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8107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教材简析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的。

本单元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

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学习目标

  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注意事项

  本组导语点出了“人生感悟”的专题。

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的

  、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重点:

回顾、总结、梳理读写知识和学生的体会感悟。

  难点:

理解“日积月累”中的格言和成语故事。

  课前准备

  、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五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2、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

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2、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的例子。

   

  打比方、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二、学习“日积月累”

  、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2、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3、在班内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4、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5、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三、学习“成语故事”

  、默读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2、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说说故事讲了个什么道理。

  3、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

  

  1.文言文两则

  导学目标: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导学重点: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导学难点: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导学准备

  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事迹。

  时间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惟

  缴

  汝

  学弈

  鸿鹄

  盘盂

  专心致志

  沧沧凉凉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见两小儿辩斗(

  )

  而日中时远也

  (

  )

  孔子不能决也(

  )

  及其日中如探汤(

  )

  三、我知道。

  .《学弈》选自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

  、

  。

《孟子》记录了孟子

  。

《两小儿辩日》选自

  ,此书中著有许多寓言和民间故事。

“辩日”是指

  。

一个小孩的理由是

  ,另一个小孩的理由是

  。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

  ;一人

  ,

  ,

  。

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

  四、我不懂。

  预习完课文后,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准备交流。

  导学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1)对照注释弄明白《学弈》每一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2)用两个成语形容这两个学下棋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表现。

从中你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

  (3)“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2.小组内探究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

(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第二课时

  课堂检测

  一、我能行。

  .《学弈》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

  ,不能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的理解是:

  

  

  。

  二、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4.孰为汝多知乎?

  三、对《两小儿辩日》一文给我们的启迪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要敢于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和质疑。

  B.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会有所不知。

  c.要敢于否定、嘲笑和讽刺一切大学问者,不迷信权威。

  D.观察事物要注意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主题学习

  学习主题学习丛书《感谢生活》

  要求:

1.自读《点亮心上那盏灯》这一部分,小组讨论交流:

文中向我们描述了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谁点亮了我心上的那盏灯?

哪个故事让你最受感动?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谈自己对这篇的理解。

  3.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诵读。

  课后作业

  1.背诵两篇文言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初

  远

  凉

  初

  近

  热

  中

  近

  热

  中

  远

  凉

  2.匆匆

  导学目标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导学重点

  .感受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导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课前准备

  .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课时

  导学过程

  检查预习学案

  、我会读:

挪移

  蒸融

  游丝

  涔涔

  潸潸

  徘徊

  2、我知道:

这篇是现代著名作家(

  )写的一片脍炙人口的散文。

紧扣(

  )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

  )的感情。

  3、我不懂:

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讨论。

  导学案

  一、感受时间,唤起体验

  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日子?

这些“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流逝的?

  二、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

  三、精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1)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从作者的描述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你感觉这篇美在哪里?

(学生畅谈)

  2.请大家仔细品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课堂检测

  一、在《匆匆》这篇课文中,作者采用了多种写法,将不易觉察的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写的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请你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仿写几句话。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烝融了。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___________了,有再_________的时候;

  __________了,有再__________的时候;

  二、阅读链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写出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

确乎(

  )聪明

  反义词:

聪明空虚

  2.这“八千多日子”大约有(

  )年。

这个“溜”字,我们可以体会到(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句话把自己过去的日子比作(   ),写出了日子是(   )。

  3.第一自然段中的四个问号,你觉得作者在问谁?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主题学习

  学习主题学习丛书《感谢生活》

  要求:

1、自读《握住时间的手》这一部分,小组讨论交流:

文中向我们描述了哪些珍惜时间的人和哪些珍惜时间的事?

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你学到了哪些珍惜时间的格言,把它抄写下来。

  3、画出你喜欢的好词好句,和同学交流。

  课后作业

  .读一读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溜去

  匆匆

  过去

  跨、飞

  

  3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林清玄和桃花心木的资料,并认真读熟。

  2、教师准备。

  预习学案

  、

  我会读:

插秧

  枯萎

  基业

  幸而

  一番

  考验

  锻炼

  转化

  2、我知道:

这篇课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者借

  的生长,来比喻

  的成长。

  3、我不懂:

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讨论

  

  

  导学案

  一、

  提问导入,设疑激趣、

  同学们,你们认识桃花心木吗?

它是怎样的一种树?

(学生根据查阅资料汇报。

  二、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把握重点:

  桃花心木是一种名贵的树种,培育它一定要用尽心思使其成材,而文中这位与众不同的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

请同学们读课文,把写种树人种植培育树苗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并写写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感受种树人的“奇怪”行为:

  

(1)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讨论。

  如:

“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说明种树人给树苗浇水没有规律,看似漫不经心。

  

(2)读了这些句子,你想提什么问题?

  3.面对种树人的做法同学们心中有许多不解,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后小组讨论:

种树人的做法是不是有道理?

  四、联系实际,领悟事理

   

  、出示出示句子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棵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六、主题学习

  学习主题学习丛书《感谢生活》

  要求:

1、自读《生命礼赞》这一部分,小组讨论交流:

文中向我们描述了哪些坚强的人和物的故事?

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画出你喜欢的好词好句,和同学交流。

  课堂检测

  一、我会写。

  chā

  yānɡ

  kū

  wěi

  duàn

  liàn

  (

  )

  (

  )

  (

  )

  yōu

  yǎ

  lún

  fān

  bó

  bó

  shēnɡ

  jī

  (

  )(

  )

  (

  )

  二、填空

  .《桃花心木》一课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用种树的方法、道理、经验来比喻(

  );用树的成长来比喻(

   )。

  2.“不确定”的意思是:

(1)树的“不确定”指树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的(    );人的“不确定”指(   )。

  

  三、填关联词语。

  .(

  )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

  )枯萎了。

  2.(

  )在不确定种寻找水源,拼命扎根的树(

  )能长成百年的大树。

  3.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

  )浇得多,(

  )浇得少。

  作业布置

  .摘抄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语句。

  2.读了这篇,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将自己的感想写在读书笔记上。

  板书设计

  3、

  桃花心木  

  种树:

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

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4顶碗少年

  教学目的

  、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

  预习学案

  、我会读:

抚摸

  肩胛

  愧疚

  附和

  露天

  沉着

  2、我知道:

这篇课文写了作者看了一场

  的杂技表演,从中受到了

  

  的启示。

  3、我不懂:

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讨论。

  导学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

  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从这篇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说说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

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2、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

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主题学习

  学习主题学习丛书《感谢生活》

  要求:

1、自读《擦亮人生》这一部分,小组讨论交流:

  “走进天堂的门票”究竟从何而来?

  

(2)文中哪一个故事让你最受感动,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画出让你感动的好词好句,和同学交流。

  课堂检测

  我会比   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优(  )   错(   )   久(  )

  忧(  )   措(   )   疚(  )

  我会选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异国(yí

  yì

  )沉着(zhuózháo)抚摸(fú

  fǔ

  )

  肩胛(

  jiā

  jiǎ

  )愧疚( jiūjiù )附和(hè hē  )

  我会读

  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

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给文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上“√”。

  2.哪些词语表现出老者“并无责怪”?

请抄下来。

  

  

  3.想象一下,你觉得老者可能低声对少年说了一句什么?

  

  

  4.这是一位(

  )(

  )(

  )的老者。

  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惊心动魄

  令人难忘

  惊险

  5手指

  学习目标:

  .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以及作者为了表现这些特点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难点:

领悟其中的道理。

  课前准备:

  .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

  课时安排:

  课时

  预习学案

  、

  我会读:

堂皇

  名义

  薄弱

  附庸

  养尊处优

  2、我知道:

这篇课文是丰子恺写的一篇散文,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

  

  。

  3、我不懂:

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讨论。

  导学案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

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

板题:

手指

  二、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1、读课文,填表格。

  五根手指的姿态各是怎样的?

请将下列表格填完整

  手指

  手指姿态

  描写方法

  拇指

  先概括后具体

  食指

  姿态不美

  工作复杂

  机敏

  中指

  

  无名指和小指

  设问

  2.五根手指,你喜欢哪一根,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学习丛书《感谢生活》

  要求:

1、自读《心田百合》这一部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活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人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籍,我们应当怎样去感悟生活、领悟人生?

  

(2)文中哪一个故事让你最受感动,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画出让你感动的好词好句,和同学交流。

  课堂检测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

他______身体最长,__________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微扶衬而已。

  1、

  联系上下文,理解“养尊处优”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短文中的中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活中你见过类似“中指”这样的人吗?

  作业布置

  读相关的主题丛书,并模仿本课写法,选择类似的事物写一写,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

可以写一写五官、电脑各部分、文具盒、标点符号、钟表的指针、花儿。

  板书设计

  5*手指

  姿态不同

  性格各异

  团结一致握成强有力的拳头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