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2342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docx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

(一)材料分析部分

1、阅读材料

1949年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此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请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很多困难,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参考答案:

继续追击国民党残余势力;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阅读材料

从196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6月6日,再次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通知》,这四个地方库存的粮食够维持几天呢?

北京是7天,天津10天,上海几乎已经是没有大米库存,随到随销,辽宁8-9天。

这四个地方,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天津、辽宁是工业基地,如果粮食供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连这样必须力保的地方都如此困难,全国的粮食供应状况不言而喻。

请回答:

(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

(2)后来党中央对经济作出了调整,到什么时候经济开始复苏?

经济建设的错误从根本上解决没有?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因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又掀起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1962年;没有;因为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进入十年内乱时期。

3、阅读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声称:

“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1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为3∶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

经过55年奋斗,我国经济天翻地覆,粮、棉、油、肉、禽、煤、钢、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高速路四面畅达,“村村通”遍及乡野,机场港口一派繁忙,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捷报频传……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

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居世界第一位。

——《发展才是硬道理新中国55年经济建设述评》

请回答:

(1)根据现代历史发展历程,请分析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两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你能说出来吗?

参考答案: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

(2)1952——1957;1978年以后。

4、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时间

1952年 

 1956年

 1978年 

  2001年 

 国内生产总值

679亿元 

 1252亿元 

 3642亿元

  89404亿元

材料二 我国工业生产值增长情况

时间 

1952年  

 1956年 

1978年 

2001年

 工业生产总值

 119.8亿元

 642亿元

1607亿元 

39570亿元

请回答:

(1)有人说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你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也不怎么样!

请根据上述材料予以反驳。

(2)1952年到1956年短短4年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试分析原因。

(3)从1956年到1978年22年间,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试分析原因?

(4)从1978到2001年20多年间经济发展与1956年到1978年间的速度相比,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参考答案:

(1)从1952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出现狂飙式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还要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以更高的热情投稿到生产中去;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彻底改变了工业一穷二白的状况;当时苏联的援助与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缓慢。

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更加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明显加快了速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在城市,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加快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市改革取得成功;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以科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5、阅读材料

材料一 各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表

1949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

8个 23个 16个62个 148个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我们的朋友遍及五大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说明了什么?

(2)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重大事件,请根据材料二说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共和国外交史上的大事。

(3)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参考答案:

(1)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与印度、缅甸领导人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广交天下朋友;重返联合国;改善中美关系,中美、中日建交。

(3)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增进对外合作与交流,以更积极更活跃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6、阅读材料

约15000年前台湾与大陆福建仍连成一片,是中国东南大陆架的一部分。

约5000年前因地壳运动与海水上升,台湾、澎湖最后与大陆分离形成大陆岛屿。

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万人至夷州(今台湾),前后历时一年。

608年(隋大业四年)隋炀帝遣朱宽“慰谕”流求。

11—12世纪(北宋中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福建逐步开发,沿海渔民迁居澎湖群岛。

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泉州知府汪大猷遣兵屯戍澎湖,造屋200间。

1225年(南宋宝庆六年)福建路市舶提举赵汝适作《诸葛志》,记载澎湖隶属福建晋江县管辖。

1335—1340年(元(后)至元年间)元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安县管辖。

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政府下令长戍澎湖,并增设冲锋游兵。

1620年左右(明万历年间)明政府正式在公文中使用“台湾”名称。

1625年,荷兰殖民者建筑热兰遮城(今赤嵌城)从此开始在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

1604年,明朝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名为“游岁”的军事管理机构,并屯军.以防倭寇侵扰。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将士2万5千余,战船百余艘进军台湾。

1662年2月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领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向台湾、澎湖进发。

1684年10月3日,施琅亲自前往台湾,接受了郑氏的归降.

1684年,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并明谕台湾隶属福建省管辖.

1888年3月3日,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正式上任,台湾省正式建立.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严正宣言: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将台湾、澎湖交还中国。

1945年10月25日,国民党政府在台北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

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宣布退守台湾,国民党“政府”迁至台北,海峡两岸从此再度隔绝。

1949年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至台北。

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台湾政策宣传指示》说:

“台湾在政治上地理上和战略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代表美国政府正式发表对台问题声明,重申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规定。

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下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

1950年6月29日,美国第七舰队的6艘驱逐舰,2艘巡洋舰和1艘运输舰侵入台湾海峡。

1950年8月初,美国又派第13航空队进驻台湾,并发表“台湾地位未定”的谬论。

1953年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将原来的“台湾海峡中立化”政策改为“单方面防守台湾”。

1972年2月27日,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上海公报》。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联合声明,日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1979年1月1日,美国通知台湾:

“结束外交关系”。

1988年2月,李登辉继任“总统”表示:

“中华民国的国策”就是只有一个中国的政策。

1990年5月6日,李登辉发表对两岸谈判的看法,提出所谓“一国两府”论。

1990年9月,李登辉声称“台湾早已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国名就叫中华民国”。

1991年2月,李登辉主持通过“国家统一纲领”,把两岸界定为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

1992年8月1日,台“国统会”提出“中国处于暂时分裂状态,由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

1992年9月2日,布什总统同意向台湾出售价值52亿美元的150架F―16战斗机。

1995年6月8日,李登辉公开发表讲话,再三强调“中华民国在台湾”或“在台湾的中华民国”。

1998年6月底,克林顿访华,并在上海公开重申了对台湾“三不支持”政策。

2001年4月24日,美公布年度对台军售计划,向台出售4艘基德级驱逐舰、12架P-3C猎户座反潜侦察机、8艘柴油动力潜水艇等,总价值预估在40-60亿美元之间。

2002年1月14日 世界卫生组织执委会以压倒多数票拒绝将“邀请台湾作为观察员参加世界卫生大会”提案列入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临时议程。

2002年5月19日 数千名台湾民众走上台北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台独’、救台湾”大游行,不断高喊着“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口号。

2002年8月3日 陈水扁在对极端“台独”团体——“世台会”讲话时发表“一边一国”论,并鼓吹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可考虑“公投立国”。

2002年8月11日 “台湾团结联盟”通过“党纲修正案”,将“以‘台湾’之名作‘国家’定位”的内容纳入“党纲”。

2002年9月11日 第57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做出决定,拒绝将冈比亚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参与联合国”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这是台湾当局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连续第10次遭到失败。

2002年9月23日 在岛内百姓的普遍反对下,台“外交部”被迫宣布停止原定2002年十月发行的台湾新版“护照”封面加注“ISSUEDINTAIWAN”的政策。

2002年11月14日 日本外务省拒发李登辉入境签证,同时日外务省已向李登辉表示,即使再次送件也不准备核发签证。

2003年3月16日 针对欧洲议会邀请陈水扁做非正式访问一事,比利时外交部长路易斯麦可宣布,他将拒绝发给陈水扁进入比利时的入境签证。

2003年9月17日 第58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决定,不将冈比亚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从而连续第11次挫败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图谋。

2003年10月25日 台湾教授协会、台湾战略协会等民间团体在台北举行“庆祝台湾光复、反对‘台独’制宪”大游行。

请回答:

(1)请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2)1624年以来台湾与大陆有几次分离?

分别由于什么原因?

(3) 从1949年以来台湾与大陆关系中,最危险的外部势力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

(4)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参考答案:

(1)约15000年前台湾与大陆福建仍连成一片,是中国东南大陆架的一部分。

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万人至夷州(今台湾),前后历时一年。

11—12世纪(北宋中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福建逐步开发,沿海渔民迁居澎湖群岛。

1335—1340年(元(后)至元年间)元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安县管辖。

1662年2月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并明谕台湾隶属福建省管辖.1888年3月3日,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正式上任,台湾省正式建立.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严正宣言: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将台湾、澎湖交还中国。

(2)1625年,荷兰殖民者建筑热兰遮城(今赤嵌城)从此开始在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宣布退守台湾,国民党“政府”迁至台北,海峡两岸从此再度隔绝。

(3)美国。

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下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

1950年8月初,美国又派第13航空队进驻台湾,并发表“台湾地位未定”的谬论。

1953年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将原来的“台湾海峡中立化”政策改为“单方面防守台湾”。

1992年9月2日,布什总统同意向台湾出售价值52亿美元的150架F―16战斗机。

2001年4月24日,美公布年度对台军售计划,向台出售4艘基德级驱逐舰、12架P-3C猎户座反潜侦察机、8艘柴油动力潜水艇等,总价值预估在40-60亿美元之间。

(4)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党的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内容上体现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2)这二次会议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各有什么指导作用?

(3)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什么思想路线?

参考答案: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2)党的八大为社会主义建设开了个好头,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点,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选自歌曲《东方红》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选自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 材料一歌颂的“大救星”是谁?

(2) 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

(3) 材料中的二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都有哪些功绩?

在党的领导集体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8+3分)

参考答案:

(1)“大救星”是毛泽东。

(2)“老人”是邓小平。

(3)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分)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他们是我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

9、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

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引自《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1950.11)

请依据材料回答:

①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要赴朝鲜作战?

②联系课本知识你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③抗美援朝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被誉为什么?

请你举出两个。

④你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参考答案:

(1)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2)抗美援朝,是正义的战争;全国人民的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作战;中朝人民的并肩作战;

(3)“最可爱的人”、黄继光、邱少云。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请回答:

(1)依据图

(1),请回答1953年12月中国政府与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了处理两国关系的什么原则?

(2分)

(2)依据材料一:

你知道这是谁在哪次会议上的发言吗?

(4分)在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什么方针?

(2分)提出这个方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

(2)周恩来、万隆(第一次亚非)会议、(4分)求同存异方针、(2分)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

(4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材料二:

风阳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

1980年

5.02亿公斤

1981年

5.70亿公斤

1982年

7.15亿公斤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党和政府决定在农村开始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你认为:

袁隆平在农业科技上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联系上述材料,你认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最关键有哪两条?

参考答案:

(1)邓小平家庭联产承包

(2)1973年成功的培育出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3)一靠政策;二靠技术。

12、阅读下列材料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请回答:

(1)上述内容是谁说的?

反映了我国什么时期的什么状况?

 

(2)这种状况在什么时候得到改变?

你能用一些建设成就来说明吗?

(至少举出3个)) 

参考答案:

毛泽东。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落后的状况。

1952年,建设成就见课本P22页码。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必须凭借各种票证才能购买到物品。

粮票、煤票、肉票、糖票、布票、……各种票证让人眼花缭乱。

如今,票证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

走进商店、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

——摘编自《百年中国》

材料二: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中关于电视机产量的数据制作下表:

(单位:

万台)

年份

1979

1982

1985

1988

1992

1996

2001

2004

电视机

1329

1592

1622

2485

1314

2109

3967

7328.80

其中:

彩电

0

288

410

1028

1314

2109

3967

7328.80

请回答:

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凭借票证购买物品的原因是什么?

②分析材料二中的数据,你能够发现哪些问题?

(二个以上)试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以上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①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物资匮乏,国家对生产和供应不得不按计划加以控制和分配。

②提示:

发现问题如电视机产量不断增加(原因:

电视生产能力提高、人们购买能力增强等);彩电需求不断增加(原因:

人们对电视质量与档次的要求越来越高,表明生活质量在提高。

);黑白电视退出消费舞台(原因:

电视生产技术和功能更新快)等均可。

符合题意的均可给分。

③主要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的变化。

14、右图是我国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请认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最早批准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

A、B、

C、D、。

(2)这些经济特区中被称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并且,神话般迅速崛起的是哪座城市?

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哪次重要会议上做出的决定?

(3)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你认为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厦门B、汕头C、深圳D、珠海

(2)深圳、十一届三中全会(3)人们的生活水平(衣食住行)有了显著的提高或改善;中国的经济、国防、科技教育水平及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更加和睦融洽等。

(只要言之有理,答到任何一点,便可得分。

15、材料解析

邓小平说: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做出决定的?

(2)简要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

(3)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里?

(4)结合生活的实际,谈谈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2分)

参考答案: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3)海南省(4)略(自己联系实际,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回答即可)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历史性握手”,成为国人们最热门的话题。

有一网民为此写了一首小诗:

“紧紧相握的双手,推开了冰封六十年的大门。

和平搭桥之旅,注入互相双赢的春天气息。

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

材料二:

邓小平在1984年说:

“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一网民的诗“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什么共同愿望?

(2)材料二邓小平的这段话,反映出我国在统一的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

运用这一政策已经在什么时间解决了什么问题?

(3)依据材料二你认为:

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什么?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