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9246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docx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

(环办〔2011〕93号)

1总则...................................................................6

1.1编制目的..........................................................6

1.2工作原则..........................................................6

1.3适用范围..........................................................6

1.4编制依据..........................................................6

1.4.1法律法规、规章...................................................7

1.4.2相关预案........................................................7

1.5术语和概念.........................................................8

1.6饮用水突发环境事件分级............................................9

2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9

2.1水源地外风险源的环境风险防范.......................................9

2.1.1固定源的环境风险防范............................................9

2.1.2流动源的环境风险防范..........................................10

2.1.3面源的环境风险防范.............................................11

2.2连接水体的环境风险防范............................................11

2.2.1连接水体的环境信息调查.........................................12

2.2.2连接水体的环境风险防范.........................................12

2.3水源地的环境风险防范.............................................13

2.3.1水源地的环境风险调查...........................................13

2.3.2水源地的环境风险评估...........................................13

2.3.3水源地的环境风险防范...........................................14

2.3.4取供水安全保障.................................................15

2.4特殊时期水源地污染风险防范........................................16

2.4.1地震..........................................................16

2.4.2汛期..........................................................17

2.4.3重大旱情......................................................18

2.4.4雨雪冰冻时期..................................................18

3水源地预警体系建设..................................................19

3.1预警系统建设......................................................19

3.1.1监测预警......................................................19

3.1.2生物毒性预警..................................................20

3.1.3环境监管预警..................................................20

3.2跨界预警系统建设..................................................20

3.3预警信息研判......................................................21

3.4预警公告.........................................................21

4水源地环境应急准备..................................................21

4.1预案体系建设.......................................................21

4.1.1预案体系.......................................................21

4.1.2预案管理.......................................................21

4.2应急指挥系统建设..................................................22

4.2.1固定应急指挥平台建设...........................................22

4.2.2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22

4.3应急联动机制建设..................................................23

4.3.1部门联动机制..................................................23

4.3.2跨界联动机制..................................................23

4.4应急能力保障......................................................23

4.4.1应急能力评估..................................................23

4.4.2应急保障体系建设...............................................24

5水源地环境应急响应..................................................25

5.1责任单位的应急响应与处置..........................................25

5.1.1事件报告.......................................................25

5.1.2应急处置措施..................................................26

5.2环保部门的应急响应................................................26

5.2.1接报与报告.....................................................26

5.2.2应急指挥.......................................................27

5.2.3应急监测.......................................................27

5.2.4应急处置.......................................................29

5.2.5信息发布.......................................................30

5.2.6应急终止.......................................................30

6水源地环境应急事后管理...............................................31

6.1事件总结.........................................................31

6.2原因调查与追责...................................................32

6.3事件评估.........................................................32

6.4措施改进.........................................................33

 

1总则

1.1编制目的

提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等饮用水水源管理部门(以下简称“水源管理部门”)对涉及饮用水安全突发环境事件(以下简称“饮用水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和处置能力,避免或减少饮用水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和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1.2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积极预防。

构建饮用水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及时控制、消除污染隐患。

(2)整合资源,科学预警。

整合信息,准确研判,及时公告,实现饮用水突发环境事件预测预判。

(3)强化能力,充分准备。

加强水源地预案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应急指挥平台、联动机制,强化能力保障,全面提升应急能力。

(4)分级响应,妥善应对。

政府领导,分级响应,高效处置,减少饮用水突发环境事件损害。

1.3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环保部门对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以下简称“水源地”)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职能不在环保部门的,环保部门可以依照本指南对水源管理部门进行指导。

1.4编制依据

1.4.1法律法规、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1号)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89)环管字第201号)

《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56号)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卫生部令第53号)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

1.4.2相关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水利部应对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1.5术语和概念

下列术语和概念适用于本指南。

(1)饮用水水源地:

指各级政府已经划定的一、二级地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没有划定保护区的具有集中式地表饮用水供水功能的取水点及其周边一定区域,区域范围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划分。

(2)饮用水水源管理部门:

指各级政府赋予的具有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管理职责的部门。

各地承担该项职责的部门不同,主要有环保、水利、城建、卫生等部门。

(3)风险源:

包括固定源、流动源、面源。

固定源是指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造成或可能造成水源水质恶化的一切工矿企业事业单位以及运输石化、化工产品的管线;流动源是指运输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及其他影响饮用水安全物质的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面源是指有可能对水源地水质造成影响的没有固定污染排放点的畜禽水产养殖污水、农业灌溉尾水等。

(4)连接水体:

指直接或间接连接风险源和水源地的水环境介质。

(5)环境风险:

由生产、储存、流通、销售、使用、处置等过程中,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能对水源地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损失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利后果的因果条件。

(6)环境应急:

针对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需要立即采取紧急行动,以避免事件发生或减轻事件后果的状态。

(7)应急监测:

环境应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污染范围、发展变化趋势及其可能的危害等情况而进行的环境监测。

包括制定应急监测方案(确定监测范围、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监测方法)、采样与分析、监测结果与数据处理、监测过程质量控制、监测过程总结等。

1.6饮用水突发环境事件分级

饮用水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按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执行。

2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环保等水源管理部门应组织或督促相关部门、单位排查水源地的环境风险,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2.1水源地外风险源的环境风险防范

2.1.1固定源的环境风险防范

2.1.1.1加强环境风险防范

环保部门应责令固定源单位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工作。

定期排查事故隐患。

固定源单位应对生产工艺、厂区储运、危险化学品管理、废水收集、处理、排放等重点环节的事故隐患情况逐一排查。

运输石化、化工产品的管线所属企业(以下简称“管线所属企业”)应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了解可能影响水源地的管线输送物质、运行时段、应急防护措施等。

完善应急防控措施。

根据隐患排查情况,结合对水源地的影响程度进行环境风险评估,采取风险防控措施。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

完善应急池等应急收集设施,在污染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或由安全生产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导致泄漏行为时,保障污染物和泄漏物质集中收集,防止排向外环境;应急池不能满足特殊情况应急需要时,可在厂界采取拦截措施,防止污染物、泄漏物质以及消防水等排向外环境。

管线所属企业应严格立体交叉跨度和泄漏防范措施,保障标示牌明晰、准确。

编制应急预案。

编制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演练。

根据预案的演练情况,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措施,提高风险防控水平,避免或减少对水源地的影响。

涉及尾矿库的风险单位,应按照环境保护部下发的《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环办〔2010〕138号)开展隐患排查和风险防范工作。

2.1.1.2强化环境监管

环保部门应通过国家和地方组织的风险源调查工作,将固定源建档立案,一源一档,并实施动态分类管理。

重点监控对水源地影响较大的制药、化工、造纸、石油、酿造、冶炼等重污染行业和重金属等一类污染物排放企业。

定期检查指导固定源的风险防范工作,督促落实防范措施。

2.1.2流动源的环境风险防范

环保部门应提请政府组织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对流动源进行有效管理。

流动源风险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通过公路、铁路、水路运输有可能影响水源地的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运输路线,河流水系情况,周边地理特征,沿线污染防控措施情况,沿线雨排水管网情况,市政设施情况,运输物质的处置技术,附近物资储备等情况。

风险防范措施。

相关部门应责令流动源单位落实专业运输车辆、船舶和运输人员的资质要求和应急培训,运输人员应当了解所运输物品的危险特性及其包装物、容器的使用要求和出现危险情况时的应急处置方法;运输工具应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并根据运输物品的危险特性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器材;严格运输路线和时段要求,严禁非法倾倒。

2.1.3面源的环境风险防范

面源污染是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以致发生“水华”现象的重要诱因。

环保部门应提请政府重视面源的风险防范工作。

重点强化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置,提高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的比例;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限制养殖业规模,提高畜禽、水产养殖的集约化经营和污染防治水平,减少含磷洗涤剂、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分析地形、植被、地面径流的集水汇流特性、集水域范围等,合理调度水资源,保障水源地的生态流量。

2.2连接水体的环境风险防范

环保部门应建议政府组织对连接水体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提出针对性风险管理措施。

水源地所属行政区人民政府是连接水体环境风险防范工作的实施主体;涉及跨界的,可由共同的上级政府或相关流域管理部门组织,通过流域规划、跨界联动机制等方式解决。

2.2.1连接水体的环境信息调查

了解连接水体特征。

在环境风险源调查基础上,环保部门应通过水利等部门了解连接水体的水文特征,掌握相关江河湖库的闸坝等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以及不同季节水利调度实施等情况。

进行水质调查。

环保部门应整合连接水体的基础信息,开展水质调查工作,掌握相关水体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季节变化情况,识别连接水体风险防范关键环节。

2.2.2连接水体的环境风险防范

在对连接水体环境信息调查基础上,环保部门应向政府提出环境风险防范的建议。

设立预警断面。

根据需要,可选取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城市总排口、排污单位污水(雨水、清净下水)排污口、经常发生翻车(船)事故的路、桥和危化品运输码头下游沟、渠、支流等临近断面、两条支流汇合断面以及水源地直接连接水体设立预警断面;在常规人工监测、重点流域自动监控的基础上,根据流域特征、污染物类型适当增加预警指标,可采用生物综合毒性预警手段实现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实时监控。

完善风险防控措施。

优化连接水体尤其是水源地直接连接水体供水排水格局,布设防风险措施。

在沟渠较缓、水源地上游、水源地准保护区等地域设置突发事件缓冲区,利用现有水利工程,或通过建设节制闸、拦污坝、调水沟渠、导流渠、蓄污湿地等工程措施,实现拦截、导流、调水、降污功能;在跨水系的路桥、管道周边建设围堰等应急防护措施,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泄漏进入水体,经常发生翻车(船)事故的路、桥和危化品运输码头,可采取改道、迁移等措施。

编制防控方案。

结合江河湖库的水利工程、风险防控工程、闸坝的启用关停等情况对连接水体的风险防控措施进行评估,编制合理的污染防控方案。

当事故污水进入连接水体后,通过采取防控措施控制污染扩散。

2.3水源地的环境风险防范

环保部门应掌握水源地的基本情况,组织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并向政府提出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2.3.1水源地的环境风险调查

环保部门应通过国家组织的全国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掌握主要环境信息数据,结合日常检查、督查及事故发生后暴露的问题,全面分析水源地存在的环境风险。

重点了解水源地划定情况、水质监测情况、水质达标情况、与供水设施运行的关键控制指标、管理机构运行和环境管理状态等。

因跨界污染造成水质不达标,应了解该水源地的供水量、供水服务人口、现状水质、主要超标因子、污染物来源及行政区边界的水质监测数据。

2.3.2水源地的环境风险评估

环保部门应参照国家和地方制定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对水源地进行评估,确定评估指标,得出定性以及定量的评估结论。

具体参见表2-1。

表2-1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估内容

风险环节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水源地划定(调整)情况

划定(调整)部门、划定(调整)时间、划定(调整)后范围、审批情况等

保护区划分完成率、水源地标志建设完成率和标志设置符合规范要求的水源比例

环境管

理情况

监测能力及监测工作开展情况、保护区标志建设、保护区内排污口取缔、违法建设项目清拆及关闭、其他违法行为的处罚情况

水源监测指标完成率、水源自动监测能力覆盖率、保护区内违章建筑清拆率、排污口关闭率、生活污水收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及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率

水质状况

水源地水质达标情况、水源地水质超标情况、供水企业处理工艺情况

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水量达标率、富营养化状况评价、供水企业的抗冲击能力等

陆路、水陆、管线穿越情况

水源地内陆路、水陆、管线穿越情况

根据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运输种类、穿越频率确定定性或定量指标

2.3.3水源地的环境风险防范

划定水源地。

未划定水源地或水源地划定不合理的,环保部门要及时建议政府尽快落实划定或调整工作,并按照水源地的有关规定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

风险源管理。

环保部门应建立风险源目标化管理模式,明确责任人和监管任务,严格审批,禁止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建设工业固废集中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坚决依法取缔水源地内的重污染行业企业。

管线所属企业在设计阶段应尽量避让水源地;无法避让确需跨越水源地的,要完善风险防范措施。

相关部门应严格控制运输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及其它影响饮用水安全等物质进入水源地,必须进入者应事先申请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并设置防渗、防溢、防漏等设施。

政府应针对面源污染组织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在水质恶化后,各有关部门能迅速采取打捞、拦截、调水、启用备用水源等应急措施。

供水企业需完善必要的应急设施,强化自来水处理,提高处理高含藻水的能力。

环保部门应强化藻类监测和分析能力,建立“水华”预测预警机制。

风险防控措施。

环保部门建议政府组织制定风险防控方案,对可能面临的风险按照紧急程度和需要重视程度进行排序,评估各种风险控制方法的可行性、成本及收益,制定风险控制、转移措施方案。

可以通过采取水源取水口迁移工程、尾水导流工程、水源湿地防护工程、水源涵养林、备用水源建设等水源保护综合工程,提升水源地自身的降污、截污、疏浚、稀释、备用等功能。

对可能受到上游跨界影响的,根据水域特点,针对性增加预警断面和特征污染物监测指标、监测频次。

2.3.4取供水安全保障

信息共享。

环保、水利、城建、卫生等部门、供水企业等单位应建立联动机制,制定联动方案,共享水源地水质变化信息、取水信息、供水水质信息,共同应对饮用水突发环境事件。

取水安全保障。

建议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通过迁移取水口,实施污染物消减工程措施,完善调水、补水、停水方案,强化在线监控,增加应急监测指标等方式,提高取水安全保障能力。

供水安全保障。

供水单位通过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深化处理工艺,供水管线改造,分功能供水,规范停止取水、中断供水管理等措施,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在污染能够通过供水企业治理达标的情况下,尽量不停止供水;或通过管道管理只停止饮用水供应,尽量减少对居民其他用水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2.4特殊时期水源地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