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0348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docx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整理完整版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

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接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所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形态:

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

本质:

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其根本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规律: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2)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夏朝(庠、序、校)礼、乐、射、御、书、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宋代(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近代教育:

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

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3)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强调“忠孝”“仁爱”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对于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道法自然”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例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凌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教学原则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柏拉图式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代表作《理想国》,卢梭赞其是最好的一部教育著作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死后出版《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英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法卢梭《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杜德》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英斯宾塞《教育论》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言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凯洛夫《教育学》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三大流派(没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苏联赞科夫发展教学论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法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法保罗’朗格朗1970年出版《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

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

功能:

筛选功能和协调功能(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作用的对象)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教育作用的层次)正功能和负功能(教育作用的性质)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个体发展的历史性和社会性、顺序性和阶段性、相似性和差异性、现实性与潜在性)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强化)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人的观念的社会化人的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人的职业、身份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社会物质生产制约教育发展的水平与速度、结构与内容社会政治制约教育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具有培养劳动力的功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创新功能、融合功能)

(2)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社会物质生产制约教育发展的水平与速度、结构与内容社会政治通过确定国家教育制度实行对教育的制约、对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制约性、现代社会通过加强教育立法保障与促进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教育目的包括教学目标(国家)、培养目标(学校)、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而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可操作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活动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2)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依据:

社会依据(现实依据、历史依据)、哲学理论依据、人的因素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可分为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

在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时应注意: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问题、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问题、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的问题)

(3)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人的全面发展内涵:

指人的物质生产、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指人的自由发展

基本内容:

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它们智力的教育活动)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美育(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形象化形式打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教育)

四、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角色: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

基本性质:

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专职人员,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专业发展:

专业知识的发展(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设计教学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评价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情意的发展(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途径:

专业学习、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教育事件、教学过程、教学风格、心智模式)

(2)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

一般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人

具有发展的主动性,是具有可塑性的教育对象;未完成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但未成熟);开放性(学生与外界环境之间建立的关系);独特性;创造性

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

(3)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学习者,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关系

影响师生关系:

教师本身、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与态度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加强自身修养

五、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

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理论及流派:

学科中心和儿童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杜威)、形式教育论(裴斯泰洛奇“形式教育之父”)和实质教育论(杜威)(在回答学校教育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的问题上是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

课程类型:

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任务的不同)学科、经验(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分科、综合(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国家、地方、校本(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必修、选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显性、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的组织:

将课程的各种要素或成分妥善加以安排,便其力量彼此谐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最大的累积作用

课程管理:

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回顾:

要求:

(总目标)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具体目标:

①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标:

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课标地位: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课标作用: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标特点:

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建立新的课程结构、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实施的过程、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六、课堂教学

(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

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定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活动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

教学理论及流派:

(2)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

含义: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工作进行之前,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研究课堂教学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安排的过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答疑、学业成绩的评价

模式:

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抛锚式教学模式、范例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

内容: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环节为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和探讨活动对照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环节及其活动的教学价值

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国外:

发现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3)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

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产生式教学策略、替代式教学策略、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策略、竞争与合作学习策略

七、学校德育

(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

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信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功能:

政治(阶级)关系的再生产;政治意识观念与政治舆论的生产与传播;政治行动的引导经济功能:

德育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对消费领域的影响;对社会分配领域的影响;对社会交换领域的影响文化功能:

德育文化维系性功能;德育文化变异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两大含义:

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即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作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德育在教育中始终处于首要地位,其深层原因是在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及有力的思想保证

(2)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制思想以及道德等形式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

关系:

理论:

规律:

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任务: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奠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人生观的基础;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小学:

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和文明习惯为主;初中:

以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为主;高中:

进行政治观点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目标:

①思想、政治、道德准则或规范方面的目标;热爱祖国、家乡,关心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遵守公民道德,有基本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相信科学,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②思想品德心理发展的目标;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自尊乐观,具有一定的自制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③思想品德能力方面的发展目标。

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能力,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能力,具有道德选择、判断和行为能力。

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理想教育;心理品质教育

课程:

(4)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原则:

导向性原则;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的原则

途径:

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校外活动

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道德体验法

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

含义:

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

特点:

学习性、不成熟性、教育性、社会性(良好的班级特征:

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一个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历史发展:

来自于班级授课制,1632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形成了班级授课制的系统化理论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艾拉斯莫斯

结构:

班级中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教师、学生);班级教育管理活动的环境(班级物质环境、班级精神环境);班级教育管理过程(班级教育管理目标、班级教育管理内容、班级教育管理方法、班级教育管理形式、班级教育管理评价及班级教育管理氛围)

功能:

社会化功(班级作为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组织,是通过有意识地营造一个教育化的学生社会,借助教材的传授、班级各种活动的开展以及班级的人际交往,并利用班级的目标、规范舆论、班风等对学生的影响,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使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个性化功能(班级的个性化功能是指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及差异性,通过班级的学习、活动、交往等途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整合功能(班级的整合功能是指班级这个独立的教育实体对班级目标、班级组织、班级活动及班级的教育影响力具有整体优化组合,综合发挥效力的作用)

发育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原则;民主公正原则;严慈相济原则;以身作则原则

方法:

加强思想教育、加强人格修养指导、加强班级活动、充分发挥骨干的作用、乐于学生交朋友

(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

角色:

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各教育主体的协调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任务:

班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班集体运行机制;加强行为训练,矫治不良习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情操;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协调教师群体,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职责:

坚持不懈地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关心学生课外活动。

加强班集体建设,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加强联系,搞好协调工作。

做好本班学生思想品德的评定和有关的奖惩工作。

联系本班学生家长,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素质:

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教育信念;对学生炽热的爱;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交往与合作能力里;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规律: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心理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知觉集中倾向;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思维的具体性;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

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

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推理

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埃里克森: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2-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3)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

儿童早期抚养中的社会交往因素对儿童智力、情感发展有重要作用。

早期教育对智力发展的重大影响。

准备状态(readiness)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

学习准备状态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大体可分为三个维度。

一是生理方面的发展状态,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程度,这是构成准备状态的物质基础。

二是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准备,这是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条件。

三是非智力因素的准备,如学习动机与兴趣、学习态度和习惯、生活经验与人际交往等,这些因素的准备状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意志品质的发展。

因此,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是儿童顺利地接受学校教育、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发展良好个性的保证。

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和速度。

但是,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单向的。

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育工作必须从儿童的身心发展出发。

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

(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略高的要求,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学习效果,并通过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强化,培养起学习兴趣,力争做到从全体出发,又照顾到个别学生。

(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

(4)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个性还是智能的培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迟效性和反复性都是教育工作中的正常现象,要在缓慢的发展和反复中看到学生的进步,要注意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4)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习准备、关键期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习:

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与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区别:

人类学习不是简单地适应环境的活动,而具有社会意义。

①人类学习除了要通过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个体经验外,还要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②人类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③人类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特点:

以接受间接经验为主。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

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经验技能,还要发展潜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2)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