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22844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银行在2008年6月末拥有美元资产折合人民币12119.97亿元,占全行集团总资产的18.68%,上述次贷相关资产仅占公司美元资产的13%左右,其余87%的美元资产风险状况尚未可知。

与中国银行相比,建设银行持有雷曼债券1.914亿美元,占总资产的0.29%,工商银行(包括境外机构)持有雷曼债券1.518亿美元,占总资产的0.01%,交通银行持有雷曼债券7002万美元,占总资产的0.02%。

除中信银行外,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其他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美元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有限,对境外债券投资比重较小,因此受到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是对外进行股权投资,因股票市值大跌而造成的损失。

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直接投资增多,受金融危机影响,海外直接投资出现了较大的账面浮亏(见表1)。

(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加大,出口下滑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

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美国长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美国消费增速减缓后,导致我国很多企业经营利润下滑甚至经营困难,还本付息能力大幅下降。

使得银行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可能变成坏账、呆账。

虽然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基本是业绩最好的大型企业,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自20世纪末剥离了大量不良资产后,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下行经济周期,因而贷款质量面临的挑战仍很大。

金融危机的冲击可能通过资产估值压力、进出口贸易疲软和市场整体流动性收缩等方式,影响国内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对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产生影响,导致不良资产总体规模增加。

  (三)房地产业不景气,加大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较快,规模也有较大扩张。

随着金融危机将房地产价格下降的气氛向国内传递,我国房地产业价格下降的可能性加大。

房地产业若出现持续的大幅调整,不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平衡造成很大的冲击,而且也将对银行业相关的信用风险造成较大影响。

  房地产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不仅有断供和开发商资金链的断裂,而且还有银行贷款抵押物的贬值和抵押物处置的困难。

我国银行业房地产贷款集中度逐步提高,截至2008年6月末,14家上市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包括建筑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15.5%,房地产相关贷款合计占贷款总额约28%。

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幅度超过贷款抵押比例,将使开发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上扬。

受经济周期性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一般需要经历2-3年,此轮楼市调整可能要在到2010年才可能结束。

因此,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给商业银行贷款可能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视。

  (四)金融危机致使利率连续下调,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收窄

  金融形势恶化,全球进入降息周期。

在降息周期下,我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面临较大的下降风险。

2008年10月9日降息,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收窄了近8个基点,而2008年11月27日再次降低存贷利率,又使银行净利差大约收窄37个基点。

在宏观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企业信贷需求的下降以及商业银行因担忧经济下行期间信用风险的增大,使得信贷政策更趋审慎。

统计数据显示,2003-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差一直在增加,但进入2008年后却呈现出加速下降的趋势,贷存比也进一步下滑。

截至2008年11月末,贷存比已经从年初的68.88%降到63.96%的历史新低。

在贷款利率下调的情况下,贷款规模增长速度的下滑,无疑会拉低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规模。

  (五)资本市场波动,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造成冲击

  2005年之后,受益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和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呈现强劲增长势头。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相关中间业务,如基金代销、资产托管、理财等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在规模较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新增中的贡献至少超过50%。

四大国有上市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2007年上半年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增速超过70%。

国内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年共实现非利息收入1120.37亿元,比2006年增长67.48%,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尤为突出,为1154.35亿元,比2006年新增618.8亿元,增幅高达115.54%。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003.73亿元,新增531.14亿元,平均增幅为112.39%。

其中,工商银行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达到创记录的344亿元,增长了110.4%。

  2008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超预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剧烈波动,资产价格破裂和资本市场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发行受阻,基金销售直线下滑,商业银行相关中间业务的增长速度显著放缓,资本市场难以重现2007年的“高歌猛进”(见图1)。

 

  在股市持续大幅下跌的过程中,老基金的价值下跌,新基金的发行受挫,证券投资基金规模显著缩水(2007年四季度至2008年三季度,基金净值缩水近60%),个人理财业务波动幅度很大。

在2007年市场较好的时候,建行销售基金收入达120亿元,2008年降低到30多亿元,2009年上半年代销基金收入只有10亿元。

由于2007年基数的影响,各行公募基金托管的收入同比增速较快,但环比增速显著降低(见表2)。

  我国商业银行非常重视中间业务发展,尽管资本市场交易的冷淡对其有所影响,但并没有阻碍银行创新业务的发展步伐。

中间业务总体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2009年上半年,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普遍出现2位数的增长,但各类业务走势出现差异。

在资本市场低迷导致基金代销等相关业务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类中间业务增长减速。

商业银行积极拓展银行理财、资产托管、咨询顾问、代理保险等新型收费业务。

代理业务,尤其是代理保险业务收入出现爆发性增长,以此弥补基金销售手续费的下降。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银行业既要注重加强危机的应对,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对我们的影响,更要学会“危”中求“机”。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银行业市场格局面临重新分配,欧美金融机构纷纷调整业务结构,重新审视全球化布局,银行业管制或将放松,这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理清发展战略、加快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国际银行业格局面临重新洗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应加快海外发展战略布局

  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欧美银行业遭受重创,在美国约8500家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中,陷入危机的银行数量上百家,倒闭银行20多家。

IMF估计,由此次危机所引起的金融业损失将达1.4万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的损失将由银行承受,其余部分则落在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和其他投资者身上。

美国银行业原有的海外市场,成为各国银行业争夺的目标。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银行业国际格局重新洗牌。

金融危机严重打乱了世界大银行的市值排名,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和瑞士银行等从前占据前列地位的银行排名纷纷下滑,而中国银行业则进一步提升了榜上位置,前十名中占有四席。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居前三甲。

  由于欧美银行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陷入流动性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新兴市场的发展步伐。

同时,欧美金融监管当局将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外资入股境内金融机构的限制。

我国银行业应当充分把握这一机遇,在全球市场寻找收益平衡点,顺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势所趋,从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学习国际大型银行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稳步推进国际化,稳步推进海外发展战略布局,力争在未来的国际银行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新的发展。

2008年,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海外布局在机构设置和投资入股境外金融机构方面继续稳步发展。

截至2008年底,国内5家大型商业银行共有78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

共收购(或参股)5家境外机构,涉及收购金额约71.3亿美元。

这些境外机构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领域。

中小商业银行海外布局开始起步。

2008年10月,招商银行纽约分行正式开业,这是美国1991年实施《加强外国银行监管法》以来批准设立的第一家中资银行分行。

  

(二)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得以巩固加强,为我国深化金融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2008年9月21日,美国高盛和摩根土丹利宣布转型为商业银行。

转型后不仅能够设立银行分支机构吸收存款,拓宽融资渠道,还可与其他商业银行享受同等待遇,获得申请美联储紧急贷款的永久权利。

投资银行回归商业银行业务,说明了自1933年“格拉斯—斯蒂高尔法案”实施以来的高杠杆商业模式的破产,也意味着华尔街利用“创新”的衍生工具创造的“金融泡沫”将不复存在,整个金融体系努力回归到平稳的轨道上。

与投行对比来看,相对稳健谨慎的投资模式将占据主流,银行业将重新受到重视,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得以巩固和加强。

  结合我国情况看,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是基金、股市总规模的数倍,决定了其在金融体系的主体地位。

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为我国继续推进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将使我国银行业的主导地位在金融体系改革中继续得以延续和发展。

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73.7万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27.7%。

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负债总额为69.8万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28.2%,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08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投资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达8家,基金产品从2007年底的30支增至46支;

以资产净值计算,基金管理规模2331.92亿元,市场份额从2007年底的6.87%增至12.36%。

此外,商业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参股信托公司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因而我国的金融改革,要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和金融业发展水平出发,坚持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有利于提高金融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

  (三)使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剥离非核心资产,建立基于核心业务下的多元化业务体系

  当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对自身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核心业务定位尚不清晰,争相开展投资银行、保险、租赁、信托、基金等业务的综合化经营,推出大量同质性的金融产品。

从危机爆发开始,许多大银行的市值都下降了,但最大程度地脱离了投资银行业务,而储蓄和信贷业务又有所扩大的银行则取得了最好的成绩。

例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瑞士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纷纷对经营战略实施了重大调整,更加专注具有增长潜力、拥有足够管理能力的核心业务。

在危机中走上战略转型的国际大银行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我国银行业重新认识综合化与专业化经营模式提供了借鉴。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推动业务结构优化调整,打造核心业务的领先优势,在梳理、区分核心业务和一般业务的基础上,通过对非核心业务的清理,释放大量资本,突出核心业务地位,提升核心竞争力。

面对国内迅速增长的投资理财需求,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配置多元化的业务需求,不只是借机进入证券业或保险业,而是应着眼于扩大资本实力,增强在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在战略规划上,一定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实现综合经营。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政府实行的系列宏观经济政策,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机遇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包括实行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

  一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给银行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

2008年12月开始的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以2008年11月末4623669.22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计算,向商业银行注入近万亿元的流动性。

这些潜在的流动性资金可以配置到一定的债券资产上面。

  二是中央4万亿投资给银行创造一定获利空间。

粗略估计,在国家的4万亿投资中,商业银行在2009年的新增贷款总额可以达到至少5000亿元的规模。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至8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8.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万亿元。

当前中长期贷款的快速增长,有利于拉动需求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提出“金融30条”,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并在进一步规范发展信贷资产重组、转让市场的基础上,允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发展以中小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贷款等为标的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适度分散信贷风险,也为商业银行创造一定的获利空间。

  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风暴中经受住了考验,业绩骄人。

2008年,我国银行业实现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同比增长30.6%;

全行业利润总额、利润增长和资本回报率等指标名列全球第一。

由于我国银行业在危机中的良好表现,声誉获得极大提升,增强了客户对国内银行的信心,扩大了潜在的客户基础,提高了市场地位。

例如理财业务领域,国内银行高端客户的理财业务得到迅猛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良好的声誉也推动了海外业务的发展,包括设立各种类型的分支机构和附属公司,以及银行并购。

国内的外资银行法人,加强了投资中国的信心,加速了融入中国市场的速度,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市场在其国际业务战略中的地位。

国内金融市场的结构面临着快速的调整和发展。

新一轮的企业并购重组拓宽了银行并购贷款、财务顾问等业务的发展空间;

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银行债券发行承销、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的增长空间;

市场的波动增强了企业避险套利的需求,拓宽了开展汇率、利率等避险增值产品创新的空间;

居民理财意识的提高和财富收入结构的变化,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得到的启示和应对策略

  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商业银行保持了健康发展态势,而国际银行业受到重创,正在进行“大修”,在为我们提供宝贵学习机会的同时,也赢得了一个发展的“时间窗口”。

全球金融一体化的程度不断深化是发展趋势,我们要认真反思危机发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认真汲取教训,正确认识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策略,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推动银行业科学发展。

  

(一)坚持银行业审慎经营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我国商业银行房贷业务提供了很好的警示。

反观这次危机,其根源在于部分银行的经营管理背离了审慎原则。

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

于是,从事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放弃了审慎信贷标准,不关心客户信用记录,不注重贷款的还款来源,过度看重抵押品市场价格,甚至出现住房贷款的“零首付”。

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

这将导致银行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银行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对我国银行业而言,房地产抵押贷款在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房贷申请人的把关较为严格,也没有针对信用级别低的客户的次级贷款。

尽管我国住房按揭贷款的质量较有保障,但仍需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我国没有较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较为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数据库已启用,但征信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地方还需要逐步完善。

  其次,我国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几年里涨幅显著,并非不存在泡沫,一些地区泡沫还比较严重。

而房价一旦停止上涨,若利率继续上涨,难免出现购房人不还款的情况。

  第三,美国从事按揭贷款的信贷公司的业务扩张主要靠按揭贷款证券化来支持,在危机发生时实际上只持有其发放的按揭贷款。

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假按揭贷款由于根本没有抵押的房产,其可能的损失率与美国次级贷款相比也许更大。

  因而,我国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审慎经营原则,不把市场繁荣作为放松内部风险控制的条件,采取严格的贷前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确保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现象。

  

(二)强化风险防控管理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这对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保持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观美国次贷危机,借款人、抵押经纪人、贷款机构、贷款管理机构、投资银行、受托机构、承销机构、评级机构、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几乎都基于这样一个信念:

只要房产增值,就一定有还款来源;

只要有还款来源,就可以通过证券化把风险分散,但却将最重要的一点,即“任何市场,特别是低流动性的房地产市场,不可能是只涨不跌”这个客观规律忽视了。

  此外,在一个大的经济周期背景下,新一轮房贷政策的松动并不意味着银行的房贷风险将会减弱,银行反而更应加强风险控制力度。

2008年底,为了刺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

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之后又对已贷款购买一套住房但人均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申请购买第二套普通自住房的居民,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

这些房贷新政对促进房地产市场走出低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下调首付比例会加大银行风险。

在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房地产作为周期性行业,在需求不足的前提下价格自然有所回落。

应以次贷危机为警示,在低利息、优惠的房贷政策下,银行的房贷风险意识不能减弱,反而更应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力度。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当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创建全方位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充分应用信贷管理系统和网络资源,实行信贷风险全方位预警,达到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目的。

根据客户风险程度的不同,将风险信号按风险程度从高到低依次分为红色、橙色和黄色,并对不同级别客户风险预警信号实行差别管理。

对红色预警信号,采取清收退出政策;

对橙色预警信号,采取主动退出政策;

对黄色预警信号,采取风险观察政策,密切关注风险变化,适时进行信贷退出。

总之,不论经济如何繁荣或是衰退,贷款企业运营如何景气或是不振,我国商业银行都必须重视风险管理,才能达到资本质量效益规模的协调发展。

  (三)在理性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银监会始终坚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并行不悖,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按照“成本可算、风险可控、提高透明度”的原则,在自身发展战略的框架内进行金融创新,确保合规性。

正是实行对适度金融创新的有效监管,使我国商业银行成功躲避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金融创新活动空前活跃,外汇市场远期、期权与掉期交易开始涌现,信用衍生品与股指衍生品呼之欲出,各种理财工具层出不穷。

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创新相对不足,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还难以适应实体经济发展对金融创新的需要。

因此,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金融创新经验的同时,吸取监管不足引发的深刻教训,防止重蹈次贷危机中监管不利种下的恶果,是我国银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方面,要理性开展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具有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提高市场效率等积极意义,在给投资者带来更高回报的同时,也可以将风险在更广的群体中进行分散,降低单个金融中介机构的风险水平。

但金融创新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是次贷危机发生并在全球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因素不容忽视。

因而,我们要辩证看待金融创新,充分认识到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必要性,在充分了解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以理性、客观、审慎的态度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程度要和我国国情相适应,以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安全运行为底线,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量进行金融创新,推出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另一方面,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建立起一套为之相匹配的监管手段和体系,适时、适度对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和引导,避免监管滞后,监管缺位与监管无效。

我国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监管不能放松,要始终坚持审慎监管原则,及时关注金融市场风险状况,并适时采取措施和手段进行监管,努力提高监管有效性,监督和帮助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严格的风险管控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四)稳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

  我国目前仍处于金融业改革进程中,存在着很多新问题,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我们庆幸于政府长期以来对金融业所坚持的谨慎的、负责任的、循序渐进的对外开放政策。

正是由于政府的金融管制,使得这场席卷全球、百年难遇的金融海啸并未给中国带来直接的经济冲击,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损失也相对有限。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深化金融改革,以此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提高金融机构抗击风险和危机的能力,促进经济的繁荣。

  但同时要注意,我国的金融开放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开放要适时、适度,要和我国的改革进程、改革要求相适应,要为改革发展服务。

若超越现在的改革进程和发展阶段来开放,可能将导致安全威胁。

二是开放要以“我”为主,必须为改革服务,为发展服务,为提升我国银行业自身竞争力服务。

银行、证券、保险业等金融机构在对外开放中,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均应处于主导地位,不能脱离这样的原则对外开放。

三是开放要以不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作为底线,要以对银行业的控制力为底线。

无论是在资本上还是在管理决策权上都要保证有效的控制,从而确保金融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