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分析与大数据征信体系构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21094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分析与大数据征信体系构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分析与大数据征信体系构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分析与大数据征信体系构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分析与大数据征信体系构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分析与大数据征信体系构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分析与大数据征信体系构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分析与大数据征信体系构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分析与大数据征信体系构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分析与大数据征信体系构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资源,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采用新金融模式运作的一种新兴行业。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2014年11月24日发布的《2014年测量信息社会报告》,2014年全球网民共30亿,占居民总数的40.4%。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1/5的网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有6.49亿网民,12亿手机用户中有5.57亿手机网民。

3.04亿用户使用网上支付,网民中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为46.9%;

手机支付用户规模为2.17亿,网民中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为39.0%。

购买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7849万,在网民中使用率为12.1%。

  谢平和邹传伟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与金融相结合的,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

2014年谢平、邹传伟和刘海二撰写的《互联网金融手册》中,互联网金融被定义为一个谱系概念,涵盖因为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场,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

李耀东和李钧则认为,互联网金融并不简单是具有互联网技术的金融,而应该是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即服务长尾市场、普惠和去中心化的金融。

主要特点为服务于长尾市场;

具有海量用户;

关注个性化需求;

重视创新;

正视风险;

重视用户体验;

重视开放性;

重视社会化营销。

  所谓信用风险即客户未能按期还本付息,或者说债务违约导致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中,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

互联网金融中客户特征导致的信用风险,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特征导致的信用风险。

  1.1互联网金融的用户特征导致的信用风险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客户对象往往是传统银行信用体系未能覆盖的群体,对这些群体的信用风险的度量往往需要更为专业的手段。

以P2P网贷平台的鼻祖,成立于2005年3月英国的Zopa(ZoneofPossibleAgreement)为例,他们发现存在着"

自由组织者"

的群体,即自雇、从事项目的或者自由职业的非"

全职"

就业者,如顾问和企业主等,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方式很不规律,尽管具有信用能力,却由于不符合传统金融信用要求中稳定收入证明等要求,无法得到传统金融机构充足的信贷服务。

Zopa的团队估计在英国约6000万总人口中有600万的"

,并且预测在未来的10到15年,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会越来越多,传统金融机构只重视客户生活和收入的稳定性而忽视了这一趋势。

针对这一目标群体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Zopa发展迅速,从诞生时只有300个用户,几个月内用户量就超过了25000人,2012年注册用户超过90万,2014年末累计发放贷款超过7亿英镑(约10.55亿美元),一举成为英国最大的P2P网贷平台之一。

  另一方面,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借贷主体是资金规模小、很难在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以及工薪阶层甚至学生群体等。

从银行服务的企业客户来看,银行对公司贷款中80%左右的贷款投放给大型国有企业和中型企业,贷款额度一般在500万以上,小企业贷款和个人消费经营贷款仅占20%左右,额度一般也在50万以上,平均200-300万左右。

而互联网金融主要服务小微企业,贷款金额远远不能达到银行的贷款金额标准。

以阿里小微信贷为例,截至2013年二季度末,阿里小微信贷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000亿元,户均贷款仅仅4万元。

阿里小贷最大的特点是"

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

订单贷款作为淘宝、天猫卖家使用最频繁的信贷产品,要求支付万分之五的日利率。

2012年,所有客户年均使用30次订单贷款,平均每笔贷款周期为4天,全年实际融资成本为6%。

阿里小贷单笔贷款的操作成本极低,仅为2.3元,与银行2000元左右的单笔信贷操作成本形成巨大对比。

  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个人客户也同样具有资金规模较小的特征。

以蚂蚁金服的个人客户为例,由于蚂蚁金服的大部分个人客户都开设余额宝账户,所以旗下各种产品的用户基本都是余额宝的一个子集。

根据天弘基金的年报数据,截至2014年底余额宝开户数1.84亿户,户均账户余额3,133.47元。

而截止2014年12月,工商银行开户数4.65亿,招商银行开户数5600万,北京银行开户数1137万;

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和北京银行的个人存款总额分别为71,886.07亿元、10,930.27亿元和1,851.29亿元,可以算得户均存款余额分别为15,459.37元、19,518.34元和16,282.23元,银行体系内客户平均存款余额为余额宝客户平均余额的5倍。

这一方面反映了传统银行业依然是个人存款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互联网金融面对的客户群体总体来说金额较低,风险更大。

  1.2互联网金融的平台特征导致的信用风险

  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止2015年5月底,正常运营的P2P平台有1946家,累计问题平台数量661家,占全部平台总数的四分之一。

P2P网贷行业贷款余额达1932.14亿元,历史累计成交量已突破6000亿元。

(表1)

  从网贷平台的市场份额来看,各网贷平台竞争激烈,彼此差异不大,排名前十的网贷平台贷款余额合计仅占市场总份额的1/3左右,这与国外成熟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以英国P2P平台为例,排名居前的ZOPA、RateSetter、FundingCircle、MarketInvoice这四家P2P平台的市场份额就占行业份额的70%左右。

美国P2P行业基本为LendingClub和Prosper两家平台所垄断,合计占有96%的市场份额。

  不仅网贷平台尚处于群雄争霸,一片混战之中。

网贷平台良莠不齐,问题平台频频出现。

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止2015年6月,已经320家网贷平台跑路,336家网贷平台出现提现困难,73家网贷平台停业,另外7家网贷平台由刑侦介入。

  除了网贷平台自身恶意欺诈投资者出现信用风险之外,网站自身由于技术问题也会发生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依托计算机、互联网、各类移动终端、数据库以及各类软件系统而运行,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互联网金融高度暴露在系统性故障以及网络黑客、计算机病毒、恶意代码等的攻击之下。

利用系统漏洞和平台设计缺陷,黑客可以通过侵入核心信息系统来获取客户信息乃至盗用客户资金;

而计算机病毒、恶意代码等的扩散,也可能引发系统性崩溃。

传统金融中只会导致局部损失的技术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中会威力倍增,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极容易引发声誉风险和挤兑等连锁反应,甚至可能由于信任危机和流动性风险,导致风险从互联网金融向传统金融扩散。

由于中国互联网金融普遍未能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制造和操作系统开发技术,因此对于引进的国外技术是否存在后门、漏洞等情况并不了解,只有通过增强相关软硬件设备的自主研发设计以及制造水平,才有可能解除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通过建立行业内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制定具有国际领先性的行业技术标准,有助于预防选择性技术风险的一再重演;

从长远来看,还应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新型金融技术标准,因为只有拥有制定标准的发言权,才能在未来国际金融业务中掌握主动权。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成因

  2.1缺乏完善的征信体系

  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的强势控制,2004年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建设工作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经过10年时间实现了8亿人口的覆盖,但是截止到2013年底,央行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中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仅为3.2亿,占13.5亿人口中的23.7%。

央行征信数据搜集的信息维度比较少,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身份证号),以及所持有的信用卡、银行卡消费、取现、转账等记录等。

仅仅依靠这些信息无法全面反映一个人的信用状况,远远未能满足借贷市场的需求,很多没有信用卡或从未跟银行发生借贷关系的人群很难获得信贷服务。

而在美国,征信体系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5%。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的数据不充分、信息不真实挑战,使得人力采集数据仍然是主要方法之一,国内大多数P2P公司都主要是线下模式,千人员工以上的P2P平台不在少数,有些知名平台员工总数甚至超过了万人。

对于用户信用审核的风控偏重于银行卡交易等流水的审核,国内整个P2P行业中信审人员所占比重非常大,使得国内P2P平台的成本控制很困难,线下销售和进行尽职调查的成本(包括对应的人员工资)要占到整体成本一半以上。

预先批准、自动决策、风险定价等定量技术在中国尚属稀缺,由此导致的客户获取成本居高不下。

美国信贷业的获客成本约为200-300美元(购买一条征信数据、加一个信封邮票、加人工处理费大约每个邀请函成本1-2美元,除以低于1%的响应率),而中国信贷业面临的线下获客成本高达上千美元,这是导致借款人融资成本高、风险质量低的主要原因。

  P2P借贷高度依赖线下团队进行征信,这一现状存在严重的弊端。

  第一,线下征信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对人力、物力投入需求极高,提高了整体信贷成本,造成不经济性。

对于额度较小的信用借款来说,其高昂的征信和审贷成本给借贷双方造成巨大压力,迫使借贷平台更倾向单笔金额高的借款,长此以往,P2P借贷的普惠价值和补充作用将被逐渐损蚀。

  第二,线下征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利于形成标准化的征信技术。

不同平台的征信流程、资料搜集重点不尽相同;

即使在同一平台,采用了标准化的线上评估方式,不同信贷员、审贷员的风格、特点也导致信贷报告千差万别。

这种差异导致征信标准的割裂,不利于信用资源的互通互享。

  第三,线下征信的高成本阻碍了征信数据的共享。

由于各个平台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线下征信,这些征信数据被视为核心资源乃至核心竞争力,与其他平台、征信组织的共享意愿大大减弱,导致重复征信和征信资源的浪费。

  第四,线下征信的高昂边际成本还妨碍了行业的高质量扩张。

尽管近几年的国内P2P借贷行业发展迅猛,但主要依靠人力、资金等非技术要素的投入增加来支撑,这使得P2P借贷日益成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体现的是粗放式增长,未能发挥其技术创新优势,常常招致批评。

  缺乏社会化征信体系,还导致另一弊端。

国内大多数P2P平台申请借款人的数据由用户自行提交,在真实度上会大打折扣,存在很大的漏洞和风险;

而国外的做法则多是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和购买第三方数据等方式获取,能够保证信用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及效率。

  2.2缺乏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

  目前普遍的情况是:

P2P网贷平台、专业放贷人账户、信用评估机构、投资者(理财)服务机构、借款人服务机构都属于同一控制人,具有极高关联性。

债权的评级方和出售方具有极高关联性,投资人服务机构和借款人服务机构具有极高关联性,负责为资金交易和信息交易提供服务的机构也具有极高关联性。

这些具有极高关联性的企业缺乏相互之间信息披露的监督动力,很难保持其公正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在客户筛选、信用评估、贷款发放、资金结算、债权转让、逾期贷款追讨等关键环节的操作都依托关联性极强的机构完成;

即使在真实债权信息的前提下,缺乏第三方监督和严格的信息披露,由高关联性引发的种种道德风险,如虚假增信等的可能性普遍存在。

  而且,国内P2P平台的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间信息是不完全透明的。

虽然国内众多P2P平台都在强调信息透明、充分披露,但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寥寥无几。

绝大部分平台出于不同的目的,针对每笔交易的信息披露都十分有限,有些甚至连借款人的基本信息都写得十分模糊。

但是国外P2P平台会让所有的借款客户知晓出借人是谁,其经营理念是,平台需要让出借人充分知道借款人情况,信息越清晰、越透明,违约率越低。

目前国内P2P行业从来未曾公开过任何形式的资产质量报告,即使有坏账率也都是自己报的,缺乏公信力。

在贷后催收部分,国外更多采取外包催收,运用多种信息科技手段,黑名单共享;

而国内主要做法还是雇佣大量催收人员,黑名单也完全不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