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7683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docx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

第一章、第二章

一、填空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3、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本质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

4、人类传播发展的阶段包括: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文字。

二、名词解释1、信息: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

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3、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系统:

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别功能的有机整体。

5、信息社会:

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三、简答1、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信息社会的特点。

社会经济主体为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力主体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主要依靠信用。

跨国贸易、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第三章、第四章

一、填空1、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

2、符号可以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类。

3、非语言符号包括: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和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包括:

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5、符号意义从诗学、语义学角度分为:

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从逻辑学角度分为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从符号学角度分为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6、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包括:

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和情境意义。

7、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8、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包括:

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9、传播过程的特点包括: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二、名词解释1、符号: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意义: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象征行为:

象征行为指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4、传播者:

信,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受传者:

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6、讯息: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7、媒介:

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8、反馈:

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三、简答1、象征符的性质。

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象征符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2、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内容。

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

该理论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绘制模式并简要解释。

拉斯韦尔5W模式及其意义、缺陷(P50)

该模式的意义:

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就是沿着“5W”模式这条思路形成的。

该模式的缺陷:

它是一个单向的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出一条反馈的渠道,因此,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P51)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P53)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P55)

第五章、第六章

一、填空1、人内传播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2、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解为:

主我和客我。

3、群体的本质特征:

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4、群体意识包括:

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

5、组织的结构特点: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6、组织传播的功能有:

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7、组织的宣传活动包括:

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

8、目前考察流言的发生与传播的公式为:

R=IAU。

二、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

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3、基模:

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

4、群体:

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5、群体传播:

将群体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6、集合行为:

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7、组织:

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8、组织传播:

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9、公共关系:

指的是社会组织与周围社会环境中的其他组织、机构、团体以及公众的关系和联系。

三、简答1、人内传播的特点。

人内传播的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人内传播本质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内传播是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和特点。

人际传播的动机:

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获得信息(首要动机)。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的特点:

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属于非制度化的传播,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第七章、第八章

一、填空1、拉斯韦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

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的内容是: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3、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是大众传播诞生的标志。

4、广播是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

5、组织社会学家艾兹奥尼将组织分为三类:

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6、传媒的经济收益来主要有:

广告收益、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

二、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传播媒介: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3、媒介技术:

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三、简答1、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理解“媒介即讯息”的涵义。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因此,从漫长

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3、绘制怀特的把关模式图,解释这个模式。

模式的理解: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不过,怀特在提出这个模式时并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

第九章、第十章

一、填空1、资本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有自由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

2、清水几太朗提出的拷贝制作和提供中的“抽象的原理”包括利润原理和政治或宣传原理。

3、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4、美国学者梅里尔和洛文斯坦在《媒介、讯息与人的新视角》一文中,提出传播媒介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精英媒体、大众媒体、专业媒体。

二、名词解释1、受众:

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

2、分众:

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三、简答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的方法。

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2、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

个人的信息反馈。

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诉诸法律手段。

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3、“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与“选择性接触假说”。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人们就选举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选择性接触假说:

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4、“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图及涵义。

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

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

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5、受众按照规模分为哪三个层次?

特定国家或地区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

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

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传媒而言这部分人是属于有效受众。

6、如何理解“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使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作为消费者的受众。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一、填空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包括:

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2、信的可信性包括两个要素:

传播者的信誉、专业权威性。

3、“议程设置功能”的三种作用机制分别是:

0/1效果(知觉模式)、0/1/2效果(显著性模式)、0/1/2bd;bd;N效果(优先顺序模式)。

二、名词解释1、传播效果:

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2、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3、意见领袖:

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三、简答1、“可信性效果”的理论内容。

一般来说,信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2、“自信心假说”的理论内容。

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4、“沉默的螺旋”假说的三个命题。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5、培养分析^p的核心观点。

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6、“知沟”理论的内容及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知沟”理论的内容: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推移,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传播技能上的差

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在上述无论哪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7、“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信息的性质由于“自我强化”的作用,人们在评估负面信息的影响之际倾向于认为对别人影响大,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而在评价正面信息的影响之际,则会出现相反的倾向,即认为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

信的性质信的可信度:

围绕低可信度信提供的信息,更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

信的说服动机强弱程度:

越是说服或宣传色彩强烈的信息,越容易引发“第三人效果”。

社会距离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与自己社会距离大的人的影响较大,而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或群体影响较小。

个人因素年龄因素、学历因素、预存立场因素、自我关联程度、对相关信息的专业感。

8、如何理解新闻框架?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

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称为框架效果。

9、意见领袖的特点有哪些?

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而非上下级关系。

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一、填空1、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分别是:

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

2、被称为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的是施拉姆。

3、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主要学派分别为:

经验学派、批判学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