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9267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说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经济学说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说史.docx

《经济学说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说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学说史.docx

经济学说史

经济学历史进程

1、重商主义

观点:

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以流通过程为中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为研究对象,以维护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增加金银货币为目的。

基本思想:

1、社会财富观。

重商主义人为财富是货币即金银,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

2、财富源泉观。

认为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

(1)国民财富增长的唯一途径是发展对外贸易。

(2)对外贸易的原则应保持顺差。

3、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

---国家是商业的保障

4、奖励增加人口。

两个阶段:

15世纪末~16世纪中叶,早期重商主义;

16世纪中叶~17世纪中叶,晚期重商主义

区别:

(1)对获取货币财富的方式认识不同

(2)对生产认识的差别

(3)对货币的认识的差别

2、配第

经济着作:

《赋税论》(1662)、

《献给英明人士》(1691)

《爱尔兰政治剖视》(1691)、

《政治算术》(1690)、

《货币略论》(1695)。

最大的贡献:

就是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

第一个提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

从而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1)在研究商品交换的规律性时,区分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

(2)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一种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他所耗费的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劳动分工之间的关系。

3、重农学派

特点:

1、重农观点,把农业看成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2、以自然秩序为理论基础。

认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自然秩序。

是重农主义考察、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观点,是重农主义体系的哲学基础。

3、封建主义的外观

4、斯密

着作:

《道德情操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价值理论:

斯密的价值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价值理论的最早的系统化的论述,是其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础。

(1)对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了区分。

(2)认为劳动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国民财富的源泉是劳动。

(3)收入价值论,仍是价值论,但已放弃了劳动价值论。

他认为:

野蛮社会,商品的价值由耗费劳动决定

文明社会,商品价值应由三部分:

资本家利润、工资、地租决定

斯密教条:

斯密的收入决定价值论认为,无论个别产品还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或价格,都是由劳动工资、土地地租和资本利润三部分构成,即V+M,从而丢掉了不变资本的价值C,混淆了商品的全部价值C+V+M和新创造的价值V+M。

斯密的这种见解被其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视为教条,马克思讽刺地称之为“斯密教条”。

(4)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5、李嘉图

着作: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是李嘉图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1)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1)他比斯密前进了一步,不仅看到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还看到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统一。

2)李嘉图看到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不同,但没能在概念上区别价值和交换价值。

不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1)他始终坚持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进一步阐述了商品价值量与生产时的耗费劳动成正比例,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原理。

2)他着重批评斯密混淆耗费劳动、购买劳动、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

他赞成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并不改变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

(3)指出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不是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而是社会必要劳动量。

价值理论的缺陷与矛盾(2个):

(1)是资本与劳动交换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2)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6、西斯蒙第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1)经济危机理论:

西斯蒙第在收入决定生产理论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经济危机。

认为,生产无限的扩大,但由于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劳动生产者收入不足,从而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产品实现受到阻碍,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必然爆发。

(2)西斯蒙第的主要功绩:

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由收入不足导致的消费不足,从而使产品不能得到实现,发生经济危机。

评述:

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结果,这在经济学说史上是一大功绩。

缺陷:

他用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解释经济危机,未揭示危机的实质。

7、马尔萨斯

A、人口理论

理论形成: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社会变革的年代。

(2)产业革命使英国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人口迅速增加,从而对食物供给形成压力。

(3)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恶化,失业和贫困成为英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主要观点:

1、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两个公理。

①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②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

2、两个级数

人口在无限制条件下以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长,对于不同的增长率,他断言人口增长必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

3、三个定理

1、人口必然地为生产资料所限制;

2、只要生产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着的抑制的阻止;

3、这些抑制,和那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4、控制措施

积极抑制:

饥馑、战争、疫病、贫困

道德抑制:

即无力赡养自己的子女者不结婚或晚婚,而在未婚前要保持贞洁。

B、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主要观点

1、商品不都是和商品交换,很多商品还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

在这些交换中不一定总能保持平衡。

于是资本主义社会就存在着一般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2、商品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之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二者相适应,商品的全部实现才有可能,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上的商品会因缺乏需求而出现生产过剩,原因在于积累和消费出现不平衡,使AS大于AD。

故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要使所有商品顺利实现,在于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

阶级基础

马尔萨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以经济危机理论为依据,为地主阶级利益辩护,与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李嘉图相对立。

8、萨伊

研究对象:

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消费的

“三分法”:

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个部分

价值理论

(1)效用价值论

从生产论出发,萨伊提出了效用价值论。

认为物品的价值是由物品的效用来决定的

(2)供求决定价值:

1)物品效用由物品的交换价值来衡量,而物品常与货币交换,所以价格是测量物品价值的尺度。

2)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从而效用价值论转向了供求决定价值论。

(3)生产费用决定价值论

提出了生产费用决定价值论。

即工资、利润、地租构成商品生产费用决定价值。

因为生产费用是生产时所付出的代价,即三要素在生产中提供努力,因而产生价值。

评价:

萨伊是斯密后用效用而不是用劳动说明价值的第一位经济学家。

因此,他的价值理论几乎包含了后来西方经济学的各种价值理论的萌芽。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可以说是萨伊关于商品价值与要素价格相互制约思想的精致表述。

分配理论

萨伊用生产三要素论和价值论为基础来说明分配论。

他认为,既然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都创造效用,也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因而各要素的所有者就应分别依据这些要素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取得各自应得的收入。

从而得出“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

劳动--劳动所有者--工资、

资本--资本所有者--利润、

土地—土地所有者--地租,

地租理论:

是土地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是农业资本家交给地主的土地租金,是地主实行节约和发挥智慧的结果。

销售理论:

即萨伊定律

1、生产愈多,销路会愈广。

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

而生产者得到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

2、一企业的成功,有助于其他企业,全体利害与共。

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可帮助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

3、进口会给本国产品开辟销路。

4、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

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

评价:

萨伊的销售论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推崇,被称为萨伊定律。

萨伊这一理论被用来论证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本否认资本主义存在供求脱节和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

9、西尼尔

节欲:

不把资本用于非生产性的动作,而是将资本使用在收益在将来的生产部门。

是资本家节制自己的欲望而进行生产,做出对于近期的享受的牺牲。

利润就是资本家牺牲近期享乐的的报酬。

10、巴师夏

经济和谐论

1)他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和谐的社会组织”,其根据产生于商品的“交换”。

2)任何“交换”都是“互相帮助、互相替代对方工作,相互服务”的过程。

3)这种以对等利益为基础的交换,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保持了“和谐性”。

土地所有者、资本家、工人都分别通过提供服务,得到地租、利息和工资;并且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各自的收入也会同时增加。

4)因此,在“和谐的社会组织”里,是没有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的。

实质:

完全否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抹杀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冲突,而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

延缓说

利息是由于资本家延缓享受而形成的资本服务的报酬。

1)认为劳动与资本的交换是两种服务的交换,资本家的服务是供给工人以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而工人的服务是替资本家劳动。

2)利息和工资就是这两种服务的报酬。

在经济自由的条件下,是等价的。

因此,这种互相提供服务的关系,是绝对和谐一致的关系。

11、约翰·穆勒

折衷主义的经济学体系

(1)穆勒建立了一个折衷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了斯密等人的理论学说,并调和了这些思想。

(2)穆勒去掉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悲观主义色彩,将经济学拯救出“暗淡的科学”。

他认为,社会的弊病完全是由于社会分配制度造成的,与社会的生产方式无关。

由此,提出他的改良主义学说。

12、边际学派

以欲望为出发点,

以效用为中心,

以所谓边际分析主观评价价值和其他经济现象。

边际革命即边际主义经济学于19世纪70年代的兴起(到20世纪初)。

因为是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其他经济学说有显着的不同。

(1)该理论几乎是同时由三个国家的三位经济学家提出的。

(2)三人都公开否定劳动价值论,宣告古典经济学时代的结束。

(3)在研究结构上,边际主义与传统的经济学有显着不同。

1)以穆勒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研究劳动价值论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

2)而边际学派则研究以边际原理为原则的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

3)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变成了在给定数量的资源约束内如何找到满足或实现消费者和生产者收益最大化的均衡点的问题。

(4)在研究方法上,边际主义与传统经济学也有重大区别。

边际主义利用数学方法寻找解决最优问题。

评价:

可见,边际革命是在西方经济学界发生的一场大范围的经济学说的创新活动,是一些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在新形势下为传统经济学寻找新的出路,其伟大意义在于促使西方经济学演进到一个更新、更具生命力的发展阶段。

13、庞巴维克边际效用价值论

1.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

将价值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认为主观价值是价值论的根本问题,客观价值是主观价值所决定的。

财货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人们对财货的主观心理评价。

(1)主观价值:

“是一种财货或一类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

”占有它就能满足某种需要,得到喜悦或愉快感,或者能免除一种痛苦。

(2)客观价值:

“是指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或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有多少种客观成果,就有多少种价值。

如食品有营养价值,肥料有肥田价值等”。

(3)上述区分后,他指出,价值的经济理论的双重任务,

1)要揭示主观价值规律,即价值论;

2)另一方面要揭示客观交换价值规律,即价格论。

2.价值的来源

与人类欲望有关的财货的稀缺性视为财货的经济性质和价值性质的来源。

一种物品要具有价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具有有用性

(2)具有相对于需求的稀缺性

3.价值量的确定

1)认为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人对物品主观评价的高低,但又不决定于任何单位物品提供的主观效用,而是决定于人们对最后单位物品的主观评价,决定于最后单位物品能够满足人的最不重要的欲望即边际欲望的大小。

2)边际效用量的决定:

是由需要及其供应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一方面,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强烈,另一方面,能满足该需要的物品量越少,则得不到满足的需要阶层就越重要,因而边际效用也越高。

反之,需要越少越不迫切,而能够用来满足他们的物品越多,因而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低。

4、客观价值论

庞巴维克在其主观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客观交换价值论即价格理论”。

认为,市场价格的形成是买卖双方对财货的主观评价相互平衡的结果。

这种平衡又是以交换者竞争中形成的财货的边际效用决定的。

5、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

在主观价值论和价格论的基础上,奥地利学派建立了利息理论。

庞巴维克引入时间因素,得出了着名的时差利息论。

庞巴维克把物品分为两类:

1)直接满足现在欲望的商品是现在财货或现在物品;

2)满足将来欲望的商品是将来财货或将来物品。

将来物品中包括生产资料、土地、和劳动。

3)认为,人们对现在物品的主观评价总是高于对同种未来物品的主观评价。

因此,现在物品比同种等量未来物品具有更大的主观价值,也就是具有更大的交换价值和价格。

4)现在物品大于未来物品价值的差额就是利息。

所以,利息是时间的价格。

它是在等价交换中未来物品所有者的价值“时差”的“贴水”,他根源于人们对同种等量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主观评价的差异。

为什么人们对现在物品的主观评价高于未来物品?

1)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存在着差别。

2)低估未来。

人们一般对未来的需要缺乏健全的想像力并存在意志上的缺陷,再考虑到人的生命短促和境遇多变,因此,常常低估未来物品而高估现在物品。

3)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也会引起对现在物品的高估。

他把利息分为三种形态:

第一是借贷利息。

借贷是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交换,因前者评价高于后者,债务者在偿还时须在本金外加一差价“贴水”,这个贴水就是利息。

这是利息的一般形式。

第二是企业利润。

他认为资本家在进行生产的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它们在本质上是现在物品,但在经济上又是未来物品。

作为现在物品,它们不能满足人们消费物品,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在生产中转化为消费品。

二者时间上的差额,形成了增加的价值,产生了利润。

利用生产资料的迂回生产即资本主义生产中,这种时间的时隔就很长,价值的差别也较大。

所以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正是这种时差的结果。

利润是利息的特殊形式。

第三种利息形态是耐久物品的利息。

如建筑物、土地、等的租金。

他认为,耐久物品的价值是由一系列的不同时间的效用总和所决定的。

在一系列的效用中,远期效用的价值总是低于近期效用的,因而产生了差额,形成耐久物品的利息。

评价:

1)时差利息论从人们心理感觉加上时间因素说明利息产生的原因,不但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也受到当时其他边际主义者的尖锐批评。

2)但是,自从他的“时差利息论”以来,认为财富尤其是货币具有时间价值的观点就不胫而走。

14、门格尔

《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

《关于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1883)、

《德国国民经济学中历史主义的谬误》(1884)

15、杰文斯的“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

着作:

《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

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

《略论政治经济学的一般数学理论》(1862)、

《关于周期性商业波动的研究》(1884)等。

特点:

以主观心理为出发点,以效用论为基础,以数学分析为工具。

理论:

(1)价值完全取决于效用。

效用就是一物所具的产生快乐与防止痛苦的性质。

效用量需要由一个人的幸福或快乐的增加量来计算。

他特别强调了“最后效用程度”的意义。

(2)一种物品随着其总量的不断增加,该物品对人的每单位效用是递减的,而最后增加的物品单位对人所提供的效用程度,即是最后效用程度。

(3)价值的大小就是取决于“最后效用程度”的大小,即边际效用的大小。

16、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

着作:

《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1874~1877)、

《社会经济学研究》(1896)、

《实用政治经济学研究》(1898)等。

对经济学进行了重新分类

1)他认为,交换价值、工业和财产是由物质在数量上的有定限或稀少而引起的三种一般现象。

三者都同社会财富相关。

2)对交换价值的研究形成纯粹经济学,

3)对工业及其现象的研究形成应用经济学,

4)对财产的研究形成社会经济学。

5)瓦尔拉斯认为,纯粹经济学是在假定的绝对竞争(即完全竞争)制度下的价格决定理论。

价格决定与价值决定在瓦尔拉斯的学说中是一回事。

稀少性(或稀缺)在瓦尔拉斯的理论中相当于边际效用(核心)。

在分析价格体系决定时,瓦尔拉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提出一般均衡理论。

1)瓦尔拉斯认为,市场上一切商品价格都是互相联系互、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2)任何一种商品的供求,不仅是该商品价格函数,也是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的函数,因此,任何商品的价格必须同时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联合决定。

3)如果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恰好使得他们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这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即商品的价值。

这时的均衡也就是一般均衡。

17、帕累托的“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

帕累托继承和维护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

他提出了几个新的观点。

(1)在瓦尔拉斯基数效用论的批判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序数效用和无差异曲线。

(2)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即认为当交易均衡时,任何进一步的再分配都会使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损;

帕累托改进:

减税使投资增加从而经济增长,低收入的人群将因此获益。

18、理论学派经济学(美国学派):

代表:

约翰.贝兹、克拉克,

吸取了奥地利学派的经济观点,采用边际主义分析方法,以其边际生产力沦为资本主义辩护。

19、克拉克

集中表现了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特点,这就是折衷调和。

新三分法:

克拉克最早把政治经济学分为一般经济规律、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三个自然部分,以代替J.-B.萨伊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的“三分法”(生产、分配、消费)。

(1)财富的普遍规律,应当讨论比较一般的生产规律和所有的消费规律。

(2)“静态经济规律”的“静态经济学”。

(3)动态经济学。

说明由于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不断变化,社会财富和社会福利分配会发生什么变化。

他认为,研究动态经济规律更符合实际,而且理论只有进入动态现象后,才能算是完整的。

(4)关系。

1)认为所谓“一般经济规律”是指效用递减规律、特殊(资本、劳动)生产力规律和生产力递减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其“边际生产力论”。

2)克拉克把一般经济规律看作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的前提。

3)但又指出,要了解动态的经济规律,必须先了解静态经济规律。

因为,在静态社会中起作用的各种力量,在动态社会中也会起重要作用。

静态分析是抽象地分析,动态分析是从抽象回到具体的研究,因此,静态分析才是最基本的,是经济学研究的“标准”。

故把静态模式下说明分配问题的“边际生产力论”作为其理论的核心。

企图说明收入的分配“受着一个自然规律的支配”,工人和资本家都得到了自己所创造的产品,公正合理,不存在任何剥削。

评价:

1)克拉克的分类法中包含了一些合理的因素。

2)从分析方法上看,他强调从静态经济入手,进而研究动态经济,这符合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方法。

3)他正确地分析了静态规律研究的意义在于提供了经济系的参照系,并预见到静态经济规律的相对性、条件性。

他关于静态经济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分类方法一直影响到现代经济分析的分类。

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克拉克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说明静态经济条件下的分配问题。

(1)逻辑:

1)首先,他以价值是土地、资本、劳动的共同产物这一生产要素论为出发点,用以论证各生产要素都是价值的源泉,都应从生产成果中得到相应的份额。

2)其次,他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扩展到土地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提出资本、劳动的生产力也是递减的。

3)再次,他在生产力递减规律中加入“边际”概念,得到“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2)论证工资:

1)克拉克从生产要素论和生产力递减规律出发,认为在资本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增加工人,每增加一单位的工人,则平均每一个工人分摊到的装备就会减少,每一单位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会比原来的少。

2)最后增加的那一单位工人的劳动生产力最低,即“劳动边际生产力”。

3)“劳动边际生产力”不仅决定边际劳动的工资,而且还决定所有与其相同的熟练程度工人的工资。

4)即,工资是由最后增加的单位劳动的生产量决定的。

(3)论证利息。

1)假定工人人数不变而资本加多,则在资本加多之后,每一单位资本所生产的产品将少于前此每一单位的资本的产品。

2)最后追加的那一单位资本的生产力称为“资本边际生产力”。

3)“资本边际生产力”不仅决定边际资本的利息,还决定其他部分资本利息。

4)克拉克又把土地归入资本,地租被视为土地投资的报酬,按资本边际生产力决定。

(4)为什么有这个最后一单位的劳动、资本决定工资和利息呢?

1)克拉克用竞争和供求关系来说明:

2)以劳动为例:

A、如果工资高于此水平→会吸引新的劳动→劳动的生产力递减→工资下降→劳动方受损,不愿接受;

B、如果工资低于此水平→劳动转移到其他部门→劳动的生产力递增→工资上升→厂商受损,不愿接受;

C、所以,只有由最后生产力决定的工资才是使产业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这个工资就是均衡的即自然的、正常的和静态的标准。

评价:

(1)在现代经济学中,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已经成为微观经济学分配论的主要支柱,并被广泛使用。

(2)但是和萨伊一样,将价值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混淆在一起。

得出工资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利息是资本创造的价值,这样,工人和资本家不存在任何剥削,从而掩盖剩余价值的实质。

以边际生产力为基础的分配论是自相矛盾的。

(3)边际效用学派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强调边际分析,提出了对抗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代表着经济思想的争论和反思,是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过渡的中介。

经济小知识锦集

经济学史上的着作:

经济学史上的3次综合: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古典学派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新古典学派

萨缪尔森《经济学》——新兴古典综合派(自由+干预)

经济学历史上的伟人:

亚里士多德天才的光辉

孟德斯鸠《献给国王和王太后》重商主义早期代表,首次提出“政治经济学”。

魁奈《经济表》政治经济学中最天才的思想,第一次提出剩余价值来自生产领域而不是流通领域

西斯蒙第认识到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李嘉图最完善的古典价值论提出者,古典学派大师,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学派的首领

凯恩斯20c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家

帕累托边际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

Ø六次革命

●1776年亚当?

斯密《国富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批判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力主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国富论》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多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开创了经济学说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

●19c70年代的边际革命

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威廉?

斯坦利?

杰文斯、瑞士的莱昂?

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

门格尔,几乎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