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3085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2质量的测量 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A.铁块磨掉一个角B.铁块熔化成铁水

C.铁块轧成薄铁片D.铁块从地球运到月球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答案】A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

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质量的特点,难度不大。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解答】

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与物体的状态、形状以及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

B为状态变化;

C是形状变化;

D是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

铁块的质量均不会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

A磨掉铁块的一个角铁块的质量减小,符合题意。

故选A。

2.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拌。

在此过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b)与加入氯化钠质量(a)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运用图象的形式考查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用函数图象更能形象直观简洁地表示一些化学现象,通过图象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A.刚开始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为0,溶质质量分数不是一直增大;

故A错误;

B.刚开始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为0,故B错误;

C.刚开始是不饱和氯化钠溶液,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大于0;

当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时,溶质的质量在不断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

当氯化钠不再溶解时,溶液饱和,溶质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也恒定不变,故C正确;

D.刚开始是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钠以后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有变化的;

故D错误。

故选C。

3.如图是恒温下模拟海水晒盐过程的示意图,与丙烧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同的是()

A.甲B.丁C.甲和乙D.乙和丁

【答案】B

本题涉及海水晒盐的原理、溶解度应用等理论内容,要通过该题认真总结。

根据①溶液变化为②溶液,没有晶体析出,②转化成③后析出晶体,③④都是常温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进行解答。

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但是由图象可知,丙和丁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

,故二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故选B。

4.如图,某同学将一张细条状铝箔纸的两端分别压在干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铝箔纸发热并燃烧。

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实验会引起实验者触电

B.该实验能说明短路带来的危害

C.实验中铝箔纸只发生物理变化

D.实验时用普通纸代替铝箔纸也能燃烧

本题考查了利用身边器材能够做的科学实验以及分析实验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各种金属都是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电流通过导体时,都要产生热量,这种现象是电流的热效应;

导线直接将电源连接起来的电路叫短路,短路时,容易烧坏电路或形成火灾。

A.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实验者已经采取了绝缘措施,不会引起实验者触电,故A错误;

B.由于短路引起铝箔纸的燃烧,说明了短路带来的危害,故B正确;

C.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实验中的铝箔纸发生了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由于普通纸不能导电,故不能用普通纸代替铝箔纸进行实验,故D错误。

5.小明同学在学习了浮力后遇到这样一个题目:

“有一个实心金属球,用弹簧称测得在空气中的重力为64牛,把它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示数变为34牛。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求出哪些未知的物理量?

”小明和几位同学讨论后得出以下一些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金属球受到的浮力是34牛B.金属球排开水的质量是3.4千克

C.金属球的密度是1.1×

103千克/米3D.金属球的体积是3×

10-3米3

【答案】D

本题考查了称重法求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公式、重力公式的应用,要熟练运用公式,关键是利用称重法求出金属球受到的浮力,同时知道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物体的体积相等。

(1)知道金属球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利用称重法求出受到的浮力;

(2)金属球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和本身的体积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金属球的体积;

(3)利用G=mg求出金属球的质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金属球的密度。

(1)金属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F浮=G-G示=64N-34N=30N。

(2)由F浮=G排可知,金属球排开水的质量

,故B错误;

(3)由F浮=ρ水gV排可得,金属球的体积:

金属球的质量为:

金属球密度:

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6.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量固体存在),在饱和溶液中漂浮着一只塑料木块,现向烧杯外水槽中加入少量的NaOH固体,则烧杯中的木块会

A.上浮

B.下降

C.位置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A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会继续溶解硝酸钾而使密度增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根据题意,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量固体存在),现向水中加入少量的NaOH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则烧杯中硝酸钾饱和溶液会继续溶解指硝酸钾,溶液的密度增大,据此结合F浮=ρ液gV排,进行分析判断。

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量固体存在),现向水中加入少量的NaOH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则烧杯中硝酸钾饱和溶液会继续溶解指硝酸钾,溶液的密度增大,F浮=ρ液gV排,溶液的密度增大,则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故烧杯中的木块会上浮。

7.如图所示,一质地均匀的圆柱形平底玻璃杯,置于水平桌面中央,杯内水中漂浮着一冰块,关于冰融化前后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杯对桌面的压强增加B.容器内液体的密度减小

C.玻璃杯中液面的高度升高D.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不变

灵活运用压强的各个公式进行分析,抓住题目中的相等量,可做出选择。

(1)杯底对桌面的压强属于固体压强;

可通过公式

来完成;

(2)冰熔化成水后,水的密度不变;

(3)液体压强大小的比较,可通过公式p=ρgh来完成。

A.冰块熔化前后,杯内物质的重力不变,杯子的重力不变;

故桌面受到的压力(F=G总)就不变,杯子的底面积不变;

根据固体的压强公式:

得,桌面受压强不变,故A错误;

B.冰熔化成水后,水的密度不变,故B错误;

CD.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即排开水的重力G水即得F浮=G排水);

由于冰块漂浮,根据二力平衡知识,有F浮=G冰;

故G冰=G排水;

m冰=m排水,因为水的密度一定,所以冰熔化的体积后恰好和排开水的体积相等,故冰块熔化前后,水面高度h不变;

根据液体压强的公式:

p=ρgh可得,由于水的高度h不变,故水对杯底的压强不变,故C错误,D正确。

8.高铁酸钾(KFeO4)是具有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它的氧化性超过高锰酸钾,是一种集氧化、吸附、杀菌、灭藻的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

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为氧化铁、金属氧化物和氧气。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铁酸钾是一种金属氧化物

B.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C.保存高铁酸钾时应注意防潮避热

D.高铁酸钾受热分解是一种化学变化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含义、氧化物的特征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高铁酸钾的化学式进行解答;

C.根据题意,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为氧化铁、金属氧化物和氧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学变化的定义进行解答。

A.高铁酸钾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

B.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1)×

2+x+(-2)×

4=0,则x=+6,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由题意可知,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为氧化铁、金属氧化物和氧气,可推测保存高铁酸钾时应注意防潮避热,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高铁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铁、金属氧化物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把一定质量的氯化钾饱和溶液通过某种措施使之变成不饱和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剂质量可能不变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溶液质量一定增大D.氯化钾的溶解度一定增大

本题考查综合考虑各方转变方法对溶液组成的影响,切忌片面分析问题。

在一定条件下能继续溶解氯化钾的溶液称为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的溶液称为氯化钾的饱和溶液;

因此要把一定质量的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变不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向饱和溶液氯化钾溶液中加水、升高温度等。

A.若通过升高温度把一定质量的KCl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则溶剂质量不变;

若通过加水,把一定质量的KCl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则溶剂质量增多,故正确;

B.若通过升高温度把一定质量的KCl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C.若通过升高温度把一定质量的KCl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则溶液质量不变,故错误;

D.溶质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故错误。

10.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实心长方体A,B,已知体积VA<VB,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A>SB,对地面的压强PA=PB.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的密度一定小于B的密度B.A的密度可能等于B的密度

C.A的质量一定大于B的质量D.A的质量可能等于B的质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压强公式的灵活应用,注意规则物体的压强计算公式可以变形为P=ρgh,对于规则物体比较密度、压强以及高度关系时,利用其变形公式不仅可以节省做题时间,同时准确率也会提高。

水平面上规则物体对地面的压强计算公式可变形为

已知A、B对地面的压强相等,根据A、B的高度即可比较密度大小;

已知A、B对地面的压强相等,根据A、B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即可比较其质量大小。

∵pA=pB,hA<hB

由p=ρgh得:

ρA>ρB,故A选项错误;

又∵pA=pB,SA>SB

得:

GA>GB,即mA>mB,故C选项正确。

11.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B.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C.t2℃时,将相同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

D.将t1℃时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变为不饱和溶液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

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①查出某固体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从而比较同温度下的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升温或降温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等。

A.据图可以看出,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故A错误;

B.t2℃时,a的溶解度为50g,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只能溶解25g,

C.t2℃时,将相同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c不析出晶体,a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b,故C正确;

D.将t1℃时a、b、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会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故D错误。

12.如图所示,一杠杆(质量忽略不计),A端悬挂一物体,并浸没在饱和石灰水中,B端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

若往该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了一定量的生石灰(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并导致温度升高。

温度越高,熟石灰的溶解性越小)。

在这过程中液体总体积不变,并且物体始终未露出液面,杠杆将

A.先左低右高,后水平平衡B.先左高右低,后水平平衡

C.先左低右高,后左高右低D.一直处于水平平衡状态

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了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浮力及杠杆平衡的条件,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热量;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溶液的密度减小,则浮力减小;

生石灰全部溶解后温度慢慢降低,溶解度增大,溶液的密度增大,浮力增大。

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了一定量的生石灰(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并导致温度升高,温度越高,熟石灰的溶解性越小),溶液的密度减小,浮力变小,则杠杆左低右高;

生石灰全部溶解后,温度最高,然后逐渐降低,溶解度逐渐增大,最后降至室温,密度与原来相同,则浮力也增大到与原来相同,则杠杆再次水平平衡。

二、实验探究题

13.科学兴趣小组想要测量教室里粉笔的密度大小,选择两只粉笔进行研究,先用天平测出粉笔的总质量为m,并分小组继续进行下列探究。

(1)粉笔表面有许多细微的小孔,水分会进入小孔,粉笔扔进水中立即产生很多的气泡。

甲组同学用排水法测量粉笔的体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体积为V1,将粉笔放入水中,粉笔完全浸没时,再次测得总体积为V2。

这样测得粉笔的密度将 

 

(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2)为了准确的测出粉笔的体积,乙组同学采用凡士林涂抹整个粉笔外表,凡士林可有效的防止粉笔吸水,再用细针戳粉笔使得粉笔完全浸没水中,从而准确测得粉笔的体积。

请你再思考一种测量粉笔体积的方法:

(与本题呈现的方法不能相同)

(3)丙组同学观察发现粉笔吸水后体积几乎不膨胀,另取一量筒倒入适量的水,测得体积为V3,将甲组实验中已经吸足水的粉笔投入量筒中,再测得总体积为V4,丙组同学测得粉笔密度为 

(用题中字母表示)

【答案】

(1)偏大

(2)用塑料薄膜包裹在粉笔的外面,用量筒排水法测出粉笔的体积;

测出粉笔的底面积和高,用V=sh求出

(3)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实验中出现问题时,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所出现的问题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能够做出分析。

由于粉笔在浸入到水的过程中,粉笔要吸水,从而造成粉笔和水的总体积会变小,从而造成测量的结果偏大。

(1)由于测量体积时,粉笔吸收了部分水,会使测得粉笔的密度偏大;

测出粉笔的底面积和高,用V=sh求出,均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体积;

(3)粉笔的体积为V4-V3,粉笔的质量为

,则它的密度为:

故答案为:

(1)偏大;

测出粉笔的底面积和高,用V=sh求出;

14.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小明用以下两个实验方案测某品牌酸奶的密度。

(1)方案一:

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①他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0=35.8克;

②把酸奶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如图所示m1= 

克;

③把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酸奶体积V奶=40毫升;

④则酸奶的密度ρ= 

(密度计算写出过程)

(2)在交流讨论中,小组同学认为测得的酸奶密度值偏大,其原因是 

(3)方案二:

巧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

请补充完整相关步骤。

①测出空玻璃瓶(含盖)的质量m;

②瓶内装满水,盖上瓶盖,测出总质量m1;

④根据所得的数据算出酸奶的密度。

(1)② 

81.8

④m奶=81.8克-35.8克=46克

(2)倒入量筒后还有部分酸奶残留在烧杯,导致所测体积偏小

(3)把水倒干净,在瓶内装满酸奶,盖上瓶盖,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2

本题目是测定密度的常规实验题,利用实验求物质的密度历来是中考的重点,密度是单位体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求解密度,需测两个物理量--质量和体积,在实验室中,质量用天平来测,体积测量往往需用量筒和量杯,应当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和读数;

同时考查学生对密度的基本计算。

(1)天平的调节原则:

右偏左调,左偏右调,先快后慢;

(2)天平的分度值是0.2g,读数为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3)利用密度公式

,求出密度。

(1)②图中m1=50g+20g+10g+1.8g=81.8g;

④m奶=81.8克-35.8克=46克,

(2)倒入量筒后还有部分酸奶残留在烧杯,导致所测体积偏小;

(3)巧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除了

③还需要把水倒干净,在瓶内装满酸奶,盖上瓶盖,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