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教学方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278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教学方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史教学方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史教学方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史教学方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史教学方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史教学方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史教学方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史教学方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教学方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Word下载.docx

《古代文学史教学方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教学方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教学方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Word下载.docx

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悦,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

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喜悦色彩。

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二、曹丕

1、曹丕的生平

2、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典论》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已逸,《论文》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篇。

涉及到文学的价值、作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别等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

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对文学价值的重视。

他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所说的“文章”,指广义上的文章,既包括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著,也包括诗、赋等文学作品。

它把文学提高到与传统经典相等的地位,这对文学的喜悦兴盛,必然起到积极喜悦的推动作用。

第二、对建安七子作了评价,指出各人的长处和短处。

第三、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它所说的“气”,大体指作家的气质。

作家的气质不同,导致作品的风格就不同。

第四、初步探讨了各种文体的特点: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

(2)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

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3、曹丕诗歌的类型

4、艺术成就(与曹操相比表现出新的变化)

(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作品讲读】《燕歌行》(其一)

第二节 曹 植

一、曹植生平。

曹植(192—232,41岁)字子建,曹操第四子。

“三曹”中,曹植在政治上虽然满怀抱负,然终无成就,但在文学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它诗赋俱佳,尤以诗歌见长。

主要原因是跟他的诗人气质有关,再者跟曹丕的嫉妒和政治陷害有关。

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

“汝倩(请)人邪?

”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

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

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

谢灵运尝云:

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

(李瀚《蒙求集注》)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

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

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他的前后期的诗歌创作,内容和风格明显不同。

他的诗歌是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

他的后期诗歌,又开启了正始诗风。

三、曹植在文学是上的地位和影响

1、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之杰”

2、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作品讲读】《白马篇》、《赠白马王彪》 

[小结]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喜悦的代表。

第三节 王粲、刘桢和蔡琰

一、“建安七子”

二、“七子之冠冕”——王粲

1、王粲的生平

2、王粲诗歌创作的内容和代表作品

3、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

感情深沉,慷慨悲壮

【作品讲读】《七哀诗》其一

三、蔡琰与《悲愤诗》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

所谓“建安风骨”,即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

其内涵是:

1、政治理想的高扬。

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

3、强烈的个性表现(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

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

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

4、浓郁的悲剧色彩。

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

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

补充扩展:

刘师培把“建安风骨”总结为四个方面(见《中古文学史》):

1、清峻。

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洁,词气峭厉,不傍经典,直抒胸臆,故文风清峻。

2、通脱。

即随便之意。

诗文的随便由思想的随便而来。

这跟汉末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有关。

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积极建功立业的乐观喜悦精神,也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感叹。

但总的看来,建安文人对生命短暂的感叹,最终导向及时建功立业、追求人生的不朽的精神。

所以,慷慨悲壮,乃成为建安文学的又一风格特征。

3、骋词。

即气盛词壮。

建安文人思想束缚较少,精神比较自由,故其议论时事,抒写情志,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地表现自我,由此形成“骋词”的艺术风格。

4、华靡。

即华丽。

曹操尚质朴为文,而注重诗文华靡的,首推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

建安文学之渐趋华靡,表明文学已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始受到文人的自觉重视。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

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晋书•阮籍传》)。

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借以逃避祸端;

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

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二、“竹林七贤”

 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

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

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参见颜延之《五君咏》、《世说新语•刘伶病酒》,见作品选。

“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

山涛、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老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

文学成就上,向秀的《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十分感人,但无诗流传;

刘伶只有一首五言诗传世;

山涛、王戎、阮咸没有诗歌传世。

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三、阮籍的诗歌创作

1、生平、性格 

阮籍(210-263,52岁),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人,阮瑀(建安七子之一)之子。

其人“才藻艳绝,而倜傥放荡喜悦,以庄周为模则”(《三国志•阮籍传》)。

为人则“旷达不羁,不拘礼俗”(《三国志•阮籍传》)。

司马昭当政时,“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三国志》本传引《魏氏春秋》),遂世称“阮步兵”。

阮氏对司马氏的拉拢利用虽持敷衍的态度,内心却极度痛苦,终于忧愤而卒。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

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喜悦,乃见青眼。

2、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

形成了隐约曲折的诗歌风格。

【作品讲读】《咏怀》其一

3、阮籍诗小结:

(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

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

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

(2)、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

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的厚重了。

(3)、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四、嵇康的诗歌创作

1、生平、性格

嵇康,字叔夜,正始年间诗人,竹林七贤的领袖。

父早卒,依母兄长大。

康风度极佳,“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晋书•嵇康传》)。

《世说新语》引山涛对嵇康的赞誉是:

“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其醉也,傀然若玉山之将崩”。

魏晋人推崇形体美,嵇康又是当时的名士,故引起不少人的崇拜和追随。

成年后,娶沛穆王曹林女为妻,曹林与曹丕、曹植是异母兄弟,这样,嵇康便与曹氏政权有了分割不开的关系,自然被司马氏集团划入曹氏集团之中。

由于嵇康对司马氏集团的虚伪与残忍的厌恶,决定了它在政治上与司马氏政权的不合作态度。

再加上他恃才傲物的性格,决定他只能是个悲剧人物。

公元262年,嵇康的好友吕安为其兄吕巽(xun)所诬,吕巽欲夺吕安妻,反诬吕安不孝,吕安入狱,供词中涉及嵇康,康遂被捕入狱。

其实,吕安事件只是一个借口,直接的导火索是他写的一篇书信体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再加上钟会进谗言,最终为司马氏集团所害。

康临刑时,“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

康环顾日影,索琴弹之曰:

‘昔袁孝尼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

《广陵散》于今绝矣!

’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晋书•嵇康传》)嵇康与吕安死后,向秀作《思旧赋》悼念他们。

初康居贫,常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

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

良久会去,康谓曰:

“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

”会曰: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会以此憾(恨)之。

(晋书•嵇康传)

2、嵇康诗歌创作 “使气命诗”(《文心雕龙•明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风格清峻。

他的四言诗(如《忧愤诗》)成就较高,诗经之后,唯曹操、嵇康和此后的陶渊明,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但总的看,嵇康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如散文。

3、嵇康的散文创作,最著名的是就是那篇曾经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公元261年,山涛被任命为吏部郎,这说明“竹林七贤”发生了分化。

山涛举康代自,嵇康得知消息后,于是给山涛写了一封信,要与他绝交。

这封信在中国书信史上是继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之后的又一篇力作。

信中反复申说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个人的性格、爱好,提出了“七不堪”、“二不可”为不能出仕的理由,说自己不能舍其所乐而从其“九患”。

信中鲜明的表明自己的个人意识和喜悦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这正是魏晋文学最显著的特色。

写法上,主要用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笔调进行反语讽刺。

体现在两点:

(1)故意以言过其实的言词,放纵的态度,极度的丑化自己。

这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越是丑化自己,就越反衬出自己的清白、山涛的堕落;

二是他丑化自己——那“七不堪”、“二不可”的理由让明眼人一看就是虚假的,自己并非没当官的素质,而是官场太腐败,太黑暗,这才是自己不愿出仕的真正理由,即不愿与司马氏集团同流合污。

(2)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者在文中指桑骂槐,出语鄙俗,毫无礼节,表示出对受信者的极大不恭敬。

有时用比喻愤怒的责骂对方(如“自以嗜腐臭,养鸳雏以死鼠也”)。

其实,骂山涛变节只是个借口,其真正的目的是揭露司马氏集团的虚伪和官场的腐败黑暗。

(3)一般书信皆以言事为主,以简要为重。

而此信却有多种文体风格:

其犀利透辟的辨析,近似政论文;

其引经据典,寓言指事,含蓄深邃而富有哲理,又像诸子散文;

而其嬉笑怒骂,幽默讽刺,又类小品杂文。

鲁迅的杂文受魏晋散文影响很大,我们从他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嵇康散文的影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