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8207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Word格式.docx

张诗透露出寒意,沈诗透露出安宁。

张诗以动衬静,描写了老牛在夕阳西下时自行归来,牛蹄声似乎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夕阳下的乡村静谧和谐。

沈诗以景衬情,通过描述夕阳落山时的景象,渲染出渔村清幽的环境和安宁平静的气氛,昭示渔民的纯朴善良。

3.(2016·

安徽合肥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

水面之上。

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与《爱莲说》的共同点是描写的都是荷花,表达的都是喜爱与赞美之情,借此来表达志向等;

不同点是本诗尾联流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相同点:

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

由尾联可知,本诗中,诗人还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 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并作简要分析。

第一首可抓住“有情”“同行”“惜别”等词,从作者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的角度概括。

第二首可分析末句“一夜潺湲送客愁”,此句写出了溪水与作者的离愁别恨,将诗人去国离乡的愁苦之情抒发出来。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

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

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②。

【注】①石燕:

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

②洛中:

指古都洛阳。

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第一首诗,诗人将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第二首诗,主旨句在尾联,意思是“历代的英雄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生活也无踪无影;

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根据这句话可以概括出这首诗的主旨。

第一首诗写如今四海统一已成为一家,而西塞山故垒萧瑟荒凉,见证着六朝的覆灭,警诫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

第二首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6.(2016·

山东临沂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古 意

王 驾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两首诗都写思妇怀人,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这两首诗虽然都是写思妇怀人,但是第一首写得非常含蓄,全诗主要是写景和主人公的活动,属于间接抒情,或者说是借景抒情;

第二首则在诗中直言“妾忧夫”,并直言自己的思念之苦和对丈夫的担心,属直抒胸臆。

第一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写思妇看到柔嫩的柳条、青青的桑叶,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表现出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第二首直抒胸臆,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直接诉说思妇对丈夫的关心与思念。

对点特训5

(见专题活页检测P9)

中原名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

黜免》载:

“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CE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

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

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该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长安失陷,诗人为叛军所羁押,又听闻唐军新败,望着漫天飞雪,感受着凛冽刺骨的寒冷,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的心情油然而发。

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呼应了诗歌标题“对雪”,暗示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了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2.(2017·

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

暮冬杂咏

史惟圆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

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

根蔓牵萦,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此处化用《李凭箜篌引》“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CE )

A.“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句出自《后汉书》,词人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词人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与天,天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C.“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D.“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E.最后一句是说,词人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中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到尽头。

C项,“碧落”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

E项,词人并非身处旷野,词中只是比喻的说法,是一种想象。

(2)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

请简述。

通读全词,从“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句可知,全篇都是围绕“愁”“忧”来写作。

为刻画抽象的看不见的“愁”“忧”,词人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寄愁天上”,则天空“平似掌”,又散作夜雨;

“埋忧地下”,“忧”化作逐原的春草。

本词围绕“愁”(或“忧”)字来写:

上阕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都撑破了,又似夜雨丝丝不绝地滴向心头,极写愁思之深;

下阕化抽象为具体,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到地下,使南山移走了,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而“忧”却又化为不尽的春草,涌来眼底。

3.(2017·

甘肃会宁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阙 题①

刘眘虚②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

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②刘眘(shè

n)虚:

唐代诗人。

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

早年逝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D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三、四两句写落花随流水远远而来,又随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C.“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D.“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出诗人一心向学的沉静心境。

E.“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诗人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B项,“淡淡的忧伤”错。

C项,“孤寂”应该为“宁静”。

E项,“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炼句题可以从“释含义”和“明手法”两个方向去思考,这两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春花春水的可视可听可嗅的美,流露出欣喜愉悦之情。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

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4.(2017·

宁夏银川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

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①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

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

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

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

知有恨,休重忆。

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

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

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①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BD )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

“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B.上片采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写了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和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

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

D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词的下片主要是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

前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

那些小事有谁能事先知道?

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

“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二句是说虽然佳人归去,楚天还是有情的。

“暮云凝碧”四字,再写暮色,以照应开头。

“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

最后两句借古喻今,表面上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词人用心之良苦,可想而知。

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

“些个事,如何得?

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

“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 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

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

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

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

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

②方回:

贺铸的字。

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D )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D.“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的人谁会念及我呢?

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E.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

A项,“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词人描绘出的是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

D项,“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应是自己隐居江南,又有谁会念及我。

由后面的“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可以看出词人隐居江南。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

下阙抒写词人对友人远去的伤感和对友人出仕元朝的担心与不满等复杂的情绪。

“酒酣应对燕山雪”三句进一步设想友人远去冰河之城的情景。

接着词人笔锋一转,“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意思是说:

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不愿仕元而隐居江南,又有谁能常常记起我呢?

这两句不仅包含友人离去、无人顾念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

“人未南归”是说词人担心友人到了北方,有了高官厚禄,忘了自己,忘怀故国,不仅表达了词人身为遗民的惨淡心情,而且含蓄地透露出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是说词人的相思之情即使是折尽梅花也难以表达,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极为真挚的不舍之情。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

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

③“东风渐绿西湖岸”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

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

②孤峰:

指湓城北的庐山。

③爨(cuà

n):

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BC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引起他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

“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B项,“渐映”写舟行的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

C项,“化实为虚”说法错误,这里是由实景转为虚景,属“由实转虚”的手法。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本题需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写了什么景,用了什么手法,二是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两句采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水、云的优美奇异。

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

“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飞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

②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缈茫起伏的飘飘云絮,形成了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艺术境界。

对点特训6

(见专题活页检测P11)

1.(2017·

广东佛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①

苏 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弥弥:

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

弥漫的云气。

④障泥:

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⑤琼瑶:

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CD )

A.“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写词人归途所见,清溪在旷野流过,天空中有淡淡的云层。

B.“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C.“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了水月之静美。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本词写词人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塑造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C项,是借喻,不是借代。

D项,“喧闹和生机”有误,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首联写景: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这一描写侧面烘托了月色的明亮,表现了词人的喜悦之情。

在修辞上使用了叠词和对偶。

①侧面描写:

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河南天一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①

崔 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①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

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E )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诗人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诗人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诗人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诗人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A项,“诗人不务政事”曲解诗意。

根据注释信息可知,诗人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无政事可做。

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诗人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2)诗歌题为“书情”,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概括。

这首诗作于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

功曹属于闲官,所居之地远离朝廷。

因而首联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下句“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意思是说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颔联具体描写潇洒的生活。

“云外”即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处指诗人现居的闲散地,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薄西山,闲来无事时沿江漫行。

颈联归结到寄韦、李本意。

崔峒以两位高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言政绩如何,而言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表达了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

尾联转入抒发牢骚不平,崔峒向两位朋友诉苦。

这两句并不是“悔献书”,而是有一种怨愤,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

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

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3.(2017·

四川邛崃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情 诗

曹 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BC )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住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生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句“以乐景写哀情”,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一致。

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了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的心情。

D.九、十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了“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E.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B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