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历史 新课标版作业3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3056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机版历史 新课标版作业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手机版历史 新课标版作业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手机版历史 新课标版作业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手机版历史 新课标版作业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手机版历史 新课标版作业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手机版历史 新课标版作业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手机版历史 新课标版作业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手机版历史 新课标版作业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手机版历史 新课标版作业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手机版历史 新课标版作业3Word文件下载.docx

《手机版历史 新课标版作业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机版历史 新课标版作业3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手机版历史 新课标版作业3Word文件下载.docx

A.我国监察制度走向完备

B.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答案 B

解析 明朝监察官员多半是进士出身,六科给事中一般是有一定资历和工作能力的人,表明明朝监察官员的任用比较重视其任职资格,故B项正确。

明朝的监察制度是服务于皇权的需要,并不是走向完备,A项错误;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是指军机处的设立,C项错误;

材料表明科举是监察官的主要来源,而非官员(六科给事中)的主要来源,D项错误。

3.(2019·

湖南省雅礼中学模拟)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

五年后,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

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恢复军机处。

这一演变反映(  )

A.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B.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尖锐

C.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

D.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雍正到乾隆时期,设立和裁撤军机处都是由皇帝决定,军机处是加强皇权的工具,C项正确;

除了军机处之外还有六部等中央机构,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处和总理事务王大臣之间的矛盾尖锐,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4.(2019·

福建省泉州市模拟)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

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

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重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在北方,才出现漕运为南北方向,A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B项不符合史实,并且也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

国家疆域的扩大与漕运方向的转变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

5.(2019·

福建省三明市模拟)明清时期,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永佃”的现象。

如浙江临海县:

“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这种现象在当时较为普遍。

材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在农村出现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佃户对地主人身依附弱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 由材料中“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可得知佃种权可转让,也可随时收回,由“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可得知即使田主变换,佃种权仍归原佃户所有,因而“永佃”是指佃户拥有永久的佃种权,而不用依附于地主,故选C项;

材料中没有出现雇佣关系,因而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是农产品,排除D项。

6.(2019·

四川省绵阳市模拟)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

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

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B.农耕文明的繁荣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D.棉纺织业的发展

解析 与银、米价相比较,明朝绢价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结合当时棉布成为普通人的衣料这一史实,可知其原因主要是棉纺织业的发展,故选D项;

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实施的,明朝实施的是“海禁”,排除A项;

农耕文明的繁荣只是其次要原因,排除B项;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也只是绢价下降的次要原因,排除C项。

7.(2019·

重庆市模拟)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谕令“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

这一举措(  )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B.扩大了人丁税的征收范围

C.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户负担

D.刺激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 在广东地区推行的赋役改革举措是将广东地区固定的丁银摊入土地税一并征收,因其缴纳标准不再依据实际人丁而是依据土地的多少,故无地、少地的农户的丁银负担减轻,故选C项。

A、B、D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8.(2019·

云南昆明模拟)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依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

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

这反映当时(  )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对外贸易发达

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D.商业城市兴起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松江的棉纺织业所需的棉花来源及安徽芜湖的浆染所用原料的来源,并不是说明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故A项错误;

材料中仅仅是国内商品的流动,并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

材料中松江地区所需的棉花主要来自北方,安徽芜湖的染料来自福建,说明当时我国各地已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工,故C项正确;

材料中未说明这些城市为商业城市,故D项错误。

9.(2019·

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模拟)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长,进行具体管理。

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

这反映了明朝乡村救济(  )

A.救济方式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了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

C.保障了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D.注重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

解析 材料中“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长,进行具体管理”说明明朝乡村救济注重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故选D项;

材料仅体现乡村社仓制度的粮食来源与救济分配方式,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

乡村社仓制度仅是单一的救济方式,并未建立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排除B项;

乡村社仓制度仅是灾荒年时救济的一种方式,不能起到保障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的作用,排除C项。

10.(2019·

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

这表明他旨在(  )

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解析 根据材料“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可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表明王阳明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故C项正确;

王阳明主张的“致知格物”属于认识论问题,无法体现“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排除A项;

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解释,B、D两项无法体现,排除。

11.(2019·

福建省双十中学模拟)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

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  )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

解析 根据材料“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工整而规范”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明时期,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经义,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宋明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以伦理为道德核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宋明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B项符合题意。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排除A项。

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

从材料无法得出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D项。

12.(2019·

四川省绵阳市模拟)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

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

B.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

C.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

D.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

解析 清代严格限制商业戏园,说明忌惮商业文艺影响其统治,达官贵人“城外看戏”说明艺术魅力巨大,商业戏园等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故选C项;

由被禁到不断潜入,体现的是戏曲的魅力,无关矛盾缓和,排除A项;

戏剧繁荣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而非早期启蒙思想,排除B项;

由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可知,当时文化专制仍旧盛行,排除D项。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9·

河北省张家口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潭摘录》

“(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

“景德镇袤延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

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什么?

答案 

(1)特征:

历史悠久;

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

产品种类繁多;

走向世界。

影响:

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特点:

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不能说明。

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14.(2019·

江苏苏锡常镇模拟)中国古代以抑商为主的商业政策几经变化,影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走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思想呈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否定商业,限制商业,肯定商业三种商业思想……孔子不反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也不反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而是在许多场合都给予肯定。

孟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了商品交换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不能仅靠自己的劳动来生产本人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如果否定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的各种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使社会退回原始时代去。

——魏向远《我国古代商业思想和政策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简易图

材料三 洪武四年十一月丙戌,诏“仍禁濒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

挑担驼载之人,减一等。

物货船只并入宫”……清朝时为了推行抑商政策,采取大量对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的禁止或者限制措施,如用行会制度限制工商业自由发展。

清政府就是利用这种制度对从事国内贸易的商业资本进行有效的垄断与控制,从而达到既能使商业资本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限制的目的。

——史慕华《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与政策探究》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肯定商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否定商业、限制商业的分别是什么学派,并简述理由。

(2)据材料二所示平面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分析其对居民文化生活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政府抑制商业的表现和根本目的。

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商业政策变化的认识。

答案 

(1)原因:

商业活动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否定商业的是道家。

理由:

道家主张“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

限制商业的是法家。

法家主张“重农抑商”。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督。

以词、话本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兴起,居民娱乐场所(瓦肆)增加。

(3)表现:

海禁政策,行会制度。

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认识:

中国古代总体采取抑商政策,商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