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7973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B.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①作《师说》以贻之②贻笑大方

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B.C.①⑤/②/③④/⑥D.①⑤/②③/④/⑥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郑人有欲买履者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D.买椟还珠 

5.下列诗句涉及的传统节日,按农历一年内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②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

③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④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A.①③②④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中华民族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

唐代刘禹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

“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陆放翁对儿时读书情景的追念。

至于流传千古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那种对书的迷恋则让人心生敬畏。

A.两三竿竹见君子,十万卷书思古人B.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C.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D.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发展要讲节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的节奏,该发芽时发芽,该结果时结果,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①发展要讲成本。

农谚讲: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②否则就会拔苗助长、竭泽而渔,出现不切实际的“大跃进”

③才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④改革发展也如此,要学会依时而动

⑤这也启示我们发展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⑥这说的是谷雨节喜雨,种豆育秧正是时候,一旦错过,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A.②⑥③④⑤① 

B.③⑤②①⑥④

C.③⑤②⑥①④ 

D.②⑤③⑥④①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张国维,字玉筍,东阳人。

天启二年进士。

授番禺知县。

崇祯元年,摧刑科给事中,劾罢副都御史杨所修、御史田景新,皆魏忠贤党也。

已,陈时政五事,帝不能尽用。

进礼科都给事中。

京师地震,规弊政甚切,迁太常少卿。

七年,摧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

其冬,流贼犯桐城,官军覆没。

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白。

明年正月,率副将许自强赴援,游击潘可大、知县陈尔铭等守桐不下。

贼乃攻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卒,攻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

国维至,解桐围,遣守备朱士胤趋潜山,把总张其威趋大湖。

十二月,诸城并全。

国维为人宽厚,得士大夫心。

属郡灾伤,辄为请命。

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

迁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

岁大旱,漕流涸,国维浚诸水以通漕。

山东饥,振活穷民无算。

十四年夏,山东盗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临、通四镇兵,护漕运。

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

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临清。

国维合所部兵击降之,献俘于朝,磔诸市。

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帝召国维代之。

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防河数策,帝亦纳之。

十六年四月,清兵入畿辅,国维檄赵光抃拒螺山,八总兵之师皆溃。

言者诋国维,乃解职,寻下狱。

帝念其治河功,得释。

南都覆,逾月,潞王监国于抗州,不数日出降。

国维连复富阳、于潜,联合方国安及王之仁、郑遵谦诸营,为持久计。

顺治三年五月,国安等诸军乏饷溃。

六月知势不可支,作绝命词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选自《明史·

张国维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

B.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

C.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

D.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

9.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凡通过殿试录为三甲的,都可称“进士”。

B.“漕运”是历代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C.“献俘”是古代的一种军礼,军队凯旋时,将所获俘虏献于宗庙社稷,以示战功。

D.“檄”是一种重要文书,其用途主要是任命各级官员、征召晓谕或声讨揭发罪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国维不畏强权,心系国事。

在刑科给事中任上,张国维弹劾魏忠贤的同党,还陈奏了关乎国家的政事,其忠诚为国之心天地可鉴。

B.张国维忧患国事,善于用兵。

流贼进犯桐城,官兵覆没,张国维一夜之间须发变白;

流贼围攻多地,张国维调度有方,最终保全诸城。

C.张国维治灾有功,心系灾民。

下辖之地有灾情,他为民请命,还筑城、建塘、修堤,因这些举措,山东闹饥荒时,救活了不计其数的灾民。

D.张国维全力抗清,宁死不降。

他联合多位将领,打算与清军打持久战;

顺治三年,诸军缺饷溃败,张国维看局势难支,就作绝命词后赴水而死。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进礼科都给事中。

(3分)

(2)言者诋国维,乃解职,寻下狱。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分)

三、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途中见杏花 

吴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①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12、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与宋人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4分)

13、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6)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两句表达了朋友虽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2)萄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例,引出“,”的结论,强调了学习并自省的重要性。

(3)韩愈《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老街

柳萌

①这是一条老街。

②我这里说的老街,其实不见得真的老,比起这座城市的年龄,这条街还算是年轻的。

我之所以把它称为老街,只是因为这条街与我的往昔经历有关,如今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对于我来说自然是老了。

就如同每每说起同街居住的人,总要加上个老字,即“老街坊”“老邻居”,似乎这样才够亲切才够人情味儿。

我对于这条街,亦是如此。

③这条街不长,最长不过两三百米;

这条街不宽,最宽不过六七米。

这条街很普通,没有豪门重宅。

这条街的房舍,一水儿的灰色砖房;

这条街的院落,都有树木花草。

这样的街道在这座城市,过去有好多好多,如今却是很少见了,它们正随着城市改造,渐渐地被拆除消失,这条街的命运也是如此。

正像人跟人一样,相处得久了就有感情,老居民们对这条街,同样都是难舍难分,明知道拆迁后的住房,比现在居住的老房子要好,可是在搬往周转房时,许多人还是一步一回头,尤其是那些上点岁数的人,走时还悄悄地抹眼泪呢,好像这一走就再也不回来似的了。

人们说:

“故土难离啊,走个半年一载,心里也还是老想着老惦记着。

④想着什么惦记着什么呢?

没有人说。

不过也无须说。

因为大家都清楚地知道,这里有自己度过的时光,这里有自己过去的生活,无论是喜是忧是爱是恨,都留下过温馨的气氛,只要想一想就觉得很舒心。

老房拆除新房即将建起,这就意味着,往昔生活从此结束,未来日子从此开始,想想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儿。

别的什么就不去说了,就是那家家的开门关门声,今后再也听不到了,就很让人有点儿怀念。

⑤每天早晨谁家去买早点,谁家大人去上班,谁家孩子去上学,开自家大门时若被邻居听到,准有人问候一声“早啊,您哪”,这时的心情,就像清新空气吸进胸腔,觉得特别清爽畅快。

晚上回来开自家大门,如果有邻居偶尔碰到,同样会有人说声:

“回来啦,您哪”,这一天的劳累就会消解,如同刚洗过热水澡,别提浑身多么轻松了。

尤其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早些年购买冬储大白菜的情景,只要一想起来就心里热乎。

几场瑟瑟的秋风过后,大白菜成车地拉来了,一堆一堆地码放在街上,整条街都弥漫着泥土芳香。

街坊们排队依次购买,过完秤就再也不分彼此了,他为她送回家,她为他抱上车,仿佛整个街道就是一家人。

⑥这就是老街的风情,这就是老街的习惯。

⑦后来一年到头都有新鲜菜蔬上市,冬天再无需储存大白菜了,人们自然会感到由衷地高兴。

只是一想到当年一起买菜的快乐,总还是多多少少有些眷恋呢。

老人们回忆说,那会儿多热闹啊,就像过春节似的,全街道的老老少少,都走出来买大白菜,趁排队时说说话,别提多么亲热了。

孩子们回忆说,那会儿真开心啊,在白菜堆中间来回窜,左邻右舍的小伙伴儿,就是这样渐渐窜大的,后来有的上学有的工作,偶然相遇说起这些往事,别提多么惬意了。

⑧这条老街宛如悠悠水流,即使河道被拆除了改向了,它依然还会在人们记忆的河上,托着思绪的风帆向前流淌……

⑨然而,这条老街对于我,恐怕还不止是这些,除了人人共有的东西,还有我个人的命运,跟这条老街也有关联。

我的最初的欢乐,我的后来的厄运,这条老街看得清清楚楚,只是它沉默不语,用最大的克制和忍耐,分担我的痛苦和怨愤。

这时它不再光是一条街道,它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记载着普通人的生死欢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看到它,就如同掀翻陈旧的书页,过去那段荒唐残酷的岁月,就会重新呈现在眼前。

对于这条老街的感激,立刻从我的心底升腾起来,化成一柱神圣的香火,供奉在崇高的祭坛。

⑩如今这条老街被拆除了,往日的风情,往日的情份,还会不会保存住呢?

我不知道。

但是有一点我还比较清楚,那就是我对老街的记忆,永远也不会轻易地消失,即使它盖成崭新的楼房,人们静悄悄地独自上楼下楼,再听不到门的开关声,再听不到亲切的问候,我好像都不会介意和在乎。

只要老街的位置不被移走,它在我的心目中就风采依旧,绝不会因模样改变扯断缘分纽带。

我和老街的情感早就融合在了一起,我对老街的思念总是那么刻骨铭心。

?

老街啊,我的老街。

(选自《2004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删改)

15、文章回忆了早年购买冬储大白菜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6、请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7、作者对老街有哪些难忘的怀念?

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6分)

18、有人说“拆迁,有太多的记忆被抹去”。

本文我的老街记忆被抹去了吗?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有信仰的教育”与朱自清

1924年,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朱自清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

来到春晖不久,朱自清在《春晖》半月刊上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一文。

他在文章中谈到,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

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

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

“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

他认为,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

所以,他说:

“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以自己近五年中学教员生涯中的所见所闻,写出了“以教育为手段”的种种行状。

教育主管部门以教育为手段,通常会在学校安排自己的亲信熟人,于是学校里就有了许多不学无术的人,蝇营狗苟的人,“又圆又滑又懒惰”的人。

学校校长以教育为手段,通常在受命之后,首先忙的是到处拉关系,“串门子”;

然后是向什么大学里请几个什么毕业生“装装门面,新新耳目”;

第三是算账,看看收入如何;

第四则才是“例行公事,所谓教育”。

而学校教师以教育为手段,则是“植党”。

“有了同类,一面可以辖制校长,一面便可招徕学生”。

他们以分数诱惑学生,用好处收买学生,“使本该清净的教育界,成了个浑浊的世界”。

当然,教育界的很多问题属于体制的问题,但是任何体制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

在一个具体的教育环境中,校长的作为,教师的“师”“范”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育的品质。

所以,朱自清对经亨颐校长的“人格教育”思想深以为然。

“教育者和学生共在一个情之流中”,“纯洁之学生,唯纯洁之教师可以训练”。

朱自清在春晖,一反“师道尊严”的传统,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饰伪”的毛病,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和学生平等地讨论。

据校刊《春晖》记载,一次,有人报告学生中有几人聚赌。

如此公然地违纪事件,朱自清不主张学校处理学生。

他和别的教师商量后,采取的做法是:

教师先找学生谈话,学生认识到错误后,就交由学生协治会处理。

学生协治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的处罚方式是,罚犯错误学生写大字和打扫学生宿舍卫生一个月。

舍务主任匡互生则认为学生犯错与自己监管不力有关,自罚一个月薪俸并每天和学生一起做劳务。

朱自清的教学,是系统知识的浸润,是现身说法的影响,其方式是民主的、平等的。

这一年,俞平伯应邀来到春晖,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

“他(指朱自清)去上课,我旁听了一堂,学生颇有自动的意味,胜第一师范(指浙江第一师范)及上海大学也。

一次,朱自清的学生王福茂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

《可笑的朱先生》。

文章写道:

“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脸带着微微的黄色,头发却比黑炭更黑。

近右额的地方有个圆圆的疮疤,黄黄的显出在黑发中;

一对黑黑的眉毛好像两把大刀搁在他微凹的眼睫上……他的耳圈不知为何,时常同玫瑰色一样。

当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半。

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像煞有介事的从讲台上大踏步的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

……”朱自清在这篇作文下面画了许多双圈,并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

他说,我平时教大家怎样写作,王福茂给大家一个榜样,这就是描写人要让人读后如见其人,最好还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摘编自《过去的教师》)

1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

A.本文依次记述朱自清的教育实践和教育主张,使读者了解到了当时中国学校教育的某些状况。

B.朱自清主张教育界中人一定要把教育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否则就会给学生和教育部门带来不利的影响。

C.朱自清认为,只有教育者对教育事业拥有如宗教信徒般坚贞的信仰,才能够培养出宗教信徒一样的学生。

D.朱自清反对“师道尊严”,主张师生之间地位绝对平等,学生见了老师不能“矫情饰伪”,可以随意开玩笑。

E.本文通过以叙为主、评论为辅以及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让读者了解到朱自清作为文学家之外的另一面。

20、朱自清反对“以教育为手段”的理由是什么?

请结合原文进行概括。

21、朱自清认为教育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七、材料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授课教师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

”而今,急匆匆的步伐代替了慢悠悠的田园散步,机器单调乏味的节奏替换了鸡鸣桑间狗吠深巷的声响,房子大了,窗子亮了,而人们的幸福感却少了。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何感想?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可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汾湖高级中学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2019.10

一.语言文学运用

1.答案:

A

解析:

A项,孰:

相当于“谁”3B项,惑:

疑惑,疑难问题;

糊涂。

C项,道:

风尚;

道理:

D项,贻:

赠送;

遗留。

2.答案:

C

①⑤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可是;

②中的“而”是连词,表递进,并且;

③④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

⑥中的“而”是连词,表假设,如果。

3.答案:

D

例句是定语后置句,A、B、C三项均是定语后置句,D项属一般句式。

4.答案:

B

南辕北辙: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买椟还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异曲同工:

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

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殊途同归:

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如临深渊:

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

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

如履薄冰:

象走在薄冰上一样。

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5.答案:

6.答案:

作答时须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解答本题,以“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为中心选择诗句即可。

A项突出读书而思古人,B项突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D项突出读书的作用,这三项均不恰当。

7.答案:

通读所给文段和六句话可知,整个语段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发展要讲节奏,后一部分说发展要讲成本。

横线前的语句先是总说“发展要讲节奏”,然后举自然界的事例予以说明,所给六句话中②③⑤与“节奏”有关,应放在前三空,据此排除A项。

③是“该发芽时发芽,该结果时结果”的结果,应放在第一空,据此排除D项。

⑥是对①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具体解释,故①在⑥前,据此排除C项。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8.D

先判断第一处,前一句的主语是“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分别说明李青山手下的人数和盘踞的地点,据此排除A、C两项;

再看第二处,“遣其党分据”意为派遣其党羽分别占据,对应的宾语自然是“韩庄等八闸”,据此排除B项。

故选D。

9.D

“任命各级官员”错,“檄”是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不用于任命官员。

10.C

救活山东灾民的主要原因是张国维任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时疏通了水道。

11.

(1)(张国维)升任礼科都给事中。

京师地震后,他更加恳切(严厉)地上书规谏弊政,后升任太常少卿。

(进:

升任。

规:

规谏。

切:

恳切,严厉。

(2)进谏的人诋毁张国维,张国维就被免除职务,不久被关进监狱。

皇帝考虑到他治河有功,他才得以释放。

(诋:

诋毁。

寻:

不久。

念:

考虑到。

(3)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

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故:

所以。

无以:

没有----办法。

跬步:

小步。

【参考译文】

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

天启二年考中进士。

被授予番禺知县一职。

崇祯元年,张国维被提升为刑科给事中,弹劾罢免副都御史杨所修、御史田景新,这两个人都是魏忠贤的党羽。

之后,张国维陈述时政五件事,皇帝没能全部采纳。

(张国维)升任礼科都给事中。

京师地霃后,他更加恳切(严厉)地上书规谏弊政,后升任太常少卿。

崇祯七年,张国维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视安抚应天、安庆等十府。

这年冬天,流贼进犯桐城,官军覆没。

张国维正当壮年,一夜之间须发一下子变白。

第二年正月,张国维率领副将许自强赶赴救援,游击潘可大、知县陈尔铭等守卫着桐城,(使城池)没有被贼寇攻下。

贼人就攻打潜山,知县赵士彦受重伤而死。

贼人进攻太湖,知具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

张国维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