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347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君子六艺详解Word下载.docx

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

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周礼.春官.大宗伯》: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通典.礼六六》:

“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

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

一,冬至祀昊天于圆丘;

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

三,孟夏雩祀于圆丘;

四,季秋大享于明堂;

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主要内容有:

(1)祀天神:

昊天上帝;

祀日月星辰;

祀司中、司命、雨师。

(2)祭地祗:

祭社稷、五帝、五岳;

祭山林川泽;

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3)祭人鬼:

祭先王、先祖;

禘祭先王、先祖;

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吉礼

中华传统五礼

(一)——吉礼

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中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

礼运》称:

「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

春官·

宗伯》记载:

「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祗qí

)。

」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

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天神

祀天神时,只能由天子来祭祀,受祀的天神不仅多,而且有尊卑之别,第一等为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百神之君等。

天子选择在冬至这天,阴尽阳生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圆形的祭天之坛(阴阳五行中南方为阳位),祀昊天上帝。

第二等为祀日月星辰。

日月为天之明,星辰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即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

第三等祀除第二等之外,凡是职所有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此外还有祈谷于天的雩(yú

)祭。

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为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祭祀。

常雩的时间,《左传》曰「龙见而雩」。

所谓「龙见」,是指苍龙七宿在建巳之月(夏历四月)昏时出现在东方,此时万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时有雩祭。

「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灾而临时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两季,雩祭的对象,除上天外,还有「山川百源」即地面上所有的水源。

祀天神的各种仪式与祭祀用品都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着深意和敬意,在祭天仪式中,通过虔诚地祈福,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地示

远古时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

祭地示时,也依照尊卑分为三等。

第一等为社稷、五祀、五岳。

社为土地,稷为百谷之主;

五祀在此为五行之神;

五岳为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五山被认为是天下五方的镇山。

第二等为山林、川泽。

此类祭祀的对象还包括社稷、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等,主要祭祀四方的大河、大山;

第三等是四方百物。

所谓四方百物指的是,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种小神,包括户、灶、霤(liù

)、门、行等五祀。

《礼记·

月令》说,春祀户,夏祀灶,中央祀中霤,秋祀门,冬祀行。

此五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厚于民生,故要祭五者之神。

人鬼

祭祀人鬼,主要是对祖先的祭祀。

祭必于庙,《礼记·

王制》记载: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三。

士一庙。

庶人祭于寝。

」昭、穆是指宗庙的排列次序,各个庙都向南,昭庙在左,穆庙在右,依次排列。

《诗·

小雅·

天保》云:

「禴(yuè

)祠尝烝,于公先王。

」禴、祠、尝、烝分别是春夏秋冬四时的祭名,所谓四时祭,就是每逢岁时之首,用时令蔬果祭祖。

对父祖的祭祀还大量集中在丧礼中,有奠、虞、卒哭、袱、小祥、大祥、禫(dà

n)等名目,甚为复杂,并包括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

关于先圣先师的祭祀,中国古代重视礼教,对于在伦理教化上有突出表现者,即所谓「礼乐读书」之官,国家将其纳入祭奠「先圣先师」的祀典。

最初的祭奠没有特定的对象,至汉代,先圣定为周公,孔子定为先师。

到唐太宗时期,从国学角度出发,尊孔子为先圣。

此后,孔子在国学祭祀中的独尊地位再也没有变化。

配享先师的人,后来渐渐增加到四配、十哲。

四配为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十哲指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予、子贡、冉有、季里、子游、子夏(后来颜回升为配享后,升颛孙师为十哲之一)。

他们都是孔门弟子中非常优秀的人。

到清代,增加有若和朱熹为十二哲。

此外,在孔庙中还有一些受祭者,他们的级别低于四配、十二哲,被称为先贤(仍是孔门弟子)、先儒(历代儒家杰出学者)。

祭祀这些先圣先师的地点在学宫孔庙,每年春秋行祭祀大礼。

小结:

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或许有其时代的特点和局限性。

然而时至今日,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加以传承和发扬,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协调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意义深远的现代价值。

凶礼是对各种不幸事件进行悼念、慰问方面的礼节仪式

中华传统五礼

(二)——凶礼

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guì

)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意为以凶礼哀吊救助邦国的忧患,以丧礼来哀吊死亡,以荒礼来救助饥荒与疫病的流行,以吊礼哀吊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水火灾祸,以襘礼相助被围而遭祸败的盟国,以恤礼慰问国内的动乱或曾遭寇乱的邻国。

丧礼

以丧礼哀死亡。

曲礼下》记载:

「居丧未葬,读丧礼。

既葬,读祭礼。

」丧礼是古代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对死者遗体的各种处理仪式,来表达对死者的敬爱之情。

丧礼仪式,有停尸仪式、报丧仪式、招魂、送魂仪式、做「七」仪式、吊唁仪式、入敛仪式、丧服仪式、出丧择日仪式、哭丧仪式、下葬仪式,各种仪式都非常郑重其事。

与丧礼密不可分的是丧服制度,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依次有斩衰(cuī)、齐衰、大功、小功、缌(sī)麻等五种服期不等的丧服。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如同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荒礼

荒礼即为遇灾荒时所行之礼,凶礼之一。

宗伯》曰:

「以荒礼哀凶札。

」札,谓疫疠。

郑玄注:

「荒,人物有害也。

」《礼记·

曲礼》曰:

「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

」意指水旱灾害之年,五谷不成;

天子少食减膳,不杀生;

天子的御道不除草,以省民力且可采摘野生植物充饥;

凶年不以县钟磬作乐;

大夫食黍稷而以粱为餐;

士虽饮酒但不作乐,与民同忧。

《逸周书·

籴匡》将农业丰歉分为成年、年俭、年饥、大荒等四种情况,灾荒时直接贷给饥民粮食。

《国语·

鲁语》记载:

「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

」襄公二十九年,郑国发生饥荒,郑子皮「饩国人粟,户一钟」。

《孟子》梁惠王说: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周礼·

秋官·

司寇》:

「若国札丧,则令赙(fù

)补之;

若国凶荒,则令赒委之。

」此处所记载的荒还包括疫病流行在内,当邻国出现灾荒或传染病、民众面临生存危机时,应该以一定的方式表示同忧,当有赒补之礼,亦属荒礼。

先秦荒礼大致有祷神、变礼、减缮减用以及提供财物赒补等几种形式。

大司徒》则更加全面和系统地提出了救荒的对策:

「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

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省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

灾荒之年举行荒礼,不仅可以安抚民心,维护社会安定,同时也有效地节省了财物,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

故而,先秦以后荒礼仍受到社会各阶层所重视。

吊礼

宗伯》记载大宗伯(官名,春官之长为大宗伯,掌礼制,爵为卿)「以吊礼哀祸灾」。

司寇》记载小行人(官名,掌邦国宾客之礼籍,招待四方使者等)「若国有祸灾,则令哀吊之」。

鲁庄公十一年秋,宋国发生大水,鲁君派人前往吊问,曰:

「天作淫雨,害于粢盛,如何不吊?

」《宋史·

徽宗本纪》,崇宁三年二月丁未,置「漏泽园」,瘗埋人骨,无使暴露。

都是代表天子吊慰抚恤各国诸侯及人民的。

襘礼

诸侯国因外来侵略或内部动乱灾祸,蒙受经济、财产、人员的损失,天子或盟国汇合财货予以救助,称为襘礼。

《春秋》襄公三十一年冬,「会(襘)于澶渊,宋灾故」。

《谷梁传》云:

「更宋之所丧财也。

」即为补充宋国因为灾祸而丧失的财物,使之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恤礼

恤是忧的意思,春秋时,诸侯国因外来侵略或内部动乱灾祸,蒙受经济、财产、人员的损失时,派遣使者慰问、存恤,称为恤礼。

秋官》中「大行人」之职,为「致恤以补诸侯之灾」;

「小行人」之职,为「若国师役则令犒恤之」,都是恤礼。

虽然近代礼仪中,省去了很多凶礼的礼节,但是古礼的内在精神依旧对现代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

俗云: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皆乐生恶死,好治厌乱。

洪荒之世,人类与自然相需而存,敬天法地而礼生,文明得以进化。

于今亦然,困顿危难之时,社会各阶层,从上至下都能伸出关爱的手,依靠爱心和团结的力量,有助于尽快恢复信心,度过难关。

此敬天法地爱民之心,无论何时何境都历久弥新。

 

军礼西周五礼之一,是用于征伐,是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华传统五礼(三)——军礼

军礼即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

王者以礼治国,使天下归于大同,难免会遇到内部和外部的干扰,甚至兵火的威胁。

月令》记载:

「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

」礼乐与征伐,犹如车之两轮,不可偏废。

而军队的组建、管理等,也都离不开礼的原则。

例如军队的规模,天子为六军,根据礼有等差的原则,诸侯的军队不得超过六军,而必须与国力相称,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当时的军力往往用战车的多少来衡量,故而,又有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的说法。

军队必须按照礼的原则,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礼记·

曲礼》云: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军礼分为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周礼·

大宗伯》记载:

「大师之礼,用众也;

大均之礼,恤众也;

大田之礼,简众也;

大役之礼,任众也;

大封之礼,合众也。

」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大师之礼

大师之礼,指王者出征讨伐,其军队行止动容,自有其礼法。

天子御驾亲征,威仪盛大,旨在为了调动国民为正义而战的热情,故《周礼》云:

「大师之礼,用众也。

」郑玄注:

「用其义勇也。

大均之礼

大均之礼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等。

清末经学家孙诒让言:

「此主王国而言,盖欲均地政地守地职之等,须属聚众庶,大平计事,故属军礼。

」根据《周礼·

小司徒》记载,古代的军队建制,以五人为一伍,五伍(二十五人)为一两,四两(一百人)为一卒,五卒(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师(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国家根据这一建制「以起军旅」(征兵),同时「以令贡赋」(分摊军赋)。

也就是说,应征的士兵必须自备车马、盔甲等。

这种做法与当时兵农合一的社会现状相适应,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大均之礼意在平摊军赋,使民众负担均衡,唐宋以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军礼中不再有这一条。

大田之礼

古代诸侯都亲自参加四时田猎,以及因田习兵,检阅车徒等。

分别称为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称之为大田之礼。

其主要目的是检阅战车与士兵的数量,作战能力,训练未来战争的协调配合。

田猎不但是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生产活动,且与祭祀有关。

殷商甲骨文中有大量的田猎记录,作为已是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田猎不再是以糊口果腹为目的的生产手段,周代更是如此。

田猎的作用,一则为田除害,保护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

二则供给宗庙祭祀。

三则为了驱驰车马,弯弓骑射,兴师动众,进行军事训练。

礼法规定,田猎不捕幼兽,不采鸟卵,不杀有孕之兽,不伤未长成的小兽,不破坏鸟巢。

另外,围猎捕杀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斩草除根。

这些礼法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是有积极意义的。

大役之礼

大役之礼指国家为建筑王宫城邑等营造、修建土木工程,而大兴徒役。

大役之礼要求根据民力的强弱分派任务,也就是孔子所说「为力不同科」的思想。

大封之礼

大封之礼指勘定封疆,树立界标。

郑注云:

「正封疆沟塗之固。

按古者封国各有疆界,若有侵越,或错互不正,则以兵征治之也。

故亦属军礼。

」诸侯相互侵犯,争夺对方领土,使民流离失所。

当侵略的一方受到征讨之后,要确认原有的疆界,聚集失散的居民。

古代疆界都要封土植树,故称大封之礼。

天子亲征是一件重大的事件,《礼记·

王制》说,出征前要举行「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nǐ)」、「祃(mà

)于所征之地」、「受命于祖」、「受成于学」等礼仪。

类、宜、造、祃都是祭名,祭祀上帝、社、祢(父庙)和所征之地,是为了祈求各方神灵的保佑,确保战争的胜利。

受命于祖是为了告庙,并将神主请出,奉手军中。

受成于学是为了决定作战的计谋。

此外,军队的车马、旌旗、兵器、军容、营阵、校阅等无不依一定的仪节进行。

军队的日常训练,包括校阅、车战、舟师、马政等,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定。

得胜之后,还有凯旋、告庙受降等。

后代礼书又有将射礼、軷祭道路、日月食伐鼓相救等作为军礼内容的,这里略述征战、校阅之礼仪。

一、征战之礼

1.出师祭祀

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与命将出征之不同,二者礼数规格也有不同。

队伍出征前有许多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

出征前祭天叫类祭,把即将征伐之事报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罚,以上帝的名义去惩罚敌人。

古代干支纪日有刚日、柔日之分,甲、丙、戊、庚、壬为刚日,刚日属阳,外事须用刚日。

类祭即在刚日举行,但具体的日子则要通过占卜择定。

出征前祭地叫宜社。

社是土地神,征伐敌人是为了保卫国土,所以叫「宜」。

后代多将祭社(狭义指本国的土地神)、祭地(地是与天相对而言的大地之神)、祭山川湖海同时举行。

出征前告庙叫造祢。

造就是告祭的意思,祢本是考庙,但后代都告祭于太庙,并不限于父庙。

告庙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义。

祭军神、军旗称为「祃(mà

)祭」。

军神,一说是轩辕黄帝,一说是蚩尤。

军中大旗叫「牙旗」,古有「牙旗者将军之精,一军之形候」的说法。

东汉以后,出征前常有「建牙」仪式,把大旗树起来,然后「祃牙」。

不少著名的文人,如陈子昂、柳宗元等写过《祭牙文》、《祃牙文》。

2.誓师

祭祀礼毕,出征的军队有誓师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也就是一次战前动员和教育。

《尚书》所载《甘誓》、《汤誓》、《牧誓》等,都是上古著名的誓师之辞。

3.军中刑赏

军队在外行军作战,刑赏尤须严明,公正无偏,鬼神可鉴。

刑赏的依据是军法。

《司马法》规定,军队进入敌国后,「无暴神祇;

无行田猎;

无毁土功(不破坏土建工程);

无燔墙屋;

无伐树木;

无取禾、黍、器械;

见其老幼,奉归无伤;

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无敌对行为者,不得随意捕捉);

敌若伤之,医药归之」。

军纪规定非常严明。

军中刑赏都重视及时见效,「赏不逾时」,「罚不迁列」,这是由于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刑赏时,使人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才能克服消极因素,因势利导,夺取胜利。

4.凯旋

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其时高奏凯乐,高唱凯歌。

天子亲征凯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时远至数十里之外。

如果是命将出征凯旋,有时皇帝也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

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

这都称为「郊劳」。

5.饮至与论功行赏

战争胜利结束,天子要宴享功臣,论功行赏。

上古把这种「享有功于祖庙,舍爵策勋」的礼仪称为「饮至」。

后代「饮至」享宴不再行于宗庙,改在正殿或宫苑举行。

6.师不功

军队打了败仗,称为「师不功」,或称为「军有忧」。

军队回国则以丧礼迎接。

国君身穿丧服,头戴丧冠,失声痛哭,并且吊死问伤,慰劳将士。

二、校阅之礼

月令》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后代据以定大阅之礼。

大阅的目的在于检查备战状况,天子亲临,称为「亲讲武」。

我国古代的军事理论一向重视军队的平时训练,认为「兵事以严终」(《穀梁传·

庄公八年》),军队严加警备,强化操练,反而使得敌人不敢轻举妄动,所以要定时校阅演习。

春秋经传记当时诸侯各国「大阅」、「治兵」之事甚多。

中国兵学思想发源较早且著述颇丰,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军礼亦在兵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人口增多,衣食住行之生活迥异,处今之世,欲行古之礼,或有不合时宜处。

古云:

「随时而变,因俗而动。

」(《管子·

正世》)对于通乎人情,诚而不伪的中国古礼,择其善者而从之,加以必要的改进予以传承和发扬,不但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需要,亦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

宾礼西周五礼之一,指接待宾客的礼节。

中华传统五礼(四)——宾礼

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

大宗伯》记载「以宾礼亲邦国。

」其中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jì

n),冬见曰遇,时见曰同,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tià

o)曰视,有着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一系列礼仪制度。

「时见」:

指天子有征讨等大事时,一方之诸侯见天子之礼,此无一定之期日,有事而会;

「殷见」:

殷,众也。

指天下四方六服诸侯毕至见天子之礼;

「时聘」:

指天子有事而诸侯未来朝时,派遣使者存问看望;

「殷覜」:

殷,众也;

覜,视也,即来视王之起居,指多国使者同时聘问。

时聘无常期,殷覜则有规定的日期。

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如下略述历朝宾礼礼仪。

一、朝觐之礼

朝觐之礼用意在于明君臣之义,通上下之情。

大行人》说:

「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谋),冬遇以协诸侯之虑。

」这是从天子的角度而言。

若从诸侯的角度讲,则如《孟子·

梁惠王下》所说: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王畿(jī古代在行政上由京城管理的整个地区)之内的诸侯,一年朝觐四次。

封于远方的诸侯则分为「六服」,朝觐的时间以各自服数不同而不同。

诸侯朝觐天子的史料,先秦古籍《尚书》、《诗经》、《春秋》、《竹书纪年》等保存甚多。

秦平天下,废诸侯,立郡县,朝觐之礼废弃不用。

两汉时,诸侯王或一年一朝,或数年一朝,或长期滞留京都,没有严格的制度。

同姓诸侯王来朝,常以家人之礼相待,有时宴饮言谈不大讲究君臣礼数。

以后晋武帝泰始时期规定,诸侯王每三岁一朝,朝礼皆执璧。

后周时,梁王萧詧(chá

)以藩国身份入朝,当时方依据礼经制定朝觐之礼。

(《隋书·

礼仪志三》)

唐《开元礼》有藩主来朝礼。

藩主到达时,在门前皇帝派使者用束帛「迎劳」(迎接,劳问)。

朝觐前,遣使警戒。

至期,由通事舍人(古代官名)引导藩主由承天门至太极殿阁外。

鼓乐齐奏,皇帝即御座。

藩主入门,亦用鼓乐,乐止,藩主再拜稽首行礼。

侍中宣读制书,宣敕命,引藩主升坐,劳问藩主。

礼毕,鼓乐奏鸣,藩主再拜稽首行礼。

他日,皇帝宴藩主。

宴前,藩主奉贽(zhì

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见面礼),献贡物。

宴后,皇帝常有赏赐。

宋代外国君长来朝,采用唐制。

元代受朝之事虽史书有载,唯仪制未详。

明代洪武初,规定亲王每岁朝觐,但不得同时来京,须等一王朝觐完毕回国之后,再通报另一王。

自长至幼,自嫡及庶。

嫡者朝毕,方及庶者,也按照长幼序次,周而复始。

居边诸王,边境安宁则依期来朝,边境有事则不拘常规。

朝觐时,大朝八拜行礼,常朝一拜叩头。

伯、叔、兄辈见天子,在朝行君臣之礼,在便殿行家人之礼。

清初,藩王分为两类,凡处于中国西、北方如内外蒙古科尔沁、喀尔喀诸部及新疆额鲁特部、西藏喇嘛等,由理藩院掌管;

而处于东、南方如越南、朝鲜、琉球等属礼部的主客司掌管,二者亲疏有别。

朝觐礼大多参照礼经制定,但较为简略。

如遇到大朝、常朝,藩王列于班末行礼如仪,非朝期则单独召见。

二、会同之礼

朝觐是天子个别接见一方一服来朝诸侯,会同则是四方齐会,六服皆来,而且既可以在京师,也可以在别地,甚至在王国境外。

由于会同是各方诸侯同聚一堂,因此也就成为诸侯大国炫耀实力的大好时机。

通常是在国门之外建坛壝(wé

i,古代祭坛四周的矮墙)、宫室,举行典礼。

春会同建于东方,夏会同建于南方,秋会同建于西方,冬会同则建于北方。

天子与诸侯举行会同典礼,事先告祭宗庙、社稷、山川。

会同之日,要预先持各诸侯国的旗帜置于宫中各自的位置上。

天子在坛上依屏风而立,公、侯、伯、子、男皆立于自己的旗下。

天子走下坛来,南向向诸侯三揖行礼。

对庶姓诸侯(异姓诸侯中无亲戚关系者)行「土揖」礼,即拱手向下推;

对异姓诸侯行「时揖」礼,即拱手平推;

对同姓诸侯行「天揖」礼,即拱手向上推。

礼毕,回到坛上,设傧者传话,命诸侯升坛奠玉享币行礼。

享献后,天子乘龙马之车,载太常之旗,率诸侯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后祭祀方明。

会同时常有盟誓之仪,要「北面诏明神」而盟,方明就是「明神」。

参加会同典礼的天子、诸侯还要分别祭祀日、月、四渎(江、河、淮、济为四渎)、山川丘陵。

会同也有大、小之分,天子诸侯各自派遣卿大夫参加的,称「小会同」;

天子、诸侯亲自参加的,称「大会同」。

三、诸侯聘于天子之礼

王制》说: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

」即在诸侯定期朝觐天子的间隔,派遣卿大夫为使者,到京都作礼仪性的问候,并报告邦国的情况。

春秋时诸侯各国遣卿大夫聘于周天子。

秦汉以来,不再有诸侯聘于天子之礼;

历代礼书皆以藩国聘使朝贡进表之仪当于此礼。

西汉时先后有南越、匈奴及西域莎车、于阗等国遣使朝献。

史书说,武帝时「殊方异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