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662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松鼠人教部编版Word文档格式.docx

松鼠在茂密的树枝上筑巢,或者利用乌鸦和喜鹊的废巢,有时也在树洞中做窝;

它们除了吃野果外,还吃嫩枝、幼芽、树叶,以及昆虫和鸟蛋。

秋天一到,松鼠就开始贮藏食物,一只松鼠常将几公斤食物分几处贮存,有时还见到松鼠在树上晒食物,不让它们变质霉烂。

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松鼠就不愁没有东西吃了。

松鼠一般白天活动,清晨更为活跃。

它的听觉和视觉都很好,行动敏捷、活泼。

松鼠的毛皮又轻又暖,质量虽然比不上水獭和紫貂的毛皮,但是数量很多,是我国重要的毛皮兽之一。

3.交流导题:

图片中的小松鼠怎么样?

谁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笔下的小松鼠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松鼠》。

(板书课题:

17.松鼠)学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

26岁入法国科学院。

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

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

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

他和百科全书派同时,但并不参加启蒙运动。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他根据大量的实物标本作推论,反对“权威”的臆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见,为后来的科学家引路。

经他解释的宇宙里没有上帝的位置,宇宙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人。

人是自然界的中心,决定他周围的一切。

作为科学家,布封颇受诋毁,作为文学家,却受到普遍的颂扬。

他写的《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他对狮、虎、豹、狼、狗、狐狸的猎食,海狸的筑堤,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设计意图:

学生借助图片和收集的资料,对松鼠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课件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驯良矫健歇凉树杈苔藓狭窄勉强锥形

(重点指导生字“杈、锥”为翘舌音;

“藓、勉”为前鼻音。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

塞(sè

sāisà

i)

读句子,找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多音字。

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sāi堵,填满空隙,如堵塞漏洞、塞尺、塞规;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如活塞、塞子。

i边界上险要地方,如要塞、关塞、塞外、边塞、塞翁失马。

用于若干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搪塞、塞责、茅塞顿开。

读一读:

马车上塞(sāi)满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这时送给保家卫国的塞(sà

i)外将士们用的。

(3)学习多音字:

缝(fè

ngfé

ng)

ng用针线连缀,如缝纫、缝缀、缝制、缝补、缝连、裁缝。

ng空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窄长口子,如缝子、缝隙、裂缝、见缝插针;

缝合的地方,如天衣无缝。

我的裤子裂开了一道缝(fè

ng),经过妈妈的缝(fé

ng)合简直像新的一样。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乖巧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机灵,巧妙。

  驯良和顺善良。

  橡栗精巧细致。

  矫健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玲珑橡树的果实,外表皮有一层硬壳,圆形,呈棕红色,内仁如栗子,

可食用。

  蛰伏强壮有力。

  苔藓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警觉苔藓植物的一纲,属于这一纲的植物,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绿色,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

第三、四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

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

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

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

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

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很不高兴的声音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

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最后在第五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

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三、学习“会写字”

鼠秀玲珑歇窝滑拾狭勉梳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①“鼠、秀、窝”,上下结构,上下基本同宽。

②“玲、珑、滑、拾、狭、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鼠、窝”和左右结构的字“玲、珑”,学生练写。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任务。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综合运用语文素养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了松鼠的特点,真切地感受到松鼠的乖巧、驯良等特点。

五、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六、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2.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4.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说说通过学习松鼠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交流: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松鼠的?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按自然段轻声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2)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

(3)性格特征:

驯良

①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

(不侵犯人类)

②松鼠的活动时间——夜晚。

(不骚扰人类)

(4)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

①智慧:

横渡溪流。

②警觉:

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③聪明:

储备食物过冬

④轻快:

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⑤丰富的感情:

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要是被惹恼了,它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叫声。

⑥聪明、勤快:

松鼠搭窝的经过

(5)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4.指名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自然段之间和结构段之间要掌握适当的停顿。

5.“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述。

)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子?

(中心句。

方法指导:

找中心句

(1)概念:

中心句是能够高度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整篇文章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2)位置:

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3)作用:

①在文章开头:

总领下文。

②在文章中间:

承上启下;

总结上文,领起下文。

③在文章末尾: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4)运用:

本文第一句话总结概括了松鼠的特点美丽、乖巧、驯良惹人喜爱,是文章的中心句,只要抓住这句话,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松鼠的特点。

三、品读释疑

(一)探究说明方法: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板书:

漂亮)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

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jiǎo)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yīng)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尾巴老是翘(qià

o)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

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

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

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

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2.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板书:

驯良)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把松鼠比作飞鸟,形象地表现了松鼠的行动敏捷。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课文把松鼠的尾巴比作帽缨;

写松鼠活动特点时把松鼠比作飞鸟。

这在说明文中叫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这样可以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运用:

请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完成填空。

远看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一条长龙)

(4)“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这句话中的经常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经常指大多数时间,而非全部时间都在高处活动。

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

反过来也说明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

3.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乖巧)

①举例子: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

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②举例子: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

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③作比较:

(4)“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这句话中作者用那么……那么……写出了松鼠爪子的特点。

你能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吗?

如:

天上的星星那么,那么。

(多明亮)

4.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举例子——准确说明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

(二)探究说明顺序:

1.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松鼠搭窝的过程的,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

乖巧)

(1)用了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先——再——然后——

①指名学生读这一段,感受松鼠搭窝的顺序。

②像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还有很多,“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等,能换上这组词读读课文吗?

(学生自由试读。

③假如你就是一只小松鼠,你怎么向大家介绍搭窝的过程。

(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在评价时指出用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先……再……然后……还……”这样说,会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松鼠搭窝的过程。

(2)用词准确:

①默读课文,在文中标出松鼠搭窝时的动作的词语。

②出示本段,学生交流,突出显示表示动作的词语。

指名读。

注意读好这些动词。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

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③一起读一读松鼠搭窝的过程,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写小动物作文的方法?

(1)可以先写动物的外形,再写动物的生活习性。

(写作顺序)

(2)写动物的生活习性时,可以从它们的活动、住、吃、游戏、玩耍、睡觉等方面来写。

(3)无论写外形还是生活习性,重点是用词要准确,把他们的特点写具体。

2.掌握了这些方法,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养的小动物,特别要注意它们的生活习性。

本单元学习结束后,你就能写一篇非常好的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文章了。

语文教学提倡学生开展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

《松鼠》作者从松鼠的外形特点、性格特征、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来介绍松鼠的,突出了松鼠的美丽、乖巧、驯良,讨人喜欢,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

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特点。

从说明的角度来看,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

从表达的方法来看,本文主要是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学习本文的重难点,是在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学习写作方法。

(1)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介绍松鼠的特点时采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作者采用这些说明方法把松鼠美丽、乖巧、驯良,讨人喜欢的特点清楚、明白的、形象的介绍清楚了。

(2)你能说几个这样的句子吗?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打比方)

(作比较)

(3)练一练:

本文作者在介绍松鼠的活动特点时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请你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这句话写具体。

我走在银杏树下,看到它们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

挂在枝头。

一阵风吹过,银杏叶慢慢飘落,又像

在空中翩翩起舞。

飘落的银杏叶铺了一地,踩上去,软绵绵的,就像。

有调皮的孩子在上面打滚,翻跟头,有的在挑选漂亮的叶子,摆各种图案。

(我走在银杏树下,看到它们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枚枚金币挂在枝头。

一阵风吹过,银杏叶慢慢飘落,又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飘落的银杏叶铺了一地,踩上去,软绵绵的,就像金色的地毯。

六、主题延伸。

1.积累运用。

自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成小松鼠,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创造性地介绍自己最可爱的一面。

还可以把从课外了解的知识融合进来。

2.我们喜欢的小动物很多,请同学们课后选择一种最熟悉的小动物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蚂蚁搬家、喜鹊筑巢、小鸡啄米……)

3.推荐阅读。

蜘蛛

(1)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和盲蛛目动物的通称。

(2)全世界的蜘蛛有三万五千余种,常见的种类有圆蜘蛛、珠腹蛛、拉土蛛、蝇虎、壁线、漏斗网蛛等。

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是拉丁美洲的捕鸟蜘蛛,它织的结实的网,能载得住重达300克的小鸟。

1945年在巴西采集到了只雌性袋蜘蛛,它的体长23.68厘米,重将近85克,外形好像一只大螃蟹,是至今世界上最重的蜘蛛。

拉丁美洲有一种常聚居在一起的蜘蛛,叫做“马略斯”,它结的网犹如一条大被单。

危地马拉北部有一种叫做“居中塔马利维”的蜘蛛,全身白色,能吐出非常坚韧的彩色蛛丝,织成的网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当地居民常用来当窗帘。

1935年在墨西哥捕到一只成年雌性袋蜘蛛,当时估计它的年龄为12岁,后来又在实验室养了16年,总年龄为28岁,称得上是长寿的蜘蛛。

(3)科学家曾把蜘蛛带到宇宙空间去,观察它在失重状态下能否织网,结果蜘蛛第一次失败了,但不久适当了失重状态,把网织成了。

(4)蜘蛛在织网时,首先要在两地之间架“天索”,固定在一定的地方,并在固定的丝上来回走几趟,使丝加粗。

然后形成不规则的框子为踏足线,在“天索”上设置对角线,再在对角线的中央织一个白点,这是将来网的中心。

以后往返于中心的圆周之间织许多呈现辐射状的半径线。

辐射线把圆圈分成等分的数目,每两根相邻的半径间的角度是约略相等的,接着用一根很细的丝从中心开始螺旋地盘成一个区域称为休息处,射线及休息处作好自圆心向外作第一螺旋线,然后自外向里织粘性强的第二螺旋线。

织好第二螺旋线后,将第一螺旋线及其部分射线吃掉,并继续自外向里作螺旋线。

愈近中心,每圈间的距离也愈密,直至不可辨认的地步。

这正符合数学上的对数螺线的情况。

蜘蛛的确不愧为是“数学家”“织网家”。

(5)蜘蛛在国内外常作药物治病。

(6)在光学仪器上,采用很细的蜘蛛丝作义丝之用。

(7)在仿生学上人们正在研究蜘蛛的“液压腿”,并据此研制了一种“步行机”蜘蛛几乎是个“瞎子”,但一旦昆虫触动蛛网,它依靠腿上极灵敏的振动传感器,就能立刻扑过去捉住食物。

科学工作者将蜘蛛的腿进行解剖,发现腿里没有肌肉。

蜘蛛的这项本领,是依靠腿里的一种不寻常的液体来实现的。

当腿中充满“血液”时,原来的软腿就会变硬,腿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液压传动机构,蜘蛛就能快速行动和跳跃。

于是人们模仿蜘蛛的“液压腿”,研制了一种“步委机”,以期能为瘫痪病人服务。

人们还试图用蜘蛛中血压自动调节的原理,寻找自动调节人体血压的方法,治疗高、低血压病。

思考:

1.上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蜘蛛的?

2.上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七、当堂检测

默读课文,想一想:

从课文中你获得了松鼠的哪些信息?

(教材课后题第1题。

八、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蜘蛛》。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3)

(4)

(5)

(6)

(7)

(8)

(9)

(10)

(11)

(12-14)

(15)

(16)

(17-18)

(19)

(22-23)

板书设计

     

   漂亮

  松鼠 驯良

     乖巧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这篇课文属于科学小品文,知识性较强,在备课时把重点放在本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上,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同时,让学生在赏析完富有生动性、趣味性的语言后,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的生动的说明性语言。

在导课环节我播放了一些松鼠的图片,有的攀援在树杈上,有的翘着毛茸茸的大尾巴,还有的在吃东西……它们身上毛的色彩也不一样,看到这样逼真的图片,学生不时发出惊叹声。

在这样感性的认识下,再去品读课文,了解松鼠外形的描写,学生会对文字多了一份亲切感,小松鼠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文艺性说明文的写法,我把描写松鼠活动的句子展示在大屏幕上,带领学生品读,如“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