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22718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

1、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捻,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

……东之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必……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资治通鉴》

请回答:

⑴材料一和二描述分别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

 

 

⑵历史上把他们的统治时期分别称为什么?

 

 

⑶他们统治时期为对外交往做出贡献的是哪两位僧人,分别去了哪两个国家?

 

 

2、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

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⑵为什么要开通此河?

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

 

 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

 

 

⑷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

 

 

3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都是从我们国家学过去的。

——孙中山

请回答:

⑴孙中山所说的“考试制度”是指什么制度?

诞生于哪个朝代?

 

 

⑵此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它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⑶此制度完善于哪个朝代?

为此做出贡献的是哪几个关键人物?

 

 

 

⑷在这种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首创的有哪两项考试?

 

 

⑸此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

 

 

4、材料一: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材料二: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劲入骨如秋鹰。

——苏轼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鉴真盲目航东海”的最终目的地是哪里?

当时的帝王是谁?

 

 

⑵材料二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位书法家书法艺术的评价?

与他同期的书法家还有谁?

后人用哪四个字评价两人的书法?

 

 

 

⑶从鉴真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精神?

 

 

 

5看图填空:

 

⑴本图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在方框中填上三个国家名字。

⑵填城市名字:

①  ②  ③

⑶在澶州北宋当时的皇帝    在宰相   的力劝下,御驾亲征,大败辽军。

后又辽签订一个合约,史称      。

它的内容是                      。

6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献号天可汗,以履我国都。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⑴材料中“文皇”和“朕”是不是指一个人?

如果是,他是谁?

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

 

 

⑵从材料中反映了“朕”之前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什么?

 

⑶说一说“朕”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什么?

 

⑷“文皇”统治时,为了密切汉藏之间的关系,曾将谁远嫁吐藩?

当时该王国的赞普是谁?

 

⑸假如你是当今的国家领导人,你将会用什么方式对待和管理少数民族?

7、元世祖上位之初,首昭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史.食货志》

请回答:

⑴以上说明了元世祖采取什么政策?

 

 

⑵元世祖在农业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最终的结果如何?

 

 

 

⑶元世祖在交通运输业上,开通了哪两段运河?

后来使粮食运输逐步以何种方式为主?

 

 

 

⑷为加强中央集权,元世祖实行什么制度?

该制度对中央、地方有何规定?

 

 

 

 

8、“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请回答:

⑴“开元”是谁的年号?

他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他在位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⑵“贞观”是谁的年号?

他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他在位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10、请回答:

⑴B图叫什么名字?

何时印制?

 

 

⑵A图是谁?

何朝人?

他发明了什么?

 

 

⑶A图人物发明与B图相比,具有什么先进性?

通过比较,说明了什么?

 

 

 

 

 

A      B

 

9、“货币同为一色纸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以为私记。

”请回答:

⑴这些货币当时的名字叫什么?

 

 

⑵这些货币最早出现在我国什么时期?

什么地区?

 

 

⑶这些货币的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11材料一: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萍州可谈》

材料三: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惟以指南针为则,尽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请回答:

⑴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分别能得到怎样的历史信息?

 

 

 

⑵指南针是经何人之手传入欧洲的?

有什么重要影响?

 

 

 

 

12、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时期,在一定程度和时间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的统一。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①、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谁类似明太祖一样参加过农民起义?

 

 

②、明朝废除了哪两项制度?

 

 

 

 

③、1421年,谁迁都北京?

 

 

④、试分析一下:

明朝前期,从那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13、“雍正皇帝时,一位进士因‘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两句诗而被斩首。

”①这则材料说明了清朝政府对知识分子的什么做法?

 

 

②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做法盛行于那几个皇帝时期?

 

 

 

 

③这种做法对当时的文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14、“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十万余里,而我之云帆高涨。

”A、材料中的“永乐三年”是公元哪一年?

当时的中国皇帝是谁?

 

 

B、郑和先后几次远航?

他到过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哪里?

 

 

 

 

C、请你简要评价一下“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

 

 

 

 

15“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①清朝前期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②你如果家住在边疆,你会如何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6“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之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我们应该怎么评价他?

 

 

(2)他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请你证明。

 

 

 

 

(3)为加强对台湾的管理,清政府于哪年在台湾设台湾府?

有何意义?

 

 

 

 

18、“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①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②清朝实行这种政策根本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③你认为这种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

 

 

④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19、材料一自洪武十三年,把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职官志》

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

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

雍正中设军机处,议政之权虽微。

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

乾隆壬子,纯皇帝(乾隆帝)特裁之。

                        -《议政大臣》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帝”指的是谁?

“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⑵材料二主要表述了怎样的历史事实?

 

 

⑶材料一、材料二的做法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20、材料一唐太宗时候,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的人数比其他科多。

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

后来,有人作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回答:

①我国古代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

唐朝的科举制是如何得以完善?

 

 

 

 

②材料二反映出明朝科举制度又发生了什么的变化?

命题范围局限于什么?

③明朝改变科举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其相同目的是什么?

 

 

④汉朝和清朝的统治者在思想上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⑤就科举制用单一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谈谈你的认识?

 

 

 

 

23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因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⑴这三种发明出现在哪一个国家?

这三种发明指的是什么?

 

 

⑵其中有一项发明比西方早四百多年。

你知道是哪一项发明?

请写出该项发明的发明者及其所处的朝代?

 

 

⑶最早出现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是什么?

写出该仪器的名称及其发明是我国所处的朝代。

何时人们将磁化钢针支撑固定在一个刻有方位盘中来指向?

该发明对世界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⑷15世纪初,我国航海上有何重大行动?

请写出这一行动的名称、起止时间、最远到达的地区和意义?

 

 

 

 

 

 

 

 

 

 

 

24、达赖及其追随者于在西藏策动了3.14“打砸抢烧”事件,极力鼓吹“藏独”并屡次破坏北京奥运圣火的海外传递活动。

请你结合历史事实对达赖所谓的“藏独”加以驳斥。

 

 

 

 

政权

建立者

都城

民族

 

 

 

西夏

 

 

 

 

 

 

 

 

 

 

 

 

 

 

25、条约规定:

“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

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请回答:

①此条约的名称是什么?

是在何时何地签订的?

 

②上述内容有何法律作用?

 

 

③签定上述条约前,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当时清朝的统治者是谁?

 

 

④此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维护国家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6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

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靠缫丝织绸过日子。

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

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了大机户。

问:

①当时出现了何种生产关系的萌芽?

此种情况出现于何时?

出苏州外,还出现于何地?

 

 

②施家夫妇缫丝织绸的目的是什么?

 

 

③后来的施家夫妇相当于什么?

所雇的人相当于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④为什么这种生产关系没有在中国发展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