陈、隋的诗文极少,诗的部分,可以认为是宋代第一部唐诗选集。

当时唐人诗集还没有多少亡失,故所选录的资料都保持原本面目,亦为研究唐诗的第一手资料。

  

(二)《唐文粹》一百卷姚铉编

  姚铉亦北宋早期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官至两浙转运使。

他把《文苑英华》中唐代诗文选了一个简编本,名曰《唐文粹》。

这部书和《文苑英华》不同。

《文苑英华》是许多人合作选编的,选录标准不一致。

《唐文粹》是姚铉用他自己的文艺观点选编的。

唐诗部分,他纯取古体诗,不收五、七言近体诗,可见他是一个复古思想家。

这部书的诗歌部分,可以目为唐代古体诗选。

  (三)《唐百家诗选》二十卷

  此书相传为王安石所编。

晁氏《郡斋读书志》著录称宋敏求编,而由王安石改定的。

不管是谁所编,它总是一部北宋时期的唐诗选。

选诗一百O八家,诗一千二百六十二首。

李白、杜甫、韩愈、王维、白居易等大家的诗都不选入,可知编选者是因为大家、名家的诗集,人人都有,易于见到,小家诗人多,诗集流传不广,故专选一本第二流以下的唐诗。

  (四)《万首唐人绝句》九十一卷洪迈编

  洪迈于淳熙年间编录唐人绝句五千四百首进呈孝宗赵昚。

皇帝问:

唐人绝句共有多少?

洪迈答说有一万首。

皇帝即命他编足一万首。

到光宗绍熙三年(公元一一九二年)才编成进呈。

全书原有一百卷,每卷一百首,现今传本已有残缺。

  洪迈此书,为了凑满一万首,内容非常芜杂。

有宋初人的诗混入。

亦有从律诗中截取四句,作为绝句编入。

学术性不高,仅可以供校勘用。

但此书实际已不是选集,而是唐人绝句的总集了。

  (五)《众妙集》一卷赵师秀编

  赵师秀是南宋江湖诗人,作诗崇尚晚唐的姚合。

他选了这一本唐诗,从初唐的沈佺期到晚唐的王贞白,共七十六人,都是五、七言律诗,不选古体。

五言律诗占十分之九,七言律诗仅十分之一。

这也反映了当时江湖派及四灵派都刻意作中、晚唐五言律诗,因而出现了这部选集,以供诗家揣摹。

  (六)《谢注唐诗绝句》五卷赵蕃、韩淲选谢枋得注解

  此书为宋元之间风行的唐人绝句选本。

所选不过百首,皆浅显平正之作,用以教小学生。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

他的评语,大多已抄入《唐诗品汇》。

但我国已几百年不见此书刻本,直到清末才从日本传回来。

  (七)《三体唐诗》六卷周弼编

  周弼,字伯弼,宋理宗时江湖诗人。

此书为研讨律诗作法而著。

所谓三体,是指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周氏把律诗句法分为虚实二种。

写景是实句,抒情是虚句。

一首律诗的八句,必须虚实配搭得好,根据这个观点,他把七言绝句分为七种格式,七言律诗分为六种格式,五言律诗分为七种格式。

  周氏此书,重视律诗句法,意在挽救当时江湖派末流诗人句法油滑之弊。

但把作诗方法,归纳成许多定格,亦不免太机械。

  

  三、金元人选唐诗

  

  

(一)《唐诗鼓吹》十卷

  此书相传是金代诗人元好问选定的。

现在流传的版本有元郝天挺的注,明廖文炳的解,清朱三锡东岩的评释。

全书十卷,专选王维、高适以下至晚唐、五代七言律诗九十六家,诗五百九十六首,但是有宋初诗人胡宿诗二十三首误入。

  南宋中晚年,诗人争学晚唐五言律诗;在北方的金元,则诗人都作中、晚唐七言律诗。

故南宋的《众妙集》多取五律,而北方的《唐诗鼓吹》全取七律。

  

(二)《唐音》十四卷杨士弘编

  此书为元人杨士弘所编,有至正四年(公元一三四五年)八月朔杨氏自序,可知书成于此年。

全书十四卷。

第一卷为“始音”,收王、杨、卢、骆四杰诗。

他以为此四人诗仅是唐诗之开始,还不算唐诗正声。

故此四家诗不属于初唐。

第二卷以下为“正音”六卷,“遗响”七卷。

就是把唐诗分为二级。

但李白、杜甫、韩愈的诗都没有选入。

  把唐诗分为三期:

初盛唐、中唐,晚唐。

给六韵以上的律诗定名为排律,都是杨士弘创始的。

现在通行的《唐音》有明人顾璘的批点。

  

  四、明人选唐诗

  

  

(一)《唐诗品汇》九十卷、拾遗十卷高棅编

  高棅是元末明初人,此书初编九十卷,成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一三九三年),选唐诗六百二十家,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

洪武三十一年,又作拾遗十卷,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