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生卒年代考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0826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思生卒年代考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子思生卒年代考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子思生卒年代考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子思生卒年代考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子思生卒年代考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子思生卒年代考释.docx

《子思生卒年代考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思生卒年代考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子思生卒年代考释.docx

子思生卒年代考释

子思生卒年代考释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钱穆先生及其他学者对子思生卒的考证,结合当前新的史料,并通过具体阐释,提出与之相异的看法,认为《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子思生平可信。

关键词:

子思;生卒;《史记·孔子世家》

一、对以往观点的综述

关于子思的生卒,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中有过详考。

他认为《史记·孔子世家》所记有误,得出时下学术界一般公认的结论,即子思系孔子之孙,生于周敬王三十八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⑴。

也有学者认为“孟子与子思为同时人,且过从甚密”⑵,又针对《汉书·艺文志》中子思曾“为鲁缪公师”的记载,认为鲁穆公元年系周威烈王十九年,上距孔子之卒已七十二年。

而子思生时,孔子犹健在,《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思享年六十有二,故不可能为鲁穆公师,从而得出“《六国年表》讹误颇多,不可胶执”⑶的结论。

实际上,子思的生卒是否如上述学者所说,仍是一个问题,其中有甚多疑惑。

在疑古之风的影响下,《史记·孔子世家》所载的一些事实受到了怀疑。

然而,近年的考古发现却证明《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大多可信,如郭店楚墓的发掘证明《中庸》确系子思所作⑷,上海博物馆公布的《孔子诗论》》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也说明《史记·孔子世家》所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是真实的。

所以,对以上的学术观点我们不可贸然轻信。

钱穆先生考证的前提是怀疑《史记·孔子世家》和《孔丛子》关于子思的生平记载有误,《史记·孔子世家》说:

“孔子生鲤,字伯鱼。

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

伯鱼生汲,字子思,年六十二。

尝困于宋。

子思作《中庸》。

”钱穆先生认为子思是伯鱼的遗腹子,他的依据大体说来有四:

一是他根据《礼记·檀弓》记载“曾子曰:

小功不为位也者,是委巷之礼也。

子思之哭嫂也为位,妇人倡踊,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之句,以为“子思有兄,则子思之生,不能甚前”⑸;二是依《汉书·艺文志》所载子思“为鲁缪公师”,认为穆公元年距孔子卒有六十四年,如若依《史记》所说子思“年六十二”,子思“无缘值鲁缪”⑹;三是他认为“《中庸》伪书出秦世,则前说尤不足信”⑺;又根据《孟子·离娄下》所说: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

或曰:

‘寇至,盍去诸?

’子思曰:

‘如汲去,君谁与守?

’”,认为“大抵子思先曾事卫,归老于鲁,乃当缪公世也。

”⑻

根据以上的四条证据,钱穆先生说:

“子思生,至迟亦在周敬王三十七、八年。

”⑼其卒年定为周威烈王十四年,

实从“或谓六十二乃八十二误”说⑽。

二、子思生卒考释

钱穆先生是二十世纪我国国学大师之一,其考证功夫令人敬佩。

然而,就“子思生卒考”来说,其中就有诸多疑惑,加上新史料的发现,钱穆先生所考子思生卒未必正确。

我们且可依据郭店楚简及其他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释疑:

首先,钱穆先生所依据的第一条证据,系《礼记·檀弓》中关于子思家世的记载。

《礼记》曾被斥为“伪作”,所以依据所谓“伪作”进行的考证难免有以讹证讹之嫌。

现在《礼记》的真实性得以证实,因为郭店楚简与上博楚简中各有《缁衣》一篇,据专家考证《礼记》中的《缁衣》虽与新近出土的楚简《缁衣》有一些文字上的出入,但基本上是一致的⑾,这说明《礼记》中的大多数篇章作于战国时期,是可信的史料。

根据以上的证据,《礼记·檀弓》中关于子思家世的记载也是可信的。

然而,既便这样,钱穆先生的考证仍有令人疑惑处。

钱穆先生根据“子思有兄”这一事实,就认定“子思之生,不能甚前”,实在尚欠合理,亦缺乏说服力。

古人成婚较早,得子也相应较早,况且如果伯鱼有两个儿子,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未必很大。

子思的出生既便不能太早,未必一定就很晚,况且他是“遗腹子”的说法不见记载。

其次,钱穆先生因受时代的局限,以为《中庸》系“伪书”,出于“秦世”。

由此推断《史记·孔子世家》所载有误,这种主张现在已无法令人信服。

《中庸》系子思之作的事实,学者郭沂等进行了详考⑿,就此问题,我们不再赘述。

至于“车同轨,书同文”等句,系后来窜入的文字,它们并未改变《中庸》的原貌。

既然现在能肯定地说,《中庸》系子思作品。

那么,《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子思的记载未必不是事实。

钱穆先生因怀疑《中庸》是“伪作”,就推翻与之相关的其他记载,多有不恰当处。

再次,《史记》系较早的个人化历史着作,错误之处当是难免,但未必处处是错。

伯鱼的生卒有《史记·孔子世家》以外的确证,这说明司马迁的记载是有所依凭的,并非空穴来风。

司马迁曾游访过鲁国故都,亲自“观孔子之遗风”,我们有理由相信《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子思的情况是可靠的。

而《孟子》一书重在阐述孟子的思想,对子思的论说多为其思想观点服务,并不讲求事件的实证性。

钱穆先生怀疑《史记》记载的可靠性,却以《孟子》的记载为其佐证之一,亦失恰当。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如何理解子思曾“为鲁缪公师”这件事。

钱穆先生之所以认定子思是遗腹子,且享年八十有二,原因如前所述,因为依《六国年表》所载,鲁穆公元年为周威烈王十九年,依钱穆先生所考,鲁穆公元年为周威烈王十一年,鲁穆公元年距孔子去世有七十二或六十四年。

如果子思享年诚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的“年六十二”,那么钱穆先生认为子思“无缘值鲁缪”。

为了证实子思“为鲁缪公师”这件事,只好将子思视作遗腹子,且将其寿命延长为八十二岁,只有这样,在鲁穆公在位的前几年,子思可为其师。

子思曾“为缪公师”这件事,在《孟子》与《礼记》中有记载。

《孟子·万章下》说:

“缪公亟见于子思,曰:

‘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

’子思不悦,曰:

‘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

’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

‘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

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

’”《礼记·檀弓下》记有: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

为君反服,古与?

”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篇《鲁穆公问子思》,其形制与《缁衣》不同,有学者认为系子思后学所作。

以上这些传世史料和出土佚集都证明,《汉书·艺文志》所载子思“为缪公师”确有其事,这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钱穆先生把考证的视角固定化了,对子思“为缪公师”这一事实的理解,犯了一个时间上的错误。

我们认为子思确系鲁穆公师,但是在穆公为太子时,而不是穆公元年以后。

我们的证据是:

第一,楚简佚文《鲁穆公问子思》是公元前300年以前写成的,是关于子思与鲁穆公问答作品中的一篇⒀,为子思后人及门人所传。

孟子肯定能看到《鲁穆公问子思》诸篇,并且引用了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孟子》一书中数次出现子思与鲁穆公对话的篇章。

第二,从郭店出土的竹简形制上看,“《鲁穆公问子思》与《穷达以时》简两端皆修削成梯形,简长二十六点四厘米。

编线两道,编线间距为九点四---九点六厘米。

”⒁这种形制与可以确认为子思作品的《缁衣》和《五行》有所区别,“《缁衣》、《五行》两篇简两端均修削成梯形,简长三十二点五厘米,编线两道,编线间距为十二点八---十三厘米。

”⒂形制不同,自然也说明这些竹简,分属不同的集类。

第三,《鲁穆公问子思》的内容是关于子思“恒称其君之恶”的记载,这一点由《孟子·万章下》为证。

依照《论语》成书的过程,《论语》系“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可见先秦时代,弟子有记载其师与“时人”“应答”之言的传统,《鲁穆公问子思》也是其弟子或后人记录的子思语录的一部分。

大凡弟子记载的其师言行,在其师去世后会汇编成册,这点正好印证了郭店出土的《鲁穆公问子思》一篇与《缁衣》形制为何不同的一个原因。

第四,既然《鲁穆公问子思》系子思弟子或后人编篡而成,他们在追述子思与鲁太子显之间的对话时,子思已去世,而太子显已为鲁公。

所以自然地将两人的对话分列为“鲁穆公”与“子思”间的对话,这正如我们时常见到的情况一样,是由于时间的流逝而造成的回忆过往情形的一种惯常手法。

“追述”的记载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当时的对话内容,未必引用原话,亦未必用当事人当初的身份来指涉。

《孔丛子》为了抬高子思的身份,杜撰出孟子拜见子思的一幕:

“孟子车尚幼,请见子思。

子思见之,甚悦其志,命子上侍坐焉,礼敬子车甚崇。

”这也说明古人着书时为了抬高追述对象的身份,会有意识地变更追述之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追述对象的身份等。

将子思与鲁太子显的对话记述为“鲁穆公问子思”,部分地也出于这种目的。

至于《孟子·告子下》和《孟子·万章下》中的记载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因为春秋以来,夹在齐楚之间的鲁国,倍受强国侵挠,至战国时这种情况越发严重,但这并不是鲁穆公时代的特殊现象。

显既然以后能为鲁公,其作太子时势力也当然可观,自然有一些门人,子思是其中之一。

因子思为孔子后人,又有学问,故尊其为师。

钱穆先生把子思与鲁穆公间的关系固定化了,自然只好将子思卒年与鲁穆公继位的前几年进行时间上的交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子思曾为“鲁缪公师”。

至于上述其他学者所说的子思与孟子为“同时人”且“过从甚密”的说法,实在经不起推敲。

既使孟子的生卒亦有可疑之处,但他不可能见到子思,理由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孟子》一书,从未讲起孟子从游于子思一事,且孟子讲起其就学一事时说: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可见孟子的老师“未必是很有名望的人”⒃,据杨伯峻先生推断,子思之子子上“也未必能做孟子的老师”⒄。

《史记·孟荀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这也是事实,所以他们为“同时人”且过“过从甚密”的说法是欠妥的。

总之,我们在分析钱穆先生与其他学者关于子思生卒的考证后,得出以下结论:

我们认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子思生平是可信的,他是仲尼之孙,享年六十有二。

钱穆先生的考证主要依据子思“为缪公师”展开,却也因此犯了判别时间方面的错误。

而其他学者的说法更不足信。

孔子在世时,子思可能已是幼童,他死于公元前五世纪后二十几年,此时,鲁太子显已二十至三十几岁,显尊礼子思之事发生在子思的晚年,至于子思与孟子是“同时人”的看法则不可能成立。

  参考文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P172,中华书局,1985年。

当代学者李学勤等认同此种说法,详见《中国哲学》第二十辑,P14。

彭林《郭店楚简与礼记的年代》,《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P54。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P434,上海教育出版社,同见廖名春《荆门郭店与先秦儒学》,《中国哲学》第二十辑,P60。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P173。

周桂钿《郭店楚简缁衣校读札记》,《中国哲学》第二十辑,P204—220。

李学勤《先秦儒家着作的重大发现》,《中国哲学》第二十辑,P13。

廖名春《荆门郭店与先秦儒学》,《中国哲学》第二十辑,P69。

杨伯峻《孟子译注·序》,中华书局,1960年。

InvestigatingandexplainingZiSi’sdatesofbirthanddeath Abstract:

Throughthediscussingandchallengingtheviewof andtheotherscholarsaboutZiSi’sdatesofbirthanddeath,andusingthenewhistoricaldatafoundtoday,wegetthepointofviewdifferentwiththem.WebelievetherecordsaboutZiSiinHistoricalRecordsarecorrect. KeyWords:

ZiSi;thedatesofbirthanddeath;HistoricalRecords“TheHereditaryhousesofConfuciu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