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444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2分)。

(2)《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的肯定(2分),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分)。

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

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

(1)--

(2)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

(4分)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

(1)

【思路探究】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本题在思考时不仅要理解深藏的含意,还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尤其是后面的莫且教等词的分析,理解海棠不愿出来的主观情感,这样,答案便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

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

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方法提炼】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遵循以下模式:

词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画面?

我们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是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词语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伤感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伤感伤。

(2)

【思路探究】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鉴赏古诗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

它要求考生既要有很好的诗词理解能力,又要有一定的诗词审美理论基础,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

理论。

本题主要从表现手法这一点进行鉴赏,全诗写的是海棠,它的深藏莫轻吐等与桃李的闹春风明显有着不同,这样,我们很容易从写作的主次关系中得出衬托这一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

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

或: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

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

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方法提炼】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表达方式的评析、表现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用典等,分析是首先要围绕这些角度展开。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1)

(2)两个小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1)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

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

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注:

必须答出意思;

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

(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

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

分析一个词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

郑协:

南宋遗民。

芊芊:

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写景用了哪些手法?

(3分)

(2)有人说诗中的闲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景物:

亭基、渡口、江流、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

手法: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2)不同意。

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景上的差异。

(2)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诗采用什么手法写景,表达了什么情感?

请对此加以分析。

(1)(3分)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

意境高古、清幽(或幽雅);

颈联写入望的远景。

景象阔大、幽渺(或幽深)。

[要点:

近远景之别,意境(效果)之别。

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

3分]

(2)(4分)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1分),通过对卢岵处士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卢蛄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高洁,以及的景慕之情。

(3分)(答对手法1分;

答对卢岵形象、感情中1项得2分,答对2项得3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韶美归舟过夔,留半月语离,作恶诗以送之,用韶美原章韵

王十朋

弱羽年来正倦飞,夔门邂逅故人归。

人生一笑难开口,世事多端合掩扉。

况是桑榆俱暮景,何曾富贵已危机。

明朝怅望仙舟远,百尺高楼上静晖。

【注】弱羽:

飞行力弱的鸟。

静晖:

夔州静晖楼。

(1)弱羽年来正倦飞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全诗,说说倦飞二字寄寓了诗人哪些感慨?

(2)请赏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

.

(1)(6分)比喻。

(1分)宦游异乡,故人远离,人生多苦,世事无常,年岁已高,仕途不顺。

(2)(4分)想象(虚写)(2分)明朝独自登楼怅望,故人的舟船早已远去(1分),深刻地表达了此刻依依惜别之情,也寄寓了自己思归的情绪(1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

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使用了哪种修辞?

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

请概括说明。

花木繁盛,花香阵阵,景色秾丽美好。

渲染洛阳满城春色,反衬深沉的离愁别绪。

(每点2分)

拟人;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每点1分)

旅途春光无限,愁思也无边无际;

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驿舍偏僻寂静;

抒情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倍感寂寥。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

(1分)

本诗写梧桐,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使用了什么手法?

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

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

举你所知的一句印证你的观点(4分)

明月高照,夜气清冷,梧桐振叶有声。

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

(2分)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通常表达落寞、寂寥、孤独、凄婉的悲愁情怀,对生命凋谢的伤感。

(2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等。

(2分,一句即可)

十、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马令《南唐书

·

党与传下》:

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

试分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艺术表现方法上的妙处。

(2)古人认为,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灵异不凡。

如灵丹

一粒,点铁成金也。

请找出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眼,并加以简析。

(1)它的妙处不仅仅在于写景,而在于它以象征(比兴

)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出来。

春风吹皱了池水,更搅乱了思妇的心。

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

以景寓情,情景相生。

(2)闲。

开头的由景入情,引出了思春的少妇。

接着一个闲字,把她眼下过着的那种无所事事,闲得无聊的生活揭示无遗。

她无精打彩地逗着鸳鸯玩,漫不经心地将杏花放在手心上揉搓,这种似是无意却有情的动作,反映出她内心的惆怅和空虚。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完成题(8分)

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罟(g)师:

渔夫,这里指船夫。

(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请略作赏析。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有以唐人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

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

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且从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

李诗

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4分)(大意对即可)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但诗中第三句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3分

(2)对于这首诗,诗论家大多以为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5分

(1)示例: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

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武昌阻风

方泽(宋)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

请简要分析。

(1)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

(2分)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

(2)并不相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

(2分),从侧面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十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

(1)--

(2)题。

【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

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古典诗歌的意境,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之分。

你认为此曲属何种意境,并略加分析。

(2)这支小令刻画了江南景物的哪些特色?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此曲应理解为有我之境。

这首曲看似客观描写,但实际处处有我。

如看沙鸥之看固然是我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淡也包含着的感受和评价。

(2)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秀美。

满江的烟波和岸边山中的雾气相映生辉,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

江南水乡城市繁华富庶。

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魇脊檐上的彩绘装饰,房屋相接说明人烟稠密,十里珠帘更是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

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

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诗的二、四句写景,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1)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1分)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酒醒之后,才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这样写强化了送别的愁情。

(情感2分,分析1分)

(2)第二句写红叶青山的美景,色彩艳丽,景色优美,更觉离别的难堪。

以乐景

写情,反衬了离愁别绪;

(答出乐景写哀、反衬2分)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答出烘托2分)

十六、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三月,元稹贬通州(今四川达川);

八月,白居易贬江州(今江西九江)。

此诗为该年十二月元稹接白居易《梦微之》而酬和次韵之作。

(1)白居易诗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写法独特,谈谈你的认识。

(2)两首诗都写了梦,但梦境内容与表述的情感有所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1)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诗人殷献询问元稹因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见了你;

实际上是写诗人对元稹关切、思念之情难以自己,以致形之于梦。

(2分)这是从对方着笔,换位去写,构思精巧,表达含蓄委婉。

(2)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

(2分)元诗用故人不曾来入梦写自己的凄苦之情、对白居易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清平乐(宋)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物地春寒。

(1)上阙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2)品赏黄昏独倚朱阑中独倚二字的妙处。

(1)阁中人所见的景物是,傍晚,雨晴,碧池新绿,双燕归宿。

(2分)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与下阙的内容形成对比反衬。

或乐景衬哀情。

(答题建模:

写了什么内容的题目,一定要把景物写全。

有什么作用的题目,一是从表现手法着眼;

二是从与下文的内容感情比较着眼。

(2)独倚,是独自倚靠。

从雨晴烟晚到黄昏,说明女主人独倚的时间很久,且睹双燕,更思亲人。

(2分)全诗通过写暮春之景,春景与孤独心情形成对比,寄托了阁中人黄昏后寂寞、孤独之情。

一是解释词义;

二是结合具体诗句,上下勾连,点明相关内容;

三是结合全文通过表现手法,突出全诗感情。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1)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2分)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2)渲染凄寒孤儿悲凉的环境气氛,(2分)衬托诗人孤独寂寥悲凉思乡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

或写:

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蝉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2分)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儿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

十九、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砧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砧:

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

断猿:

即断肠之猿。

杵:

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本诗开头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而内涵丰富,请下文作简要赏析。

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这样说,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

(划线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烘托,说成衬托反衬对比比较,都算对。

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

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

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

秋夜月

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游子思乡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虚实结合或从其他角度对这四句进行总结,1分。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借砧声以抒游子情怀的诗作。

在众多以闻砧为题材的诗中,这种借砧声抒游子情怀的诗并不多见。

砧声的特点在于哀而切。

每当萧萦之秋,月明之夜,一声声砧杵,刺破寒空,无不给人以凄楚苍凉之感。

可是为了突出砧声之哀,诗人却不从正面着手,而是先用两个人们熟知的哀音作为比较: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杜鹃的声音算得哀了,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诗云:

蜀国曾闻杜鹃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子规即杜鹃,鸣声凄切,似不如归去,最易引起羁旅愁思。

然而它与砧声相比,诗人却说它不哀。

断猿,指断肠之猿。

《世说新语·

黜免》载: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

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又《荆州记》引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杜甫

亦有诗云:

风急天高猿啸哀。

(《登高》)听猿实下三声泪。

(《秋兴八首

》)猿声之哀,一至于此。

可是这里却说它不切。

其实不是真的不哀不切,这是为了烘托砧声。

铺垫已足,诗人便纵笔描写砧声。

这时诗中主人公远游他乡,月下徘徊之际,忽然阵阵砧声,传入他的耳畔。

他不由一惊:

月下谁家砧?

这声音好凄苦:

一声肠一绝。

本来杜鹃声、猿声皆令人肠断,然而对一个经常涉水登山的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无动于衷,唯有这月下砧声,才能撩拨他心中的哀弦。

于是下文入自我愁思的抒发。

杵声以下四句,重在写自我的主观感受。

所谓客和游子,都是指诗中人物。

孟郊以写《游子吟

》著称,他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他还有一首《游子》诗云: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也写得情真意切。

这里既言客,又言游子,是一再强调作客他乡之意。

是的,杵声不为客,它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捣衣妇并非专为惹动游子愁思才挥动捣衣棒。

尽管砧声无意,而闻之者却有心:

客闻发自白。

听了砧声,头发不禁为之愁白。

古代妇女捣衣,有的是为了寄给征人,故唐代陈玉兰

《寄夫》诗云: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此云: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是代捣衣妇设想,意为她此时捣衣,并非为了寄给游子,而是想让他听到砧声,惹起乡思,速速归来。

语直而纡,感情深挚。

上两句分明说杵声不为客,而这里实际是说杵声专为游子而发即为客,语言似相互矛盾。

其实这是反复言之,上两句从游子角度着眼,下两句从对面(思妇)写来,多层次、多侧面地描述了砧声之苦。

这首五古不雕章琢句,而是以质朴的语言,倾诉胸中的感情。

同是咏砧,同是写游子,但能独辟蹊径,自出机杼,写得真挚感人。

诚如苏轼

《读孟东野诗》所说:

诗从肺腑出,出輙愁肺腑。

二十、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别紫云

陈维崧(淸)

二度牵衣送我行,并州才唱泪纵横。

生憎一片江南月,不是离筵不肯明。

(1)首句有一细节特别有表现力,请简析之。

(2)古代诗话中有一种说法叫无理而妙,意思是无理之语,实则更真切地表达了心中真挚的情感。

请谈谈无理而妙在本诗中的运用。

(1)牵衣两人感情之深(或依恋之深)

(2)最后两句诗人用极主观的口吻埋怨明月无情,痛恨月亮在离别的时候就特别明亮,似乎有意与人作对(2分),看去虽是无理之语,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对于环境格外敏感,即使是美景也会引发哀伤的情绪(2分)。

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

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1)拟人。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

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

诗人借溪水抒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