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业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4064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业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业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业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业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业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业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业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业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业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业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业5.docx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业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业5.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业5.docx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业5

一、选择题

1、起义后彼得格勒军事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说“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后来有调查说当晚共伤亡6人。

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坦言:

“当时只死了一个人”,米高扬则说:

“事实上,十月革命几乎是和平完成的。

”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包围农村战略的胜利          B.临时政府失去社会的支持

C.两个政权并存有利于革命           D.列宁准确判断了俄国形势

2、.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

“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

A.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B.完全接受了中共的革命主张

C.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D.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

3、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中提到: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C.人民迫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4、 《全球通史》中写道: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二次革命。

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巩固苏维埃政权

5、《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表明列宁 

   A.接受两个政权并存现状              B.主张使用武力夺取政权

   C.主张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D.决心深入推进民主革命

6、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人却说它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是因为(  )

A、推翻了君主专制                  B、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中占据了多数席位  D、形成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7、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巴黎公社

B.普法战争

C.俄国二月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8、《全球通史》写道:

“没有人料到会发生这第一次俄国革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

为了避免街上的激进分子取而代之,必须立刻建立一种新的机构。

”这里所说的“新的机构”是                                                                

  A.军事革命委员会                   B.沙皇政府

  C.工兵苏维埃政府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9、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10、二月革命后,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并于1917年4月17日(俄为4月4日)在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在报告中列宁指出(  )

A.应该建立农民阶级革命政权实行革命过渡         

B.应该进行民主革命彻底推翻沙皇专制政府

C.应该采取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要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11、 “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充分发挥革命首创精神的体现。

”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中观点一致的有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历史的偶然性”   

  ②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③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④十月革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

12、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 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

“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有根本上之动摇也。

材料二 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

“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

材料三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

”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

“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材料四 1921年中共“一大”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

“党采取苏维埃(译为:

代表大会)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

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有何相似之处?

(2分)

(2)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二中《民国日报》的评论有何不同?

(4分)并分析原因。

(6分)

(3)中共在“一大”上提出学习十月革命的哪些成功经验?

(3分)

14、(12分)社会主义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又是一种人类的重要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列宁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节选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两位学者和战士”为创立科学的无产阶级学说汲取了哪些前人智慧的精华?

(3分)

 

(2)请概括材料二的中心内容。

(3分)

(3)结合材料三指出两国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所走道路的区别。

(4分)造成两国不同革命道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15、(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警察,都联合起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

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幽灵”是指什么?

将其由理想变为现实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对材料一的理论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

仅就革命道路而言,它们各自走的是什么道路?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6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

新经济政策时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他的阶级动机越来越弱,他要求不要“摧毁”资本主义,而是要“活跃”资本主义。

1923年初的列宁的阶级动机几乎完全消失,国内和平的动机更加清晰。

——(俄)尤·布尔金《独立报·三个列宁》(1999年1月20—21日)

材料2:

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谈到中国特色时,表述为“淡色”。

他指出,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1)体现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经典文献是什么?

材料1中前“两个列宁”分别指的是什么?

(4分)

(2)据材料1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思想转变的背景。

(4分)

(3)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和美国分别通过什么途径来“摧毁”和“活跃”资本主义的?

(4分)

(4)请用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2的“淡色”观。

(8分)

 

参考答案

1、解析:

选B 十月革命几乎和平完成与城市包围农村战略无关,A项错误;革命之所以近乎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主要是由于临时政府不得人心,使得其统治一触即溃,B项正确;两个政权并存同革命进程的顺利进行关系不大,C项错误;列宁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决定了革命的成功,但并不必然导致革命以几乎和平的方式完成,D项错误。

2、解析:

选C 孙中山提到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国富民穷,贫富差距悬殊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即通过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改善民众的生活,表明孙中山确立了“扶助农工”的政策,革命策略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

孙中山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认为中国的出路是资本主义,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张,故A、B、D三项错误。

3、C

4、A

5、C

6、D

7、D

8、D

9、B

10、D

11、D

12、B

13、 

(1)相似之处:

都认为俄国革命在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成功。

(2分)

(2)差异:

此前称俄国革命派为“激烈分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行为是一种“骚扰”;此后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称俄国为“民主友邦。

”(4分)

原因:

①当时国民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政党,不赞成社会主义道路。

②后民主革命道路收西方列强破坏二失败ƒ孙中山希望借助苏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

(6分)

(3)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构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革命作为主要的斗争方式。

(3分)

14、.

(1)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分)

(2)中心内容:

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3分)

(3)俄国(或苏俄):

走中心城市暴动的道路。

(2分) 中国:

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胜利的道路。

(2分)根本原因:

两国的国情不同。

(2分)

15、 

16、.解析:

(1)问,第一小问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第二小问考查分析问题和获取信息能力,关键信息:

“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像马克思主义者”“改良主义者”,综合组织信息即可。

(2)问,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材料1中“1923年初”间接告诉我们新经济政策已经实行,联系新经济政策产生背景,史论结合,从政治经济角度回答。

第(3)问,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根据所学20世纪30年代西方阶段特征,联系罗斯福新政措施和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4)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分析材料,可得出材料2的“淡色”观是指中西文化的和谐、融合、包容的意思,结合新时期中国的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四个方面回答,史论结合。

答案:

(1)文献:

《共产党宣言》。

两个列宁:

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列宁;另一个是改良主义列宁。

(2)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引发经济凋敝,民众不满;紧张的战争形势基本结束。

(3)途径:

苏联: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美国:

实施罗斯福新政。

(4)说明:

政治:

推进和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如恢复和完善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行基层民主选举)。

经济:

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等)。

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如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外交: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如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