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8830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

《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训练古诗词阅读文档格式.docx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与客饮杏花下

[宋]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①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褰:

qiān,撩起;

揭起。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暮春夜晚,杏花随风飞落于竹帘上,把最后的春意吹走了。

B.三四句写如水月光穿过杏花,投下斑斑花影,宛如沉在水中的青蘋。

C.五六句写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

将美酒置于花间,酒香更显浓郁。

D.尾句写杏花满地,但枝头杏子初长成;

暗含诗人微信公众号:

语文考试助力对自然规律的赞美。

2).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篇首四句描写工巧:

杏花飞落明月入户,月中花影一派清幽。

B.九十两句由人及物:

箫声断、月将落、酒将空,实写人将别。

C.篇末二句转换自然:

由前句惜月转写惜花,抒发了人生感慨。

D.全诗情景交融,声调优美;

写月写酒写花写人,均流畅新颖。

3).有人说“争挽长条落香雪”化用了杜甫与白居易诗句,分析苏轼是怎样化用的。

杜甫《遣兴》: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白居易《晚春酤酒》:

百花落如雪,两鬓垂作丝。

春去有来日,我老无少时。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

周瑜宅

郑燮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熛①射江流血。

成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②鼎沸,老魅③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注释:

①熛(biao):

迸飞的火焰。

②炎刘:

汉朝。

③老魅:

指曹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与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样,开篇先宕开一笔,由"

古迹"

引出"

古人"

塑造了青春年少、雄姿英发的周瑜形象。

B.在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上,词人不仅运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等手法,还精选了"

卷"

崩"

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场面悲壮惨烈,如在眼前。

C.词人借用"

曲有误,周郎顾"

的典故,假想周瑜是在军帐中听着音乐指挥了这场战争,更加显示了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

D."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是说周瑜、孙策都是天资卓越的人才,因君臣二人皆英年早逝,导致大业未成。

2).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的态度有何不同?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①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

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

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从日暮、山深、猿啼写起,视听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寥黯淡的环境氛围。

B.第二句一个“急”字既写出江水急速东流的情状,又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急切不安。

C.颔联虚写风吹落叶、月照孤舟之景,将自己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安之感融入其中。

D.尾联诗人要遥寄泪水,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水龙吟①·

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③老矣!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问,辛弃疾多年闲居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

②燃犀:

点燃犀牛角。

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

③元龙:

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

④冰壶凉簟:

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头两句暗指中原大好河山沦陷,只有"

万里长剑"

才能力挽狂澜,寄托了词人光复河山的雄心壮志。

B.上片中间"

我觉"

三句,借景喻事,暗示了时下局势的危难,情感基调也由热烈转为凄冷。

C.下片表达了词人已知国事难为,看透千古兴亡、百年欢笑、是非成败而获得的一种淡泊悠然的闲适心境。

D.结尾写夕阳中航船卸下帆,抛锚沙滩,一派和平景象,与开篇的"

风雷怒,鱼龙惨"

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这首词中说“元龙老矣”,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说“廉颇老矣”。

词人说这两位古人“老矣”,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秋暮登北楼

王武陵

秋满空山悲客心,山楼晴望散幽襟。

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溪绕寺深。

寒气急催遥塞雁,夕风高送远城砧。

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

A.首联交代登楼的缘由。

满山秋色使客居他乡的游子触景伤怀,于是诗人登楼望远,排遣心中的郁结情绪。

B.颔联描绘登楼所见。

层林尽染,秋霜中满山火红的枫叶映入眼帘;

曲水回环,澄静的小溪环绕着山寺。

C.颈联抒发登楼所感。

秋暮天寒,塞雁急飞;

楼高风冷,"

远城砧"

使人联想到杜甫诗句"

白帝城高急暮砧"

D.尾联寓情于景,韵味悠长。

多年漂泊在外,家乡的音讯断绝,萧瑟破败的家园,也只能在梦中找寻。

2).请简要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恨别①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使用数量词,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展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和国家的艰难遭遇。

B.颔联中,"

草木变衰"

暗示诗人已入蜀多年。

与下一句的"

相呼应,暗比诗人飘零憔悴。

C.颈联中,诗人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委婉曲折地表现了他的无限情思,映照了题意,诗味隽永。

D.尾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况后的心情,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充分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铁如意①

[南宋: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

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

一人夺执之,睨者一人过。

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②。

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

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

【注】①本诗是诗人谢翱路过姑苏对,为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文天祥招魂而作。

②傞傞:

醉舞不停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总叙月下歌舞概况,仙人散乱的身影犹如云雾,缥缈迷蒙。

B.第四句中的“杳”字描绘出了余音飘散很远,在江河之上回响的情景。

C.本诗铺叙详赡,层次分明,主要对仙人们起舞欢歌的场景进行了描写。

D.本诗无一字涉及为文天祥招魂之事,而是通过空灵迷离的境界来表现。

2).请简要分析“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两句在全诗的作用。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晚秋夜坐

王绩

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

芰荷高出岸,杨柳下欹池。

蝉噪黏远举,鱼惊钩暂移。

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是一个总写,引出后面对园亭的景物的描写,一个“奇”字写出了园亭中物候的特点。

B.颔联两句重在写景,对池中的荷花和池边的杨柳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园亭中的生机勃勃。

C.第五句中的“噪”字写出了知了叫声之大,作者烦它扰人清静,让人去粘它,赶它远离。

D.诗歌标题点明写作时间是晚秋,但园中物候却不是晚秋的,这是让作者感到“奇”的地方。

2).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游同乐园

金·

师拓

晴日明华构,繁阴荡绿波。

蓬丘沧海远,春色上林多。

流水时虽逝,迁莺暖自歌。

可怜欢乐极,钲鼓散云和。

A.首联描绘雍容华贵的皇家园林气象:

春日明媚,华美的建筑绚丽壮观;

浓荫蔽日,溪水绿波荡漾。

B.颔联触景生情,写沧海蓬莱山边远荒僻,人间春色尽在皇家园林,重在表达对皇家富贵的羡慕之情。

C.尾联写"

钲鼓"

冲散"

云和"

借指战事将起,美好生活将不复存在,表现了作者深重的忧患之情。

D.诗人从对春日美景的赞美,转入对现实的思索,再展望家国前景,情感层层加深,在尾联达到高潮。

2).《赤壁赋》中,苏轼以水月作比,表达了对生命规律的思考。

请分析本诗颈联中体现的相似哲思。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

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不抵抗政策,他的卓越才能、远大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

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中的"

斜日"

与"

西风"

暗含年华流逝之意。

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居他乡,飘泊不定,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

C.词人"

尚想三径菊花丛"

"

借我五湖舟楫"

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D.诗人愤然发问:

谁是中州豪杰?

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

2).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愁”?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答案:

1).C

2).①壮志难酬。

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诗人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

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的强烈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C项,“身老桑村麦野中”表达了诗人对身老乡村的感慨,不是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抓住诗句中的情感关键词进行分析。

首联和颔联,通过自己年轻和年老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壮志难酬的感慨;

注意“孤”“华发”等字眼。

颈联,“身老桑村麦野中”表达了诗人年华逝去的迟暮之感。

尾联写诗人怀念好友,“与谁同”一语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

2.答案:

1).B;

2).D;

3).示例:

全诗在自然描写中融入作者孤独惆怅情感。

首联“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也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

颔联秋色苍老,倦鸟低徊寻巢,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悲哀。

颈联“穿云翠”的生动和“得雨肥”的丰足,以乐写哀,以美好的景物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

尾联以景写情,以残菊飘飞的萧瑟秋景烘托诗人内心的孤独惆怅;

另一方面,尾联化用典故,以陶渊明有人送酒、悠闲赏菊,反衬自己无人嘘寒问暖,只有残菊陪伴的贫寒寂寞凄清。

以此作结,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使全诗笼罩在凄清孤寂的情感氛围中。

3.答案:

1).D;

2).B;

3).①杜甫诗句写柳枝在风中摆动;

苏轼借“争挽长条”四字,写摇动树枝,杏花飘落之状。

②白居易诗句写暮春花落如雪,强调落花成阵、花色淡雅;

苏轼将“落如雪”并改为“落香雪”,突显杏花色、香俱佳。

4.答案:

1).A;

2).郑词表达了作者对周瑜英年早逝、功业未成的惋惜,苏词表达了对周瑜年少有为的赞叹和羡慕。

不是“宕开一笔”,都是直奔主题。

5.答案:

1).C;

2).①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

②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

③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

6.答案:

2).①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

②本词中,“元龙老矣”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可是如今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

用反语来表示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

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

C项对下片的内容和情感分析不当。

词人千古兴亡的感慨表面看来情绪低沉,背后却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

7.答案:

2).首联表达了诗人多年羁旅漂泊幽思孤寂之愁,颔联在绚烂秋景中享受的淡淡喜悦与宁静,颈、尾联表达了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和归梦难圆的感伤。

“寓情于景”有误,尾联重在叙述和抒情。

8.答案:

2).①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

②长久处于战乱中的无奈、悲凉;

③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④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悦;

⑤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忧国忧民之情。

作品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诗人胸怀的开阔。

9.答案:

2).内容上:

描写了夜色深沉、万籁俱静的情景,突出了诗人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心境。

结构上:

由上文的仙人起舞高歌的场景描写陡然发生转折,进入抒情,并戛然而止,余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1).“欢歌”理解错误,能使诗人“宛转愁奈何”的“楚歌”,显然不是“欢歌”。

2).【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文天祥殉国而写的。

诗的开头四句,总叙月下歌舞的概况。

在皎洁的月光下,有五六个仙人婆娑起舞。

他们散乱的身影如同迷蒙的云雾,依稀可辨;

袅袅的余音回旋良久,飘散到杳杳的远方。

仙客,这里指仙人。

“仙客”与“月下”对举,更具虚无缥缈之致。

“散影遗音”,则见诗境的空灵无迹。

寥寥数语,为读者勾画出一个朦胧飘忽的境界。

以下十句,就“影”和“音”展开描写,是诗篇的主要部分。

仙客中有一人翩翩起舞。

楚舞,这里泛指南方的舞蹈。

有一人引吭高歌。

楚歌,这里泛指南方的歌曲。

这两句诗从《史记・留侯世家》“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化出,而含义完全不同。

志士郑思肖在宋亡后,坐必南向,岁时伏腊,望南野哭。

和“南向望南”一样,“楚舞”“楚歌”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仙客楚歌楚舞,激昂慷慨,他们手中所持的铁如意,将珊瑚树美丽多姿的枝条击得粉碎。

如意,是古时的一种观赏器物,一般用竹、铁等制成,长约三尺多。

以如意击珊瑚,借用《世说新语》事。

晋时石崇与王恺斗富,曾用铁如意击碎王恺所藏的珍奇的珊瑚树。

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自然浑成,不着迹象。

另外几位仙客的动作更为生动,一人夺过歌舞者手中的如意,加入了歌舞的行列,另一人却以目斜视,从他身边飘然而过。

加入队列的还有另外一个人,他们微带醉意,歌舞不停。

接着作者的笔锋转向另一个人,用一“独”字,写出了此人的超群脱俗,不同凡响,他像屈原笔下的山鬼一样,“披薜荔兮带女萝”,并以手击节,为歌舞者助兴。

至此,诗篇铺叙详赡,层次分明,一幅“月夜歌舞图”已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气氛似乎是欢快的。

最后两句却陡然翻转,夜色沉沉,万籁俱寂。

“愁修夜而宛转兮”(《楚辞・哀时命》,在这漫漫的黑夜里,何时才能见到希望的曙光,何时才能盼到金色的黎明呢?

“宛转”,辗转不能入睡的样子。

一句“宛转愁奈何”,突出了作者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心境。

原来仙客的月下歌舞,不过是长歌当哭,聊以发泄心中的忧愤而已。

作者花了那么多的笔墨描绘月下歌舞的情景,实在不是闲笔,而是为篇末的跌宕蓄势。

作品戛然而止,收得突兀,却又耐人寻味,余韵无穷。

10.答案:

2).①对晚秋园亭物候的喜爱之情,

②对园亭幽居的自得其乐、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足;

③不求为世人所知的隐逸、旷达之情。

“作者烦它扰人清净,让人去粘它,赶它远离”理解有误。

颈联两句写的是作者乐意做粘知了、钓鱼这样的事。

11).答案:

2).①颈联“流水时虽逝,迁莺暖白歌”表达的意思是流水虽然此时已经流逝不归,但是迁移而去的莺燕待到天气转暖又回来歌唱。

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规律变化与水恒的辨证思考。

生命如流水一般,无时无刻不在变动流通。

但是从不变的角度看,又如莺燕一般,“失去”的又会回来,并没有真正的失去。

12).答案:

2).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暮江千顷”,营造出空旷辽远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或“无处落征鸿”写离愁满江,竟连飞鸿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

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只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营造灰暗沉重的意境,烘托词人的惆怅心情。

)或:

以乐景衬哀情。

三、四句写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发问:

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

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2)比喻或夸张写愁。

以“万斛”之江水喻愁,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综合鉴赏能力。

作答本题应明确题目要求: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针对选项,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本题C项,“暗含诗人的软弱”错误,选项用语太重,从词中来看,“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