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讲座.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23809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讲座.doc

《中考复习讲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讲座.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复习讲座.doc

政治中考复习知识讲座

邹兰旺

2010年6月

明确方向,把握策略,务求复习效益最优化

——2010年中考思想品德复习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距离中考时间短暂,这么短暂的时间内我们怎么复习,怎样复习才能符合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要求,才能对中考命题的思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及中考考分的最优化,这是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在思考、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的发言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抬头看路”,主要讲复习要明确的方向问题;第二部分:

“埋头拉车”,主要讲复习要把握的策略问题。

第一部分:

“抬头看路”——明确方向:

研究中考,认清学情,揣摩2007年中考命题走向

抬头看路就是要明确方向。

哪些因素可能会左右我们的方向?

重要的有两个:

一是中考,二是学情。

为了确保我们的复习不偏离方向,我们必须研究中考、研究学情。

一、深入研究中考

研究中考是老话题,老话题我们要谈出新内容。

中考我们年年研究,但今年我们要特别加以研究。

首先,今年是泰州地区第一次使用粤教版教材组织中考,也是近年来初一内容第一次纳入中考,教材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次,本届初中毕业生是自2003年5月国家颁布新的课程标准以来,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用新教材精心培养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应该最适应也应该最适合接受新课程理念命题的考查。

如果说前几年新课程理念在中考试卷上是“渗透”、“体现”的话,那么,今年就会近乎于“遍地开花”。

1.研究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是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的“神”,是“灵魂”,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

研究中考,就不能不研究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如何通过开卷、书面考试的形式力所能及地考查?

即中考命题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

我们应该多加思考。

如:

新课程强调“教师用教材教”,这一理念迁移到中考命题上该怎么体现?

我们认为应该就是“用教材考”,就是命题既离不开教材,又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也就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教材中的信息可以直接转换成命题的载体,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造、整合、组装并带有一定的综合性,试题答案突出表现为“生成性”特点。

“用教材考”不同于“考教材”,“考教材”是简单的教材知识再现,就是现成的题目、现成的答案,答案就在教材之的某一处,学生考试“无需思考,只要会找”。

再如: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培养学生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中考命题怎么考?

试题强调答案的生成,学生选择、判断、说理、简答等答案以及答案的形成过程,就是在落实新课程理念,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的体现。

中考试卷是集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的“三位一体”,我们的复习如何对中考的路?

就是要思考我们的复习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

中考命题怎样来体现“新”?

我们认为可能会立足于这些角度来体现:

(1)近几年中考试题中的成功做法一定会延续保持,这是续“新”(近年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成熟的题目,如建议类题目,2005年出1题:

第26题第4小题,为使你家餐饮业越办越红火,你打算向家人提出哪些建议);

(2)把这些成功做法再放大一点,这是扩“新”(同样是建议类题目,2006年出3题:

第22题第2小题,提供一个节约资源的小窍门;第23题第3小题,为新农村总体目标中的“乡风文明”提几条好的建议;第25题第4小题,提供一个“金点子”,帮助大家做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好公民);(3)可能会有一些原来未曾出现、今年可能会出现的内容,这是创“新”(这需要我们大胆设想与猜测):

这一突破很有可能出现在最后一大题,应该是在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上展开。

尽管现实情况是多数学校没有实实在在地推进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探究活动,但中考决不会因为这一现实情况而改变,相反,会通过考的手段来促进活动开展,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江苏省2006年高考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考是必然。

2.研究新的考试说明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当中,泰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考试说明(考纲)是新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相结合的产物,我们要仔细研读。

要把握相关知识的能级要求(识记、理解、运用),做到心中有数;要关注与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相关的考点内容(如:

未成年人保护、诚实做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等),要多想想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复习时注意把握深度和广度。

另外要特别注意比较2006与2007泰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考试说明的变化要点,应该说,今年的变化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

(1)在考点数目上。

由72变为80个,初一内容14个考点,初二内容21个考点,初三内容45个考点;

(2)在考试内容上。

涉及七、八、九3个年级,分为心理品质、法律知识、国情教育3块;(3)在考查能力要求上。

增加了“体现学以致用,引领有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与过程中力求创新的导向”的内容;(4)在命题方法上。

列举了某些类型的思考题和题干示例,《中考直航》上有不少题目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设问方式,可以借鉴。

这些变点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3.研究现行教材

对新教材的认识我们都经历了一个过程,由第一印象的“低幼、空洞、否定”到现在的“可读、可教、欣赏”,我感觉粤教版教材就象一位“因为可爱而美丽的姑娘”,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

当初对这套教材之所以产生“低幼”的错觉,追根求源,可能还是因为我们教学理念的问题:

习惯于灌输,而不习惯于引导、探究。

我们现在对新教材的把握到底如何?

这取决于我们对教材研究深入的程度,我们对教材怎么研究都不为过分。

(如:

比喻个人与集体关系,流沙与塔)

(1)要研究教材体系。

3个年级5本教材,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律知识、国情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各部分都有各自的逻辑线索。

(2)要研究心灵导航、法律导航、国情导读。

也就是所谓的理论知识,这是全部考点所在,我们老师对这一部分的研究基本是深入的,能挖掘教材正文部分的每一个知识要点,甚至能发现教材有些不完善的地方(如:

九年级P24)。

《中考复习指南》每套练习前的考点回顾,比较详细、具体,可以参照。

(3)要研究探究园、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

教材编者设计探究园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带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去寻找知识、学习知识,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初步获得学习与掌握知识的方法与技能。

实践评价是设计新的情境和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新知识尝试解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块内容其实很有探究价值。

而我们对这一内容的研究可能是不够的。

要特别注意那些篇幅不长、加工组合比较容易、与现实生活能够对接的题材,这是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好载体,命题最能体现“三维目标”,也就最容易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假如命题老师直接运用教材内容命题,我们怎么办?

(七下P71阅读感悟:

自我保护学几招)

(4)要研究在教材中反复出现的同一知识点。

相关知识点交叉的现象,在整个教材中出现得很多,如“合作”,就分布在八上“竞争与合作”、八下“社会合作与公平”。

再如“孝敬父母”,在七上“我和父母”、八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社会身份和社会责任”中都涉及到。

还有“负责”,八上有“自我负责”、八下有“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等。

这恰恰是出带有一定跨度的试题的很好的知识点。

4.研究中考试题趋向

中考不会“突变”,只能“渐变”,2007年中考试命题既有“遗传”,更有“变异”,“遗传”就是继承性和稳定性的一面,“变异”就是与时俱进、发展性的一面。

试卷可能呈现以下趋向:

(1)以德育理念统领试题,凸显德育功能。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首要特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

“思想品德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我们的现行教材由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这就要求我们淡化政治理论,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要正确认识知识与品德的关系,自觉增强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外显为学生的素质的教学意识。

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中考,必然要体现本门课程的性质,在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做一些文章,当然也会适当考虑教学一线的实际,既体现学科教学又体现素质教育,通过一系列的试题考查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让学生在考试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如:

一碗面条:

你对如何与父母相处有何感悟?

(2)以逐步扩展的学生生活为基础,贴近学生实际。

新课程标准提出:

“思想品德课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要求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学习。

中考命题也就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试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就是要针对初中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如:

小明是校园电视台的小记者,为配合学校围绕“八荣八耻”开展的专题教育活动,他抓拍了以下校园镜头,想以此为素材编制一个专题短片,以引起大家对某些校园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

校园镜头

(1):

课间休息时,一位靠窗而坐的同学将废弃的纸屑随手抛出窗外。

校园镜头

(2):

早餐后,一些尚未吃完的馒头、鸡蛋被扔进了垃圾桶。

①请你结合上述内容,帮助小明给这个专题短片写一个主题。

②请你以编写“校园镜头”画外音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想法。

③小明还想搜集一些健康的“校园镜头”,请你为他提供一组素材。

这是一道依据学生的生活画面、取材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而设计的试题。

这类试题的问题设计呈现在考生头脑中,形成“观察生活现象(校园镜头)——生成现实问题(社会公德、节约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针对责任、节约问题进行说明)”的逻辑思维,考查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问题生成的能力和问题解答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中考命题“关注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走向。

(3)以时事热点作为背景材料,关注社会发展。

中考命题一直与时事、社会热点紧密联系。

时事、社会热点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

加强时事教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2007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出“死读书、读死书”的误区,有利于贯彻思想品德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中考命题对时事热点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纯时事问题。

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般都是当年出现的国内国际大事。

如:

潘基文当选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李振声获最高科学技术奖等。

②运用教材知识分析社会热点。

以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通过多种形式的设问,既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又考查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召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义务教育法的修订等。

(4)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出发点,注重实践探究。

新课程突出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

因此,“引导探究”成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探究实践题成为中考命题的一种必然趋向题型。

探究实践类试题的内容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它的命题形式、发问方式也非常灵活,特别是答案,不再用标准答案来束缚考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有意为学生创新提供平台。

比如这么一道题:

某校初三⑴班在法制宣传日到来之际,准备进行法制宣传活动。

请你设计:

活动形式:

(提示:

写出一种具体活动形式)

活动目的:

(要求:

围绕主题,运用所学知识阐述)

活动准备:

(提示:

应符合活动形式的要求)

这种创新型综合运用题,在近年各地区的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

其特点是:

既突出考查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基础知识,又突出考查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参与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运用综合性知识去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道能力立意题。

而创新、探究能力又必须是经过实践以后才能得到的,是以“三维目标”的协调融合为前提和保证的。

(5)以核心概念、基础知识为支撑,试题设计更加开放。

思想品德开卷考试注意增加开放性试题,为考生留下更大的思维空间,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

同时,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倡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回答问题。

试题设计开放表现在三方面:

①取材更加开放。

生活中的实例、历史上的故事、国内外的时事、模范人物的事迹都可以用来作为命题的素材。

②设问更加开放。

可以是传统的是什么、为什么,可以是说感悟、谈启示,还可以是出主意、想办法。

今年中考思想品德考试大纲专门列举了某些类型的思考题和题干示例达14类之多,我们在命题时不妨加以借鉴。

③答案更加开放。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鼓励学生创新,有独到见解的甚至可以加分。

但不论试题多么开放,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以现行教材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为支撑,这应该成为试题开放的底线。

二、深入研究学情

我们的教学要通过学生的素质反映出来,老师再努力,学生不投入,效果不会好。

一般学校,对中考路考虑得多,对学生路考虑得少。

学生是不断变化的,学情是常新的,而我们对学情的掌握基本是笼统的、模糊的。

要真正把握学情,就要了解、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知识水平能力、内在心理需求。

只有适合学情的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取得效益的最大化。

深入研究学情,应该深入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学生的精神状态如何?

是群情激奋还是萎靡不振?

老师不教,学生主动的学习,可能还会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但是,老师教得再好,学生不学,肯定不会取得好成绩。

所以,我们不能不在乎学生的“学”,不能不在乎学生的精神状态。

2.学生的知识掌握如何?

学生究竟差在哪儿,哪块知识薄弱?

是基础知识,是基本答题规范,还是基本思维习惯?

不知道差在哪儿,我们的复习就没有针对性。

要针对学生现状实施教学,变“为教而教”为“为学而教”,真正“想学生所想,教学生所要”。

3.学生的基本能力如何?

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究竟怎样?

在选择、简答、辨析等题型中,学生的强项是什么?

可能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感觉,那就是学生开卷往往不如闭卷考得好,为什么?

“题题翻书”、“盲目抄书”是我们学生的现状,反映出来的学情是学生不会开卷考试,走进了误区,题题翻书、抄书,导致得不偿失。

4.学生的思维方法如何?

学生解题是否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偏差?

是思维不准确性、不全面性还是不深刻?

(发现家里一处电线有焦味,怎样处理?

)要结合学生答案,看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法。

同样是少答了一点,同样是答案偏向,但导致的原因可能大不一样,有的是记忆问题,有的是理解问题,有的是运用问题。

对路是有效的前提。

研究中考对路,老师负全责;研究学情,教师要研究,这是教师的责任,但更要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研究自己,学生要提高,必须要研究自己,这也是“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自己做自己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所以,对学情的研究,老师要起指导作用,这虽是师生共同的责任,但主要责任在学生。

不研究学情,不是针对真学情实施的复习;不调动学生,不能挖掘学生学习潜能,都不可能有复习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部分:

“埋头拉车”——把握策略:

教学对路,务求实效,有针对性地组织后期复习

今后的复习,我们要坚持的大方向是“教学对路,务求实效”。

教学对路包括对中考路、对学生路;务求实效就是追求效果,力求复习效益最大化,要着眼教材,立足于巩固基础、提高能力。

我们建议要有意识地强化以下环节:

1.狠抓基础知识,注重构建知识网络

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形式在不断地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其根基仍在于基础知识,再新的题型、再活的试题都是依“纲”据“本”而设,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知识的支点,只不过需要学生按命题要求对所学的知识适当地重新组织、整合而已。

反过来说,如果一道试题在现行教材中完全找不到根,找不到答案的知识支点,那这肯定不能算是一道好的试题。

因此,复习时一定要过好基础关,做到“巩固基础,务求实效”。

那么,我们就应该思考:

巩固基础,怎样巩固?

老师该做什么?

能做什么?

学生该做什么?

能做什么?

课上课外老师学生各做什么?

务求实效,怎样做到教学有效、尤其是学习有效?

抓基础重在一个“抓”字,靠老师和学生共同抓,要切实解决教师怎么抓、学生怎么抓的问题。

其实,在去年的会议上我们已经讲了如何抓基础知识的“四问四答”。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强调两个注意点:

(1)变“重复讲基础为主”为“查基础为主”。

教材具有可读性、通俗性,学生能看懂,老师重在查,属于主干知识、学生不理解、在后续教学中教师知道学生掌握得不好的,就应该讲(如:

对未成年人实施的“四种保护”的区别,例题),查基础怎么查?

比较简单的做法是主干知识题目化,填空、默写都行,同桌互查、小组过关、结对捆绑查、顽固学生老师重点查。

通过这些途径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力求在记忆这个层面上,进行一定的知识储备。

(2)变“重复读书”为“系统理书”。

学生要过教材,从单元名、课题名到目题名(框题名),从探究园、导航导读、实践与评价到阅读与感悟,要四个版块兼顾,尤其是心灵导航、法律导航、国情导读部分的核心知识要理出来,要重视主题词,这是课堂内容的核心。

理书要指导学生注重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做到点、线、面结合,以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

所谓“点”是指基本观点、重点、难点。

如:

法律的含义、特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等,主要了解“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线”是指各相关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及线索。

初中教材总共3大块,每一块都有各自的线索,大致可以这样分析:

心理品质:

是什么——为什么(意义、作用)——怎么样(培养方法)

如:

集体荣誉、孝敬父母、新型师生关系等,都应该按这样的线索理顺,而且重心应该靠后,多多落实“怎么样”的问题。

法律知识:

名称——有关规定——违反的处罚——践行(遵守、斗争)

如:

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规定,违反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我们要遵守法律规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违法行为做斗争。

(义务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基本国情:

国情——路线、方针——贯彻(国家、公民)

如: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高;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四尊重”方针;国家加大投入、实行“两免一补”、公民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等。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所谓“面”是指某些知识板块或专题。

如:

良好的心理品质、与青少年紧密关联的法律、国情国策、战略、方针、经济、政治、文化等。

再如:

民族精神问题,要理出这样的头绪:

民族精神的内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平时,要指导学生通读教材,要有计划、有周期地翻阅教材,以提高政治素养。

理书的目的是,学生看到题目后,经过审题、分析后,能准确界定、判断问题出在哪个单元、哪一课,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有哪些,与本道题目有关的知识又有哪些(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归类、对比与总结。

“分配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题目举例)。

顺便说说开卷考试如何用书,关键在于做到“三个凡是”,即凡是有绝对把握的,不查(选择题);凡是毫无把握的,要查;凡是半熟半透的,有时间就查,无时间不查。

做到“三个凡是”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2.强化练习训练,注重提升学生能力

中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在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问题上,老师要确立三个基本观点:

(1)在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上老师不作为又有为。

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训练思维能力的载体(平台或情境),为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悟”。

(2)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时时处处蕴含着能力因素,任何教与学的环节都不存在能力培养的有无,只存在能级要求的不同。

(3)要增强老师的能力教学意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意识。

由于学生能力的生成是不可代替的,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是以知识为载体思维和能力提高的过程(即不断接受信息、自觉提取和处理信息、运用信息、传递信息、发现信息的过程)。

重视能力,不能弱化知识;重视知识,不能放弃能力。

要千方百计寻找知识掌握中的能力因素;寻求能力背后的知识载体,实现二者融合。

用什么靠知识的积累,怎么用靠能力的提升。

能力植根于教与学的每个环节中,如果说,以前抓好基础知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的话(以知识立意为主的中考),现在必须在抓好基础的前提下,切实提升学生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能力立意为主的中考)。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逐步形成以下能力:

(1)培养从背景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怎样做到信息提取不表象化?

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要注意事情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在对事情进行全面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对漫画的观察,要从其寓意找出其本意;对文字材料的阅读,要先采用分层阅读的方法,再归纳出材料的中心意思,从而准确地提取出有效信息。

(如:

据报载;另据报道)

(2)培养正确选择、准确判断的能力。

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牢牢把握对相关问题进行选择、判断的标准(本质上还是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再进行深入分析,做到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

(欺骗伎俩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3)培养实践和探究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应对考试的要求,2007年考试大纲明确增加了“体现学以致用,引领有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与过程中力求创新的导向”的内容。

成功的实践题应该是课程考查和学科考查的高度统一,首先是课程考查。

探究实践题各门学科都考,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但要立足运用本学科知识,这是学科考查的体现。

要认真研究实践探究过程的几个步骤,我们按照认知规律来排,大致分为以下6个:

①收集信息,发现问题。

这是新课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理念的体现,但问题不等于研究探究的课题;②处理信息,提出问题。

涉及到学生的分析能力,问题意识;③撰写研究方案。

包括用什么方法研究,通过哪些途径研究;④执行方案、分析问题。

按计划探究,把所学知识运用来指导实践,得出感悟;⑤提出解决问题建议。

综合思考实践探究中的感悟,合理、有创意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⑥展示研究成果。

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小论文、资料展示、可行性方案、具体建议已变成社会行为,等。

近3年,最后一大题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动,2004年分析说明“台湾问题”,2005年实践探究“社会生活面面观”——心中偶像、面对诱惑、市场扫描、学以致用,2006年实践探究“明荣知耻伴我行”——现象透视、深度思考、我思我行、出谋划策,2007年将会怎样考?

我们认为一定有新的更大的突破。

(仿照高考样题降调编制的探究题)

这种探究实践题不同于2005年的“大拼盘”(不围绕一个主题),也有别于2006年的“小拼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